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朝内166号记忆(插图本)
内容
试读章节

楼与人的记忆

李国文

三十年前,我第一次站在这幢建筑物前,手里拎着一个包,包里装着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冬天里的春天》手稿,很冒昧地送到人民文学出版社,想请他们过目一下,是否有采用的可能。当时,这幢五层楼给我留下蛮高大、蛮气派的印象,而且,作为全国首屈一指的文学书籍出版大社,那门面也相当匹配,显得挺庄重,挺堂皇的。然而,三十年后,自从那座四脚八岔,形象丑陋的过街天桥建成以后,就把心目中的这座文学殿堂团团包围住了。每次我到朝内大街166号,经过这座设计得不伦不类的过街天桥,就有一种缺氧的窒息之感。如今的这幢楼,蜇居于天桥之下,一副局局促促、窝窝囊囊、可怜兮兮、没精打采的样子。

我有时也诧异,人到老年,会比他年轻时,要矮上一截,难道建筑物与人相似,有了年头以后,也会缩水吗?后来,我明白了,不是这幢楼矮了,而是它的左邻右舍都长高了。整个一条朝内大街,连当年的菜市场,也玻璃幕墙地洋气起来,发出灼眼的亮,显得人民文学出版社灰秃秃的,矮趴趴的。按说是新中国首家文学书籍出版的老字号,却益发地暗淡,益发地寒酸。

那时,我将一大堆足有数公斤重的手稿,送到这家出版社,因为它是全国范围内出版文学书籍单位之中的佼佼者。现在,如同朝内大街上出现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一样,它已不是在文学出版领域独领风骚的先行者了。也许,这就是时代的发展,历史的进步。若是人民文学出版社,与它马路对面的九爷府一样,数百年如一日地纹丝不变,恐怕不仅仅意味着文学完了……

为进步高兴,为发展高兴,也应该为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这栋楼,早早晚晚即将拆迁的明天高兴。大家都说建筑物是要讲究风水的,我虽不大相信,然而又不得不信,自从那座水母章鱼式的过街天桥落成以后,就意味着这幢楼即将画上句号,果然,拆迁和重建的话题开始甚嚣尘上。

虽然,这幢五层楼的建筑物,基本上就是一部固体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所有当代中国作家,在我以前的前辈,在我以后的后辈,都与这幢建筑物,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论理,要比那些二三流的名人故居,更具有保留的价值。然而,依我之见,这幢楼的将要拆和最终拆的必然结果,也许并不是坏事。第一,无论如何,活着的人要比死去的人更重要,未来要比现实更值得关注;第二,将来更高层更亮堂的人民文学出版社大楼,或许更能代表中国文学大发展的形势。

不过,我对这幢怀着深深敬意的建筑物,还是有着难舍的眷恋之情,我还记得1980年的春天,有点冷,有点风,有点沙尘暴的一个傍晚,我从社里的发行部拿到刚从印刷厂拉回的样书,这是我平生的第一部铅字印刷,而且是人文社出版的,是我自己写出来的书,那份难以言表的激动之情,可以想象得知。管书库的一位大姐,看我愣在那里发呆,关心地问,你没有什么不舒服吧?接下来,我来到出版社拐弯的南小街一家小饭馆,时值下午,客人尚未上座,我选了一个避人的角落,要了一小壶酒,一小碟花生米,捧着那本带有油墨气味的新书,尽管我努力压制住自己,但眼泪还是情不自禁地流了下来。

无论如何,那是我被流放二十二年以后,在蜗居里一字一笔写出来六十万字的大部头,终于成为上下两卷的印刷物,这点挂在脸上的泪水,也就不怕人见笑,随它而去了。想到二十二年前,为在《人民文学》杂志上发表的短篇小说《改选》,而罹无妄之灾,被扼杀的文学生命,又从手里拿着的这本长篇小说《冬天里的春天》复活,能不思绪万千,泪水难忍么?所以,我对这幢楼,有着特殊的感情。曾经写过一篇短文,人民文学出版社对于我这样第一次出书的作者来说,确实使我生出一种母校的归属感。正是三十年前从我走进这幢建筑物开始,所跨出的第一步,也就决定了我一生要走的路。

如果,有人对那堆手写稿说不;如果,怎么拎去怎么拎回来,那么,现在的我,又是一个什么样子呢?那也只有天知道了。

二十多年,长期流放于深山老岭,劳动改造于铁路三线,不但远离社会,远离城市,同时还远离文学,远离文人。所以,当年走进这幢建筑物时,心存忐忑的我,既不认识任何人,同样,任何人也不可能认识我。然而,隔了不多久,我终于获知冬天里会有春天,而且在春天里更有润物无声的春雨。两位文学前辈对于我,对于我这部作品的特别关注,使我终生难忘。

一位是韦君宜,当时的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一位是秦兆阳,当时的人民文学出版社总编,这两位先生离开这个世界已经很久了,但他们的音容笑貌,仍在我的心中。那时正是他们意气风发的年代,也正是新时期文学发轫的年代,提携新生力量,扶持新鲜作品,这两位先生可谓不遗余力。韦君宜说:这个李国文,我50年代就注意到,你们一定要认真地,当回事地对待他的这部新作。秦兆阳说:我把我的办公室腾出来,让这个李国文就住在我们社里,来改他的这部作品。

于是,我与这幢建筑物,有了一段缘分,有了一点感情。

大多数建筑物,终究是有其寿命的限制,拆迁是肯定的。文学也是同样,绝大部分作品,总有销声匿迹的一天。然而,记忆这东西,对于当事人来讲,却是轻易不会淡忘的,这也许就是人们为什么特别看重历史的原因。

2012年11月30日P21-23

书评(媒体评论)

这本书缘起于一个至今未落到实处的消息——人文社大楼的搬迁。它是在“即将告别”的怅惘情绪下,由一群与这座大楼有关的人,为某一天必将消失的它,留下的见证和念想。

如今,这些声音依然回荡于楼里楼外——

当一个人用工作去迎接光明,光明很快就会来照耀着他。

——冯雪峰

我对文学青年的期望:不崇拜权威,不走捷径,不怕寂寞,不急于成名。有了稿费要领取,但不能把作品当商品。

——严文井

编辑要当出版家,不当出版商。

——韦君宜

人文社是藏龙卧虎之地, “群贤毕至,少长成集”。多少友情、亲情、同志情、同事情、同道情、同好情,都是朝内166号大楼给我的恩赐!

——屠岸

这幢五层楼的建筑物,基本上就是一部固体的中国当代文学史。

——李国文

不管新旧,它始终都代表着中国出版界的高质量、高素养,它始终都是我们心中的庄严而崇高的文学殿堂。

——谢 冕

每想起人文大楼总有种特别的感觉:温暖、智慧、从容。相信文坛不会忘记这幢大楼,它将永远矗立在当代文学史上。

——蒋子龙

目录

写在前面陈彦瑾

忆大楼

 朝内大街320号的老景儿、旧事儿罗君策

 喜丧屠岸

 楼与人的记忆李国文

 人文社招待所的房客朱正

 它是一座文学殿堂谢冕

 人文大楼的故事蒋子龙

 那年我的朝内大街166号丁帆

 我与文学出版社的几间房子刘文忠

 享受生活刘会军

 在朝内166号与前辈魂灵相遇王培元

 棋逢对手管士光

 四楼与三楼李丹妮

 时光深处的记忆碎片孙顺临

 中国文化的地标——朝内166杨新岚

 后楼小记郭娟

 幽灵眼睛叶显林

忆人事

 阅读冯雪峰许觉民

 我与王任叔同志做邻居张柏年

 于细微处见精神周达宝

 聂绀弩的六个字文洁若

 漫忆楼适夷同志绿原

 记忆严文井孟伟哉

 记韦君宜冯骥才

 你不可改变她张洁

 蒋路:编辑行的圣徒王培元

忆绿原艾珉

 青春期的人文社现编室岳洪治

 他曾困于牢笼,他曾苦苦跋涉郭娟

 追忆张守义先生谢施基

 记写出版社两位老人王晓

 怀念两位亡友聂震宁

 亦师亦友忆老刘管士光

 朝内166四人祭之一——冯海粟刘国辉

忆出版

 “文革”中人文社第一部长篇小说

 《激战无名川》出版记陈早春

 记忆中的几件事(1971—1975)任吉生

 编书的故事弥松颐

 “五四”文学著作编辑杂谈白崇义

 《当代》,一个美好的记忆孟伟哉

 我与人民文学出版社鲁彦周

 这是我的幸运王蒙

 编辑日记摘抄朱盛昌

 《文学故事报》创刊之初的故事张福生

 何谓益友陈忠实

 说说《白鹿原》在《当代》发表时的那些事常振家

 朋友与书与出版社张炜

 邀请路易艾黎出席冯雪峰纪念座谈会始末张小鼎

 能不忆“选刊”刘茵

 我在外国文学出版工作委员会的一段时光胡真才

 《牵手》——进入市场经济的一次大练兵龚 玉

 朝内166号的《长征》脚印

 我与“名著名译插图本”何婷

忆岁月

 零零碎碎的记忆楼适夷

 大寿薄礼舒芜

 从人民文学出版社建社说起杜维沫

 为整理工作正名刘岚山

 锦衣为有金针度陈新

 春风秋雨五十年何启治

 文学进修班的故事张福生

 朝内大街166号往事王瑞琴

 回顾美术编辑室五十年李吉庆

 回到:文学胡德培

 我与人民文学出版社宋红

 在精神家园经受历练魏新民

 人民文学出版社副牌、分社的历史沿革宋强

 致敬,一六六!廉萍

序言

写在前面

陈彦瑾

这本书缘起于一个至今未落到实处的消息——人文社大楼的搬迁。大概三年前,就时有“要搬了”的消息传出,两年前的2013年3月,则听到了妥妥的“要搬了”的消息。于是,和很多同事一样,生起了一种浓浓的“即将告别”的怅惘。那时就想,如果大楼消失,所有与楼有关的记忆——不论是个人的还是集体的——将何处安放?当推土机的巨铲将大楼铲成一片废墟,所有曾在这楼里工作、生活乃至度过大半生的人们,将从何处寻找慰藉?当若干年后新楼崛起,人们熟知的“朝阳门内大街166号”的门牌会安放在哪里?我们这些曾在老楼待过的人,又该如何向刚到出版社工作的年轻人讲述出版社的过去?……作为编辑,很自然地,我想到了出书,想请同事们来写写这座被称为“文化地标”的大楼,写写楼里的人,楼里的事,楼里的工作与生活,为即将消失的它留个见证和念想。这一想法得到了社领导和许多离退休及在职同事的支持,于是,2013年4月11日,我通过社办和老干部处在社内发布了《征稿启事》,并到一些部门向一些同事郑重约稿。当时觉得时间紧迫,截稿时间定于2013年5月15日,未想直到两年半后的今天,书稿才初步成型,而“要搬了”的消息,依然像达摩克利斯剑一样,悬在这座大楼的上空。也许是搬而未搬的次数多了,当初那种急迫的心也渐渐松懈了,这本书便在一种不紧不慢的心境下,走到了它命定要诞生的日子。虽然楼依旧在,当年脑海里映现的推土机将大楼推成废墟的画面也并没有发生,但每一本书都有它的命,而将在人文社建社六十五周年纪念日出版,或许正是这本书的命吧。

需要说明的是,这本书不同于社史、纪念集如本社所编《我与人民文学出版社50年》《怀念集》,也不同于个人专著如本社编辑王培元著《永远的朝内166号》、作家冯骥才著《凌汛》。它既有史又有怀念也有回忆,而且图文并茂,乍一看,可能和人们想象中的它不一样。因此,管士光社长看完书稿后,特别嘱咐我写一篇类似“前言”的东西,以作必要的交代和说明。

如前所说,编这本书最初的想法就不是为了对历史作研究、筛选和评判,而仅仅是想定格一些回忆,留住一些记忆,为即将消失的大楼留个见证和念想。所以,《征稿启事》为任何一个想留下念想的人提供了最大限度的书写自由:

一座楼,一群人,一种文化;一本书,一件事,一个回忆;一桌一椅一墙一角,一种感悟心得体会,皆可入题。只要是自己认为最有必要或最值得留住的记忆,都可以写。可以写自己,也可以写他人;可以是宏大叙事,也可以是个人叙事;可以写公共史,也可以写个人史。文体不限,形式不拘一格。可以理性,也可以感性;可以庄重,也可以活泼。字数不限,可长可短。可以长篇大论,也可以点滴碎片。欢迎随文提供相关图片,书影、书信、发稿单、退稿信、签名、墨宝、合影、办公室工作现场照等,皆可……

如此不设限的原因,是想尽可能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尽可能多留住一些记忆,也尽可能让记忆丰满、自然,甚至芜杂都不怕,因为一座楼的生动和人一样,不是来自抽象的概念、标准化的评判,而是来自毛茸茸的细节。正是方方面面不同角度甚至看似矛盾的细节聚拢在一起,才构成一座楼和一家社的鲜活和生动。

正因为这样一个出发点,决定了这本书不是经严格过滤和剪裁后的整齐划一、盖棺论定,而是以“尽可能保留记忆”为原则,将征集到的稿件悉数收入,并按内容大致归为四类:写楼与生活的归为“忆大楼”,写人与事的归为“忆人事”,写编辑出版的归为“忆出版”,写社史和个人史的归为“忆岁月”。排序方面,没有按作者级别、职务高低或姓氏笔画对全书统一排序,而是基本上一个大类一个标准:“忆大楼”按写作者的年龄,“忆人事”按所回忆的人的生辰,“忆出版”按所回忆出版工作时间的先后,“忆岁月”按所回忆出版社历史阶段的先后。图文之间结合也不是特别紧密,而是在征集到的图片资料的基础上,以保留资料和丰富版面为原则,大体照应,笼统编排……总之,这本书将大楼里的人和事平等视之,将所有人的记忆平等视之,文章分类、排序和图文编排都是勉强为之,不可能百分百精确,难免有模糊和疏漏的地方,望读者体谅。另外,征稿以“自愿”为原则,所以,有些或许人们认为不能没有的作者、不能没有的人、不能不提的书和事,却没有出现在这本书中,而有些则收了两篇……也请读者理解。对于稿件内容,除过长文章不得不删节和除明显错漏外,都尽量保持了原貌。同时,为了丰富视角、弥补征稿的不足,又从《我与人民文学出版社50年》《怀念集》和一些报刊中选取了一些文章;并从人文社四十、五十、六十周年社庆纪念册及《永远的朝内166号》中选取了一些图片,以补图片征集的不足。征稿过程中,种种因缘也促成了一些社外作家、评论家的友情支援,如蒋子龙、谢冕、丁帆诸先生特别为本书赐稿,至为感谢!

感谢这本书的所有作者,以及所有给予我支持和鼓励的人。负责老干部工作的谢施基,主动帮我向离退休同事约稿、收稿,征集照片;外文部的张福生,将自己珍藏多年的大量资料和照片全部拿来供本书选用;何启治、刘会军、王培元、岳洪治、魏新民、李丹妮、王晓、宋强、廉萍等同事,也都不但写稿还提供资料和照片;王毅、刘静、张玉娥也为本书提供了许多照片;张福生、王瑞琴从始至终给我很多鼓励;于敏去年调入编辑部后也成了本书编辑,她给了我很多建议,又专门向一些同事约了稿;而本书的书名,则是刘稚脱口而出的一句话……两年半的时间里,我很想求完美,想尽可能消灭所有错漏,让这本书令所有人都满意,但最终发现这几乎是不可能的,而因自己的执着导致的拖延,却让太多的人等了太久!更让我歉疚的是,为本书写了《能不忆“选刊”》的刘茵,去年已离世,这也让我意识到:这本书不仅仅在打捞记忆,打捞记忆的同时也是在打捞留住记忆的人。所以,尽管还存在许多不足,它也必须借六十五周年社庆之机而匆匆面世了。

两年半的时光里,这座老楼又发生了很多事,一些人离开了,一些人退休了,一些人换岗位了,一些人编了很多好书……这座大楼的生活还在建构,关于大楼的记忆还在不断生成。而这本书所打捞的记忆,定格在了2015年以前。

那么,就让这本不那么完美的书,在2016年3月28日,为走过六十五个春秋的人民文学出版社,献上一份大寿薄礼吧!

2015年11月18日

内容推荐

屠岸等编著的《朝内166号记忆(插图本)》这是为纪念永远的“166号”而出的一本怀念文集。在人文社旧址166号即将拆建之际,几代人文人,饱含深情,回忆自己撒播了青春和汗水的这方天地。有老景儿,有老人儿,有老事儿。既有堪当文化出版史料的“大时刻”,也有发生在这栋大楼里不为人知的过往,一个时代的文化出版事业,一代出版人的喜怒哀乐,雪泥鸿爪,都在这本书里。

编辑推荐

屠岸等编著的《朝内166号记忆(插图本)》这本书缘起于一个至今未落到实处的消息——人民文学出版社大楼的搬迁。它是在“即将告别”的怅惘情绪下,由一群与这座大楼有关的人,为某一天必将消失的它,留下的见证和念想。

六十六篇回忆录,三百多幅珍贵老照片、老书影,定格时代与文学的记忆。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朝内166号记忆(插图本)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屠岸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20114719
开本 16开
页数 51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87
出版时间 2016-04-01
首版时间 2016-04-01
印刷时间 2016-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97
CIP核字 2016043808
中图分类号 I251
丛书名
印张 33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4
174
2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0 5:2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