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穿过硝烟的军列(一个学生兵的朝鲜战场亲历记)
内容
编辑推荐

郑时文编著的《穿过硝烟的军列(一个学生兵的朝鲜战场亲历记)》是志愿军15军29师师军务科唯一幸存者郑时文,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谱写的这只涌现出邱少云等战斗英模的英雄部队在朝鲜战场的征战历程。本书用大量作者亲眼所见的战场细节,为我们还原了在朝鲜战争第五次战役、上甘岭战役等的惨烈战斗中,志愿军战士用生命履行军人职责的故事,真实的笔触催人泪下。作者用自己在朝鲜百姓家里养伤所见、及押送战俘并用美军战俘教授方法逃生等情节,引发人们进行战争与人深层关系的思考。

内容推荐

郑时文编著的《穿过硝烟的军列(一个学生兵的朝鲜战场亲历记)》讲述了一个学生兵在朝鲜战场600天的真实遭遇。四川解放时,他只是县中高二的学生——是去读高级工业专科学校,还是进西南军政大学?他面临选择。好不容易考上西南军政大学,朝鲜战争却爆发了,500名军校同学被补充进29师(邱少云师),开拔前线。郑家三兄弟都上前线。首长特别指示,将最小一个留在师部,争取三兄弟中至少有一个活着回国,为老娘送终。第四次战役、第五次战役、上甘岭战役,兄弟三人的青春与战争相伴。初恋在枪林弹雨中萌生,友谊用生死鲜血来浇灌,却都在残酷的战火中化成灰烬,但信仰与责任,由此而生……

目录

前言

第1章 考上二野军大

 1-1 四川茶馆

 1-2 资中解放

 1-3 征粮宣传队

 1-4 天上掉下林妹妹

 1-5 扯着周师长的马尾

 1-6 福音堂讲革命道理

 1-7 一出夔门天地宽

 1-8 北行的军列

 1-9 要不要枪毙逃兵

 1-10 风萧萧兮易水寒

第2章 吹响战斗号角

 2-1 敌人是纸老虎

 2-2 要隆得阶级的苦难

 2-3 不能相见的重逢

 2-4 三兄弟至少留一个

 2-5 编制朝语手册

 2-6 科学确定单兵负荷

 2-7 俺是不是你妹妹?

 2-8 唐明渡待官军大捷

 2-9 不要让别人守活寡

第3章 十八昼夜急行军

 3-1 喊江壮别祖国

 3-2 夜闯新义州

 3-3 把行军锅当摇篮

 3-4 横穿空中封锁线

 3-5 和女兵同眠

 3-6 在三登车站负伤

 3-7 三哥、三哥!

第4章 第五次战役

 4-1 雪马里的无名烈士

 4-2 令人困惑的胜利

 4-3 煮马尾松叶治夜盲症

 4-4 全师“吸烟”驱赶瞌睡虫

 4-5 烈士,我为你点烟

 4-6 给娘寄一张俺笑的照片

 4-7 水口洞寻粮

 4-8 老魏头踏雷

 4-9 矿洞惊魂

 4-10 激战洛架山

 4-11 消灭美军38团

第5章 杀出一条血路

 5-1 梅谷里的探照灯

 5-2 司令部突出重围

 5-3 角屹峰是生死咽喉

 5-4 卫国安与无名高地

 5-5 自封为连长的司号员

 5-6 姐姐凋谢在角屹峰上

 5-7 班师回国打牙祭

 5-8 押运美军战俘

 5-9 谁在勾引“黑寡妇”

 5-10 听刘参谋讲女人

 5-11 革命必须宠辱不惊

 5-12 一个逃兵的自白

 5-13 不能只看孔雀开屏

第6章 遂安郡休整

 6-1 民主、平等的作风

 6-2 革命需要知识分子

 6-3 成都来的战地观音

 6-4 美丽的文工团员

 6-5 步兵打飞机

 6-6 赵参谋长点将

 6-7 收容队长不好当

 6-8 威尔逊防空公式

第7章 白桦树皮日记

 7-1 吃副师长的罐头

 7-2 雨中相会阿妈妮

 7-3 阿妈妮唱《白头山之歌》

 7-4 小英子喊“阿爸基”

 7-5 巧遇顺姬

 7-6 白白的桔梗哟!

 7-7 端阳祭上诵楚辞

 7-8 坐怀岂敢乱

 7-9 阿里郎,莫忧伤!

第8章 重返三八线

 8-1 冲过敌人的值班机枪

 8-2 印着口红的美军情书

 8-3 战壕里听《老人河》

 8-4 空空的燕窝

 8-5 两盒烟丝赢得的欢呼

 8-6 苗春生的“朝鲜妹妹”

 8-7 和美军分水

第9章 上甘岭战役(一)

 9-1 邱少云牺牲在391高地

 9-2 担任代理情报所长

 9-3 见到秦基伟军长

 9-4 上甘岭的人肉沼泽

 9-5 血战上甘岭

 9-6 86团要甘当配角

 9-7 预防敌人两栖登陆

 9-8 打败空降187团

 9-9 一个苹果的故事

第10章 血战上甘岭(二)

 10-1 比炮弹更猛烈的武器

 10-2 烽火家书

 1O-3 上甘岭伤兵包扎所

 10-4 “共军使用了原子武器”

 10-5 坑道盟誓

 10-6 战地杜鹃

 10-7 妹妹,我想送你回家1

 10-8 那个影响我一生的人走了

尾声

附录 第二十九师兼内江军分区序列表(P950年]

 志愿军时文同志来信报道上甘岭胜利战况

 守护烈士英灵的日子

 梅岭烟雨槐花香

 军礼,以和平的名义

 朝鲜战争史的“补白”之作

 初读《我心有歌》

 丹东祭奠彦文伯伯记

 为了心中的“歌”

后记

试读章节

四川茶馆

我是1933年8月出生的。我的家乡资中是四川盆地中部的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依山傍水,城内的老街用青石板铺成,老屋拱斗串架,粉墙黛瓦,院落和院落之间有风火垛子隔开,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在傍晚的昏暗中透射出朦胧的曲线。炊烟从古朴清幽的老院子里面飘出来,散发着呛人的柴火味。翠花街上有一个洋人办的福音堂,传出迟缓的钟声。县城背后是重龙山,山上有一个唐朝的古庙,沉闷的暮鼓伴随着四川特有的细雨,点点敲打着沉睡的古镇。

“资中开船吃枇杷,登瀛五里杨柳垭。”苍凉雄浑的沱江号子把资中的名声远播千里。县城南门滨临沱江,江面宽广,波平如镜。江心有个沙洲,芦苇森森,飞鸟成群。洁白的芦花在秋风中如雪一样飞扬。夜幕降临后,野渡上有点点渔火,光影朦胧,随着波涛缓缓起伏。隐约传来船老板呵斥婆姨的吼声,像是发怒,更像亲呢。徐徐江风吹拂着两岸成熟的红橘,坡上是密密的甘蔗林,甜蜜的芬芳令人陶醉。

县城北关外面叫“谷田坝”,平坦开阔,土地肥沃。金秋时节,沉甸甸的稻谷一片金黄,在秋风吹拂下如金浪荡漾,如黄云飘舞。稻子收割以后,田坝关满秋水,白茫茫一片,风荡起涟漪,景色十分迷人。

资中小吃给我的童年留下印象最深。我是郑家老幺。抗战期间,大哥到湘西打游击去了,姐姐到乡村小学教书,三哥和四哥出去当学徒,家道中落,爹患了重病,平时只有我陪着娘。娘会讲客家话,外公是参加过辛亥革命的袍哥元老,在资中很有名望。娘把家族复兴的希望寄托在我身上,坚持供我读书。她喜欢带我到县街小东街逛小吃店:第一家卖油炸马蹄泡,配豌豆泥和牛肉汤,酥酥的,香得人直吞口水;第二家卖羊肉汤锅,店家在子时杀羊熬汤,熬到天亮,汤就白稠得像牛奶,加上葱花、姜末和羊杂,配油炸粑吃;第三家是“刘卖面”,远远就听到幺师的吆喝:“刘师娘,2两干捞带黄,外加两格蒸笼!”勾得人走不动脚!

那时正是抗战时期,重庆是陪都,四川是抗战大后方。美国人修的宏仁医院是川南地区少有的现代医院,救治了不少伤兵。日寇封锁严重,汽油奇缺,国民政府宣布资中、内江一带的甘蔗全部征收为国家战备物资,一夜之间建起好多酒精厂,日夜不停地生产酒精替代汽油,用于运输抗战物资。大半个中国已经沦陷,国民政府只能从四川征兵,很难找到青壮男人了。长沙会战时,送回来的阵亡通知书如雪片一般。

好不容易盼到抗战胜利了,国文老师在课堂上读《新华日报》社论:“自武汉失守以后,四川成了正面战场的政治、军事、财政、经济的中心,随着正面战线内移的军民同胞,大半居于斯、食于斯、吃苦于斯……现在抗战结束了,我们想到四川人民,真不能不由衷地表示感激!”可是,还没等到感激,重庆谈判失败,内战爆发,四川变得更加破败贫困、民不聊生了。我们四川就像被孩子们吸干了乳汁的母亲,真是无助又无奈。

1949年12月初,蒋介石离开成都,国民党在四川大势已去。资中县立中学内也弥漫着兴奋和期待的气息。有一位邮政局的大叔说是地下党,在他和一个美术老师鼓动下,我们一群家境贫寒的同学准备好锣鼓和红绸来到江边,划船过江去欢迎解放军。不料,我们的船刚刚划到江心,就遭到了国民党飞机的警告性扫射,吓得大家不顾严寒跳进江里,泅渡逃命。

解放军何时打进资中城呢?这就要说到资中的茶馆。只有茶馆里面才可能探听到各种消息。资中的茶馆在解放前非常有名。为啥呢?有两个原因,首先,正是资中的袍哥们在茶馆议定全川暴动的日期,并写在竹板倒进江里做成“水电报”,顺江而下,周知了各路袍哥,也震动朝廷,急调铁路督办大臣端方率湖北新军进川镇压,造成武昌兵力空虚,为辛亥革命准备了条件。而端方行军到资中被杀,更是砍断清廷擎天大柱。所以,辛亥革命是“花开资中、果结武昌”。正因如此,国民政府把资中袍哥领袖尊为“民国元勋”,对他们平日活动的茶馆自然也高看几眼。

第二个原因,资中人开茶馆要用滤缸,就是从沱江取回活水后,要用四口沙缸层层过滤。这种沙缸上下四层,缸中先放半缸鹅卵石,上铺河沙,再铺棕树皮,江水从缸底插的一根竹管流人石阶下的第二口缸;这口缸的底部先放7个拳头大小、七棱八翘、周身都是洞洞眼眼的麻子“鹅卵石”,再放30个核桃大小的“小麻子鹅卵石”,再铺河沙、棕树皮,滤过后流入第三口缸;这口缸的底部先放一尺深的“小麻子鹅卵石”,再放一层用青杠树烧成的杠炭,再放一层“炭精”,再铺河沙和棕树皮,使水滤过以后流入第四口缸贮存备用。滤缸里面用的河沙很有讲究,必须用沱江离资中县城十多里的洞子口、乌龟滩一带的又白又粗的白沙,据说别处的都不行。这样层层滤过的水,清纯、甘甜,贮在缸里放上三五个月都不会发臭。取这种水烧开,滚烫的沸水从茶博士长长的壶嘴倒进盖碗,把茉莉花茶冲得泡沫四起,那沁人肺腑的香味就会四散弥漫开来,让人精神焕发。P7-9

序言

前言

父亲年过八旬,耳背神清,却喜欢凑近身来听我们聊天。2014年春晚,有位名叫王芳的女孩子唱了歌颂志愿军战士的《英雄赞歌》,受到网上不少人吐槽,我们在饭桌上说到这件事,他突然嘟哝道:“日本鬼子每年有人烧香,我们这边唱支歌,就这样啊?”我听到后,心里咯噔了一下,忖度道:“当安倍之流大张旗鼓地祭祀那些双手沾满中国人民鲜血的战犯时,我们有些人怎能以如此轻率的语言来妄评那些为国捐躯的英烈呢?”

华夏文明的历史,是5000年一脉相传的文化史。而祖宗法度、祭祀礼仪,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一个数典忘祖、不敬先辈的人,是不能承继祖宗香火的,不可进宗祠,不可进家庙。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一直处于亡国亡种的危险中。救亡图存是千百万仁人志士浴血奋斗的宗旨。中华民族的血泪史无情地证明,亡国奴是没有祖国的,既没有人格尊严,也没有生命保障。中国之强大在于民族同心,这是任何列强不愿见到的。它们欲分裂中国,必先分裂中国之人心。

我们当然要沉痛悼念那些在九一八事变、南京大屠杀中遇难的同胞,但是,我们更要永远祭悼杨靖宇、赵一曼、黄继光、邱少云这些为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流尽了最后一滴血的先烈。正是他们无畏的牺牲,才铺平了我们民族复兴的道路。

《穿过硝烟的军列——一个学生兵的朝鲜战场亲历记》原名《我心有歌——一个学生兵的朝鲜战场亲历记》。这本书2007年由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以后,被誉为“朝鲜战争的补白之作”,国内几十家报刊进行了连载或发表书评,在新浪、搜狐读书的点击率几近千万,发表的短评近万条。不过,当时父亲将书稿交给我时,恰逢我刚到中国驻希腊大使馆履新,工作非常紧张,查阅文献也极困难,所以书中存有若干瑕疵。时隔七年再版,我们对书名做了修改,并对书中内容做了修订和补注,一方面是力图完善,更重要的方面,是希望力所能及地反映志愿军第15军第29师这支英雄部队的征战历程。

29师是刘伯承、邓小平从晋冀鲁豫根据地带出来的八路军部队。这支部队可不是打完上甘岭、出了邱少云以后才出名的,它在刘邓大军挺进中原第一战“羊山集战役”中,就首先攻破国民党军整编第66师师部,活捉师长宋瑞珂中将,经毛主席批准,集体立大功,这在整个解放战争中都是罕见的。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电影《浴血羊山》专门讲这一段!但西南解放后,这支部队的老兵已折损大半,许多战斗骨干也充实到新建的地方政权了。入朝参战的29师,出川以前兼内江军分区,因此补充了很多四川新兵,其中包括我家乡内江、资中一带许多的乡亲。29师在朝鲜历经恶战,总伤亡人数超过4000人,涌现出不少战斗英雄,特别是邱少云烈士被中央军委列入我军“八大挂像英模”。即以父亲的亲身经历而言,郑家三兄弟一起入朝作战,堪称满门忠烈。而29师司令部在上甘岭战役后期遭遇美军空袭,包括师军务科科长张彦文在内的18名同志牺牲,仅余父亲一人幸存回国,更是悲壮、惨烈。

父亲是西南军政大学学员。当时,部队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所以他在师部承担了一些文字工作。他在上甘岭战役期间撰写的《一个苹果的故事》于1953年1月25日在上海《新闻日报》首次发表后,激起巨大反响,后来收入我国小学语文课本,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少年。多少年来,他好学不倦,笔耕不息,就是期望为英年早逝的英雄们留下只言片语,以缅怀那些与他一起离开四川出国作战的同志们。

北行的军列,搭载了好多十七八岁的娃娃。29师入朝后,先后与美军第2师、第3师、第7师、第25师、第187空降团、英军第29旅、加拿大步兵第25旅作战,这些外国老兵不少在欧洲战场上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早已娶妻生子,而我们的娃娃好多连女人的手都没拉过,好多还没长到步枪高,就远离爹娘,要与那些久经沙场的敌人拼死肉搏。这是怎样的情景啊?我整理父亲文稿时了解到,这些娃娃好多没读过啥书,行军途中随口哼唱的都是当年四川的民谣。为此,我专门收集了民国时期在蜀中一带传唱的民谣,插在每一章的开篇。我想,那些年轻的战士们已经永远定格在他们的少年时期了,而他们的耳朵里面永远保留着的大概还是这些四川的民谣,且让沾带着家乡泥土气息的风再吹一会儿,吹送几丝儿给这些长眠在异国他乡的人儿吧!

我们叙述战争不是延续仇恨,而是企盼和平。2007年春天,我在雅典陪同一位军委首长为希腊无名烈士墓献花。在宪法广场走向陵墓时,我向首长汇报陵墓后墙上镌刻的历次战役名称。当说到朝鲜战争时,首长的步伐稍微迟疑了一下。我立即报告:“志愿军确实把希腊营打得够呛,但我们今天早已跨过战争的鸿沟,维护和平已成为两军共同的使命。和平是国际奥林匹克运动的精髓,希腊作为奥林匹克的故乡,正全力支持北京举办奥运会,希腊还曾出动军舰帮我们撤侨。”首长点点头,以凝重的神情抚平花圈的缎带。是的,冷战已经结束,我们与当年的敌人无须再通过步枪的准星互相瞄准。一个互利共赢的世界、一个各国人民都分享和平的时代,需要我们共同去维护、去筑建。

想到家父以80岁高龄,以他那沙哑的嗓音来唱志愿军的“英雄赞歌”,想到他对长眠在异国的战友们那份深厚的情怀,我无论如何也不能同意网上对王芳姑娘的吐槽。“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赤子之心,天地可鉴!试想一想,日本首相安倍参拜靖国神社固然可恨,但是,如果当年的敌国都要顽固悼祭那些屠杀我们同胞的恶魔时,我们自己又怎能够嘲笑那些为国捐躯的英烈呢?  我是怀着这样的心情来整理、核订父亲这部书稿的。

郑曦原(郑时文之子)

2014年3月16日,记于北京

后记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当家父原属志愿军第29师的18位战友于1952年12月9日遭美军轰炸牺牲时,朝鲜战争尚未结束。从那以后,每年的这一天,父亲都要祭悼他们,一直保持了60年。

家祭的传统在我心中刻下了家国一体的烙印。我多次回川陪同父亲家祭,也曾赴丹东振兴区花园烈士陵园祭奠英灵。家父每次都以屈原的《国殇》作祭文,诵读到“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时,总是泣不成声。父亲曾多次和我交谈,希望把他在朝鲜亲历的那些事记下来,留给历史、留给后人。我完全赞成。这些事不只是一个人的遭遇,也是我们军队、民族和国家记忆的一部分。

鲁迅先生赞扬《红楼梦》“叙述皆存本真,闻见悉所亲历。正因写实,转成新鲜”。用先生的话形容家父书稿,大体不错。书中所述,都是父亲亲历、亲闻、亲见。虽然它只是宏大战争画卷中一朵小小的浪花,唯其真实,亦有价值。书中人物,军、师、团首长,张彦文科长等均使用真名,其他皆用化名(避免为其家人造成误解)。

本书新版取名《穿过硝烟的军列》,反映了我内心隐秘的情怀。我从小就在成渝铁路边长大,每晚都枕着列车撞击路轨的“哐当、哐当”声入睡。内江是内地小城,伸向远方的铁路是童年的梦想,就像我精神的摇篮。我从四川出来,又在甘肃学习、工作十年,对中国西部地区的广袤与贫困深有体会。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大陆型国家,自近代以来,中国的革命与建设就和铁路密不可分。华夏文明深深植根于农耕文化之中,神州大地一直如田园诗一般舒缓、恬静。而象征着工业化与现代化的铁路就如同坚硬的铁犁,犁开了沉睡千年的冻土。梦由此始,血由此生。

记得在北美学习时,读华裔女作家张纯如写的《在美国的华人:一部叙述史》很是感动,专程去参观了“铁路华工纪念碑”。当时旁边有位华侨说:“上万名筑路华工的尸骨就像一根一根枕木,铺筑了横跨落基山脉的太平洋铁路。美国的强大就是这样形成的!”他的话令我深深震撼!我想,如果把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看成一列开往春天的火车,那么,在朝鲜战争中牺牲的近20万名志愿军战士,他们是不是支撑着新中国走向强盛的那20万根坚实的枕木呢?我个人的想法是,为中华之崛起,如果需要,我也愿意效法先烈,毅然倒卧在地,成为支撑国家前进的枕木。

附录收入父亲于1953年元月在上海《新闻日报》发表的“上甘岭前线来信”和他为纪念抗美援朝50周年、60周年在《解放军报》等报刊发表的文章,《光明日报》和《内江日报》刊发的书评,还有《丹东日报》相关报道以及小妹郑晓婷的缅怀文章。小妹18岁投笔从戎,继承父业,到成都军区当兵,她是我们郑家的花木兰。家父手稿由她誊清,我负责整理和核订。

家父特别嘱托,要借此书,向他的志愿军老首长、老战友表示由衷的敬意和感激,真诚感谢他们在战争期间对他的关爱、教育和培养。

最后,谨代表父亲对我的母亲李元敏、妻李方惠、妹郑红漫等诸位亲友为本书成稿付出的巨大心力表示感谢!

我长眠异国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英烈们,

永垂不朽!

郑曦原

2014年4月18日,北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穿过硝烟的军列(一个学生兵的朝鲜战场亲历记)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郑时文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382748
开本 16开
页数 32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0
出版时间 2015-10-01
首版时间 2015-10-01
印刷时间 2015-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04
CIP核字 2015227244
中图分类号 I25
丛书名
印张 21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50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2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