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陈寅恪的学说(第2版)(精)
内容
编辑推荐

《陈寅恪的学说(第2版)(精)》是深研陈寅恪的学问与思想、风骨与精神之力作。作者刘梦溪先生结合义宁之学的渊源和时代环境,从文本出发,忠实原典,并勾索陈著各种文本的内在逻辑,三复其义,“以陈解陈”,循此路向解读和释证陈氏学说,自成把握陈氏学术创获与方法的简明通透之进路。

内容推荐

陈寅恪是史学家,也是思想家。是大学问家,不是小学问家。他的著作里有一种顶天立地、独立不倚的精神,充满恒定的精神信仰力量。“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可视为他的学术思想的精神维度。他的学说的力量源泉,不只是在于博雅的考据功夫和深沉的家国之情,还在于义宁陈氏一族的优美家风门风。

陈寅恪本人的魅力何在?其治学方法有哪些?何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其思想和学术对中国、对知识分子发生了什么影响?这些都是读者极感兴趣的问题,刘梦溪编著的《陈寅恪的学说》将一一解答。

目录

引端

第一章 学问人生和心路历程

 一 世家子弟

 二 家国情怀

 三 学术托命

 四 乱离岁月

 五 晚年心事

 六 文化丰碑

第二章 工具·材料·观念·方法

 一 “敢并时贤较重轻”

 二 时代学术之“预流”

 三 “伪材料亦有时与真材料同一可贵”

第三章 打通文史和追求通解通识

 一 “达于大道”的通人之学

 二 诗文证史的艺术之境

第四章 “中西体用”的文化态度

 一 “绝不从时俗为转移”

 二 “中西体用资循诱”

 三 “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

 四 佛教中国化乃“一大事因缘”

 五 文化移植和“新机重启”

第五章 种族与文化的学说

 一 种族文化与李唐一代的国运兴衰

 二 文化高于种族

 三 标举圣人“有教无类”之义

 四 华夷之辨与文化融合

 五 《时世妆》和礼俗变异

第六章 陈氏阐释学

 一 “了解之同情”:阐释的先验态度

 二 “释证”“补正”“参证”:阐释的多元途径

 三 “既解释文句又讨论问题”:阐释的思想向度

 四 比较阐释和心理分析:阐释的现代意味

 五 古典、今典双重证发:阐释的学问境界

 六 环境与家世信仰的熏习:阐释的种子求证

第七章 佛典翻译和文体革新

 一 古文运动和唐代“新文体”

 二 佛典翻译与文体革新

 三 “无自由之思想则无优美之文学”

第八章 陈寅恪学说的精神维度

 一 “贬斥势利,尊崇气节”

 二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三 陈氏一族的“优美门风”

附录 陈寅恪的学说为何有力量

后记

试读章节

五 晚年心事

不过先生并没有留在北京迎接全国解放,也没有桴海他行。1948年12月,他离开北京,经过上海,到广州停留下来,在岭南大学兼任中文、历史两系教授。1952年院系调整后改任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直至1969年离开人世,在岭南度过他生命的最后二十个春秋。

开始,他对新世局也许抱有希望,否则他不会留下来。但没过多久,失望情绪占据了他整个身心。1942年,先生为杨树达《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续稿》作序,写过一段极为深情的话:

百年以来,洞庭衡岳之区,其才智之士多以功名著闻于世。先生少日即已肄业于时务学堂,后复游学外国,其同时辈流,颇有遭际世变,以功名显者,独先生讲授于南北诸学校,寂寞勤苦,逾三十年,不少间辍。持短笔,照孤灯,先后著书高数尺,传诵于海内外学术之林,始终未尝一藉时会毫末之助,自致于立言不朽之域。与彼假手功名,因得表见者,肥瘠荣悴,固不相同,而孰难孰易,孰得孰失,天下后世当有能辨之者。呜呼!自剖判以来,生民之祸乱,至今日而极矣。物极必反,自然之理也。一旦忽易阴森惨酷之世界,而为晴朗和平之宙合,天而不欲遂丧斯文也,则国家必将尊礼先生,以为国老儒宗,使弘宣我华夏民族之文化于京师太学。其时纵有入梦之青山,宁复容先生高隐耶?然则白乏髪者,国老之象征。浮名者,亦儒宗所应具,斯诚可喜之兆也。又何叹哉?又何叹哉?①

先生一生文字很少流露此序所表达的对中国未来的热切憧憬,虽然其用意是在勉慰杨树达先生,更关乎自己素所追寻的梦想。可惜他的梦想未能变成现实。

基于先生的学术声望,学校主事者及中南局和广东省的首脑,对先生是礼遇的,关怀生活起居有时甚至细而人微。1954年,国务院尝派人赴广州动员先生担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第二所所长,开始先生不是没有就意,对助手黄萱说:“我们到北京去,你也得跟我们一起去。”但后来决定不就。表面理由是贪恋南方暖和、不善行政工作等等,实则当有更深层的原因。笔者今日思之,1954年已经是新政权成立五年之后了,这时才想到迎请先生,在时间上未免太迟了些。况且1949年以后一个接一个的思想运动和政治运动,实难让知识分子乐于接受。上引给杨树达先生写的这篇序言,曾被有关方面指为“立场观点有问题”。

特别是50年代末期,先生的学术思想亦遭公开批判,致使其不能再登讲堂。“无端来作岭南人,朱橘黄蕉斗岁新”“不生不死最堪伤,犹说扶余海外王”“平生所学供埋骨,晚岁为诗欠砍头”“任教忧患满人间,欲隐巢由不买山”。1950年至1966年所写诗计二百余首,集中反映出先生晚年的心境充满了困惑、忧伤与惋叹。有人说,所以然者是由于双目失明势必引起精神烦扰所致,应从心理学的角度给以解释。窃以为不尽如是也。杨树达《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续稿序》说得明白,如果是“晴朗和平之宙合”,国家肯于尊礼神州大儒,即使“白发者”,也会视作“国老之象征”,那么即使目盲,亦不会有不谐和的文化氛围而致先生忧戚。

尽管如此,先生的学术研究仍结出丰硕的果实。1950年,《元白诗笺证稿》一书整理完稿,由岭南大学文化研究室线装印行,后由上海中华书局以普及本出版。1951年写成《论韩愈》一文,这是先生最重要的论著之一。接着,就是有名的《论再生缘》的写作。最后则有三卷本、八十万言的《柳如是别传》的撰写,穷1954年至1963前后十年之功,终于在目盲体衰的情况下,完成了这部为一代奇女子立传的明清文化痛史。书成之后,先生有诗感赋,尝题曰:“十年以来继续草《钱柳因缘诗释证》,至癸丑冬粗告完毕。偶忆项莲生(鸿祚)云:‘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伤哉此语,实为寅恪言之也。”1961年写给吴雨僧的诗里,也有“著书唯剩颂红妆”句。

读者如不察,很容易因先生的自嘲而把他晚年呕心沥血的两大著述,当作等闲的消遣之作。实际上,《论再生缘》的写作,特别是《柳如是别传》这部大书,是寅恪先生一生治学经历和治学经验的总结,也是他学问底蕴的集中呈现,最能见出他的学术精神。如果说已往的著作大都是以诗证史、诗史互证,《别传》则是借传修史。P20-24

序言

陈寅恪先生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思想家和历史学者,他在学术界的权威地位,很少有另外的学者像他一样得到当时、后世一致的承认。1934年,他在《王静安先生遗书序》中写道:“自昔大师巨子,其关系于民族盛衰学术兴废者,不仅在能承续先哲将坠之业,为其托命之人,而尤在能开拓学术之区宇,补前修所未逮。故其著作可以转移一时之风气,而示来者以轨则也。”这些话,用来评价寅恪先生自己,完全若合符契。

寅恪先生在上述序言中还说:“神州之外,更有九州。今世之后,更有来世。其间倘亦有能读先生之书者乎?如果有之,则其人于先生之书,钻味既深,神理相接,不但能想见先生之人,想见先生之世,或者更能心喻先生之奇哀遗恨于一时一地,彼此是非之表欤?”笔者多年来一向喜读寅恪先生之书,虽囿于平日研治范围,限于学养,不能做到通解,但不避寒暑,不择刚柔,不分昼夜,以诵读为课业,反复“钻味”,虽不敢自称“神理相接”,然于先生其人其学其时其世其哀其痛似微有所悟,是又无须讳言者。今特将我所认识到的陈寅恪先生之学说内涵和研究方法,做一简括的梳理,庶几可增加对这位大史学家同时也是大思想家的“了解之同情”。

陈寅恪先生的学术观念和治学方法是非常自觉的,他自己也颇为着重。当《柳如是别传》完稿之后的1968年,即他逝世的前一年,曾寄望于助手黄萱,说:“我的研究方法,是你最熟识的。我死之后,你可为我写篇谈谈我是如何做科学研究的文章。”黄萱感到力不从心,且在当时环境下不能笔录寅恪先生的口授,只好难过地说:“陈先生,真对不起,您的东西我实在没学到手。”寅恪先生用很低沉的声音回答:“没有学到,那就好了,免得中我的毒。”痛哉,斯言!从中亦可见出寅恪先生对自己为学的过程和研究方法何等重视。

当然话说回来,寅恪先生一生说诗、治史、博学、通识,涉猎极广,远非旧日四部之学所能范围。且为学进境数变,越到后来越倾向于深入掘发诗中之史和史中之诗,以及历史事相的深层结构和历史人物的心理结构,古典今情,探微发覆,会通文史,以释证诗文来完成史家的职司。此种情况,给我们准确地把握其学术创获和研究方法带来不少困难。我的方法是,结合义宁之学的自身渊源和时代环境,从文本出发,忠实原典,并勾索陈著各种文本的内在逻辑,三复其义,“以陈解陈”。循此路向解读和释证陈氏学说,所阐述之内容,虽不能说必中,亦不致霄壤远隔。

笔者试从陈氏学说的多重面向加以梳证,计分八章:第一章,学问人生和心路历程;第二章,工具·材料·观念·方法;第三章,打通文史和追求通解通识;第四章,“中西体用”的文化态度;第五章,种族与文化的学说;第六章,陈氏阐释学;第七章,佛典翻译和文体革新;第八章,陈寅恪学说的精神维度。以下,循此章次试分别论之。

后记

本书文字原为我的研究陈寅恪专书的一章,初稿成于1991年,经龚鹏程兄惠刊于台湾《书目季刊》,1991年第四期和1992年第一期连载。1994年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纪念陈寅恪先生百年诞辰学术论文集》(王永兴先生编)收录。北京大学已故王瑶教授主持的《中国文学研究现代化进程》项目,此文作为其中的一章,1996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文章题目为《一代文化所托命之人——陈寅恪的学术创获与研究方法》,全文连同注释六万二千有奇。当年季羡林先生不以文长为苦,通篇披览后,许以“至文”。季先生知我研陈,盖即由于此篇也。然而这已是二十三年前的往事了。

斯又过去十五年之后的2007年,我对此文做了一次校改增补,抽去最后一节“真正‘脱心智于俗谛之桎梏’的现代学者”。阐释学部分经重新写过,厘出新的框架,分设六目,即第一,“了解之同情”:阐释的先验态度;第二,“释证”“补正”“参证”:阐释的多元途径;第三,“既解释文句又讨论问题”:阐释的思想向度;第四,比较阐释和心理分析:阐释的现代意味;第五,古典、今典双重证发:阐释的学问境界;第六,环境与家世信仰的熏习:阐释的种子求证。如今本书之第六章“陈氏阐释学”,就是2007年的重写稿本。我较为满意的是第六节,对寅老重视环境和家世信仰的熏习的文化思想,以佛教唯识学之“种子识”(阿赖耶识)来标识,也许不失为有得。研陈不同于其他课题的写作,寅老之学,渊矣博矣,几无涯际可寻,而且为学境界极高,家国之思和兴亡之感每萦回于字里行间;特别涉及梵典、道藏、文化本原、域外文字等议题,我辈后学常感程度不够,偶有会心,已属不易。依循陈著文本,忠实地跟着寅老脚步走,也不免被他远远抛在后面。唯重新写过的“陈氏阐释学”这一章,自揣庶几可与寅老之学有近乎“神理相接”之处。

去年9月,再次对原稿作了修订改润,字数较二十三年前的旧稿翻出一倍,共得八章。第八章“陈寅恪学说的精神维度”是为新写。第一章“学问人生和心路历程”是已往写的陈寅恪学行小记,特移来作为学说主人的背景和传记材料,俾便读者对义宁之学有一通彻的了解。我的研陈,一是与王国维一起研究,一位老辈称之为“王陈并治”;二是文本解读和家学渊源并重,对其祖父陈宝箴和父尊陈三立,尝长期涵泳研治;三是把陈寅恪置于20世纪现代学术的环境中加以研究,以明其异世独出之性质。陈先生的学问固然主要立足于乙部,是现代大史学家,但同时也是一位大思想家。这是我近三十年读陈研陈得出的一个自认为确当不易的结论。

马一浮说:“国家生命所系,实系于文化,而文化根本则在思想。从闻见得来的是知识,由自己体究,能将各种知识融会贯通,成立一个体系,名为思想。”(《泰和会语》)陈寅恪先生毕生说诗治史,“在史中求史识”,自是经过长期“体究”,而且“融会贯通”不在话下。而其所“治”之史,从根本上说实为吾国思想文化之史,特点为贯通古今,兼采中西,打通文史,古典绾合今情,所谓“明清痛史新兼旧”是也。他关于中国历史文化的著论已成一独辟创发的学说系统。故以“陈寅恪的学说”名书,对寅老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而言,信不诬也。

本书清样出来后,又作了一次斟改,校正多处舛误,有的篇章有所增补,没有小标题的章次统加上了小标题。引录陈著之文本,原来以1980年上海古籍本为主,现一律改为三联书店2001年出版的《陈寅恪集》。所征引的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谈陈寅恪》一书,系台湾大学刘广定教授复印见寄,特在此致谢。附录之“陈寅恪的学说为何有力量”,是2013年我在陈寅恪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曾刊于《中华读书报》,题旨颇有合于本书之内容者,附此一并就正于研陈诸君子。

2014年3月13日书稿清样校讫补记于京城之东塾

书评(媒体评论)

我认为研究学术,最主要的是要具有自由的意志和独立的精神。学说有无错误,这是可以商量的。王国维的学说中,也有错的,就可以商量。我的学说也有错误,也可以商量。

——陈寅恪

国家生命所系,实系于文化,而文化根本则在思想。从闻见得来的是知识,由自己体究,能将各种知识融会贯通,成立一个体系,名为思想。

——马一浮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陈寅恪的学说(第2版)(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梦溪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681441
开本 32开
页数 235
版次 2
装订 精装
字数 124
出版时间 2016-07-01
首版时间 2016-07-01
印刷时间 2016-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5
CIP核字 2016090053
中图分类号 K825.81
丛书名
印张 7.5
印次 2
出版地 北京
217
154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15:2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