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德·E.皮克伦著的《心理学之书》是一本百科全书式的心理学大众科普读物。
本书更像景一部编年体史掌著作。各个不同的年代有着不同的社会背景与时代精神,创造出不同的心理学思想观点。这本书指出了这些理论提出、书籍出版或事件发生的具体日期,通过年代的顺序,读者们可以清晰地了解心理学知识的发展脉络。第二是内在逻辑标准,作者没有固于心理学的简单定义,在选择材料时主要基于以下两条原则。第一条原则是材料的关联性程度,从绪论部分可以看出,作者选择历史材料的标准广泛而不失精到。只要是“关于人类精神、心理与行为的著作”或“理解自我与他人”的知识,都有可能列入书中,而不必拘泥于其是宗教的、哲学的或其他掌科的。第二条原则是丰才料的重要性程度,历史长河,浩如烟海,不能将所有细碎事件尽皆纳入,故书中只列入了“许多有趣的、重要的,有时甚至还是幽默的一些里程碑人物与事件”,作者希望尽可能全面地选择出那些读者渴望且需要了解的心理学知识。
谁是历史上最著名的神经病患者?
什么是鸡尾酒会效应?
哪种药物在投入市场三年内,
就成为精神科医生开具处方药中的第一位?
这些只是韦德·E.皮克伦著的《心理学之书》这本插图精美的书中涉及到众多引人深思的问题的一小部分。作者韦德 ?E.皮克伦探讨了心理学发展历史上250个令人着迷的里程碑事件,从史前期到 21 世纪。从古老而奇特的孟乔森综合征、到“人面失认症”,各个条目涵盖广泛的主题,诸如体液说、荣格心理学、脑成像技术、A 型人格与接触治疗等等。同时,这些里程碑所涉及到的著名人物也是本书的特色,包括托马斯? 威利斯、西格蒙德 ? 弗洛伊德、伊万 ? 巴甫洛夫、马克思 ? 韦特海默、凯伦 ? 霍尼、亚伯拉罕 ? 马斯洛、罗伯特 ?怀特、菲利普 ? 津巴多等等。
本书采用编年体结构,每个条目包含一篇简要的文字和精美的彩色插图。在“注释与延伸阅读”部分列出每个条目下可以进一步深入学习的资源。
星座心理学
“人类行为受到宇宙的影响”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理念,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那时的石刻画显示,星座的活动预示着上帝的活动。数个世纪后,关于宇宙影响的多种理论开始扩散,经常与特定的形而上学的、宗教的或哲学的体系联系在一起。这些多样化的分类体系,试图描述、解释甚至预测人类事务的原因。到中世纪后,它们开始面向个体。
早在公元前7世纪,巴比伦出现了一种理论体系,用十二个星座或黄道十二宫来描述整年的太阳运动。比如,埃及托勒密王朝的哈索尔神庙发现了丹达腊黄道十二宫图,其思想可以追溯到公元前l世纪。巴比伦的占星术被埃及、希腊、罗马、印度等国的人们所接受并修正。黄道十二宫的每一宫都以一个动物作为符号,代表着一个行星或星座。如果某个符号占据优势地位,它就会对某些事件或命运造成影响。几千年来,星相学被视为和气候、政治、炼丹术与医学等一样,是一门技术科掌。它将与天堂相关的大宇宙,与个体相关的小宇宙联系起来。一句流行的俗语“天人相应”就是源自这种信仰。在医学中,这种观点意味着,正是由于地球由天堂所掌管,那么,人们的健康也是由对应人体不同区域的黄道十二宫的特定方面所决定。
一直以来,人们认为占星术不仅是了解人类健康与命运的途径,还是描述个体人格特征的方法。“星相学”领域兴起的一本决定性著作是由克罗狄斯·托勒密所撰写的《占星四书》。这本书写于公元2世纪,将太阳、月亮及行星的位置和运动与心理学动机联系起来。出生时占主导的星象,影响着人类的性格。因此,举例来说,当一个人在射手座占主导时出生,他可能是一个聪明、热爱知识、喜欢旅行的人。在20世纪,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将星相学与他的原型理论整合起来,将黄道十二宫解释为我们集体潜意识的反映。
佛陀的四圣谛
现存的关于佛陀生活的历史记载表明,他成长于富裕的环境,且拥有特权。当释迦牟尼还是一个年轻人时,他有三次重要的机遇使他直面世间的苦难。第一次,他来到附近的一个城镇,看见一个痛苦呻吟的病人。第二次,他再次来到这个城镇,遇到了一个驼背贫困的老人。第三次,他遇到一群人正抬着尸体去安葬。这些遭遇深深地影响了他。他意识到,财富与特权并不能使人们免于痛苦。大约在29岁时,释迦牟尼离开家乡,开始了修行菩提的生活。他跟随精神导师学习了6年,但发现严格的禁欲与苦修都无法真正处理苦难。他意识到这些实践都不能通往涅檗。后来,大约35岁时,他决定安静地坐下来,反思人类的生活条件。他坐在~棵菩提树下,奇迹发生了。他突然开化并且变为了佛陀,找到了一条中间的道路——一种既不极端享乐又不极端苦修的生活。 作为佛陀,释迦牟尼教导人们,存在有三个基本特征:(1)事物是暂时的,变化是永恒的;(2)没有自我或不朽的灵魂;(3)痛苦或不满是存在的核心。释迦牟尼还教导人们,如果要克服苦难,就必须遵守四圣谛。第一是“苦谛”,说明痛苦是普遍存在的;第二是“集谛”,说明业与欲望是痛苦的根源;第三是“灭谛”,如果我们消灭欲望,就可以结束苦难;最后一条是“道谛”,指出了修道的方法,努力不懈地修行,最后将通往涅槃。
佛陀与他的追随者千百年来的教诲,就是一部如何实现中间道路(M}ddle Wav)的精巧著作。当代生活中,佛教心理学将冥想(medjtation)与正念(mindfuIness)介绍到日常生活与心理治疗中。佛教心理学是一种内观与自我转变,是对现实的深刻觉悟,并极力呼吁个体与社会的解放。
P4-P5
大约40年前,我做了一个令我至今仍感困惑的实验。我在探索“什么样的环境催生了罪恶”这一问题时,我发现,在斯坦福大学地下室的模拟监狱中,那些原本仅仅是进行角色扮演的大学生志愿者,竟毫无顾忌地做出了残酷行为。事实上,这些行为与心理发生了巨变的学生,都是典型的中产阶级的年轻白人,他们被随机分配担任“罪犯”或“警察”的角色。该实验原计划进行2个星期,但仅仅在6天后,我就不得不终止了实验。正如斯坦利·米尔格拉姆(Stanley Milgram)早年证明的那样,大多数普通的成年人经过引导,都容易盲目地服从非正义的权威。我的这项研究,同样以一种戏剧化的方式,描绘了无处不在的情境因素,如何压制了个体的意向倾向性。
在几十年后的2004年,阿布格莱布监狱发生的虐囚事件,再次证明了斯坦福监狱实验的正确性。我在2007年出版的《路西法效应》(The Lucifer Effect)一书中,描绘了两种对比的情境,清晰地阐述了由显著的权力差异所激发的心理动力因素(psychological dynamics),这些动态性因素包括去个性化、服从权威、自我辩白、合理化与去人性化。尤其是去人性化,它使一个普通的个体变得冷漠,甚至成为荒唐而偏执的犯罪者。除了调查导致这些罪恶行为的因素,我还对了解隐藏在人们及其情境背后的因素感兴趣。正是这些因素,导致人们无视罪恶、形成公众冷漠(public apathy)、对其他人的苦难漠不关心,或在紧急情况或犯罪情境中出现旁观者效应(bystander effect)。
我职业生涯的大部分时间都在研究罪恶产生的心理机制。我之所以这样做,本身就证明了,在一个罪恶产生系统的影响下,那些广泛的情境因素会对人们的行为造成影响。我是在纽约市布朗克斯南区的犹太人贫民区长大的。在经济大萧条时期,我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以及对事件轻重缓急的看法。都市贫民区的生活,就是依靠发展有效的“街头智慧”(street smart)策略来生存的生活。这意味着,如果谁有力量攻击或者帮助你,你就要注意避开谁或者迎合谁。这又意味着,为了创立互利互惠的责任,就要去破译那些微妙的情境线索,以确定那些什么时候可以赌一把、什么时候又必须果断地放弃。对我这个骨瘦如柴、疾病缠身的小伙子而言,最重要的是,通过观察不同情境中这两种类型,来理解一个人是怎样从一个被动的追随者,转变为一个主动的领导者。我一旦把握了这些行为或语言差异的关键,我就容易变成一个领导者、队长,甚或通过选举成为美国心理学会的主席。
在那些日子里,贫民区的生活就是没有财产的人们的生活。这些小孩中,一些变成了暴力犯罪的施予者或受害者。我认为,一些孩子之所以最终干了一些真正的坏事,部分是因为他们被更大的孩子带坏了。大孩子为了获得钱财,唆使小孩子干坏事,比如贩卖毒品、盗窃甚至卖掉他们的身体器官。我非常清晰地了解,这些坏孩子与我的另一些朋友的差异。这些朋友没有越过那条罪恶之线,因为他们保持着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而这些价值观又来自于抚育他们的完整家庭,比如,至少在大部分时间里,他们的父亲都陪伴在场。
但是,即使是我们这些好孩子,大多数也要接受来自东区151街的成人仪式。作为加入这个群体的步骤之一,我们都要去偷小卖部,或同其他后来加入的成员打架。我们胆大妄为,恫吓他人。在我们的心目中,我们所做的一切,没有一件是罪恶的,甚至是不好的;我们只是服从群体的领导,遵守群体的规范。成长于这样的环境中,人们就很容易明白,我为什么会对这种恐怖的权力来源特别感兴趣,并用我整个的生命在抵制它,包括反对那些政治势力,它们迫使我们的国家进行不必要的、非道德的越战或者伊拉克战争。
我在美国心理学会的一位曾经的同事、历史学家韦德·皮克伦(Wade Pickren),把研究心理与行为历史上有趣的里程碑事件集合起来,给予读者一个比40多年前斯坦福地下室所展现出来更为广阔、更有意义的发展情境。当然,这本罕见的书籍还做得更多——它为我们欣赏构成人类生活条件的众多因素,提供了一个栩栩如生的历史情境。还在史前时代,人类就已经在寻求如何更好地理解自我与他人。以人类的残酷行为偏向(propensity for cruelty)为例,解释就多种多样,从犯罪幽灵、荷尔蒙失衡到反社会人格等,不一而足。到了20世纪,攻击性的原因又被追溯到复杂的性心理,或大脑中杏仁核过度的神经活动。当然,暴力来自于生理、心理与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但已有众多的研究表明,当下的“情境性”压力,比我们所已知的、跨情境地塑造我们行为的因素影响更为强大。
斯坦福监狱实验中,最重要的结论之一就是,一系列无处不在的、微妙的情境因素,能够决定一个人对抗的意愿。是强有力的复杂因素系统,组成了整个情境。但是,大多数心理学家,对那些政治、经济、宗教、历史及文化等规定情境并决定情境是否合法的系统力量与深层根源并不感兴趣。与原本仅仅关注“坏苹果”相比,我们必须意识到揭示“坏桶子”的本质(有时“好苹果”放在坏桶子里面就变坏了),了解谁是“坏桶子的制造者”,才能对犯罪动机有一个完整的把握。因此,我建议,对人类行为动力的完整鉴别,需要我们了解个人力量、情境力量及系统力量作用的范围及作用的有限性。
心理学领域一个最重要的事情是,一切探究人类心灵的研究,最终的目标都是在个体与社会的基础上,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无疑,了解心理障碍及变态行为背后的生理机制是很关键的。在过去的100多年里,我们关于大脑的知识已经显著增长。但是,据近年的估算,存在于大脑皮层及小脑的神经元约有1000亿个。大脑比宇宙中任何其他的物质更为复杂,也更难理解。最近,奥巴马总统发起了一个名为“大脑”(“BRAIN”)的项目,这有助于阐明大脑的神经活动、心理状态及其产生的行为之间的重要关系。但是,面对大脑这一奇妙的器官,我们的认识也许永远都不会完结。
确实,神经科学为了解大脑如何工作提供了重要而详细的信息。但是,我们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脑科学在告诉我们作为人类的生活及其经验等方面,还存在缺陷。相对而言,社会心理学采取了更为广泛的观点,退回来观察文化框架中个体之间的交互作用。如果要改变或预防个体或群体的不良行为,就需要了然特定情境中人们的力量、美德或弱点。然后,我们还需要更加完整地意识到在具体的行为情境中起作用的情境因素的复杂性。其中,有些因素在文化内至关重要,但对文化外的人而言却难以理解。想办法改变或避免这些因素,比仅仅在情境中直接实施治疗行为,更能减少个体的不良行为。
当前,大多数治疗项目在处理社会问题时,往往聚焦于个人的改变,即通过教育、宣传、治疗、惩罚、拷问、监禁或流放,来改变单个的个体。但如果犯罪因素是情境性的、系统的,或者不同个体本身就具有不同的反应模式(如:现在导向-未来导向),这些做法就很难获得预期的结果。相反地,我认为,在普通大众中,提倡预防措施的公共卫生模式,要比直接治疗个体已有的病痛与伤害的标准医疗模式更为有效。当然,除非我们对这一系统(的真实因素它往往是隐藏于神秘的面纱背后)有着更为清晰的了解,能更为完整地把握这一系统运行的规律与法则,否则,行为的改变将是暂时的,情境的改变则更加虚幻。
最后还强调一点,对我而言,最为奇妙的是现当代的心理学研究,在拓展宽度的同时正在增加深度。我的一些同事正致力于发展新的方法与技术,来破解个体、群体与社会(跨文化、跨年代)的心灵、大脑及行为的秘密。(叶浩生 译)
几个月前,重庆大学出版社的王思楠编辑找到我,想请我翻译这本《心理学之书》。此前,我也翻译过几部心理学史著作,深知翻译之艰难,/3D2_~来事务性工作颇多,难以静心翻译,遂萌生推辞之意。但当我打开这本书的英文原版时,我一下子被它迷住了:该书由著名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教授作序,全书体例在学界非常少见,250个条目均配以图画,内容广博、思想深邃而不失通俗易懂。作为长期关注心理学理论与历史的研究者,我觉得中国正需要这样的心理学科普读物,也自觉有责任将这本难得一见的著作推荐给国内读者。我认真翻阅了英文原版,认为这本书至少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全书故事性极强,高潮迭起,可读性好。我们很少看到有这种类型的书。它以年代为序,以条目的形式,将历史中重要事件串联起来,完整体现了心理学的大致面貌。而且,每一条目结构体系相似、字数均差不多;语言风趣、可读性强;内容严谨、不失科学性。而且,每一条目配有至少一幅图画,图文并茂,真实的历史事件跃然纸上。读者阅后,既可以深刻体会到那段激情燃烧的心理学岁月,也能较深刻地记住这些真实的历史。因此,这本书堪称一部难得一见的心理学科普著作。各个条目虽有逻辑线索,但也相对独立,随意翻开任何一页,均独立成章,一个条目就是一个故事、一种理论或一个人物,读者可随时、随意翻阅,而不必担心前面已经阅读到了哪里。
第二,全书主题涉及面宽、知识面广。全书的250个条目,时间跨度大,从约公元前1万年的萨满教,到2013年的脑计划,横跨l万多年。内容涉及面广,从地域来看,既有欧美各国的心理学思想,也有中国、俄罗斯、印度、伊朗、南非、澳大利亚、菲律宾等来自不同国家的心理学思想;从领域来看,有孔子、亚里士多德、康德等哲学思想,有佛陀、薄伽梵歌等宗教思想,有脑机能定位、脑成像技术、镜像神经元等生理学思想,有脑解剖掌、抗精神病药、心身医学等医学思想,还有教学机器、最近发展区等教育学相关内容。在心理学内部,内容则更为普遍,涉及到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司法心理学等几乎所有的心理学分支领域。
第三,作者选取材料时限光独到、匠心独具。在选取本书的历史事件、人物与思想时,作者有着自己的原则与标准。第一是年代顺序标准,从这一点看,本书更像景一部编年体史掌著作。各个不同的年代有着不同的社会背景与时代精神,创造出不同的心理学思想观点。这本书指出了这些理论提出、书籍出版或事件发生的具体日期,通过年代的顺序,读者们可以清晰地了解心理学知识的发展脉络。第二是内在逻辑标准,作者没有固于心理学的简单定义,在选择材料时主要基于以下两条原则。第一条原则是材料的关联性程度,从绪论部分可以看出,作者选择历史材料的标准广泛而不失精到。只要是“关于人类精神、心理与行为的著作”或“理解自我与他人”的知识,都有可能列入书中,而不必拘泥于其是宗教的、哲学的或其他掌科的。第二条原则是丰才料的重要性程度,历史长河,浩如烟海,不能将所有细碎事件尽皆纳入,故书中只列入了“许多有趣的、重要的,有时甚至还是幽默的一些里程碑人物与事件”,作者希望尽可能全面地选择出那些读者渴望且需要了解的心理学知识。
我接下了翻译这本书的任务,但事务较多,加上出版社急于将本书推介给国人,留给我们翻译的时间不多。我只翻译了序言与绪论部分,就将其他部分交予我已经毕业了的几位博士及在读硕士(含2位本科生),让他们一起来翻译这部著作(全书共250条目,杨文登译60条,苏得权、殷融各译30条,其余肖珊珊、李忠励、刘翠莎、姜醒、黎晓丹、邱实、陈翠苗、彭惠妮、罗伟升每人各译15条)。全书翻译完后,由我统一校稿、定稿。
这本书翻译仅历时3个月,时间紧迫。而且,全书内容广泛,涉及古今中外、天文地理等知识,有些名词的确难以翻译,加上译者水平有限,本书的翻译定有诸多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读者不吝批评指正。此外,我们还要衷心感谢重庆大学出版社的各位编辑。正是他(她)们的辛勤劳动,才有摆在读者面前的这部精美的书籍。
最后,我们衷心希望,通过阅读本书,读者们能对心理学的概貌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这正是我们翻译本书的主旨所在。
“《心理学之书》提供了一个个生动的历史情境,帮助我们去理解人性的各个侧面。” ——菲利普·津巴多
“心理学中的理论与发现是人类令人着迷的现象之一,我们对自己永远保有好奇心。《心理学之书》的目标是让我们更多地了解我们自己、朋友及所处的世界。”
——韦德·E.皮克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