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草原上的老房子
内容
编辑推荐

那两栋老房子至今仍然在那里,而且就在大家的眼皮底下,但乌拉扎尔草原上的大部分人早已彻底忽略了它的存在,很少有人想起那里还有那么两栋房子。

……

由阿云嘎著、赫日克译的长篇小说《草原上的老房子》的故事开始于此。这栋草原上的小房子,不仅见证了剧烈的当代历史变迁,而且凝聚了记忆和遗忘的秘密。房子虽小,却隐含着巨大的心理和反思空间。

小说叙述采用现实主义笔法,质朴而老到。

内容推荐

由阿云嘎著、赫日克译的长篇小说《草原上的老房子》讲述了:

草原上坐落着一座老房子,这里曾经是人民公社时期牧区草原上的生产大队队部,是牧区基层的一个很小的中心。这里不仅有大队支书、队长常驻,上面的干部也常来,还有几个极为普通的人:大队炊事员扎米彦、供销社小卖部的老张、挤牛奶的寡妇色布吉德玛、下放右派陶迪、逃荒来的“谢”。这栋老房子和这几个普通的人见证了从1959年到1999年四十年间草原上发生的重大事件;也共同经受了草原牧区变幻的生活潮流与永恒的人情冷暖。

目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试读章节

“……我被抓当夜就逃了出来,他们肯定在遍地搜索,而我这个短打扮的人,在草原上很容易被发现,我已经三天没有吃喝了。”

“现在别说是人了,连鬼都看不到我们,你能站起来吗?我扶你走,不远处就是乌拉扎尔河,先到那里润润唇解解渴,我再给你弄吃的去。”

解放以后,放映队偶尔来乌拉扎尔放映电影。影片中的地下工作者大摇大摆地在敌人眼皮底下通过,而敌人一个个像傻瓜一样杵在那里,视而不见。扎米延看后觉得好笑,因为他所遇见的地下工作者,怕得在毛草棵里躲避过三天三夜。

扎米延搀扶他走到河边,年轻铜匠将头伸进河水拼命喝起来,扎米延恍然觉得河水下去了不少。

“你在这里歇一会儿,我给你找吃的去。”扎米延说完策马离去。他从近处的牧民家里搞来了食物。傍黑时分他将小铜匠带往盐道。他们路经乌拉扎尔敖包附近时,星斗满天,是个星光灿烂的夜晚。

“你要想活命就必须赶快离开这里,你穿上我的袍子,骑我的马走吧,我指给你路。”扎米延说。

“哦,哦,太谢谢了。”

黎明前,二人走到了乌拉扎尔草原的尽头,小铜匠这才放下心来,好像从地狱迈向了天堂似的说:“咱们坐下来歇息一下吧?”又说,“真的给你添麻烦了,非常感谢。”

“你就不要再说这话了,我听着觉得虚伪。”扎米延说。

年轻的铜匠似乎感到惊奇,说:“你真的给了我很大帮助呀。”

“你这条命也是命吧,我能见死不救?”

“如果你碰到的是国民党而不是我,你还救吗?”

“当然要救了,国民党不也是人吗?”

铜匠盯了他好一会儿说:“你真是个好人。”

黎明时分,躲在草丛间的小鸟开始鸣叫,茫茫盐道展现在面前,扎米延将蒙古袍脱下来连同马缰绳递到他手中。

小铜匠握着他的手说:“非常感谢!等革命胜利后我们会加倍补偿的。”

扎米延冷冷地说道:“现在谈胜利有点过早吧?逃命去吧,他们有可能追过来。”

年轻铜匠久久地望着扎米延:“我再不说什么了,咱们后会有期。”他说完后跨上扎米延的马直奔盐道,渐渐远去……

那顶窝棚孤零零地立在那里,后来被冬季的大雪和白毛风摧毁坍塌。第二年开春,扎米延无意中走过那一带,突然想起了窝棚,但左看右看就是看不见。他就地转圈寻找起来,很快找到了塌掉的窝棚。几根柱子和一堆枯草已经被融化的雪水沤烂,上面还长出了嫩绿的小草。扎米延回忆起那两个铜匠,年长者的相貌已经模糊,但对年轻的那个却记忆犹新。扎米延勒住马站了很久。那个年长的共产党肯定是不会活着了,年轻的那个呢?大概也是凶多吉少吧?

那个年轻的共产党人还活着。三年后的一九五一年,乌拉扎尔草原和平解放,一支部队经过这里。部队是沿着盐道走过来的。这里和平解放后,几乎每天都有部队沿着盐道过来。那天扎米延骑着马站在路边看部队排着队经过。那是一支步兵队伍,但后边又驰来几个骑马的,都挎着短枪。扎米延一眼就认出走在最前面的军官就是那个年轻的铜匠。他兴奋起来,笑望着那个骑着高头大马一身戎装的铜匠。铜匠看见他也笑了笑,但不知道认出他没有。

扎米延感到有点遗憾。

P10-11

序言

致读者

“草原文学重点作品创作工程”和“优秀蒙古文文学作品翻译出版工程”的成果陆续和读者见面了。这是值得加以庆贺的事情。因为,这一工程不仅是对文学创作的内蒙古担当,更是对文学内容建设的草原奉献!

在那远古蛮荒的曾经年代里,不知如何称呼的一群群人在中国北方的大地山林间穿梭奔跑,维持着生命的存延。慢慢地,他们繁衍起来并开始有专属各自的族称,然后被人类发展的普遍规律所驱使着,一个接一个地走出山林过起了迁徙游牧的生活。于是,茫茫的草原就变成了这些民族人群书写蛊衰成败的出发地。挥舞着战刀和马鞭,匈奴人第一个出发了,紧接着是鲜卑人,然后是突厥人,再后是契丹人、女真人,之后是蒙古人,他们一个接一个地踏着前人的足迹浩浩荡荡地出发了。如今,回首望去,他们奔腾而去的背影犹如一队队雁阵,穿过历史的天空渐渐远去……

雁阵飞去,为的是回到温暖舒适的过冬地。而北方民族依次相续地奔腾前去,为的却是要与人类历史的发展潮流融汇对接。这是一个壮观的迁徙,时间从已知的公元前直到当今年代。虽然形式不同,内容也有所变化,但这种迁徙依然不停地进行着。岁月的尘埃一层又一层,迁徙的脚印一串又一串。于是,经历过沧桑的草原充满了关于他们的记忆。在草原的这个记忆中,有他们从蛮荒走向开化的跋涉经历;有他们从部落成长为民族的自豪情怀;有他们建立政权、制定制度、践行管理的丰富经历;有他们敬畏自然、顺应规律,按照草原大地显示给他们的生存方式游牧而生的悠悠牧歌;有他们按着游牧生活的存在形态创制而出的大步行走、高声歌唱、饮酒狂欢,豁达乐观而不失细腻典雅的风俗习惯;有他们担当使命,不畏牺牲,奋力完成中国版图的大统一和各民族人群生存需求间的无障碍对接的铿锵足迹;更有他们随着历史的发展、朝代的更迭和生存内容的一次次转型与中原民族相识、相知,共同推进民族融合、一体认知、携手同步的历史体验;还有他们带着千古草原的生存经验,与古老祖国的各族兄弟同甘苦、共命运,共同创造中华文化灿烂篇章的不朽奉献……

承载着这些厚重而鲜活的记忆,草原唱着歌,跳着舞,夏天开着花,冬天飘着雪,一年又一年地走进了人类历史的二十一世纪。随着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节奏,草原和草原上的一切激情澎湃地日新月异的时候,我们在它从容的脚步下发现了如土厚重的这些记忆。于是,我们如开采珍贵的矿藏,轻轻掀去它上面的碎石杂草,拿起心灵的放大镜、显微镜以及各种分析仪,研究它积累千年的内容和意义。经过细心的研究,我们终于发现它就是草原文化,就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源头之一。它向世界昭示的核心理念是:崇尚自然,践行开放,恪守信义,还有它留给往时岁月的悲壮忧伤的英雄主义遗凤!这样,当世人以文化为各自形象,与世界握手相见时,内蒙古人也有了自己特有的形象符号——草原文化!

精神生活的基本需求是内容,而文学就是为这一需求提供产品的心灵劳作。因有赤橙黄绿青蓝紫,世界才会光彩夺目。文学也是应该这样。所以,我们大力倡导内蒙古的作家们创作出“具有草原文化内涵、草原文化特点、草原文化气派”的优秀作品,以飨天下读者,并将其作为自治区重大的文学工程加以推动。如今,这一工程开始结果了,并将陆续结出新的果实落向读者大众之手。

在此,真诚地祝福这项工程的作品带着草的芬芳、奶的香甜、风的清爽和鸟的吟唱,向大地八方越走越远!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长,乌兰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草原上的老房子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阿云嘎
译者 赫日克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386876
开本 16开
页数 26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0
出版时间 2015-12-01
首版时间 2015-12-01
印刷时间 2015-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5
CIP核字 2015320239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17.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51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6: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