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历史不糊涂
内容
编辑推荐

李拯著的《历史不糊涂》中选取的这些政治面孔构成了一个前后相续的连续体,他们的故事共同构成了有唐一代的慷慨悲歌:李密、李世民、长孙无忌、徐世、武则天代表了唐朝从建立到兴起的上升阶段;李隆基、李林甫、安禄山则活跃在唐朝达到巅峰而由盛转衰的转型时期;李泌、郭子仪、李光弼、仆固怀恩、裴度则代表了一个衰败王朝力挽狂澜的努力;而李德裕、牛僧孺、宦官群体、黄巢、朱温则共同见证了唐朝的最后覆灭。每个人的人生际遇都与唐朝的命运起伏息息相关,而他们的命运构成的轨迹,就像唐朝吐纳呼吸的躯体一样,反映着这个王朝内在的政治机理。

内容推荐

历史有用,当它警示当下的时候;历史有趣,当它让你琢磨不透的时候。

李世民一代雄主,竟然摆不平几个争宠的儿子?武则天打败了所有的敌人,最后竟然输给了无形的文化?李隆基前半生英明神武,后半生为何自暴自弃了?而那个叫嚣着“冲天香阵透长安”的黄巢,都打下了长安城,最后还是让手下的朱温当了皇帝。唐朝风云人物,每个人的命运都有峰回路转的曲折,也都充满了让人看不懂的悖论。

人生属于他们,但是命运却掌握在历史这位法官手上。历史拿起的法锤就是治乱兴替的循环机制,它逍遥于寰宇之上,对人间的行为了然于心,这些帝王将相们稍有懈怠,它就会以改朝换代的代价来施以惩罚。历史不糊涂,任何人都别想蒙混过关。

这就有了一个深沉的叩问:古代中国为什么会陷入治乱兴替的自我循环?李拯著的《历史不糊涂》将从儒家思想、皇帝权力、官僚政治、既得利益与利益集团等多个角度,绘制成一幅中国政治传统的“认知地图”,再现古代中国制度衰败的真实过程,并揭示“历史周期律”的深层原因。这将是一场有趣有料的头脑风暴,关乎历史,更关乎我们所处的现在与即将抵达的未来。

目录

推荐序一 历史是镜子,更是追问

推荐序二 文明基因是中华民族屹立不倒的根本

前言 时间的力量

第一章 李密:“预言自我实现”的魔咒

第二章 李世民:寻找合法性的失败

第三章长孙无忌:权力与安全感的悖论

第四章 徐世勣:“道德理想国”的虚伪表演

第五章 武则天:时间进程的“一个断点”

第六章 李隆基:绝对权力让皇帝陷入“认知困境”

第七章 李林甫:以“信息不对称”制造“愚君政策”

第八章 安禄山:既得利益导致制度衰变

第九章 郭子仪、李光弼、仆固怀恩:不能预设个人对朝廷的无限责任

第十章 李泌:被儒家掩盖的天才“布衣宰相”

第十一章 裴度:“养寇自重”导致削藩失败

第十二章 宦官群体:权力向皇帝的身边人集中

第十三章 李德裕、牛僧孺:朋党车轮碾碎制度的正常运转

第十四章 黄巢、朱温:流寇的失败与“身在朝廷反朝廷”的成功

结语 一个认识中国传统政治的视角

试读章节

第一章

李密:

“预言自我实现”的魔咒

李密的一生就像流星划过夜空,骤然照亮了无边的黑暗,但正当这些许光亮给人带来希望时,却在顷刻间归于沉寂。在隋末唐初起义的诸侯中,李密首倡大义、引领风气。然而,李密似乎也只是历史的报幕员,就像陈胜、吴广只是为刘邦、项羽鸣锣开道一样,为后来者搭建起“逐鹿中原”的舞台。

在“诸神之战”的黄昏,李密曾被寄予拨乱反正的厚望,他征服的领地曾东至大海,南至江淮,在诸侯中独占鳌头;而从“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的角度,他的麾下更是济济多士、群英荟萃,例如秦叔宝、单雄信、程咬金、王伯当、徐世等人都是勇冠三军、天下驰名的英雄好汉,尤其从秦叔宝、程咬金、徐世后来辅佐李世民荡平天下的事迹就足以说明李密麾下人才之盛。但是,占据地利人和的李密,为何不能完成削平群雄、定于一尊的事业?

老子把“不敢为天下先”当作“三宝”之一,李密的失败似乎应验了这条权谋学的经典语录。然而,如果仔细审视李密旋起旋灭的曲折人生,他的成功、得意、失败,又远非权谋或厚黑所能解释。当他振臂一呼、天下响应之时,他所利用的政治资源来自中国古代政治的一个隐秘传统,即上至天子、下迄庶民都深信不疑的“图谶”之学;当他损兵折将、进退失据之际,促使他投靠李唐并因此坠入失败深渊的原因,则揭示出中国古代政治的一个心照不宣却从未捅破的秘密,即君臣之间并非如同股肱手足,而是往往处于利益的对立面。用现代的话说,员工与老板的利益并不一致。

“预言能够自我实现”。童谣或图谶所蕴含的神奇力量,其根源都在这句话之中。李密本是名门之后,曾祖父是北周的太师——魏国公李弼,父亲是隋朝的上柱国——蒲山郡公李宽。家庭出身高贵并不是李密笼络人心的最大优势。在群雄间能够一呼百应的根本原因则是李密故意将自己解释为“应在图谶”的真龙天子。隋朝末年,天下群盗蜂起,江山风雨飘摇,而在易代之际,人们总是相信图谶能够揭示出未来的重大变革。在当时,几乎所有的图谶都说,李氏将取代杨氏坐拥天下。李密正是在这一点大做文章,在思想舆论上争取人心,让人们相信他就是图谶所预言的救世主。预言的魔力,把李密送上了人生的巅峰。

然而,虚无缥缈的图谶之学,毕竟敌不过坚硬的权力法则。在被王世充逼退洛阳之后,李密跌入了人生的低谷,但他并未输得血本无归。部将徐世仍然统领着黎阳,王伯当还占据着河阳,即便是兵败之后,他还有两万多人的散兵游勇。人生足可以东山再起、卷土重来,不至于一战成擒。就在这时,李密遇到了中国历史上很多英雄人物都曾面临的问题:他作为“主公”想要卷土重来,而部属却想投靠李唐。利益诉求的对立,在这时以命悬一线的方式呈现出来。

然而,李密在应该坚强的时候软弱了,在应该决断的时候犹豫了,以至于他最终被部属的私利捆绑,走上了投靠李唐的不归路。李密或许会死不瞑目:为什么投降不符合他的利益,却符合部属的或者说“官僚集团”的利益?初次革命的失败

许多叱咤风云的人物都有一个不同凡响的少年时期,李密也在少年时就初露峥嵘、与众不同。由于蒙承祖荫,李密被选拔到皇宫里面做侍卫,年纪轻轻就混到了皇帝身边,前途可谓一片光明。但隋炀帝杨广只见了他一次,私下就对宇文述说:“个小儿视瞻异常,勿令宿卫!”杨广初睹其面便产生了某种不祥之兆,这个细节更像日后李密举兵反隋的隐喻。P1-3

序言

历史是镜子,更是追问

读李拯这部叙述唐代历史的书稿,让我想到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千古名句——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孟浩然出生襄阳,曾隐居于鹿门山,有“孟襄阳”之称。一般将他冠以“田园诗人”,可是,我更喜欢他的这首《与诸子登岘山》:“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这首诗不是田园诗恬淡、悠远的意境,相反,是海阔天空一样的纵横捭阖。我想象,孟浩然站在岘山之巅,目光随汉水而去,俯瞰潮起潮落。他在看人事代谢、朝代更迭、历史兴衰。诸多感触沛然而至,这才酝酿而成高屋建瓴、气势恢宏的千古名句。

李拯与我是随州老乡,来报社不久就认识了。30多年前,我刚入大学时随州还叫“随县”,隶属襄阳地区。读他的书稿,想到孟浩然的诗,再合适不过。他的笔下,一个个唐代人物的故事与命运彼此串联、衔接蔓延,呈现了唐代由无到有、由盛至衰的全过程,多少历史感叹,尽在其中。

巧的是,报社里随州老乡竟有好几个,偶尔相聚,不亦乐乎。2014年秋天,李拯与我坐在一起闲聊。他说起自己一直在阅读《资治通鉴》,对唐代历史颇感兴趣,想写几篇唐代人物,以人写史。如他后来所说:“我曾经花了三年时间完成了阅读《资治通鉴》的精神长征,每一次掩卷沉思,窗明几净之时,似乎总能感到历史从过去伸向未来的邀请,那些慷慨悲歌的人物所折射的时代问题,怎么与此时此地的语境如此相似?”写唐代人物,的确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想法。李拯计划先写李密和李世民两个人。我建议他,不妨从一开始就考虑形成一个系列,先在杂志上开专栏发表,然后结集出版。没想到,仅仅一年多时间,他就完成了14篇历史随笔,一个完整的唐代兴衰史在他的笔下得以呈现。

唐代历史,我知之甚少。小时候无书可读,回父母家乡枣阳,去乡下大姨妈家,二表哥手抄一本《说唐》,被我带回随县,看了一遍又一遍。知道了瓦岗寨,知道了长安,知道了隋唐18条好汉。有段时间,每天讲他们的故事,还与小伙伴们比赛,看谁能完整背下18条好汉的排序。说起李元霸、宇文成都、雄阔海来头头是道。原来觉得秦琼武艺高强,结果只排名16,想想觉得有些委屈。可是,18人哪一个不是好汉?从此,儿时心里,开创唐代的那些人物,每一个都是传奇。

“文革”后参加高考,进入复旦大学中文系,班上一位女同学颜海平,研究唐代文化,创作了话剧《秦王李世民》,轰动一时,并荣获全国优秀剧本等奖。话剧上演时,大家都去观看,舞台上演绎的唐代兴盛尤其令我们百感交集。“文革”浩劫刚刚结束,谁不期待百废待兴的中国能够尽快走出历史阴影,拥有一个全新的世界和一个全新的生活?

这些算是我与唐代历史最直接的接触了,了解之肤浅,可想而知。直到李拯开始写作,我才有机会隔三岔五地拜读新鲜出炉的作品。通过他叙述的人物故事,略知唐代兴衰一二,在我而言,仅此而已。

有意思的是,酷爱历史的李拯,大学本科并不是文科生,而是理科生,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光电学院。硕士考试时,他转换学科,进入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从此,现实观察与历史思索与之相伴,须臾不可分开。其实,一个人的兴趣永远决定了他最后的选择。读他书中如下这番话,可以体会到当他遥望历史时,心底油然而生的敬畏之情。他的这番感慨,来自凝望北京潭柘寺的一棵千年古树:

人们在这棵树下冥想、祈祷或礼拜,寄托的对象并不是这些有形且繁茂的枝叶,而是这棵古树历经沧海桑田而积累下来的时间,是它经历的无数个夕阳西下、清风朗月和人事轮回。这棵古树,不过是变动不居的时间所代表的一个具象符号,而人们向古树祈祷,实际上是在向时间表达敬畏。

一个人、一棵古树,这样一个意象再恰当不过地揭示出人类精神的秘密:时间拥有一种更为本质的力量,而人类在内心深处对这种力量存有敬畏。正是这种敬畏,才使李拯开始了他的唐代历史之旅。在史料与故事的剪辑、呼应与映衬中,他思索人物命运,追寻或许无迹可寻的历史规律。14个政治人物或人物群体,搭建成一本相对完整的历史叙述架构。与其他擅长讲故事的作者的作品不同,《历史不糊涂》的要点不在于铺陈传奇,而是试图勾勒一个个唐代著名人物的命运,归纳某种性格走向。不同的性格又与中国深厚的文化基因传统密切相关,即便伟大如李世民、武则天这样的人物,最终也不得不消弭于无形之中。

李拯谈到为何选择如下人物来贯穿整个唐代兴衰:

本书中选取的这些政治面孔构成了一个前后相续的连续体,他们的故事共同构成了有唐一代的慷慨悲歌:李密、李世民、长孙无忌、徐世、武则天代表了唐朝从建立到兴起的上升阶段;李隆基、李林甫、安禄山则活跃在唐朝达到巅峰而由盛转衰的转型时期;李泌、郭子仪、李光弼、仆固怀恩、裴度则代表了一个衰败王朝力挽狂澜的努力;而李德裕、牛僧孺、宦官群体、黄巢、朱温则共同见证了唐朝的最后覆灭。每个人的人生际遇都与唐朝的命运起伏息息相关,而他们的命运构成的轨迹,就像唐朝吐纳呼吸的躯体一样,反映着这个王朝内在的政治机理。

研究政治学的李拯,在对唐代人物的叙述时,自始至终贯穿着难得的冷静思考。他显然是在有意识地摆脱传奇的轨道,将更深层次的政治学思考融入历史研究之中。是否准确,是否完整,并不重要,关键在于,他必须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言之成理的归纳。在阅读本书之后,读者或许可以更深切地体会他发出的感慨:“中国历史的复杂性有时让人不知所措,热爱它的秦砖汉瓦、唐诗宋词,迷恋它的激情澎湃、婉约清新,就不可避免地发出沉重的叩问:伟大而美好的文明,为何难以走出治乱兴替的自我循环?”

对历史的敬畏,常常就藏匿于历史忧患之中。

总爱说历史是一面镜子,其实,历史更是一种追问。因忧患而叩问,因叩问而思考。

仰望历史天空,一个巨大的问号,醒目地悬挂着……

李辉

著名作家

2016年4月28日于北京

书评(媒体评论)

研究政治学的李拯,在对唐代人物的叙述时,自始至终贯穿着难得的冷静思考。他显然是在有意识摆脱传奇的轨道,让更深层次的政治学思考,融入历史研究之中。

——著名作家李辉

读《历史不糊涂》给我很大的感受是,作者能把读者很快就带入了千年前的“现场”,和唐代的那些人物一道品味着“此情此景”,共度“此时此刻”。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杨光斌

这是一部年轻人透视历史人物的力作,锋芒锐利,给人启发。

——著名历史学家雷颐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历史不糊涂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拯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663777
开本 32开
页数 28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6
出版时间 2016-08-01
首版时间 2016-08-01
印刷时间 2016-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392
CIP核字 2016141377
中图分类号 K242.07
丛书名
印张 9.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5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1: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