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扎克伯格的七张脸谱
内容
试读章节

做自己所爱的事

扎克伯格

如果做你所爱的事,在逆境中依然有力量。而当你真正从事喜爱的工作时,专注于挑战要容易得多。

背景:

1984年,扎克伯格出生在纽约州的一个牙医家庭,家里还有三个姐妹,他排行老二。作为家中唯一的男孩,他得到了家人最多的关爱,这或许也是他的天性能发挥到极致的原因。从小到大,对于自己未知的领域,他总是充满好奇。他和姐妹们都喜欢提问题,但不同的是,姐妹们在得到“是”或者“不是”的答案后就不再继续发问,而他却总是爱打破砂锅问到底,非要找出“是”或者“不是”之后的原因。

从小时候起,扎克伯格就对电脑痴迷不已。10岁的时候,他终于得到了一台属于自己的电脑,并很快掌握了编程技术。也许是由于在电脑上耗费的时间远远超过了与人交流的时间,扎克伯格看上去总有些木讷呆板。

然而,很多人都不知道在这个男孩看似沉默的外表下却隐藏着一颗对技术狂热的心。12岁那年,扎克伯格创立了一个家庭网络,家人为其取名为“扎克网”。从此,编程便成了他生活中的最爱。中学时,扎克伯格开发了一个掷骰子的游戏。高中时,他和同学一起开发了一个叫Synapse的音乐软件。

当扎克伯格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哈佛大学,他出乎意料地选择了心理学专业。在他看来,无论编程也好,心理学也好,都不过是自己了解这个世界的一种方式。他的心时刻对这个世界敞开着,并用他那灵敏而早熟的思维感知着这个世界,执意从中找出某些运行的规律。

显然,心理学专业极大地满足了扎克伯格对这个世界的好奇。而与此同时,他对编程的狂热也始终不减,即便是在课业繁杂的时候,他也会抽时间编写一些简单的小程序出来。不过,他终究还是个孩子,有时也会搞一些小的恶作剧出来。比如,他会悄悄地设置一些“电脑中毒即将爆炸”之类的程序来吓唬一下身边的小妹妹。

扎克伯格把大量的精力花费在电脑上,但并没有像别的孩子一样沉溺于电脑游戏的乐趣之中,与同样抱着电脑不愿松开的同龄人相比,他的志趣似乎更为高远。正如作家何赛巴尔加斯在评论这位少年得志的电脑奇才时所说的那样:“一些孩子玩电脑游戏,而马克则创造了它们。”对扎克伯格来说,电脑只不过是其认识世界和创造世界的工具。在与电脑的交流中,他获得了巨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这使得电脑成为其快乐的源泉。这种植于内心的极客情愫对其后来的成长影响至深。

此后,扎克伯格一直以高度的热情投入到编程中。在Facebook诞生的那一年,他前后做过十多个小项目。事实上,计算机并非其专业,但兴趣让他欲罢不能。对编程的热爱使其沉溺其中。通过不断地试验加工,再加上莫大的好奇心,他终于在哈佛校园里一手创建了Facebook。对于Facebook而言,与其说它是扎克伯格一时的灵感发现,不如说是其长期追求的必然结果。P13-15

书评(媒体评论)

许多人通过Facebook找到了真爱,也有一些人通过Facebook找到了人体器官捐献者,从而获得新生。美国每年大约有7000人在等待人体器官移植中死亡,但至少有一人得救,这要感谢扎克伯格和他所创建的Facebook。

——美国《时代》周刊

目录

代序

引言

脸谱一:蓝脸的极客

 当技术成为本能

 有趣比赚钱更重要

 对社会有强烈的使命感

 做自己所爱的事

 财富是一种态度

 保持一份天真与率性

 坚持自己的判断

 先做决定,并全力以赴

脸谱二:白脸的叛逆

 我就是我,扎克伯格

 一切源于那个无聊的下午

 我是CEO,混蛋

 为了创业,不惜中止学业

 信息就意味着被分享

 思维,也可以这样发展

 在利益、信誉和道德之间蹒跚前行

 外表内向与内心狂妄的奇怪结合

脸谱三:绿脸的行者

 天才,是指有准备的人

 有创意就马上行动

 是市场就不要放过

 行动比完美更重要

 撇去繁芜,享受简单

 像海绵一样学习

 专注于正在做的事

 让世界更开放

脸谱四:红脸的侍者

 比用户更了解他们想要什么

 利用人性的弱点

 为网络注入社交的基因

 基于真实的信赖

 高度满足用户乐趣

 让操作更简单

 遵从正确的声音

 谦卑地承认失误

脸谱五:紫脸的头领

 找到最合适的人

 核心团队要小而精

 保持自由的氛围

 监督,但不过分控制

 汇聚创新的力量

 高度的认同感

 最酷的人才战略

 与众不同的工程师文化

脸谱六:黑脸的独夫

 底线,意味着不能触碰

 牢牢把握控制权

 精英是残酷的代名词

 严格的自律

 保持独立,从不低头

 这是他一个人的秀场

 叫板最强的对手

 占领平台才是王道

脸谱七:金脸的舵手

 全新的盈利模式

 馈赠带来多赢

 不断地创造价值

 与开发者对弈平台

 在世界范围内盈利

 选择理想的投资人

 与资本巧妙周旋

 从更高的位置设想未来

序言

创业成功,这是无数人梦寐以求的事情。尤其近几年,从年轻的大学生到年逾花甲的长者,几乎每个年龄段都不乏激情澎湃的创业者。然而,创业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正所谓“大浪淘沙”,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因为种种原因中途放弃的人随处可见。

创业无门槛,但成功是有条件的。我们渴望成功,却常常囿于资历与经验,长期无法达到目标,这正是绝大多数创业者所面临的窘境。

事实上,成功是有规律的,成功的秘诀也并非高深莫测。在当前市场上,介绍创业的书籍不在少数,但要么泛泛而谈,流于枯燥理论,要么洋洋洒洒,动辄数十万言。殊不知,对于时刻被烦冗事务层层包围的创业者来说,读几本大部头书籍早已是一种奢望。而让他们静下心来细细品读学术专著更不太现实。

一方面,大量的创业者需要业务方面的具体指导,另一方面,市场上充斥着大量图书他们却无暇阅读。有鉴于此,我们推出了这套企业家管理“微哲学”系列图书。本系列图书最大的两个亮点就是:一是精,即精华、精品;二是微,即微博体、微哲学。

首先,所谓精华,就是博采众人之精华:所谓精品,意在打造读品之精致。

随着互联网和新兴产业方兴未艾,一批又一批创业新秀层出不穷,这就为我们广大创业者提供了不少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榜样。

秉承新颖、快捷和实用的原则,我们从各行业撷取了成就最突出、最具代表性的企业家作为样板。他们中间,有巾帼不让须眉的女中豪杰王雪红:有二十几岁就成为全球社交网络巨头的马克·扎克伯格:有从一个柜台、两个店员起步,如今与国内几大电商鼎足而立的刘强东:有40岁创办小米科技的著名天使投资人雷军……

毋庸置疑,这是一个缔造传奇的伟大时代。我们和千千万万的同龄人一起行走在这个时代。但在同样的条件下,一些人由平凡走向了卓越,走出了非凡的人生:有些人则由辉煌走向了没落,甚至尝尽失败的苦涩;而更多的人则碌碌无为,终其一生都毫无建树。

显然,不同的行为导致了不同的结果,而行为的差异则源于思维的差异。正是由于在经营管理中所处的立场、达到的境界不同,导致了创业者操盘企业的手法各异,进而导致了经营结果的成败利钝。

由此,我们以这些优秀创业者的言行为对象,从专业的角度对其进行深入剖析,揭示其运行机理、再现其来龙去脉,让广大创业者在体会现代商战惊心动魄的同时,轻松掌握企业经营、决策和管理的精髓。

总的来说,本系列图书力图从以下几个板块对创业者进行纵向剖析:

1.修身做人;

2.愿景:

3.领导艺术;  4.战略:

5.产品设计:

6.营销策略;

7.创新:

8.危机应对;

9.谈判沟通;

10.影响力等。

正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每个人的天赋和条件不同,其走向成功的道路亦千差万别。因此,具体到每位创业者,我们根据其经历和特点的不同,对其板块的内容进行了适当增删。

但万变不离其宗,每个成功人士身上都有许多异乎常人的行为特点,这些都构成了其最终成功的必然要素。而每一位创业者的哲学智慧,都从一定的角度给我们深刻的启迪与教诲。

其次,本系列图书力图从多个层面体现一个“微”字。

随着人们工作和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用微博这种形式来快速表达思想,与人分享情感。本系列图书以此为创意,在内容形式上首次推出“微博体”,把企业家的经典言论通过微博的形式表达出来,既简洁;隹确又通俗易懂。而在字里行间,我们又不难看出这些成功人士别具一格的个人魅力。借助这样一种生动活泼的语言形式,使我们读书的过程变得不再乏味、不再沉重。

更重要的是,本系列图书坚持以小见大,从细微处见精神,进而达到见微知著的效果。书中采用了大量新颖、独家的材料,通过精彩的案例片段,展现企业家独特的管理思想,其中不乏对当前行业的亲身体会和对未来发展趋势的真知灼见。这些睿智的思想,犹如一粒粒的明珠,随意散落于字里行间,读来令人醍醐灌顶,豁然开朗。

本系列图书是新唐智库最新的鼎力之作。放眼未来,也许它只是个开始。随着经济日趋繁荣,中国乃至国际舞台会涌现出越来越多杰出的创业人士。从他们的思想中汲取更多的精华和养分,是创业者迅速成长的必需,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将再接再厉,努力推出更多的精品,与广大读者一起分享。

有人说:“创业是勇者的游戏。”在创业的道路上,有太多的辛酸苦痛等着我们去面对。我们除了要做好充分的精神准备之外,更要懂得并学会经营的哲学和艺术。这也正是本系列图书最大的要义所在。

然而,请允许我提醒各位一点:我们提供的是成功的方法,而非成功的结果。事实上,任何一种成功都具有不可复制性。在现实经营中,我们必须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具体情况灵活变通,因人、因时制宜。如果我们简单地生搬硬套、按图索骥,那就无异于刻舟求剑,结果自然可想而知了。

最后,希望越来越多的创业者关注我们,关注我们的作品。我们的名字将与成功同在!我们也希望与您共同成长、一起壮大,直至成功。

《再联想》一书作者:张小平

内容推荐

扎克伯格从哈佛辍学,19岁创业,年纪轻轻成为亿万富翁,是继比尔·盖茨、史蒂夫·乔布斯之后影响力最大的IT界巨人。他和Facebook的故事,是人们了解其创业历程的窗户,相信对众多学生和创业者也能起到激励作用。本书作者采用旁观者冷静和客观的描述,既记录了公司初创期全体员工无拘无束、创意无限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同时也对这种在无形中改变我们的生活和社会的网络技术表达了自己的理解和忧虑。

相对于人们永无休止的争论,扎克伯格更善于用行动、结果向人们证明一切。事实上,他从来不需要向谁证明什么。他没有这个必要,也没有这个欲望。他只想做真正的自己,并且努力去做了。从这个角度上说,他已经用成功证明了自己。

李晓林编著的《扎克伯格的七张脸谱》从Facebook的中文翻译“脸谱”起意,把与扎克伯格成功密切相关的7个侧面,分别归入其7张不同的脸谱:极客、叛逆、行者、侍者、头领、独夫、舵手。根据7张脸谱所包含的意思,我们按照中国传统京剧脸谱的颜色象征,分别用蓝、白、绿、红、紫、黑、金7种颜色与之相对应,只为赏心悦目,并非严格界定,如此而已。

编辑推荐

李晓林编著的《扎克伯格的七张脸谱》介绍了,全球最大社交网站“脸谱”(Facebook)创始人、首席执行官。1984年5月14出生于纽约州,哈佛大学计算机和心理学专业辍学生。2004年与同学在哈佛宿舍创办Facebook,目前全球用户超过8亿。2010年当选《当代》杂志年度人物。2012年2月1日,Facebook向美国证券监管机构提交IPO申请,最高估值达1000亿美元,首次公开发行规模为50亿美元。

扎克伯格说:“如果做你所爱的事,在逆境中依然有力量。而当你从事喜爱的工作时,专注于挑战要容易得多。”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扎克伯格的七张脸谱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晓林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商品编码(ISBN) 9787569903539
开本 32开
页数 22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0
出版时间 2015-08-01
首版时间 2015-08-01
印刷时间 2015-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1
CIP核字 2015156965
中图分类号 K837.125.38=6
丛书名
印张 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6
145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7: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