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海归者说(我们的中国时代)/CCG智库文库丛书
内容
试读章节

让知识动起来

2010年,辞去民政部慈善司司长转任北师大公益研究院院长时,我已经到了快退休的年龄,当时中国公益研究院只有一块牌子和我这个光杆院长,从办公地址到资金筹措、项目开展,我事无巨细需一一经手。用李连杰先生的话说,就是“先成立后筹备”。经过几年努力,现在的中国公益研究院已经在社会和国内各大媒体中得到认可,在世界上也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可以说,这是近几年来,我工作甚至人生中最大的成就。

中国公益研究院为我提供了一个从政府空间到社会空间转变的契机。在民政部慈善司任司长时,我被大家称为“学者型的官员”,转到中国公益研究院之后,学界又给了我另一个开玩笑式的评价“官员型的学者”。他们说我总有一种使命感,想推动或告诉业界一些信息。其实,我是把自己的思考结果抛出来以引起大家的思考。

到学界以后,我对他们提出了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现在你们总是批评政府,但我进入学界跟你们站一块儿后发现,你们的很多结论比政府官员还空,还像套话。政府来向你们请教时,你们的回答比政府的更原则、更抽象,这让政府怎么去执行?提出这样的问题并不是贬学者们,而是想让大家变一变,变得更有影响力,更加被政府和社会所需要。

现在各个大学都面临着争创国际名牌高校的压力,对此,我提出问题说:大学都说争国际名牌,那学校卫生间里面怎么没有卫生纸呢?到目前为止,全国就只有厦门大学的卫生间里有卫生纸。我还专门就此事请教了厦大的周校长。他说:做这事比说很多贯彻文件的套话要难得多,甚至连此事的直接服务对象也成了这件事的障碍。老师和同学们甚至对他说:校长,您有很多大事要考虑,是不是可以不考虑卫生纸的事情?校长很幽默地回答:我一天工作12个小时,正常工作时间是8小时,那我是不是可以8小时考虑大事,4小时考虑像卫生纸这样的小事呢?周校长的回答很幽默,却也透露出些许无奈。这就是文化障碍,每个人都认为自己身边的事情是小事,小得不值一提。可如果我们不研究这些小事,知识就是空的,落不到实处,没有长腿、走不动的知识,对实践也就没有大的影响。

如此执着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执着于“让知识动起来”,是受我在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学习行政管理经历的影响。美国的训练方式非常实用,曾经上过的一个课让我非常震撼,讲的是写作相关的内容,但不是教如何写作,而是讨论很重要的资料你要写多少页。大家在讨论之后认为不能超过三页,因为人读文件时,大多看到三页以届就注意力不集中了。到了这一步,讨论还没有结束,大家又接着讨论这一页怎么排版,注意力才能集中。哈佛大学课堂上进行这样的训练,并没有标准答案,但真正是知识的传递,对我之后的研究有很重要的影响。我曾经说:当时95%以上的大学本科生不会订订书钉。很多人觉得我话说太重了,有大学的党委书记跟我说自己学校的学生肯定会,不就按一下吗?我只能不客气地说:看来你也不会,订书钉怎么订,要研究资料所送对象的习惯,他是演讲用还是要作为资料保存,讲话的时候有什么习惯等等都要考虑,而不是随随便便就订了。我拿这个问题考过很多人,极少人能做到拿到资料后不是先订,而是先问我要做什么。

中国的整个教育体系的训练缺少这一部分,它没有教学生去询问对方要什么,而只是教给了学生标准答案,根本没意识到对象不同需求也会不同。哈佛这个训练的理念操作让知识动起来了,激励学生去研究。

P3-4

后记

多年来我们都在跟踪研究当代中国海归的发展历程,二十一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以来,海归大潮风起云涌,两百万海归在中国创新创业大潮中演绎着精彩的故事,期待我们的努力能帮助读者和各界了解这一群体的经历和发展。

本书能得以顺利出版,得到了各界的大力支持。首先要感谢上海文广集团、上海广播电视台、上海卫视和东方卫视的大力帮助,感谢《海归中国》纪录片的总顾问王建军,总策划李蓉、倪晓明、宋炯明、诸培璋,总导演刘晓清,导演邢维、瞿轶弈、张艳艳、施聪、赵菲菲、刘璐璐;也要感谢中译出版社总编辑张高里、编审宗颖、责任编辑胡晓凯;还要感谢中国与全球化智库的李苗苗、任月园、程彦娟、邢胜男在本书整理过程中在资料整理、文字梳理等方面提供的帮助。

本书还参考借鉴了一些相关资料,在此一并表示感谢,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目录

大国智囊

 王振耀:站在民间

 王辉耀:我的理想是做好社会公益和国际智库

 王巍:不极致很幸运

 李山:去而复返

 林毅夫:西方理论并非真经

 张军:为了构筑发言权

 肖耿:政府的归政府市场的归市场

 傅志寰:为国家学习

科教先锋

 刘西拉:永远奔腾的就是我

 施一公:科学家的成长与使命

 俞立中:我的土插队和洋插队

 饶毅:科学家的社会责任

 童世骏:在源头经历“全球化”

文化使者

 洪晃:传播中国软实力

 胡雪桦:“胡”说电影与人生

 袁岳:探索极限之外

 高晓松:流放自我收获辽阔

 萧丽河:那一刻我爱上了光

 蒋琼耳:忐忑与上下

时代创客

 于刚:握手就是承诺

 王伯庆:我的麦可思故事

 田溯宁:中国互联网园丁

 奠天全:创业是想做一点事

 陶闯:归来有点迟

 郭盛:褪去光环扎实创业

商界翘楚

 李雷:机会是永远存在的

 张亚勤:创新的时代

资本引擎

 沈南鹏:创业者背后的创业者

 张磊:做企业的超长期合伙人

 周立群:心高似海阔志广百梦圆

 徐小平:信念的力量

 阎焱:个人努力很重要

 葛甘牛:选择与人生

律政骄子

 王俊峰:见证中国律师业发展

 高西庆:苦难给予我的馈赠

 陶景洲:由“误会”开始的人生

公益力量

 杜可名:让爱飞起来的蒲公英

 徐家良:中国的公益慈善

 蔡史印:对话黑暗遇见光明

 廖晓义:乐和家园的中医式环保

后记

序言

2014年,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与上海文广集团(SMG)联合策划了一部名为《海归中国》的纪录片,播出后获得观众的热烈反响。这部纪录片以独特的视角全景式展示了当代海归精英群体精彩的人生故事,以及他们关注国家族群在全球化背景中前行的深切情怀。我们以此纪录片为底本,精选了四十位在当代具有引领作用的海归精英人物,更细致、完整地呈现了他们的留学经历、个人奋斗和这个群体的“中国梦”。

2013年,在欧美同学会一百周年庆典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概括百年中国留学史,说这是一部“索我理想之中华”的奋斗史,而书中的这些当代精英海归们以自身特有的方式继续书写着精彩纷呈的新篇章。

时代与个人是相遇也是相互成就的关系,每一代人的成功故事都有不一样的时代印记。这批崛起于改革开放之后的海归们.留学与回国时间集中在二十世纪末到二十一世纪初。他们乘着改革的春风远行,在海外学习最先进的技术、理念、商业模式,而后,又迎全球化的东风回归故国,用自己的所学在社会变革中成就一番事业。

本书汇集的四十位当代海归精英人物所从事的领域各有不同,精彩各异,特分为八个篇章:大国智囊、科教先锋、文化使者、时代创客、商界翘楚、资本引擎、律政骄子、公益力量。

“大国智囊”篇收录了在思想市场中为政府建言献策的八位海归精英人物,如把脉中国经济的林毅夫,参与国开行创办的李山等。在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的当下,中国思想市场也需要冲破旧有思想观念的束缚,与时俱进地服务改革和发展的需求。海归精英们带着突破藩篱,活跃思想市场的胆识与气魄,为新一轮的思想解放建言献策。

“科教先锋”及“文化使者”篇收录了活跃在科教文化领域的十一位海归精英人物,如推进中国学术水平发展和学术交流的施一公、饶毅,力图为中国文化寻找走向世界切入点的洪晃、蒋琼耳等。“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是社会对一代代留学生抱持的期待,也是一代代海归们孜孜以求的目标。文化乃至文明之间的差异也意味着机会,许多文化领域的海归跳出传统之外,认知到这种差异的价值,用现代方式“复活”并向世界传递传统经典,讲述中国故事,让世界了解中国。

海归将互联网产业带给中国并在中国开出璀璨之花,互联网成就了当代海归史的又一次集体传奇。“时代创客”与“商界翘楚”篇收录了改革开放后掀起互联网创业潮流的八位海归精英人物,如创办搜房网的莫天全,创办亚信的田溯宁,创办麦可思的王伯庆,掌舵百度的张亚勤等。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正逢中国进一步深化改革.拥有先进技术、专利成果或熟知崭新商业模式的海归精英们回国开启了他们的创业人生,也掀开中国互联网创业的大潮。时势造英雄,英雄亦造时势,海归创业者们创造、成就了一个个传奇。今天,这些传奇依然在延续,互联网+正如火如荼。

“资本引擎”和“律政骄子”篇收录了与我国资本市场创立与规范,以及法律市场的活跃相关的九位海归精英人物,如红杉中国资本的掌门人沈南鹏,创办高瓴资本的张磊。成立真格基金的徐小平,成立金杜律师事务所的王俊峰,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法律服务的陶景洲。二十世纪末期,在经历了“引进来”之后,中国企业迈开了“走出去”的步伐,金融与资本市场的建立与规范,对法律服务的需求迫在眉睫。一批对故国故土怀有深刻情感的金融、法律界的海归人物纷纷回国,在中国金融市场和企业走出去的潮头寻求人生的事业和意义。

“公益力量”篇收录了在环保、公益和智库领域掀开新篇章的四位海归精英人物,如创办地球村的廖晓义,建立蒲公英图书馆,让爱传递下去的杜可名,以及将“黑暗中对话”引人中国的蔡史印。在中国经济、社会大发展的背后,还有另一面,那就是环境的恶化、文化和思想的滞后。一批海归精英人物有感于西方公益的发展与启示,开启了将西方公益模式嫁接到中国的历程。在思想市场尚不开放、环保处于口号多于行动状态的当下,他们用自己的行动一点一滴地做着改变,因为他们相信“水滴石穿”的力量。

八个篇章,四十位当代海归精英人物故事,是目益壮大的海归大潮中的绚丽浪花,就让我们从这里倾听当代海归和中国的动人回响。

是为序。

内容推荐

王辉耀、苗绿主编的《海归者说(我们的中国时代)》汇集了40位当代海归精英的人生故事口述实录。全书围绕大时代下的个人选择和人生际遇,细致完整地呈现了他们的留学经历、个人奋斗和家国情怀,展现了他们砥砺前行的生命历程,深具榜样力量。这40位人物大都绽放于改革开放之后,分布在政商学媒各领域,是近30年来海归这一特殊人才群体的时代缩影。

编辑推荐

时代与个人是相遇也是相互成就的关系,每一代人的成功故事都有不一样的时代印记。这批崛起于改革开放之届的海归们,留学与回国时间集中在二十世纪末到二十一世纪初。他们乘着改革的春风远行,在海外学习最先进的技术、理念、商业模式,而后,又迎全球化的东风回归故国,用自己的所学在社会变革中成就一番事业。

王辉耀、苗绿主编的《海归者说(我们的中国时代)》汇集的四十位当代海归精英人物所从事的领域各有不同,精彩各异,特分为大国智囊、科教先锋、文化使者、时代创客、商界翘楚、资本引擎、律政骄子、公益力量八个篇章。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海归者说(我们的中国时代)/CCG智库文库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辉耀, 苗绿主编
译者
编者 王辉耀//苗绿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00145127
开本 16开
页数 30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6-01-01
首版时间 2016-01-01
印刷时间 2016-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52
CIP核字 2015302054
中图分类号 K820.7
丛书名
印张 20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5
161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11:1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