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书韵流长(老三联后人忆前辈上下)
内容
编辑推荐

老三联人的生命,活在他们著述、编译、出版的书中,活在他们子孙后代的心里。一些故事,在吉晓蓉等后人记述的《书韵流长:老三联后人忆前辈(上下)》这本书中能够看到。

这只是三联后人眼中和记忆里的老三联人,视角也许与以往的文字记载不大相同,或很不相同。它们是三联光荣历史中,关于个人经历、学养与个性记忆的凤毛麟角。

仅此而已。这些记忆或许能说明,中国的思想和文化启蒙远未结束。因此,三联的未来任重道远。

内容推荐

被称作“老三联人”的,是指在上世纪30年代前后就与书刊结缘的生活、读书、新知三店的出版人。在战争烽火中,在白色恐怖下,他们出生入死,以笔当枪,追求真理,启迪民智,为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为进步新闻出版业的创建和发展。付出了青春和生命。在中国的文化抗战历史中,他们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他们在晚年发挥的余热也令人敬佩。吉晓蓉主编的《书韵流长:老三联后人忆前辈(上下)》收入四十多位老三联后人对前辈的缅怀文章,对“老三联人”这个特殊文化群体中的个体,作了历史和生活细节的记录和描述。虽是一些侧面或点滴,但也勾勒出前辈们的个人命运、学养和个性,是可供研究的不可多得的史料。

目录

序 三联是光荣的 周巍峙

邹韬奋 相依相契的患难搭档——怀念我的父亲与母亲/邹嘉骊

茅盾 创办《文学》的斗争艺术/韦韬

胡愈之 伯父与绥青的似与不似/胡序介

杜重远 重撑火炬勇往前行——父亲杜重远与生活书店/杜毅 杜颖

沈志远 在追求真理的征途上——追忆父亲沈志远/沈骥如

李公朴 我的亲历亲闻/王健

张仲实 四年相知一生结缘——父亲张仲实与三联书店/张复

薛暮桥 关于父亲的出版纪事/薛小和

徐伯昕 为忠于“生活”而生活/徐墨钊

高士其 “生命呵,你是一只神鸟”/高志其

朱枫 一位“新知”女性的红色传奇/徐云初

黄宝殉 琐细平凡见精神——母亲黄宝珣在生活书店的日子/黄川

郑易里 特别的书柜特别的书/郑璀

金仲华 《世界知识》的抗战传奇/金立勤

胡耐秋 凝望她默默追求光明的背影/徐虹

黄洛峰 “黄老板”的双肩/黄燕生

艾思奇 回忆中的反思——怀念父亲艾思奇/艾一梅记述 黄思昊整理

孙梦旦 “两个半人”中的那“半个”/姚亢

徐雪寒 大半生都在移动的身影/徐乐

华应申 父母留下的一份宝贵遗产/华焱

戈宝权 再续与二舅的书缘/孙戈

袁信之 我们家与韬奋纪念馆/袁国新 袁仄

邵公文 生活书店成就了父亲/邵海明

沈静芷 难忘纯真岁月——记父亲沈静芷和母亲戴琇虹/沈建林

汤季宏 创字范垂风范——父亲与中国汉字印刷字体规范化工程/汤小淇邢峥

周巍峙 “上起刺刀来!”——记父亲周巍峙/周七月

唐泽霖 在桂东粤北寻找父辈的足迹/唐小军

胡绳 与老三联后人谈胡绳/胡伊朗

熊蕴竹 贵阳“生活”播火的熊二姐/秦小松

陈原 鲜花陪伴他们远行——忆我的父亲陈原和母亲余荻/陈湄

倪子明 默默耕耘的总编辑/倪小钢

蒋一苇 从航空机械士到总编辑/蒋方

欧阳文彬 围绕一本小说的那些人和事/晓蓉

陈敏之 父亲与《顾准文集》/陈小姆

曹健飞 记忆之珠——送别曹健飞叔叔/跷蓉

黄荣灿 三联名册上没有的台北三联人/黄俭

李易安 一位“护书人”的事业和传承/李昭醇

吴仲 长留清白在人间/吴绿墨

王仰晨 爸爸日记里的“四五事件”和《天安门诗抄》/王小平

许觉民 洁泯的书之魂/晓蓉

戴文葆 父亲的书桌/杨进

范用 追求:坐拥书城/范里

蓝真 我人生和事业的引路人——追忆三叔蓝真/蓝坚

王润华 与“书之书”相伴——记父亲王润华/王绪芳

俞筱尧 一位追寻同人足迹的“新知人”/沈建林

附录/徐虹整理

编后记/编者

试读章节

参与并组织群众歌咏活动

父亲是30年代初离开老家去上海的。那时已经非常著名的新闻记者、中国新闻史研究的开拓者和早期新闻教育家戈公振先生,是父亲的东台同乡和远房亲戚,父亲叫他二舅。父亲从苏北的东台到上海投奔戈公振,被安排在申报流通图书馆做练习生。1932年,国际联盟来中国调查“九一八”事变的真相,戈公振以记者身份随中国代表团去东北,临走时把父亲托付给了邹韬奋先生,那时父亲16岁。

1932年韬奋先生创办《生活日报》筹备处时,父亲是文书。韬奋先生被迫流亡海外后,《生活日报》筹备处撤销,经戈公振、韬奋先生介绍,父亲又开始在李公朴先生身边工作。父亲在这两位杰出人物身边都得到了历练。

那时,为了筹备申报流通图书馆及业余补习学校,父亲每天到公朴先生家里上班,日常工作就是剪报、收集整理图书资料、做联络工作;更重要的,是代李先生给青年复信,整理讲话稿,有时还将复信整理成文稿,发表在《申报》副刊“读书问答”上。当时国民党政府企图把“读书问答”连根拔掉,李公朴、艾思奇、柳浞、夏征农他们正觉得“读书问答”已无法满足当时抗日救亡斗争形势发展的需要,决定创办《读书生活》半月刊,由李公朴主编,艾思奇、柳浞任编辑,父亲协助工作。

《读书生活》1934年11月创刊,发表了大量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抨击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文章,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行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通俗化的尝试,传播马列主义基本知识。

1936年3月,读书生活出版社成立,由李公朴先生担任社长。同年,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成立,公朴先生被推为负责人之一。此时,父亲已经是公朴先生的秘书了,主要协助他在青年中做些指导工作,并担任《读书生活》杂志的助理编辑。

父亲一直认为,自己是在这些民主先驱者和党内一些老同志的带动下进步起来的。没有这段经历,他可能还长期在痛苦、徘徊中,不知会走上哪条道路。他的这种情况,应该代表了当时的很大一部分青年,因为那时政治黑暗、生活艰难,使许多青年长期处于彷徨和苦闷中。父亲在李公朴那里为读者复信时,信上看到的都是这类问题。他很同情这些青年,按照自己的经验给他们复信,提供一些意见……这也是他比较自豪的一段经历。

1934年底,父亲在业余时间参加了刘良模先生领导的民众歌咏会学唱歌。这个歌咏会是上海基督教青年会组织的,总干事刘良模先生是一位进步的文化人,歌咏会最早唱的歌曲就有用外国歌曲《摇小船》填词的《救中国》。

1935年,父亲参加了聂耳在电通影片公司时创办的业余合唱队。聂耳去日本后,这个合唱队由吕骥负责,并从电通公司搬到大陆商场排练。参加合唱队的多是店员、工人、学生和失业青年,但都有一点文化;还有电影界的陈波儿、许幸之等;再就是话剧演员,如崔嵬、丁里、李绦之这三位“山东大汉”。那时的唱歌不仅仅是娱乐,主要是救亡斗争的需要,是通过歌唱活动激励民众的抗日救亡热情,表达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罪行和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激情。

当时,刘良模先生还办了好几处工人夜校,通过歌咏、戏剧、文化学习及时事宣传等活动,向工人们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教育。父亲和丁里两人负责在西门路祥康里的小学教室教工人唱歌、为工人排戏。参加排戏唱歌的大部分是纺织女工,每周两次,一般是父亲先教歌,重点教过孙师毅作词、聂耳作曲的《女工歌》等救亡歌曲。歌教完了,丁里开始排戏,戏的内容也是关于生活贫困的女工经过抗争,参加抗日斗争的故事。父亲与丁里当时还不是共产党员,但彼此以同志相称。

1936年父亲又发起组织“新生合唱团”,不但领着大家练唱抗日救亡歌曲,还请冼星海、贺绿汀、塞克、沙梅等名家给队员们讲课。为了作掩护,合唱团还练习当时流行的英文歌曲,一旦巡捕房的人来检查,大家就用英文歌《甜蜜的家庭》应付他们。“新生合唱团”一直坚持在大陆商场活动,传播抗日救亡歌曲,推进救亡活动,培养了一批进步青年,后来他们中有的成了新四军,还有的去了延安。

那时,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的《黄河大合唱》还没有诞生。父亲深深感到,爱国的歌者是多么需要一本大家都爱唱的歌集。有了他的群众工作和歌咏活动的基础,出版《中国呼声集》也就是水到渠成、顺理成章的事了。

P350-352

序言

三联是光荣的

救亡和启蒙是中国近代史的两大主题。

为了使中国走上独立、自由、民主和富强的道路,中华民族多少代英烈前赴后继地战斗、抗争、工作着……民族矛盾激化时,他们奋力救亡;社会相对平静时,他们就孜孜不倦地从事启蒙工作。

上海是中国近代救亡运动的思想中心,也是中国文化启蒙的发源地。洋务运动中的商务印书馆、民国初期的中华书局和抗日战争前期的生活、读书、新知三个书店,都成立于上海,绝非偶然现象。

生活、读书、新知三个进步出版社陆续成立时,上海已经成为中国抗日救亡和民主启蒙运动大潮的中心,民主进步人士在新闻出版和音乐、电影业界都起到了关键作用。只要熟知或研究那个时代的文化、教育、新闻和出版事件,就不难发现,中国近代的思想和文化巨擘中的很多人,当时都在上海发挥着各自的影响。其中邹韬奋、胡愈之、徐伯昕;李公朴、艾思奇、黄洛峰;钱俊瑞、徐雪寒、华应申等就是三联书店的主要创始人。一批思想、文化、艺术、科学界人士,相继汇合于他们旗下。其中有一批从欧美、日本和苏联留学回国的“海归”,为国家发挥了他们独有的专业特长。他们追随韬奋先生,握笔奋战,影响巨大。到了抗日战争后期和解放战争中,三家书店以及联合后的三联书店,已成为中国进步文化的堡垒。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环境决定了三联书店发展的道路必定是艰难和崎岖的。如果读者们知道,三联书店在那段发展历程中有近三十名,包括其创始人在内的工作人员牺牲和因公殉职,一定会感到非常意外。其中,有邹韬奋、李公朴、杜重远、朱枫,是国家确认的爱国民主烈士。

枪林弹雨中活下来的人,在后来各次政治风浪中,有一批未能幸免于难,被迫害致死。老三联这支在1949年前曾有过近1200人的进步文化群体,“文革”后能联系上的健在者大约只有700余人。在战火和浩劫中坚守过来的他们,仍旧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义无反顾地贡献自己的余热。

这也已经是历史了。

现在,老三联人的生命,活在他们著述、编译、出版的书中,活在他们子孙后代的心里。一些故事,在后人记述的这本书中能够看到。这只是三联后人眼中和记忆里的老三联人,视角也许与以往的文字记载不大相同,或很不相同。它们是三联光荣历史中,关于个人经历、学养与个性记忆的凤毛麟角。仅此而已。这些记忆或许能说明,中国的思想和文化启蒙远未结束。因此,三联的未来任重道远。

周巍峙

二零一三年三月 时97岁

后记

被称作“老三联人”的我们的父辈们,大都在上世纪30年代就与书、与刊、与报结缘,有的还要更早些。他们都曾在生活、读书、新知和三联书店工作过。那时,他们很年轻,抱着一腔爱国热血,投身于民族独立解放和争取人民民主的大业。在战争烽火中,在白色恐怖下,他们出生入死,以笔当枪,追求真理,启迪民智,为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为进步新闻出版业的创建和发展,付出了自己的青春乃至生命。

新中国成立后,“老三联人”又分别在新的文化工作岗位上敬业奉献。改革开放后,他们有的重返“三联”坚守到生命最后一息,有的依然在原岗位发挥余热。无论在“三联”工作时间长短,他们都十分珍惜人生的这段难忘经历。在我们后辈的印象中,“老三联人”是团结、进步、自律、坚韧、具有强烈爱国心、民族情和牺牲精神的一个文化群体,应历史条件和命运而生。也许,今后再也不会有像他们那样特殊的文化群体了,所以更值得我们和我们的后代了解他们、铭记在心。

“老三联”前辈们为世人留下了四本厚厚的店史,它们是:《生活书店史稿》(1995年10月版)、《战斗在白区——读书出版社1934—1948》(2001年10月版)、《新知书店的战斗历程》(1994年5月版)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文献史料集》(上、下册2004年5月版),均由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发行。所记史实大部分终止于上世纪50年代初。但是,作为这个群体中的每个个体,他们各自的人生经历、不同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他们的性格和学养,那些活生生的历史细节,未及或很少被记录下来。作为最亲近父辈的我们,觉得有责任为此尽一些绵薄之力——哪怕只是一个侧面,或点点滴滴呢。

还原生活,回归本真,抢救记忆,丰富店史,便是编辑本书的初衷。这一动议,得到了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筹)的前期支持,拟列入“出版博物馆文库”的史料系列。此后,又由韬奋纪念馆为本书的出版给予编者各种形式的帮助和资金支持,书中多幅图片均为韬奋纪念馆和新闻出版博物馆(筹)馆藏,在此,向韬奋纪念馆原馆长林丽成及编研部张霞、王草倩、毛真好、章立言五位女士致谢!

2012年3月25日发出征稿信。依照父辈们上世纪90年代初编印的《三联同人通讯录》,已找不到几家人了。最后是靠口头接力方式,陆续寻到近100家、120余人,其中近90人应允撰稿。能有此结果,要特别感谢王仿子、曹健飞、俞筱尧、肖滋、蓝真、濮光达等前辈为本书提供寻人线索,创造约稿方便;还要感谢邹嘉骊、张国男、徐淮、沈建林、张复、曹蕾、曹计华、范又、杨进、仲江、王小平、李昭淳、唐小军、徐虹、李小林等后人积极协助编者共同寻找。

在组稿过程中,有18位老三联前辈为本书亲自签名鼓励,他们是(以签名先后为序)王仿子、周巍峙、仲秋元、何理立、蓝真、李志国、曹健飞、殷国秀、刘大明、王健、杨光仪、李燕辉、王润华、濮光达、欧阳文彬、刘川、岳中俊、俞筱尧。周巍峙伯伯与仲秋元伯伯以九十多岁的高龄,分别写了序,鼓励晚辈发扬韬奋精神,传承优良家风,认真做事,正直做人。没有他们的鼓励,编者不可能克服编书的困难,坚持到底。在此,向前辈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本书征稿编撰中,得到北京三联原总经理樊希安、原总编辑李昕及副总编辑潘振平的鼓励和关照。香港三联和三联联谊会为编者创造了组稿方便。因来稿内容日渐丰富、文字较多,将所组稿件分京、沪两本,由北京三联和上海三联分别出版,京本书名为《爱书的前辈们》。此方案获得现任韬奋纪念馆领导上官消波的赞同,上海三联黄韬总编辑和北京三联路英勇总经理、翟德芳总编辑以及三联大众出版社社长叶彤共同予以了大力支持。京沪两地的编辑一直守望相助,资源共享,紧密合作,使我们好像亲自体验了一回三联前辈当年相知相契、协同作战的感人场景,也印证了三联后人中邹嘉骊大姐说的“天下三联一家亲嘛!”

需要说明的是:

1.为更全面反映一些代表性人物和事件,京沪两本中少量文章有重复。

2.本书文章以父辈们出生的先后排序,文前附一则从业小传,并非人生简历。

3.为了表达我们对为民族解放和进步文化事业奉献生命的前辈的敬仰,特收集整理了部分烈士及牺牲、殉职名单作为《附录》。

4.一些后人没有联系上,或未能撰稿。对此遗珠之憾,编者只能表示歉意。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也是韬奋先生诞辰120周年。七十多年前,中国无数文化人以自己的方式参与抗战,韬奋先生是站在文化抗战最前列的一位著名爱国志士。我们的父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跟随韬奋先生,作出了许多不为今人熟知的无私贡献。韬奋先生的长子邹家华特为本书题名并题词。谨以此书向尊敬的父辈们表示我们的崇敬,我们的缅怀,和我们对他们永久的纪念。

此书交付出版之际,曾给予我们热诚关怀的袁伯康、周巍峙、李志国、石泉安、董顺华、蓝真、曹健飞、岳中俊、汪静波等伯伯、叔叔和阿姨相继去世。他们没有亲眼见到两本新书的出版,使我们深感遗憾和悲痛。

编者

2015年9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书韵流长(老三联后人忆前辈上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译者
编者 吉晓蓉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商品编码(ISBN) 9787542653178
开本 32开
页数 63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00
出版时间 2015-11-01
首版时间 2015-11-01
印刷时间 2015-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788
CIP核字 2015212534
中图分类号 I25
丛书名
印张 20.37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1
149
3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0:5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