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先行到失败中去(精)
内容
试读章节

五四新诗的现代性问题

表面看来,新诗的“现代性”直到八十年代才成为一个被明确意识到的问题①,但其渊源却必须追溯到它的起点。这里首先涉及到新诗的合法性依据。一般认为新诗的产生缘起于旧体诗与现实关系的不适;这种观点显然是过于简单化了。事实上旧体诗迄今仍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写作文体,其可能性远未被耗尽;另一方面,这种观点也不能解释诸如新诗的倡导者们何以会把白话和文言尖锐地对立起来,何以会把这种对立延伸为文学史的价值尺度这样一些更为复杂的现象。

同时我注意到,由于把“现代性”当作一个有其固定内涵的、先人为主的概念加以使用,许多论者都落入了循环论证的陷阱。本文将力图避免这一陷阱。奥克塔维奥·帕斯的有关看法或许有助于解释我所持的立场。在帕斯看来,追随现代性“几乎是本世纪所有诗人的经历”,“现代性曾经是一股世界性的热情”;然而,“现代性”本身却是“一个含糊的术语,现代性跟社会一样多。每个社会都有自己的现代性,其含义是模糊的、随心所欲的,就像它之前的那个时代——中世纪的含义一样”。问题不在于“它是一个概念,一种幻觉,还是一个历史时期”,而在于它“是一个寻找自己的字眼”④。

从词源学的意义上探讨“新诗”一词,可以发现它并不孤立,而是一个五四前后特定历史语境下形成的、彼此有着血亲关系的庞大词族的一分子;因此绝非如人们习惯认为的那样,仅仅是一个文体概念,而是积淀着丰富的历史一文化内涵。这个“词族”包括“新民”、“新思想”、“新道德”、“新宗教”、“新政治”、“新风俗”、“新人格”、“新小说”、“新文艺”、“新文化”,如此等等。显然,我们看到是一种大规模的命名或重新命名现象;其中“新”(正如眼下的“后”一样)扮演着价值给定的元话语角色。按《现代汉语词典》,和“旧”相对的“新”有两个意项:1,性质上改变得更好的、更进步的;2,没有用过的。前者相当于孔子所谓“日日新,又日新”的“新”;后者则相当于成语“除旧布新”的“新”。五四…新’词族”的“新”或二者兼而有之,但显然更偏向后者。当时最权威的思想家之一、“新民说”(有充分的证据表明,“新民”是五四“‘新’词族”的核心概念)的倡导者梁启超说得毫不含糊:

吾思之,吾重思之,今日中国群治之现象殆无一不当从根柢处摧陷廓清,除旧而布新也②。

梁氏所言非一己之见,事实上他同时道出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一体化的实质及其原则立场。这一原则立场建立在中国传统社会一文化已经全面朽坏的判断基础上。因而毫不奇怪,新文学运动从一开始就不同于此前文学史上的历次诗文革新运动。它不是要回溯、清理、疏浚进而拓展原先的“道统”源流,而恰恰是要“从根柢处”摧毁、抛弃这一道统本身,“别立新宗”(鲁迅语)或另辟源头。按照林毓生教授的说法,这种“全盘性的反传统主义”主张在五四前后形成了一股巨大的潮流,并一直贯穿到七十年代①。

新诗的奠基人胡适推崇梁启超是“当代力量最大的学者”②,又说他自己“受了梁先生的无穷恩惠”③,都是大大的实话。很难设想,假如不是基于经由梁启超阐明的新文化原则立场,假如不是从据此形成的“全盘性反传统主义”的“巨大潮流”中汲取力量并引为依托,当时既无令人信服的文本可征(这方面“新诗”比“新小说”远为软弱),自身美学特质又极为苍白的“新诗”能够摇摇晃晃地站住脚跟,形成与称雄千年、美轮美奂的“旧诗”对峙的局面,以至最后在文体上取得压倒性优势⑧(顺便说一句,假如“新诗”最后站不住脚,那一夜间“暴得大名”的胡适可真就要枉担一份虚名了)。

“白话是否可以做诗”作为“文学革命”的最后一役殊受重视;围绕这一点展开的论争火药味也更浓,用胡适的话来讲就是:

白话文学的作战,十仗之中,已胜了七八仗。现在只剩下一座诗的壁垒,还须全力去抢夺。待到白话征服了这个诗国时,白话文学的胜利就是十足的了①。

在此过程中倡导者把白话和文言誓不两存地尖锐对立起来,甚至提出废除汉字、改用拼音文字的极端主张,便也不足为怪;所有这些借助新文化运动发展的重力加速度,成了“全盘性反传统主义”最显豁的表达。

新文学运动首先是中国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愈演愈烈的社会一文化危机及其造成的广泛的生存焦虑的产物。但这只是问题的一面。新文学运动在中国兴起之初,正是现代主义思潮在欧美激荡之时。饶有兴味的是,那里也同样存在鲜明的“全盘性反传统主义”的倾向。J·麦克法兰把现代主义运动描绘成一场“唱对台戏”的运动。在这场运动中“要求清除、取代和更新的愿望成了压倒一切的念头”;它造成了一种“革命情势”,“新事物以令人惊愕的速度转化为旧事物。对文学的旧卫道士的攻击,不仅仅显示为文体风格的变化,同时也显示为大喊大叫地要求根本性的变革,要求新的态度、新的领域和新的价值观”;其结果不仅使艺术家和知识分子们产生了“极强烈的革命热情,真正的Ekstase(狂热——引者)感受”②,而且造成了历史在一夜间重新开始的幻觉。维吉尼亚·伍尔芙写道:“1910年12月前后,人类的本质一举改变了”。欧文·豪就此评价说,这句夸张的话里有一道“吓人的裂缝,横在传统的过去和遭受震荡的现实之间……历史的线索遭到扭曲,也许已被折断了”①。

夸大这两种“全盘反传统主义”的相似性是没有意义的。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能从这种相似的精神氛围中发现某种或许可以称之为“世纪标志”的东西;而假如哈贝马斯关于“现代性反叛传统的标准化机制。现代性依靠的是反叛所有标准的东西的经验”②的看法普遍有效的话,那么不妨说,这里所谓的“世纪标志”正是“现代性”。它事实上构成了新诗合法性的依据③。P1-5

目录

五四新诗的现代性问题

时间神话的终结

九十年代先锋诗的若干问题

重新做一个读者

不断重临的起点

 ——关于近十年新诗的基本思考

纯诗:虚妄与真实之间

 ——与公刘先生商榷兼论当代诗歌的价值取向

心的变换:“朦胧诗”的使命

“朦胧诗”之后:二次变构和“第三代诗”

从死亡的方向看

实验诗:生长着的可能性

女性诗歌:从黑夜到白昼

 ——读翟永明的组诗《女人》

内在于现代诗的公共性

 ——在第八十一回“京都论坛”的发言(提纲)

一场迟到的及时雨

我所理解的“新诗潮”

多元化意味着什么

目前新诗的困境

什么是“幸存者”

结束或开始

挺住就是一切

当前诗坛:“低谷”的梦魇

末世和新纪元

千年人类文艺:谁主沉浮

当代先锋诗:薪火和沧桑

 ——2007年冬与张清华的对话

诗永远属于“无限的少数人”

 ——答《南方周末》记者问

“沙化”和先锋诗的危机

 ——答万松浦书院网站记者问

诗·精神自治·公共性

 ——与金泰昌先生的对话

和沉默一起对剌

 ——谷川俊太郎访谈录

中国式的“后现代”理论及其他

 ——1995年春与陈超、欧阳江河的对话

闪回八十年代诗歌

 ——与《新京报》记者一席谈

诗歌和公共生活

 ——与《文学报》记者一席谈

未来诗歌:重建生活的有机性

 ——与《绿叶》杂志记者一席谈

当代诗歌生态:场和“场子”

 ——在“新世纪以来中国诗歌生态恳谈会”上的发言

跨文化和诗歌:不断获取“神奇的动力”

 ——在第四届亚洲诗歌节上的讲演

内容推荐

《先行到失败中去(精)》收录作者唐晓渡三十余年来对当代中国重要的诗学问题与诗歌现象所做的分析、讨论、反思,既有对朦胧诗、先锋诗、第三代诗、纯诗、实验诗、女性诗歌、新诗潮等不同写作潮流的阅读与诊断,也有对现代性、时间神话、公共性、多元化、精神自治、有机性、可能性等观念与概念的厘清,深入到诗歌问题内部来观照诗歌。

编辑推荐

唐晓渡是当代中国重要的文学评论家,尤其在诗歌批评领域卓有建树,同时,他还是一位优秀的诗人。以评论者、写作者的双重身份,唐晓渡见证了、参与了中国当代诗歌的构建,他对中国诗歌的思潮、现象、问题与个案均有深入解读。《先行到失败中去(精)》是作者诗歌随笔集,一位中国当代诗歌亲历者和诗学构建。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先行到失败中去(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唐晓渡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378116
开本 32开
页数 365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301
出版时间 2015-09-01
首版时间 2015-09-01
印刷时间 2015-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
CIP核字 2015025788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11.6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6
152
2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20:5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