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伯海编著的《一孔斋论学集》按古文论、唐诗学和文学史学的不同类别分为三辑,在不同的类型中突出一个主题,集中探讨了古文论研究中的现代观照与阐释问题、唐诗演进中的意象艺术流变问题,以及文学史的宏观研究与文学史学建构问题。在文学史的重新建构的思维背景上,对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唐诗意象的艺术转型等问题做了动态的考察,其立足之点在沟通古今,古为今用。
图书 | 一孔斋论学集/当代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文库 |
内容 | 编辑推荐 陈伯海编著的《一孔斋论学集》按古文论、唐诗学和文学史学的不同类别分为三辑,在不同的类型中突出一个主题,集中探讨了古文论研究中的现代观照与阐释问题、唐诗演进中的意象艺术流变问题,以及文学史的宏观研究与文学史学建构问题。在文学史的重新建构的思维背景上,对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唐诗意象的艺术转型等问题做了动态的考察,其立足之点在沟通古今,古为今用。 内容推荐 中国古代的文学源远流长、光辉灿烂,它们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传统文化珍贵的结晶,也是全世界文学之林中耀眼的瑰宝。新中国建立以后,当代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就总体而言,不论是文献的整理或考辨,还是理论的概括与分析;不论是纵向或横向的宏观综论,还是对作家或作品的具体探索;不论是沿用传统的方法作研究,还是借用了外来的新论来阐释;都取得了可喜成绩,其人材之多、论著之富与质量之高都是前所未有、举世瞩目的。 这批当代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成果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特别是一些名家的代表性论著,本身也有学习与传承,总结与研究的重要价值。为此,陈伯海编著的《一孔斋论学集》邀请一批当代在世的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有实绩、有影响的名家,由他们自选其有代表性的专论结成一集。这些学者年龄不等,照顾到各自研究对象的不同方面。每一集文字都曾经为学术史的推进铺下过坚实的一砖一石,都曾经如一股强劲的东风吹开过读者的心扉,拨动过大家的心弦,都可以为后来者提供学习与承传的典范,也可为总结与研究新中国古代文学的辉煌历史铺路开道。 目录 “历史与现实的对话”——自选集小序 第一辑 古代文论的现代观照 “变则通,通则久”——论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 一个生命论诗学范例的解读——中国诗学精神探源 释“诗言志”——兼论中国诗学的“开山的纲领” 唐人“诗境”说考释“ 生命体验的审美超越——《人间词话》“出入”说索解 从古代文论到中国文论——21世纪古文论研究的断想 第二辑 唐诗意象艺术谭 为“意象”正名 唐前诗歌意象艺术的流变 唐诗与意象艺术的成熟 “诗到元和体变新”——古典诗歌艺术转型之枢纽谈 “温李新声”与词体艺术先导——唐诗意象艺术转型之另面观 从唐诗学到唐诗学史 唐诗学建设的一点回顾与思考 第三辑 文学史与文学史学 宏观的世界与宏观的研究 论中国文学的民族性格 中国文学史之鸟瞰 自传统至现代——近四百年中国文学思潮变迁论 寻求宏观与微观的会通 《中国文学史学史》编写导言 文学史的哲学思考 《文学史与文学史学》编后记 陈伯海著作成果一览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一孔斋论学集/当代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文库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陈伯海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309120622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83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13 |
出版时间 | 2016-05-01 |
首版时间 | 2016-05-01 |
印刷时间 | 2016-05-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55 |
CIP核字 | 2016002972 |
中图分类号 | I206.2-53 |
丛书名 | |
印张 | 24.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上海 |
长 | 230 |
宽 | 160 |
高 | 22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