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水浒传(精)/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荟萃
内容
编辑推荐

施耐庵编著的《水浒传》的故事源起于北宋宣和年间,出现了话本《大宋宣和遗事》描述了宋江、吴用、晁盖等36人起义造反的故事,初步具有了《水浒传》的故事梗概,目前流传下来的根据说书人编成的话本中就有“青面兽”,“花和尚”,“武行者”等。而从南宋之史籍《东都事略》以后,已成为了民间文学的主要题材,到了元朝,元杂剧中出现了有关水浒故事的剧本,流传后世的有高文秀的《黑旋风双献功》,李文蔚的《燕青博鱼》和康进之的《李逵负荆》等。《水浒传》全书是到了明朝,经许多作者不断增添情节乃至定型。也有观点认为,《水浒传》中梁山好汉的生活原型是与作者施耐庵关系甚密的张士诚领导的盐民起义。故事描写了梁山一百零八将各自不同的故事,从他们一个个被逼上梁山、逐渐壮大、起义造反到最后接受招安的全过程。水浒中的一百单八将传说是三十六个天罡星和七十二个地煞星转世,他们讲究忠和义,爱打抱不平、劫富济贫,不满贪官污吏,最后集结梁山,与腐化的朝廷抗争。小说成功地塑造了宋江、林冲、李逵、鲁智深、武松等人物的鲜明形象,也向读者展示了宋代的政治与社会状况。

内容推荐

施耐庵编著的《水浒传》是我国人民最喜爱的古典长篇白话小说之一。它产生于明代,是在宋、元以来有关水浒的故事、话本、戏曲的基础上,由作者加工整理、创作而成的。全书以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为主要题材,艺术地再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反抗压迫、英勇斗争的悲壮画卷。作品充分暴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和残暴,揭露了当时尖锐对立的社会矛盾和“官逼民反”的残酷现实,成功地塑造了鲁智深、李逵、武松、林冲、阮小七等一批英雄人物。小说故事情节曲折,语言生动,人物性格鲜明,具有高度的艺术成就。

目录

第一回 张天师祈禳瘟疫 洪太尉误走妖魔

第二回 王教头私走延安府 九纹龙大闹史家村

第三回 史大郎夜走华阴县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第四回 赵员外重修文殊院 鲁智深大闹五台山

第五回 小霸王醉入销金帐 花和尚大闹桃花村

第六回 九纹龙剪径赤松林 鲁智深火烧瓦罐寺

第七回 花和尚倒拔垂杨柳 豹子头误入白虎堂

第八回 林教头刺配沧州道 鲁智深大闹野猪林

第九回 柴进门招天下客 林冲棒打洪教头

第十回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陆虞候火烧草料场

第十一回 朱贵水亭施号箭 林冲雪夜上梁山

第十二回 梁山泊林冲落草 汴京城杨志卖刀

第十三回 急先锋东郭争功 青面兽北京斗武

第十四回 赤发鬼醉卧灵官殿 晁天王认义东溪村

第十五回 吴学究说三阮撞筹 公孙胜应七星聚义

第十六回 杨志押送金银担 吴用智取生辰纲

第十七回 花和尚单打二龙山 青面兽双夺宝珠寺

第十八回 美髯公智稳插翅虎 宋公明私放晁天王

第十九回 林冲水寨大并火 晁盖梁山小夺泊

第二十回 梁山泊义士尊晁盖 郓城县月夜走刘唐

第二十一回 虔婆醉打唐牛儿 宋江怒杀阎婆惜

第二十二回 阎婆大闹郓城县 朱仝义释宋公明

第二十三回 横海郡柴进留宾 景阳冈武松打虎

第二十四回 王婆贪贿说风情 郓哥不忿闹茶肆

第二十五回 王婆计啜西门庆 淫妇药鸩武大郎

第二十六回 偷骨殖何九叔送丧 供人头武二郎设祭

第二十七回 母夜叉孟州道卖人肉 武都头十字坡遇张青

第二十八回 武松威镇安平寨 施恩义夺快活林

第二十九回 施恩重霸孟州道 武松醉打蒋门神

第三十回 施恩三入死囚牢 武松大闹飞云浦

第三十一回 张都监血溅鸳鸯楼 武行者夜走蜈蚣岭

第三十二回 武行者醉打孔亮 锦毛虎义释宋江

第三十三回 宋江夜看小鳌山 花荣大闹清风寨

第三十四回 镇三山大闹青州道 霹雳火夜走瓦砾场

第三十五回 石将军村店寄书 小李广梁山射雁

第三十六回 梁山泊吴用举戴宗 揭阳岭宋江逢李俊

第三十七回 没遮拦追赶及时雨 船火儿大闹浔阳江

第三十八回 及时雨会神行太保 黑旋风斗浪里白跳

第三十九回 浔阳楼宋江吟反诗 梁山泊戴宗传假信

第四十回 梁山泊好汉劫法场 白龙庙英雄小聚义

第四十一回 宋江智取无为军 张顺活捉黄文炳

第四十二回 还道村受三卷天书 宋公明遇九天玄女

第四十三回 假李逵剪径劫单人 黑旋风沂岭杀四虎

第四十四回 锦豹子小径逢戴宗 病关索长街遇石秀

第四十五回 杨雄醉骂潘巧云 石秀智杀裴如海

第四十六回 病关索大闹翠屏山 拚命三火烧祝家庄

第四十七回 扑天雕双修生死书 宋公明一打祝家庄

第四十八回 一丈青单捉王矮虎 宋公明两打祝家庄

第四十九回 解珍解宝双越狱 孙立孙新大劫牢

第五十回 吴学究双掌连环计 宋公明三打祝家庄

第五十一回 插翅虎枷打白秀英 美髯公误失小衙内

第五十二回 李逵打死殷天锡 柴进失陷高唐州

第五十三回 戴宗智取公孙胜 李逵斧劈罗真人

第五十四回 入云龙斗法破高廉 黑旋风探穴救柴进

第五十五回 高太尉大兴三兵路 呼延灼摆布连环马

第五十六回 吴用使时迁盗甲 汤隆赚徐宁上山

第五十七回 徐宁教使钩镰枪 宋江大破连环马

第五十八回 三山聚义打青州 众虎同心归水泊

第五十九回 吴用赚金铃吊挂 宋江闹西岳华山

第六十回 公孙胜芒砀山降魔 晁天王曾头市中箭

第六十一回 吴用智赚玉麒麟 张顺夜闹金沙渡

第六十二回 放冷箭燕青救主 劫法场石秀跳楼

第六十三回 宋江兵打北京城 关胜议取梁山泊

第六十四回 呼延灼月夜赚关胜 宋公明雪天擒索超

第六十五回 托塔天王梦中显圣 浪里白跳水上报冤

第六十六回 时迁火烧翠云楼 吴用智取大名府

第六十七回 宋江赏马步三军 关胜降水火二将

第六十八回 宋公明夜打曾头市 卢俊义活捉史文恭

第六十九回 东平府误陷九纹龙 宋公明义释双枪将

第七十回 没羽箭飞石打英雄 宋公明弃粮擒壮士

第七十一回 忠义堂石碣受天文 梁山泊英雄排座次

第七十二回 柴进簪花入禁苑 李逵元夜闹东京

第七十三回 黑旋风乔捉鬼 梁山泊双献头

第七十四回 燕青智扑擎天柱 李逵寿张乔坐衙

第七十五回 活阎罗倒船偷御酒 黑旋风扯诏骂钦差

第七十六回 吴加亮布四斗五方旗 宋公明排九宫八卦阵

第七十七回 梁山泊十面埋伏 宋公明两赢童贯

第七十八回 十节度议取梁山泊 宋公明一败高太尉

第七十九回 刘唐放火烧战船 宋江两败高太尉

第八十回 张顺凿漏海鳅船 宋江三败高太尉

第八十一回 燕青月夜遇道君 戴宗定计出乐和

第八十二回 梁山泊分金大买市 宋公明全伙受招安

第八十三回 宋公明奉诏破大辽 陈桥驿滴泪斩小卒

第八十四回 宋公明兵打蓟州城 卢俊义大战玉田县

第八十五回 宋公明夜度益津关 吴学究智取文安县

第八十六回 宋公明大战独鹿山 卢俊义兵陷青石峪

第八十七回 宋公明大战幽州 呼延灼力擒番将

第八十八回 颜统军阵列混天象 宋公明梦授玄女法

第八十九回 宋公明破阵成功 宿太尉颁恩降诏

第九十回 五台山宋江参禅 双林镇燕青遇故

第九十一回 宋公明兵渡黄河 卢俊义赚城黑夜

第九十二回 振军威小李广神箭 打盖郡智多星密筹

第九十三回 李逵梦闹天池 宋江兵分两路

第九十四回 关胜义降三将 李逵莽陷众人

第九十五回 宋公明忠感后土 乔道清术败宋兵

第九十六回 幻魔君术窘五龙山 入云龙兵围百谷岭

第七十回 没羽箭飞石打英雄 宋公明弃粮擒壮士

第七十一回 忠义堂石碣受天文 梁山泊英雄排座次

第七十二回 柴进簪花入禁苑 李逵元夜闹东京

第七十三回 黑旋风乔捉鬼 梁山泊双献头

第七十四回 燕青智扑擎天柱 李逵寿张乔坐衙

第七十五回 活阎罗倒船偷御酒 黑旋风扯诏骂钦差

第七十六回 吴加亮布四斗五方旗 宋公明排九宫八卦阵

第七十七回 梁山泊十面埋伏 宋公明两赢童贯

第七十八回 十节度议取梁山泊 宋公明一败高太尉

第七十九回 刘唐放火烧战船 宋江两败高太尉

第八十回 张顺凿漏海鳅船 宋江三败高太尉

第八十一回 燕青月夜遇道君 戴宗定计出乐和

第八十二回 梁山泊分金大买市 宋公明全伙受招安

第八十三回 宋公明奉诏破大辽 陈桥驿滴泪斩小卒

第八十四回 宋公明兵打蓟州城 卢俊义大战玉田县

第八十五回 宋公明夜度益津关 吴学究智取文安县

第八十六回 宋公明大战独鹿山 卢俊义兵陷青石峪

第八十七回 宋公明大战幽州 呼延灼力擒番将

第八十八回 颜统军阵列混天象 宋公明梦授玄女法

第八十九回 宋公明破阵成功 宿太尉颁恩降诏

第九十回 五台山宋江参禅 双林镇燕青遇故

第九十一回 宋公明兵渡黄河 卢俊义赚城黑夜

第九十二回 振军威小李广神箭 打盖郡智多星密筹

第九十三回 李逵梦闹天池 宋江兵分两路

第九十四回 关胜义降三将 李逵莽陷众人

第九十五回 宋公明忠感后土 乔道清术败宋兵

第九十六回 幻魔君术窘五龙山 入云龙兵围百谷岭

第九十七回 陈瓘谏官升安抚 琼英处女做先锋

第九十八回 张清缘配琼英 吴用计鸩邬梨

第九十九回 花和尚解脱缘缠井 混江龙水灌太原城

第一百回 张清琼英双建功 陈瓘宋江同奏捷

第一百一回 谋坟地阴险产逆 蹈春阳妖艳生奸

第一百二回 王庆因奸吃官司 龚端被打师军犯

第一百三回 张管营因妾弟丧身 范节级为表兄医脸

第一百四回 段家庄重招新女婿 房山寨双并旧强人

第一百五回 宋公明避暑疗军兵 乔道清回风烧贼寇

第一百六回 书生谈笑却强敌 水军汩没破坚城

第一百七回 宋江大胜纪山军 朱武打破六花阵

第一百八回 乔道清兴雾取城 小旋风藏炮击贼

第一百九回 王庆渡江被捉 宋江剿寇成功

第一百十回 燕青秋林渡射雁 宋江东京城献俘

第一百十一回 张顺夜伏金山寺 宋江智取润州城

第一百十二回 卢俊义分兵宣州道 宋公明大战毗陵郡

第一百十三回 混江龙太湖小结义 宋公明苏州大会垓

第一百十四回 宁海军宋江吊孝 涌金门张顺归神

第一百十五回 张顺魂捉方天定 宋江智取宁海军

第一百十六回 卢俊义分兵歙州道 宋公明大战乌龙岭

第一百十七回 睦州城箭射邓元觉 乌龙岭神助宋公明

第一百十八回 卢俊义大战昱岭关 宋公明智取清溪洞

第一百十九回 鲁智深浙江坐化 宋公明衣锦还乡

第一百二十回 宋公明神聚蓼儿洼 徽宗帝梦游梁山泊

试读章节

第二回王教头私走延安府九纹龙大闹史家村

这太尉乃是哲宗皇帝妹夫,神宗皇帝的驸马。他喜爱风流人物,一见小苏学士差人驰书送这高俅来,拜见了,便喜。随即写回书,收留高俅在府内做个亲随。自此高俅遭际在王都尉府中,出入如同家人一般。忽一日,小王都太尉庆诞生辰,吩咐府中安排筵宴,专请小舅端王。这端王乃是神宗天子第十一子,哲宗皇帝御弟,现掌东驾,排号九大王,是个聪明俊俏人物。更兼琴棋书画,儒释道教,无所不通;踢毯打弹,品竹调丝,吹弹歌舞,自不必说。

且说这端王来王都尉府中赴宴,都尉设席,请端王居中坐定,太尉对席相陪。酒进数杯,那端王起身净手,偶来书院里少歇,猛见书案上一对儿羊脂玉碾成的镇纸狮子,细巧玲珑。王都尉见端王心爱,便说道:“再有一个玉龙笔架,也是这个匠人一手做的,却不在手头,明日取来,一并相送。”端王大喜。端王相别回宫去了。

次日,小王都太尉取出玉龙笔架和两个镇纸玉狮子,着一个小金盒子盛了,用黄罗包袱包了,写了一封书呈,却使高俅送去。高俅径投端王宫中来。把门官吏转报与院公。院公引到庭前,高俅看时,见端王把绣龙袍前襟拽扎起,揣起绦儿边,足穿一双嵌金线飞靴,三五个小黄门,相伴着蹴气毯。也是高俅合当发迹,时运到来,那个气毯腾地起来,端王接个不着,向人丛里直滚到高俅身边。那高俅见气毯来,也是一时的胆量,使个鸳鸯拐,踢还端王。端王见了大喜,便问道:“你是什么人?”高俅向前跪下道:“小的是王都尉亲随,受东人使令,赍送两般玉玩器来进献大王,有书呈在此拜上。”高俅取出书呈进上。端王开盒子看了玩器,都递与堂候官收了去。

那端王且不理玉玩器下落,却先问高俅道:“你原来会踢气毯,你唤做甚什么?”高俅叉手跪复道:“小的叫作高俅,胡踢得几脚。”端王道:“好!你便下场来踢一回耍。”高俅只得把平生本事都使出来,奉承端王。端王大喜,哪里肯放高俅回府去,就留在宫中过了一夜。次日,排个筵会,专请王都尉宫中赴宴。

王都尉出来看了令旨,随即上马来到九大王府见了端王。端王大喜,称谢两般玉玩器。入席间,端王说道:“这高俅踢得两脚好气毡,孤欲索此人做亲随,如何?”王都尉答道:“殿下既用此人,就留在宫中服侍殿下。”端王欢喜,执杯相谢。王都尉自回驸马府去,不在话下。

且说高俅自此遭际端王,每日跟着,寸步不离。却在宫中未及两个月,哲宗皇帝晏驾,无有太子。文武百官商议,册立端王为天子,立帝号日徽宗,便是玉清教主微妙道君皇帝。登基之后,没半年之间,直抬举高俅做到殿帅府大尉职事。

且说高俅得做了殿帅府太尉,选择吉日良辰,去殿帅府里到任。所有一应合属公吏衙将,都军禁军,马步人等,尽来参拜,各呈手本,开报花名。高殿帅一一点过,于内只欠一名八十万禁军教头王进,半月之前,已有病状在官,患病未痊,不曾入衙门管事。高殿帅大怒,随即差人到王进家来,捉拿王进。且说这王进却无妻子,只有一个老母,年已六旬之上。牌头与教头王进说道:“如今高殿帅新来上任,点你不着。军正司禀说染患在家,现有病患状在官。高殿帅焦躁,哪里肯信,定要拿你,只道是教头诈病在家,教头只得去走一遭。若还不去,定连累众人,小人也有罪犯。”王进听罢,只得挨着病来,进得展帅府前,参见太尉,高殿帅大怒,喝令左右,教拿下王进,众多牙将都是和王进好的,只得与军正司同告道:“今日是太尉上任好日头,权免此人这一次。”高太尉喝道:“你这贼配军,且看众将之面,饶恕你今日之犯,明日却和你理会!”

王进谢罪罢,出得衙门,回到家中,闷闷不已。对娘说知此事,母子二人抱头而哭。娘道:“我儿,三十六着,走为上着。”王进道:“母亲说得是。儿子寻思,也是这般计较。”

且说王教头母子二人,自离了东京,夜住晓行,在路上一月有余。忽一日,天色将晚,王进挑着担儿跟在娘的马后,在路上不觉错过了宿头。正没理会处,只见远远地林子里闪出一道灯光来。,当时转入林子里来看时,却是一所大庄院,一周遭都是土墙,墙外却有二三百株大柳树。

当时王教头来到庄前,敲门多时,只见一个庄客出来。,王进与他施礼。庄客道:“来俺庄上有甚事?”王进答道:“实不相瞒,小人子母二人,贪行了些路程,错过了宿店。来到这里,欲投贵庄借宿一宵,明日早行,依例拜纳房金。,万望周全方便。”庄客道:“既是如此,且等一等,待我去问庄主太公,肯时,但歇不妨。”庄客人去多时,出来说道:“庄主太公叫你两个入来。”王进把马拴在柳树上。子母两个直到草堂上来见太公。

太公叫庄客安排饭来。太公起身,引王进子母到客房中安歇,太公自回里面去了。王进子母二人谢了庄客,掩上房门,收拾歇息。

话休絮繁。自此王进子母两个,在太公庄上。住了五七日,觉道母亲病患痊了,王进收拾要行。当日因来后槽看马,只见空地上一个后生,拿条棒在那里使。王进看了,不觉失口道:“这棒也使得好了。只是有破绽,赢得不真好汉。”那后生听得大怒,喝道:“你是什么人?敢来笑话我的本事!我不信倒不如你,你敢和我}叉一扠么吗?”话犹未了,太公到来,喝那后生:“不得无礼!”那后生道:“叵耐这厮笑话我的棒法。”太公道:“客人莫不会使枪棒?”王进道:“颇晓得些。敢问长上,这后生是宅上的谁?”太公道:“是老汉的儿子。”王进道:“既然是宅内小官人,若受学时,小人点拨他端正如何?”太公道:“恁地时,十分好。”便叫那后生来拜师父。那后生哪里肯拜,心中越怒,道:“阿爹休听这厮胡说!若吃他赢得我这条棒时,我便拜他为师。”王进去枪架上拿了一条棒在手里,来到空地上,使个旗鼓。那后生看了一看,拿条棒滚将入来,径奔王进。王进将棒一掣,却望生后怀里直搠将来,只一缴,那后生的棒丢在一边,扑地望后倒了。那后生爬将起来,便去旁边掇条凳子,纳王进坐,便拜道:“我枉自经了许多师家,原来不值半分。师父,没奈何,只得请教。”王进道:“我子母二人,连日在此搅扰宅上,无恩可报,当以效力。”P6-7

序言

“读史使人明智”,这是17世纪英国哲学家培根的一句名言。而唐太宗李世民在其著名谏臣宰相魏征死后曾多次对他的大臣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这话比培根早了将近一千年。仅此一斑,足以管窥中华优秀文化不仅源远流长、积淀深厚、博大精深,而且是中华民族承前启后、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在中华这座丰富的文化宝库中,她蕴藏的每一部历史典籍,就是一段中华民族历史文明的缩影,我们熟读中华传统经典,不只是为了熟知和传承,更是为了能从她的优秀历史文化中吸取营养和智慧。

中华民族文化渊源可以追溯到五千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其经典文化源头可分为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尽管其间因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出现过曲折,甚至是断层,但到现在,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部分依然得以保留和延续,这既是中华智慧的先祖们的丰功伟绩,也是我们的福分和骄傲。

中华传统文化不仅在渊源上源远流长,在思想上也包容扬弃,而且具有高度原创性和独特性。譬如《易经》,号称万经之首,是中华文明的灵魂和密码,他由三个部分组成:一为伏羲八卦为始,那时并没有文字,所以八卦。二为周文王承接伏羲八卦,以八八重叠演生六十四卦,周文王父子认为六十四卦以包含宇宙万物,每一卦都有卦辞。后有孔子做传,遂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古代汉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大道之源”,更是古代帝王之学,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易经》含盖万有,纲纪群伦,是汉族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广大精微,包罗万象,中医典籍,古代兵法,风水玄学,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

中国早期的思想形态带有一种“宗教神学”的特点,“天”“神”是其主要内容。尤其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百家争鸣局面,可谓中国文化的黄金时期,当时出现了众多的杰出人物,成为了中国思想的象征或代表。按西汉后期著名学者刘歆的分法,当时共有十家:阴阳、儒、墨、名、法、道、纵横、杂、农、小说。其杰出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杨朱、惠施、公孙龙等。自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道、墨、法”和外来的佛学,对中国后世影响最大,对中国的传统思想起了主导作用。除此,其余皆为从属地位,没有得到更好的发展。至于玄学,是对《老子》《庄子》和《周易》的研究和解说。其产生于魏晋,是魏晋时期的主要哲学思潮,是道家和儒家融合而出现的一种哲学、文化思潮。命相、风水是古老易经文化的具体应用,是国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之一,符合五行相生、八卦相荡原理。而中医理论则是来源于对历代医疗经验的总结,及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思想的融汇。其内容主要包括精气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藏象、经络、体质、病因、发病、病机、治则、养生等。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医专著《黄帝内经》问世,奠定了中医学的基础。时至今日,中国传统医学相关的理论:诊断法、治疗方法等,均可在此书中找到根源。

20世纪20年代初期,随着当代新儒家的兴起,点燃了传承传统文化的薪火,代表哲学家主要有熊十力、梁漱溟、马一浮、张君劢、冯友兰、钱穆;及第二代人方东美、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等。由于诸位大家各自的传统文化功底扎实深厚,独树一帜,学问融贯古今,其教化涵盖儒、释、道,兼及医卜天文、诗词歌赋。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多么卓越的贡献。他们多是学术殿堂的教授、也是生活实践的宗教家、哲学家、禅宗大师和国学大师。

唐代韩愈诗云:“人之能为人,由腹有诗书。”(《符读书城南》)梁实秋先生说过:“作为一个道地的中国人,有些书是非读不可的。这与行业无关。理工科的,财经界的,文法门的,都需要一些蔚成中国文化传统的书。”(《雅舍小品选》)钱穆先生曾说:“《论语》自西汉以来,为中国识字人一部人人必读书。”(《论语新解》)1978年,他曾在香港向中文大学的师生提出了研习《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六祖坛经》《近思录》的要求。

事实上,从古代到近代的中国文化典籍,其文体均为文言文形式,而这种形式至今仍被人们关注,文言文的文章也成为了衡量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重要方面。所以,文言这一文体,包含着深厚的中华文化。无论是《论语》《史记》还是《红楼梦》《聊斋志异》,都无不透露着一股源远流长的汉民族文化精髓。诗歌也是一个很平常的文体,但中国的古诗另有一番文化的内涵,无论是春秋时期的《诗经》,还是战国后期的骚体,也无论是汉魏晋时期的古体诗,还是有唐以后的格律近体诗,抑或是宋词元曲等等,都有一股浓浓的沁人心脾的中国味道。正因为如此,中国文体的多样性,也随之展现于世人眼前,从而激发今人延续和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欲望。这也是今天我们重新整理这套《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荟萃》丛书的意义所在。

“大学之道,在于明明德,在于新民,在止于至善。”所谓“大学”,实质为大学问,人世间最重要的学问。“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有焉。”是以吸《大学》《中庸》之醍醐。初读《大学》部分,有振聋发聩之感。再读《大学》,有“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第四》)的无憾与清爽。《大学》之所以受到2000年多来的学者、统治者、士人的推崇,就在于它极为简明扼要地回答并解决了人生三个重要问题:天地生人的意义,如何去实现天地赋予个体的使命,个人与天下的关系。大学是怎么回答这三个问题的呢?首先,开宗明义地指出天地生人的意义在于“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接着,指出实现的方法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最后,个人与天下的关系则是“一家仁,则一国兴仁;一家让,则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一言偾事,一人定国”(《礼记·大学》)。可见,大学为千古立志作君子者树立了道德、为人处事的标杆,影响了中国千百年来的读书人。

《诗经·国风·卫风》有云:“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就是告诫读书人,要做有才有德的君子,就必须必须加强修养,使自己变得更加的精致,要时时反省,分秒不可懈怠,努力学习,谨守品行。之所谓“玉不琢,不成器”也。“君子必慎乎其独”,一个人要完善自我,尊重自我,对得起天地良心,则应当注重修为,人前人后一个样。因为独处时,最能反应一个人的德行操守。正所谓“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礼记·大学》)。”若要是非黑白一眼洞穿,这既需要广博的知识、深厚的阅历,更需要有一颗正直无私的心。也只有心正才能摒弃个人好恶、世俗偏见,正确的去判断。“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实能容之(《尚书·秦誓》)。”强调的是一个人要宽厚仁慈,胸怀如大海,纳万物而波澜不惊;如宇宙,日月星辰运行其问,而静默不语,人有才,应容之、惜之、爱之、举之、助之。是以社会有此伯乐,则中华幸甚。如此,则“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也(《礼记·大学》)。”这就是所谓实现社会大同的标准,就是“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礼记.中庸》)”。

读《中庸》部分,顿悟“中”是圆,“庸”是方,“中庸”就是把“中”的道理用一种最恰当、合理的方式表现出来。“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语出屈原《离骚》)事实上,方枘圆凿并不是不能相容,中庸之道恰是一种方与圆的完美结合与运用。关于“中庸”,程颐说:“不偏不倚叫做中,不变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中庸以“诚”和“中”为基本概念,叙述形而上学的“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点。是故,中庸之道,为的是修己治人,内圣外王。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和”是中庸的宗旨,“诚”是中庸的基础。而“中和”与“至诚”协调,便是君子欲得的美好境界。如若明白了中庸之道,那么,年少轻狂,愤世嫉俗者就可以用平常心对待一切,心平气和地解决问题;明白了中庸之道,就不会一味悲观,也不会盲目乐观,从容地面对生活,对不如意事可以一笑置之.亦可以不计较平常得失荣辱。我们或许做不成大事业,只能从实实在在的平凡中讨生活。可是,只要我们把这些具体而实在的小事做好,于实在中获得小小的乐趣,又何尝不是《中庸》给现在的我们带来的一些启迪与思考呢?“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语出《中庸》)。”尽管一个人的修为要达到中庸的程度有如此难度,但我们作为炎黄子孙,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也不能放弃对中庸最高境界的孜孜追求。

把理解历史当作把握人生的一把钥匙。读史就是要求我们自觉地思考自己过去致力于生产生活的实践活动,明了事物发展兴衰的客观规律,吸纳前人的经验教训,增长自己的知识和智慧,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把握人生的现在和将来。作为中华儿女,我们应该不断学习、了解和掌握宝贵的中华文化精髓,并因之深深植根于自己心灵深处,而感到喜悦和自豪。

从“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再到“学不可以已……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终日之所学也(《荀子·劝学》)。”我们总是因之深深感到,中华优秀而经典的传统文化历经千百年,总是让人百读不厌,如沐甘露。我们只有把这些中华文明的文化宝藏当作自己的良师益友,才能获得知识的教益,体味其中的意趣,感悟做人的道理,提升人生的境界。

我们真诚地相信,这套丛书的出版,若能使读者在其帮助下,有所收获,有所提高,有所修为,将是我们最大的欣慰。如此,我们更加地相信,在我们和读者共同的孜孜追求和发愤努力下,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会进一步发扬光大,这将是我们这个时代一个多么令人喜悦的幸事!

胡奇川

乙未年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水浒传(精)/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荟萃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明)施耐庵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4486197
开本 16开
页数 462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566
出版时间 2015-06-01
首版时间 2015-06-01
印刷时间 2015-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966
CIP核字 2015017720
中图分类号 I242.4
丛书名
印张 30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50
177
4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5:4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