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文学现场与在场/中国多民族文学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评论集对大量活跃于文坛的“60后”、“70后”以及“80后”的青年作家和作品予以评介,尤其对台湾新生代作家的代表作多有涉猎,这是与其他文学评论集相比一个显著的特点。由赵兴红著的《文学现场与在场/中国多民族文学丛书》共分四辑分别是:第一辑:这世代的文学景观、第二辑:多民族风从八面来、第三辑:理论之树与创作之花、第四辑:与青年作家在鲁院。

内容推荐

年龄,每十年一个代际;文学,每十年景观纷繁。新时期文学已以名家名篇和文学思潮的形式载入文学史册,大陆和台湾的文学交流如大河奔腾不息,当下的文学现场和文学现实具有最鲜活最时令的表达方式。大量活跃于文坛的“60后”、“70后”以及“80后”的青年作家们携鼎力之作纷纷亮相,他们的文学诉求与表达讲述着这世代的人与事。这些蔚然的正在发展着的文学创作,反映了新的文化背景下文学的新变化,建构了这世代的文学风景。

《文学现场与在场/中国多民族文学丛书》由赵兴红著。

目录

第一辑:这世代的文学景观

 “这世代”的文学现场与文学在场——海峡两岸青年作家作品点评

 文学见证:有国才有家——评《让汶川告诉世界》与《北川重生》

 论张贤亮小说的戏剧性

 精神向度决定作品高度——谈李骏虎的小说创作

 大陆青年作家情况介绍——在台湾文学交流座谈会上的发言

 彰显法律的尊严与人性的光辉——评剧本《黄克功案件》的矛盾冲突和细节呈现

第二辑:多民族风从八面来

 维吾尔族作家阿拉提。阿斯木小说的喜乐精神与丑角形象

 责任与坚守——回族作家李进祥创作论

 狂放恣肆、自由浪漫的旷野诗人——评藏族诗人曹有云《时间之花》

 为中华少数民族文学的繁荣团结行走——读叶梅《穿过拉梦的河流》

 诗《我,雪豹 》——诗人与诗的梦想

第三辑:理论之树与创作之花

 文学批评之功能

 小说应当强化戏剧性

 什么是小说的戏剧性

 重视小说写作的结尾

 文学应是照亮生活的温暖书写

 力度写作与写作力度

 经典与创新

 文学的力量

 小说中的矛盾冲突

 颇具中国特色文论的小说叙事学——评《红楼梦叙事》

 为大众写诗——谈诗歌的情感表达

第四辑:与青年作家在鲁院

 “80后”文学创作的时代特质——青春写作与灰色成分

 充满仪式感的民俗文化——在《银鱼来》研讨会上的发言

 送别内蒙古影视编剧班

 怡霖的速度与诚实

 女性不能承受之痛——读修白的女性小说

 温暖的乡村,温暖的夜——兼评《温暖的乡村》与《夜》

 青春回响:年轻的故事——评马中才《我的秀秀姐》

 鲁院文学院青年作家座谈会文情报告

 “80后”文学创作群体调研报告

 鲁院的文学场——由警务广场引发的思考

 鲁院的魅力——鲁迅文学院建院六十周年铁凝访谈录

试读章节

第一辑:这世代的文学景观

“这世代”的文学现场与文学在场

——海峡两岸青年作家作品点评

年龄,每十年一个代际;文学,每十年景观纷繁。新时期文学已以名家名篇和文学思潮的形式载入文学史册,大陆和台湾的文学交流如大河奔腾不息,当下的文学现场和文学现实具有最鲜活最时令的表达方式。大量活跃于文坛的“60后”“70后”以及“80后”的青年作家们携鼎力之作纷纷亮相,他们的文学诉求与表达讲述着这世代的人与事。这些蔚然的正在发展着的文学创作,反映了新的文化背景下文学的新变化,建构了这世代的文学风景。

两岸的交流是多样的,诸如政治、经济、文化等等,唯文学的交流不可或缺。因为,文学的交流,是心灵的交流,情感的交流,精神的交流。以新时代两岸文学的通航为追求,以实现两岸优秀青年作家文学作品的互访交流为目的,人民教育出版社、重庆出版集团与台湾宝瓶出版社联手,集合大陆与台湾地区高端文学阵容,推出了由《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先生、台湾联合报系北美世界文学副刊主编吴婉茹女士共同主编的海峡两岸新生代作家书系——“这世代”。

“这世代”本辑的作家有:台湾的甘耀明、纪大伟、郝誉翔和钟文音,内地的李洱、毕飞宇、徐则臣、魏微和盛可以,九位作者均为当今两岸较具实力和影响力的青年作家。他们对社会变迁与人类文明发展具有敏锐的感知性,在进取与反思中写下这世代具有贡献意义的文学作品,涉及历史、人文、民风、婚恋等社会各个层面的状态与图景。他们的联袂亮相,对于展现两岸青年作家对各自的本土文化的理解与守望,充分展现海峡两岸炎黄子孙在“这世代”的精神风骨具有重要意义。

李洱的穿越

李洱是一位学者型的作家。他作品里对中国传统文史知识的积淀是同年代的作家难以企及的,读者会随着他的旁征博引,穿越在中国文化的历史长廊里,品味、印证现代人的心理隐秘,不时会心一笑。

李洱的写作,如果找一个词,即举重若轻。他纵横捭阖,收放自如,既诚挚又狡黠,既严肃又八卦,既得体又放松,将严肃的话题拿捏得恰到好处。中国的权力阶层和知识分子群体,在李洱这里有无穷无尽的茅塞顿开,他们的隐秘、婉约、晦涩、阴暗、滑稽,他揣摩得游刃有余,乐此不疲,小说的每句话都是经过经验反省,表达一种被审视过的现实生活。

《遗忘》体现了一种穿越历史时空的完美的形式和内容的组合,它像流星在天空中划了一道优美的弧线,完成它的自由落体以后,圆满地到达了终点,同时也回到了历史的起点。小说以“嫦娥奔月”为由头,写了一批以历史考证为业的知识分子的所思、所想、所虑,看似高深的学问背后隐藏着学术腐败和虚假。  形式是先锋的写作手法,追求艺术形式和表现风格的焕然一新,注重发掘人物的内心世界,描绘神秘抽象的瞬间世界,采用暗示、隐喻、象征、意象的手法,以挖掘人物的内心奥秘和意识的流动。但是李洱的先锋不同于上世纪80年代的先锋,他改变了那种刻意为之、无病呻吟、难于让众人理解的先锋陋习,而找到一种在厚积薄发中的自然流畅,以不拘形式的自由表达,如行云流水,给人带来阅读快感。

内容上,比较以前描写知识分子的小说,从《儒林外史》,到鲁迅的《狂人日记》《在酒楼上》《孤独者》《伤逝》,到钱钟书的《围城》,李洱的《遗忘》颠覆了传统知识分子的形象。主人公侯后毅、冯蒙、曲平是现实生活中老、中、青三代知识分子的代言人:书中的侯后毅是权威的、知名的历史学家,他年轻时为历史的考证做过贡献,但到老朽之年,学术在他手里已变成交易和满足私欲的砝码,历史的考证究竟是需要严密论证还是需要合理想象完全取决于他的主观需要;冯蒙是才华横溢、处于上升阶段、尚需要成名成家的中年知识分子,为了获取文凭或者美色,他不得不屈从于侯后毅的摆布而充当学术骗子;曲平是“女性主义”和“女权主义”的后起之秀,在急功近利的道路上渐渐变成一个不男不女的学术盲从。

这三种人,在李洱的笔下就像漫画似的勾勒出当前学术界的学术腐败现象。李洱的聪明在于,他从来没有像以上如是直白地概念化地表白他们,而是用一种反讽的、穿越的、以古讽今的方式,轻描淡写地就把他们的画像抽象出来了。

小说的情节,好似是画了一个圆,这个圆隐喻着历史发展洪流中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以及生命个体在命运面前的无能为力,同时也解构了知识分子的莫测高深与自我作茧在历史法则面前的渺小和浅薄。

发现小说的道德观

盛可以,携《道德颂》,为女人写墓志铭,以此宗旨而写的小说,字里行间处处可闻滴血之息。

她的笔直逼婚姻与爱情的本质,剖析情感与道德的底线,探究内心与外在的距离,试验情爱的价值与意义。刻意将类型化铺陈成大众化,笔调与叙事、张扬与个性是属于这世代的。

一个未婚女人与已婚男人的情感纠结,因纠结而坚守,因无常而有常,感情的闸门一旦打开,似一泻千里,如脱缰野马。从通常的社会道德观来看,男女主人公都是有涵养的人,他们每天读着尼采、康德、本雅明、弗洛伊德……在电脑前、讲堂上宣讲“知识分子的天职是保持独立的人格,做社会的良心和监督者”。

这是一对矛盾,是理智与情感的矛盾;这是一场博弈,是道德与情感的博弈。

书中引用“没有道德现象这个东西,只有对现象的道德解释——尼采”,为道德的主观评判标准,及其客观多样性提供了理论依据。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存在的是合理的,问题是这个理,由谁来评说?

婚外恋的女人通常为人所不齿,小说中的旨意也常常想皈依于日常经验的道德而躲在暗处独自疗伤,她从一开始就意识到自己的危险性。当感情的发展走过了一个轮回的过程,她由理智不断地走向疯狂,由疯狂走向衰败和虚无,回首最初的恋爱感觉才是最真实的。当这段非法的感情一步步向合法的家庭逼近的时候,婚姻的虚假也不时撞击着道德的评判标准。

女人喊出:婚姻是爱情的坟墓,没有婚姻,爱情将是爱情的坟墓。当感情的发展走过了成熟的曲线,旨意亲手毁掉自己的孩子,她内心的纠结和伤痛也推向了极致,如入膏肓,身心俱灰,所有的矛头指向了男人,男人为维护自己的道德外衣而胜利逃亡。在这里,终究谁是道德的,谁是不道德的,终难评判。

作者是上世纪70年代出生的作家,“70后”一方面受传统思想的熏陶,同时又受现代文明的冲击,因而他们的价值观是左右牵制的。这无论表现在他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人格的多重分裂,还是行为动机的判定上都有彷徨和隐忍的痕迹。当然,他们是最痛苦的,一方面,他们为没有坚守日常的道德底线而反省和自责;另一方面,也会鄙视日常道德的虚伪而张扬个性和人性。二者对立而又统一于一个矛盾体上,丰富、深刻,但痛苦。

结局注定是虚无。

小说中,梦的隐喻恰恰是虚无:在梦中她是一个等死的人,现实中,人何尝不是一个等死的人?小说中不止一次描写到死亡的感觉,美妙绝伦,甚至把它形容为幸福的时刻。生活与消亡,欢乐与灾难,本为同体。

但盛可以最后还是给小说画上一个光明的尾巴,这也是大多数“70后”作家倾向于保守与传统的一面,可贵的是她已然超越了传统,而升腾至另一种境界:假使人是一条不洁的河,你应该成为大海,包容一条不洁的河并不致被它污染。女人经历了幸福与痛苦的过程,逐渐走向平静,恰似凤凰涅槃,死而复生,走向祥和。

《道德颂》刻意将类型化夸张成大众化,直逼现实中婚姻和感情的危机。到底是感情出了问题,还是道德出了问题?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文化模式中,小说艺术的形式和心理要求反映了一个社会的、宗教的、政治的和文化的要求。简单地将婚外恋归结为不道德的现象,不是小说要表现的任务。《道德颂》提供了一个多层面的视角,表现更为丰富更为复杂的小说中的道德观,这就像一个作品中的隐喻,启示一种看待生存于世界的方式,用在看待它的同时怎样去评判它,并试图在哲学层面上思考问题,使小说创作进入一种新的哲学探索。

P3-P7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文学现场与在场/中国多民族文学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赵兴红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388085
开本 16开
页数 20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1
出版时间 2016-04-01
首版时间 2016-04-01
印刷时间 2016-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36
CIP核字 2016051591
中图分类号 I206.7
丛书名
印张 13.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9:1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