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刀锋上的行走(亲历1911-1949)
内容
编辑推荐

张颖编著的《刀锋上的行走(亲历1911-1949)》内容介绍:他们忠诚神秘,随着故事真正主人们的相继离世和惯性沉默,那个年代的故事恰如他们对上级恪守的承诺一样,正慢慢被一辈子烂在肚子里。刀光剑影有时看得见,有时看不见!在看不见的刀锋上行走!紧张刺激、扣人心弦、催人泪下——揭秘近代天津地下党的隐蔽战争。忠诚与背叛、革命与暗杀——发掘北方辛亥革命的天津印记。

内容推荐

张颖编著的《刀锋上的行走(亲历1911-1949)》内容简介:成名的间谍全都是失败的间谍,只有那些不为人知的地下工作者才是真正的成功者。假扮夫妻传递情报,白日黑夜双重身份,让他们在信仰和现实之间锤炼出一种血色浪漫。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因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生活环境。天津便成为远东地区最重要的情报集散地。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天津更升级为中共、国民政府、苏联、日本和其他世界列强权力争夺的情报要地。数千名间谍,包括大量以搜集和贩卖情报为生的职业间谍在天津这座城市里,上演过无数传奇和史诗性的潜伏故事。

《刀锋上的行走(亲历1911-1949)》是一本历史纪实。

目录

用新闻书写信仰(序)

一 刀锋上的行走

 潜伏者革命生涯总“差钱”

 红色夫妻 血色浪漫长相伴

 胡底“龙潭三杰”中的武打明星

 姚依林年仅岁的天津市委书记

 王士光伊甸园发出“永不消逝的电波”

 “智取城防图”五人特工组解密

 王亚川 陈长捷警卫连长竟然是“共党”

 李天祥解放天津我画的城区图

 方纪文嵌在敌人心脏的一把尖刀

二 人间正道是沧桑

 张太雷首位火线牺牲的政治局委员

 陈潭秋一大代表含泪托孤

 彭真狱中绝食“治愈”肺结核

 柳直荀 “我失骄杨君失柳”勾起天津往事

 毛泽民我无愧为毛泽东的弟弟

 林枫和刘少奇一起战斗的岁月

 黄克诚毛主席点将接管天津

 刘亚楼“雷公爷”小时解放天津

 张水发 毛主席用兵为啥真如神

三 “我们的队伍向太阳”

 觉悟社革命情谊伴终生

 于方舟一叶方舟济沧海

 李季达王贞儒铁窗里的新婚伉俪

 马骏“马天安”威震长安街

 江浩不要偏重营救江震寰一人

 江震寰再无人让我如此倾倒

 安幸生新婚天翁婿一起就义

 郭隆真六次人狱的觉悟社女杰

 李铁夫十次上书反对王明的朝鲜革命者

 张友渔“自新院”大营救

 周铁忠“自新院”生下“狱中之花”

四 “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

 包森千里击强虏剑吼长城东

 杨十三留美博士喋血太行

 武宏威震冀东“大本事”

 手枪队潜伏在天津城的八路军

 孙敬生 天津最后一个血战卢沟桥的老兵

 刘永康抗日杀奸团刺杀周作人

五 天下为公

 孙中山痛失伟人津城一片哀伤

 梁启超如椽大笔风行全国

 唐绍仪 当县长比总理更有兴致

 张绍曾血溅彩凤班的民国总理

 孙洪伊青山何处埋忠骨

六 暗杀时代

 彭家珍一弹可抵百万师

 张榕刺杀五大臣的关东革命第一人

 黄复生令摄政王胆寒的炸弹专家

 薛成华惨遭凌迟的天津暗杀团长

 尹渔村两度暗杀震动京津

七 共和血家国情

 胡鄂公临危受命血战京畿

 白雅雨书生从戎喋血滦州

 王钟声舞台为阵地戏剧当武器

 李石曾勤工俭学第一人

 丁开嶂南有孙中山北有丁小川

 张相文直言满南北

 纪东流 长眠东北的讨袁军司令

八 《刀锋上的行走》采访手记

 潜伏者95%是熊阔海,5%是余则成

 红墙内的采访

 一次次的自我否定

 功夫不负苦心人

 不抛弃不放弃盯

 抢救正在消逝的红色记忆

试读章节

“借书”起步恰同学少年

“电视剧里是借枪,我们当时是借书。”90岁高龄的天津老地下党员廖夫调侃说。

1937年,日军占领天津后,包括《大公报》在内12家报刊被停业,取消旧教科书,封锁一切进步书籍进入天津。

为了能让“斯巴达俱乐部”读书会的成员都有书读,16岁的廖夫没少折腾。和廖夫同在省立一中的赵琪同样在为这件事儿忙碌。

廖夫经常进出书店,渐渐打通了一些人脉,于是花钱托人刻了两枚假公章,避开日军耳目,倒是真借了几本书出来。

1941年,几本外文革命书籍传人天津,廖夫和当时还就读燕京大学的高才生麦璇琨受地下党组织的委托,承担起翻译外文书籍的任务,而这几本书,就是后来在革命史上引起巨大反响的《华北前线》《亚洲的战场》和《红星照耀中国》。

翻译工作结束后,麦璇琨决定返回天津,转年考人天津工商学院土木工程系。他的这个决定,日后竟机缘巧合地为解放天津做出了杰出贡献。

从省立一中毕业后,赵琪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的入党,无疑是对在银行做高管的父亲的背叛。

1944年,赵琪被调到晋察冀中央分局城工部担任政治交通员。之后一年里,赵琪总是独自走在从晋察冀解放区通往天津的路上。一次,他棉袍里藏着四枚金戒指,这是组织上给天津地下党特批的经费,幸而他沉得住气,一路上算是有惊无险……

时光流转,70年后,90岁的赵琪和儿子居文健住在鞍山西道学湖里一套两室一厅的房子里,谍战剧《借枪》热播那阵儿,赵琪和居文健每天都跟着看。电视剧中出现的金城银行,正是赵琪父亲早年工作的地方。

5元钱全家凑路费参加革命

1943年,日本占领下的天津早已千疮百孔。据当局统计,全市乞丐数达8832人,仅1943年4月上半月,因饥饿而死于街头者就有239人。

正就读于天津师范学校的王世林决定放弃学业,托“八路”带他去晋察冀根据地投身革命。

这是18岁的王世林第一次出远门,没有任何行李,紧紧攥着父亲给他的5元钱路费。这5元钱凑得不容易,是全家一个月收入的六分之一。王世林的父亲是一位小学教员,每月仅有30元工资,母亲是传统的家庭妇女。家中还有年幼的弟弟妹妹们,这对原本就捉襟见肘的家庭来说无疑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根据王世林的个人状况,组织决定让他重回学校,宣传革命思想,发展进步青年。

尽管王世林十分谨慎,还是免不了暴露的危险。一块带有警告意味的石头,狠狠砸中了王世林的头,他已经被学校里的国民党特务组织的小头头米少祥“盯上了”,而米少祥的哥哥米少丰正是国民党天津市党部社会部部长。两年后王世林组织恒源纱厂工人大罢工,米少丰带人来镇压,一下子就怀疑上了“潜伏”在工人中的王世林。

1945年暑假,王世林和组织商量后决定离开学校,经父亲介绍进入恒源纺织厂做了一名练习工。在那个饥荒战乱的年代,工厂的微薄薪水,除了补贴家用外,全部被王世林用来做地下党工作的经费。王世林的家(原东六经路诚实里)也被他提供给组织作为接头地点,他自己则住在工厂宿舍里。王世林一直在该厂工作,新中国成立后,成为“第一届劳动模范”。

退休后,王世林和赵琪两个老战友做起了邻居。王世林说,自己当年义无反顾地投身革命,就是受到早他几年加入革命的赵琪的影响。

上线被捕痛失亲密战友

1944年底,日军在天津的镇压愈加疯狂,由于工作目标较大,天津临时工作委员会书记刘格平建议在《华北新报》报馆当记者的刘家玺去渤海区党委学习,刘家玺考虑到天津工作尚待发展决定留下。

1945年1月26日,日本特务突然闯进天津《华北新报》报馆,逮捕了刘家玺。

“刘家玺被逮捕?”听到这一消息,孔昭慈感觉脑袋嗡的一下。

唯一的上线被捕后,孔昭慈一组四人唯一能做的就是找一个隐蔽的地方躲起来。

对孔昭慈来说,刘家玺不仅是自己的上级,更是最为亲密的朋友。在刘家玺的领导下。孔昭慈又陆续发展了邢兆瑞、何继志、李世泉、冯文杰、陈春萼、戴荷生等十名同班的进步青年入党。

在刘家玺的建议下,孔昭慈以读书会的形式,组建党的地下秘密组织,并担任负责人,从此开始了为期数年的地下工作。

“刘家玺被捕第二天,他的姐姐给我报信,我立刻藏好一切进步书籍和相关材料。为了不牵连更多人,我们小组的四个人各自到亲友家暂避,并设法打听家玺的消息,继续坚持工作。”83岁的老地下党员孔昭慈回忆说。

“我那时已做好了随时被抓的心理准备,每天都等着汉奸带着日本人摸上门来,开枪把我毙了。”

这一年,孔昭慈才17岁。

刘家玺被捕后,拒绝交出自己手头的地下党名单,在狱中受尽酷刑,最后壮烈牺牲,年仅22岁。

1945年6月,孔昭慈从晋察冀分局城工部得知刘家玺已英勇牺牲。当说起亲如兄弟的战友刘家玺的惨死,孔昭慈老人禁不住湿了眼眶。

“约法八章”被平津战役纪念馆收藏

1948年,在营口道137号一个30平方米的屋子里,麦璇琨正把耳朵紧贴在手中的无线电收音机上,仔细地听着断断续续的广播信号。

“解放军又打了场漂亮的胜仗!”他咧着嘴角,把听到的内容转述给几个眼巴巴地望着他的弟妹们。为了接收延安广播,麦璇琨用第一个月的工资从洋人的委托店买了个无线电收音机。

解放军进城前,时为天津市工务局工程师、25岁的麦璇琨充分利用职务之便详细地绘制了“天津市城防图”,交给地下党送给解放军,同时还自掏腰包印刷了数百张新华电台播放的城市政策“约法八章”,由地下党员、民青成员(党的外围组织)和群众骨干在全市广为散发,张贴在大街小巷。

回忆起当年的事,麦璇琨笑着说:“当时犯傻了,我把印好的都贴出去了,自己个儿没留一份。结果又上街去揭了一份回家,现在这份‘约法八章’在平津战役纪念馆里放着呢。”P3-6

序言

无意中,听到一位老前辈说,一段时间,每到周二、周三,老人醒来最期待听到送报人上楼的声音,因为这样他就可以很快看到“红星耀海河”的报道。

老人是位老战士,他说,感谢《每日新报》为建党90周年所做的报道,让更多的人们记住了那些曾经在天津浴血奋战的革命先烈。

作为一名媒体人。听到这些话时,我的内心温暖而自豪。

一年来。为了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和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每日新报》推出“红星耀海河”和“辛亥百年天津印记”两组大型特别策划报道。我们的记者像大海捞针一样致力于寻访、挖掘那些曾经战斗在天津的革命前辈和先烈后人。给京、津、冀、辽、鲁、川、粤、台,甚至美国、法国的采访对象和研究机构打了近千通电话。查询天津图书馆、天津档案馆、天津政协文史委和天津党史办的资料室,以及网上资料高达数百万字,那些尘封百年的往事逐一浮出水面。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面前的这些老人。个个是在天津乃至中国百年革命史上留下浓重一笔的英雄或烈属,他们如此普通,普通得假若他们走在大街上,和我们面对面地走过,都很难注意到他们;但他们又如此神秘——曾经发出“永不消逝的电波”的伊甸园,就位于我们经常路过的和平区沙市道45号。却鲜有人知道那就是王士光、王新夫妇携手作战、相濡以沫的“潜伏战场”。更不知道他们就是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主人公李侠夫妇的原型之一;唐山道47号,这座普通的小楼竟是毛泽东的弟弟毛泽民在天津开办的——“原中共中央秘密地下印刷厂旧址”,它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中央唯一的驻津单位。

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

“龙潭三杰”之一的胡底。壮志未酬身先死,在牺牲近半个世纪,家人才知道胡底就是自己的亲人胡百昌,才被追认为烈士家属。谁能知道他曾是国民党“中统”设在天津的特工组织“长城通讯社”社长,而真实身份却是周恩来领导下的中共特科高级情报员,更没有人知道他还是中国最早的武打电影明星。

倘若是和平时代,他们会与我们一样,过着幸福安稳的生活,然而战争使他们的命运产生了巨大转折,隐姓埋名,骨肉分离,矢志不渝,舍生取义。

中国革命之力量,不在武器。而在精神,就是为了大我舍弃小我的精神。因此就有了。郭隆真在艰苦、挫折、漂泊、逃亡、被捕、入狱、受刑等种种压迫下,六次入狱,都不曾摧残她,更不曾削弱她;也就有了,安幸生在天津领导工人运动期间。从来不畏艰险,先后七次被捕入狱,直至壮烈牺牲。

因此就有了,“醒忆别伊时,满衫清泪滋”。李淑一对柳直荀的两年夫妻情,一生长牵挂,让毛主席感慨系之挥笔写下感人至深的词章《蝶恋花·答李淑一》。“我失骄杨君失柳”寄托了伟人对妻子和战友的无限深情。也就有了,陈潭秋的“求援”家书,“我始终是萍踪浪迹、行止不定的人,几年来为生活南北奔驰,今天不知明天在哪里。这样的生活,小孩子终成大累,所以决心将两个孩子送托外家抚养去了……”革命者忠诚于自已的信仰,并且真诚地坚信革命必将胜利,这就是情感之所在,精神之所在。

新闻记录历史,新闻更在抢救历史。作为时代守望者、历史记录者的媒体人,我们认真梳理历史,让革命先烈一个个鲜活起来,他们的故事和精神境界深深地感染了我们。他们的革命言行在今天看来仍然铿锵有力。激动人心。

我们倾听亲历者诉说,遍寻后人的追思,搜索部下的回忆。通过万千资料提纯映见他们共同的心声:爱我中华。  天津日报副总编辑每日新报总经理总编辑

张颖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刀锋上的行走(亲历1911-1949)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颖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天津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0970201
开本 16开
页数 29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39
出版时间 2013-01-01
首版时间 2013-01-01
印刷时间 2013-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50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0.821
丛书名
印张 18.75
印次 1
出版地 天津
238
161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7:4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