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对中国文化影响很大,苏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不仅在书画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而且也是文人士大夫中与佛教关系最密切的代表人物之一。陈中浙著的《我书意造本无法(苏轼书画艺术与佛教)(精)》希望通过苏轼的书画与佛教这个个案,对佛教如何影响中国文化展开实证性与科学性的讨论。本书分为四个章节,分别是:苏轼与佛教的因缘;苏轼书画观与佛教;苏轼书画创作理论与佛教;苏轼书画作品受佛教的影响。
图书 | 我书意造本无法(苏轼书画艺术与佛教)(精) |
内容 | 编辑推荐 佛教对中国文化影响很大,苏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不仅在书画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而且也是文人士大夫中与佛教关系最密切的代表人物之一。陈中浙著的《我书意造本无法(苏轼书画艺术与佛教)(精)》希望通过苏轼的书画与佛教这个个案,对佛教如何影响中国文化展开实证性与科学性的讨论。本书分为四个章节,分别是:苏轼与佛教的因缘;苏轼书画观与佛教;苏轼书画创作理论与佛教;苏轼书画作品受佛教的影响。 目录 新版自序 原序 绪论 第一章 “我在壮岁。屡亲法筵”——苏轼与佛教的因缘 第一节 苏轼的家庭佛缘 第二节 苏轼与佛僧的交往 一 与云门宗佛僧的交往 二与临济宗佛僧的交往 三与其他宗派佛僧的交往 第三节 苏轼对佛教的理解 一对佛教的理性追求 二对大乘佛教般若思想的汲取 第四节 苏轼的佛教受益 一诗词文受佛教的影响 二处身行事受佛教的影响 第二章 “我书意造本无法”——苏轼书画观与佛教 第一节 书画的欣赏品评观 一诗书画“本一律”的审美趣味 二“包容无碍”的“圆融”之美 三重“常理”的品评标准 四“形神”论的“中观”之关 五“不留意于物”的“无住”观 第二节 对书画功用的认识 一“游戏三昧”的功用 二“悦人”功用的随意性 三“参禅悟道”的功用 第三章 “无意于佳乃佳”——苏轼书画创作理论与佛教 第一节 创作方法 一“通融无碍”的创作观 二“无法之法”的创新观 三“无意于佳乃佳”的创作心态 第二节 创作构思 一“空故纳万境”与虚静之心 二“身与竹化”与禅定精神 三“成竹于胸”与“顿悟”特色 第三节 创作表达 一“急起从之”与“当下”精神 二“尽意”与“直指本心” 三 饮酒创作与“分别之心” 第四章 “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苏轼书画作品受佛教的影响 第一节 准备期的作品 一刻意锻炼的“执着”相 二“抒情写意”的前兆 第二节 突变期的作品 一大胆的反叛精神 二“放心而为” 三萧散随意 第三节 成熟期的作品 一“于相而离相” 二 “平淡自然” 三“圆满”境界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苏轼与佛僧交往系年 附录二 苏轼书画艺术活动系年 附注 图画目录 后记 再版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我书意造本无法(苏轼书画艺术与佛教)(精)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陈中浙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商务印书馆 |
商品编码(ISBN) | 9787100116343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441 |
版次 | 2 |
装订 | 精装 |
字数 | |
出版时间 | 2015-11-01 |
首版时间 | 2015-11-01 |
印刷时间 | 2015-1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艺术-绘画雕塑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692 |
CIP核字 | 2015239330 |
中图分类号 | J212.052 |
丛书名 | |
印张 | 29.25 |
印次 | 3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41 |
宽 | 172 |
高 | 34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