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道商范蠡(陶朱公兴国富家的人生智慧)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人生创业的励志书

出身“穷二代”家庭的范蠡,其早亡的父母给他留下了一笔怎样的财富?

报国无门的草根青年,该如何择业、就业、创业?

范蠡给自己制订了怎样的人生战略?让范蠡获得人生大成就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

这是一本经世济民的智慧书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共富”“共利”理念,是谁提出并负责实施的?

“越国复兴”的大梦想是如何变成现实成果的?

曾一度创造中国历史上盛世局面的“黄老道学”,其幕后推手是谁?

这是一本以道经商的财富书

范蠡“十九年中,三致千金”的致富秘诀是什么?

中国商界最神秘顶级的“陶朱世家”,其思想传承到了谁的手里?

基于什么样的贡献和功业,范蠡摘取了“商圣”“财神”的双桂冠,实现证圣封神……

李海波编著的《道商范蠡一陶朱公兴国富家的人生智慧》,用“正能量”思维为你揭秘这一切困惑!

内容推荐

在中国历史的浩瀚长河中,竟有这样一位奇男子。他前半生从军从政,与越王勾践深谋二十余年,最终辅佐一个濒临灭亡的越国成为春秋霸主,雄屹天下,在“吴越争霸”“卧薪尝胆”这些惊心动魄、励志图强的词语背后,闪掠过他智慧、淡定的目光与惊鸿一瞥的身影。当政治生涯正值巅峰时刻,他却又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功成身退、消遥而去,一叶扁舟,亦商亦游。十九年中,三次富甲天下,财富巨万,却又能散尽家财,救济苍生。由楚到越,由越到齐,由布衣客到上将军,由流亡者到大富豪。他以忠事君,以勇克敌,以智保身,以商致富,曾两度官至卿相,三迁皆有荣名,让秦相李斯发出了“千载之下,孰可比伦”的感慨。这个有着完美形象和圆满人生的魅力男人,到底是谁?他就是范蠡。李海波编著的《道商范蠡一陶朱公兴国富家的人生智慧》将带领读者重温2500年前的“越国复兴梦”,感悟“商圣”范蠡的人生哲学。

目录

引子

壹 天地人和 范蠡之初

 春秋:一个自由任性的时代

 道学引路者老子

 入门之师:低调而神秘的计然

 范蠡的转运

 敢问路在何方

 吴国强盛的前世今生

 伍子胥:强大的对手砥砺出人生的光明

贰 承前启后 范蠡入越

 允常为何不重用范蠡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

 檇李大捷:年轻人的侥幸胜利

 夫椒失利:战略冲动的惩罚

 会稽论道:痛彻心扉的领悟

叁 以道治国 兴越灭吴

 不要把自己当成失败者

 男人之间不可说的秘密

 高手过招,一计定乾坤

 天下共富与越国复兴梦

 实干兴邦的七大环节

 隐态战争的九种武器

 西施的美丽不可超越

 史无前例的粮食战争

 防不胜防的意见领袖

 猎鹰计划与伍子胥之死

 逆袭的勾践成了天下霸主

肆 道商合一 富传千载

 给勾践上的最后一堂哲学课

 财神语录:我不求财而财自来

 道商五宝:开启以智启财新模式

 富传千载的陶朱世家

 黄老道学的幕后推手

 道商思想催生世界首富

附录 “中国道商赋”

后记

试读章节

道学引路者老子

人的一生,成才离不开明师,成功离不开导师。

让范蠡一生受益无穷的“好思维”到底是从何而来的?范蠡接受的是什么

样的思维训练呢?

时代的风气影响个人的思维

作为道商始祖,范蠡的思维方式首先是来自于“道”。在那样一个年代,他的思维与那些“大佬”们肯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那也是一个虚心向学的年代,而翘楚,就是老子!至于“大佬”们如何问学,让我们首先来回顾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

就在范蠡苦读诗书、勤研经典、周游列国、四处求师参学的过程中,这个时代还有位鼎鼎有名的大人物,也孜孜不倦地走在“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求师访道进程中。这个人就是被后世尊为“万世师表…‘天纵之圣”,拥有“弟子三千,七十二贤”,影响至深、至大、至广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

作为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的名字可谓家喻户晓,他的思想已经渗透于我们的血液里,其影响常常从我们不经意的一言一行当中折射出来。但孔子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在兄弟中排行第二,所以也有人称之为“孔老二”。其头有异骨,相貌雄伟,身材高大,“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先秦时代,一尺约合今天的0.66尺,按此折算,孔子身高约2.112米了。武艺非凡、臂力过人的孔子,绝非后世某些人认为的文弱书生形象。

跟范蠡近似,3岁丧父,17岁丧母的孔子,其身世可谓不幸。然而,“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也正是缘于家庭的变故,使得孔子坠落到社会的最底层,不得不自幼奋斗,以求发展。孔子自述:“吾十有五有志于学”;“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聪明好学的孔子,在二十岁的时候,学识就已经非常渊博,被时人称赞为“博学好礼”。

贯五经、通六艺的孔子,他的导师是谁?他是如何从一个学生变成老师的?是谁改变了他的人生命运?是谁助他成就了“文圣”之名?

相传,孔子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而老聃,就是我们常说的“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又称聃,诞生于春秋时期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作为我国春秋时期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老子曾在周王朝担任守藏室史官。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周天子的“中央政府”高级顾问兼国家档案文献馆馆长。

由于古代学在官府,再加上老子的学问渊博、声名远播,天下学子争相宗之为师,或受业其门,或辗转相传。据史料记载,孔子曾五次去周朝的国都,向老子问道。关于“孔子适周,问礼于老子”的故事,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礼记·曾子问》及《庄子》的《知北游》《天道》《天运》等古籍中均有明确记载,言之凿凿,具体细腻。从文献透露的信息看,孔子与老子相见绝不止一次,如《史记·孔子世家》称孔子问礼于老子时,仅有十七岁至二十岁,而《庄子·天运》中却说孔子问礼于老子时已年五十有一了。

或许,问礼年龄记述的差异,从另外一个角度反证了孔子向老子求学的次数之多吧。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日:‘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在太史公的记载中,我们得知当年的孔子,作为一名适逢乱世的热血青年,看到周礼的废弃,世道的衰落,礼义道德,荡然无存,尔虞我诈,民不聊生。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君不仁,臣不义,社会风气每况愈下。于是孔子胸怀文艺复兴的宏伟目标,千里迢迢地从鲁国赶去远在洛邑的“中央政府”,拜见了老子并咨询:该如何才能恢复周朝的“礼制”,而回复昔日的盛世。

老子接见了孔子。但是他站在宏观的角度,用发展的眼光明确地告诉孔子:周礼的衰落,是社会发展时代变迁的必然结果。现在,连那些制定“礼制”的人都不复存在了,我们还停留、倒退回去,逆天下潮流而动,又能产生什么实际的意义和价值呢?

同时,老子针对当前孔子的状态,给出了几条真诚的建议:首先,我们应该顺应时机,时机来了,就要把握和发展,积极有为;时机不到,就应该稍息与等待,甚至隐藏无为,卑微低调做人,而不能不遵循规则的强行和冒进。其次,“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若愚”。要学会隐藏自己的实力,韬光自己的智慧。最后,还应当把自身修养中的不利因素去掉,如“骄气、多欲、态色、淫志”,这些都不利于自己未来的发展。

当孔子离开洛邑时,老子特意为他送行。老子对孔子说:“我听说,富贵者赠送人以财物,仁人者赠送人以格言。我不能富贵,所以只有赠送你以嘉言。”老子告诫孔子:“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孔子家语·观周》)。一个聪明深察的人而走近于失败者,就是因为他喜好议论别人的是非;一个博辩广大的人而危害其本身者,就是因为他喜好揭发别人的罪过。为人子者不要只知有己,为人臣者不要只知有己。P14-16

序言

 终南先生李海波者,西蜀人氏也。

先生好道学,善独恩,喜谋略,守清静,不与俗同。少年远游,自蜀入鄂,投师于汉阳谢先生门下,历十年而得六图,悟其玄趣,渐达真意。常捧读《道德》《阴符》二经,昼夜不倦;长仰慕范蠡、子房之功,人皆言痴。后被青城后山蒋信平道长收纳门下,以“道能护国治天下,不在功名而在德”数语相授,后又师事于沪上道门宿老薛先生,习清微之法。

所谓“仙道贵生,无量度人”。道之言“生”者,乃生生不息之意也。生命、生活、生存、生态、生机莫不得其生意而万化无穷。海波先生执其生意,而守之以“一”,故以“道商”而解范蠡,以一人而窥一门,以一法而通万事。初,众学士闻“道商”而讥之:“道,何其尊贵也!以商论之,贱也。大谬!”先生笑而不语,甘守其辱,历数年,众皆效仿而称道,以为妙也。先生笑言:“道尊德贵,此言不假。然‘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道之所在,高以下为基,贵以贱为本。天下万事,无道不生,富国大略,无商不活。以商证道,实曲则全之妙法也。”人闻其言,皆以“道商之师”赞之。时年,先生初登而立之年也。

余虽商贾,世居潮汕,亦以习武、读书二事为人生之至乐。数年之前,缘遇先生《势》作,细读之下,深感其书可谓深谋独具,尤能启迪于人,常置案头,捧读研学,神交久矣。后几经辗转,相访于先生,情义往来,遂结为肝胆相照之至交,成一大快事。

《太平经》云:“道者,元首之路也。”章太炎先生于《国学讲演录》中称:“历代承平之世,儒家之术是以守成。戡乱之时,即须道家,以儒家权谋不足也。凡戡乱之辅助,如越之范蠡,汉初之张良、陈平,唐肃宗时之李泌,皆得于老子之道。”今海波先生历时两年完成新作,以老子道学思想深解范蠡治政经商之道,揭秘2500年前发生在中国版图上的“越国复兴梦”。以道之博大,执术之要妙,通于百业、成于人事、无往不利、无往不胜也。其间立身之道、谋职之法、兴国之略、强兵之术、富民之策、逍遥之境,俱集于斯也。

天道循演,世事如棋。读罢海波先生此作,余不禁掩卷长思:2500年前,老、孔二圣所遭遇的道德滑坡,与今之世我们正在面临的严重信仰缺失,是否可以相参照?负能量言论满满的伍子胥,与国人表现出来的各种社会焦虑与相互埋怨,是否值得深思?在文化产业大行其道的今天,各种被冠以华丽名义的隐态战争手法层出不穷:经济战、粮食战、人才战、健康战、艺术战、娱乐战、贿赂战,我们该如何强化国防安全意识?当“无神论”成为社会主流意识时,吾辈神州大地上的中华儿女,该如何正确对待“神”与“圣”?所幸的是,《道商范蠡一陶朱公兴国富家的人生智慧》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与解惑。

余曾闻:“世之为病有二:日人为之病,日天运之病。人运之病,戾气所钟,所谓‘自作之孽不可活’,唯有权者能医之。天运之病,邪气所逭,所谓‘天作孽,犹可恕’,唯有道者能医之。”

医世济民之法,《老子》有言:“天之道,利而不害。”“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管子》亦称:“国之以害,牵之以利,能利害者,财多则过寡也。”今之世,“富强”二字已写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非一人一己之富,在均也,在平也。正如本书借范蠡之口言:“执其中则昌,失其中则亡。”“夫天命帝王治国之法,以有道德为大富,无道德为大贫困。名为无道无德者,恐不能安天地而失之也。”(《太平经》)富国之法,必以道治。道行天下,则万事顺理,百业兴旺,民利若能百倍,天下势必归心。

道商始祖范蠡,以天下之共富共利而辅治越国,佐勾践成其霸业,道通于政也;以有无交易于天下之中而三迁皆荣,助猗顿共成富有,道通于商也。以此而论,道学思想若欲造就全球首脑、世界首富,岂非反掌之易?

海波先生以红尘隐者的道家风骨,遵其师嘱,静守不争,和光同尘,修养天心,以一部《道商范蠡》,剖其心智,上溯道商始祖范蠡经世济民之功;道其利害,下探兴越灭吴天下共尊复兴之梦。欲余作序,余亦欣然,遂不揣浅陋,成上述文字,与有缘诸君共话。

以道治国,天下共利!以道辅国,天下共富!以道护国,天下共尊!以此结语。

后记

2012年的秋天,在上海王振川教授、华正教授二位老友的引荐下,我有缘认识了极其推崇范蠡先生的慈善企业家王丽萍女士。这一次的会谈,促动和引发了我尝试着用老子道学思想来解析商圣(财神)范蠡智慧人生的初衷。

原本,这只是一种所谓创新的简单体验。开笔之前,我并没打算写出这么多文字,也未曾料到会用两三年的工夫来来完成这项创作。我只是饶有兴趣地沿着自己学道、悟道的独特感悟,去走进范蠡的世界,回到2500年前那段惊心动魄的吴越春秋……殊料,这一走,就是一段难以止步亦无法摆脱的道商寻根苦旅。

本书所援引的历史故事,皆取材于《史记》《越绝书》《吴越春秋》等典籍之中。本着不杜撰、不歪说的原则,我困自己于书斋之内,力求尽可能地还原真实的范蠡。当然,上述这些史料的真实性有多少?史料之外又隐藏和流传了多少学界未知的真相?这似乎就超出了我的专业领域。如何能够化繁为简、借古启今、经世致用,这才是我所追求的唯一真实目的。

要感谢的人,实在太多。师长的叮嘱、贵人的提携、亲人的付出、朋友的勉励、同门的关注、弟子的支持……一个都不能少。凡有缘得见此书者,皆值得我稽首遥拜,道一声真诚的“感谢”!

关于本书中未曾展开的部分内容,请参考我的《简明道商学》《隐态战争》等相关作品,并期待十方贤人高士能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若有对黄老道学感兴趣并欲深入了解、掌握的朋友,亦可关注“中国道商”系列研修课程。

我期待:这个社会能有越来越多的道商出现,勇敢地承担起自己的独特历史使命,为了富民强国的伟大中华民族复兴梦,义不容辞地走上“财富”与“正义”偕行的征途,共筑“陶朱世家”精神家园,共画“商商之富”美好前景。

李海波

甲午年春完稿于沪上

乙未年夏修订于青城山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道商范蠡(陶朱公兴国富家的人生智慧)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海波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122255136
开本 16开
页数 36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00
出版时间 2016-01-01
首版时间 2016-01-01
印刷时间 2016-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626
CIP核字 2015255548
中图分类号 K827=25
丛书名
印张 24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72
2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23:2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