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边城老屋传人
内容
试读章节

一声“紧绑绑、绑绑紧”,大家把手掌合得更紧。

猜花人这时则察言观色,判断花籽究竟在谁手中。

猜不中,则继续扮演各自角色。

猜中了,则由刚才的猜花人当种花人,刚才接得花籽的则出列当猜花人。

人越多,越热闹;越热闹则越尽兴。

但是,再热闹,再放不得手,只要听到宣哥的嗓门:“武松打虎来了”,我会不顾一切地奔向书场,钻到最前排对着许大伯盘腿坐下来,两手托着腮帮,两眼一眨不眨地盯着大伯,一字不落地听他讲故事,连他唾沫星子溅在我脸上都不觉得。一旦入场,任你再好玩,再有诱惑的事都打动不了我,必定要听到“且听明日分解”才罢休。

我就是这样,在许大伯的说书声中长大。

直到现在,还能背出他那别开生面的开场白:

列位,在下许小国,湖南省永绥直隶厅茶峒人氏、父母双亡、发妻早逝、无儿无女。现与唐氏二姐再婚,相伴度日,闲话带过,书归正传。

今日在下要说的是——

明太祖微服出访,

洪武爷御赐城名。

许大伯说的朱元璋御赐城名的故事,指的是茶峒镇的故事,这可说是个没影的事儿,既不见正史,也不见外传,再说,一个开国皇帝怎么会来这南蛮不毛之地呢,充其量也只是个民间传说而已。可是,许大伯却把它编得活灵活现,滴水不漏,可谓无懈可击。

据民间传说,朱元璋进洞庭,入沅水,沿着汉代马援将军的足迹,进桃花源,观秦人洞,逆流而上,见这里山青水秀,一派祥和,龙颜大悦,随口问侍从:“此是何处?”

侍从一时答不上来,正要查阅资料,猛听得艄公用土语提醒水手:“注意茶动了。”(土语:茶水溢出了。)那侍从听了“动”音,便把它当成“峒”。峒,是当时行政单位,于是便灵机一动,随口奏道:“启禀万岁,这里谓之茶峒。”

朱元璋即命秉笔太监:“记下。”

那太监连忙打开《万里山河图》,标下了:武陵郡茶峒。自此,茶峒便有了御赐之名。

这则传说虽无从考证真伪,但茶峒却是真真实实的,她的美丽也是真真实实的。

茶峒,山水秀美,人烟稠密,是湘黔川边区重镇。

北边,大巴山支脉若隐若现,白雪皑皑处,是盛产乌金的川河界。那里天坑密布,暗河纵横;千沟万壑、山高林密,常有传说中的野人出没。

南边,悬崖峭壁绵延数十里、高万仞,天生的铜墙铁壁,高空苍鹰盘旋,绝壁上只有猕猴跳跃。

石壁脚下,从东到西依次是老王寨、李梅界、绿茵塘、半坡阳、火焰土、岩窝寨、雷打坳、中棚寨、白岩、垮岩山、南泰、桂花树、八排、长老坟、茶园坪、暮老、贵潭沟、贵流溪等十八苗寨。

南北两边是方圆百多里的盆地。

清水江从盆地穿过,沿贵州松桃、木树、治午,过峡谷猴儿跳进入四川九龙山下的洪安,绕一道弯,进入湖南,由曲洛、盖鸡坪、骑马坡,一泻而下抵将军山,达永绥厅城,形成酉水汇入沅江进洞庭。有文人将这相关的地名联成对,工整有趣:

将军山,将军骑马上洪安。

猴儿跳,猴儿木树摘松桃。

沿江两岸,水田汪汪,稻花飘香。土家苗寨,依山傍水,隔河相望,组成一幅幅山水美景。

河里,渔船穿梭,渔人、纤夫、鸬鹚、水车、沙洲、水鸟、网罾、捞扛……

岸边,劳作的人们、绿油油的庄稼、快活的小伙、浣衣的姑娘……

小桥,流水,

流水,小桥。

P9-11

后记

正是这些亲情、友情、爱情一直伴随着我。同时伴随着我的,还有那魂牵梦绕的老屋和那大山深处的秀丽水乡——新场。

老屋,生我养我的地方,纺车、织机、石碓、石磨、陶罐、鼎罐、三脚、风车、吊脚楼,都好像在诉说老一辈人的辛酸,那牛棚、牛栏、抬称、弯弯镰刀也记录下了我的童年。

新场,我奋斗了二十年的第二故乡,青山、溪流、田园、跳岩、堰坝、拱桥、碾房、磨房、石屋都有过我的足迹,那古楼更见证了我与老伴的天赐良缘。

我曾去过人称天堂的苏杭,也到过风景如画的“新马泰”,还到过欧洲,也多次到大洋彼岸的加拿大、美利坚,但是,在我心中最难忘的是老屋,最美丽的是新场。

列车在华北平原上飞驰。

原野、树木、建筑物从窗外一闪而过,我眼前交替浮现着爷爷、奶奶、母亲、父亲、垮天大伯、岩头大伯、碑表叔、通银大叔……的形象。

隆隆的车轮声,又让我仿佛听到了石磨声、石碓声,纺车“嗡嗡”声,织机“扎扎”声,溪水“叮咚”声,水车“咔咔”声,似乎又回到了老屋,又回到了新场。

“吱——”列车稳稳靠上了7号站台。

儿子带着孙女来接站。

上车后,孙女同她奶奶亲热个没完。

儿子乘这空挡,说:“美国那边来电话,说几个马克都想念你们,问什么时候启程,催得急。”

人生在世,会发生许许多多不同场合下的问路,但是,唯有这异国他乡的几次问路,我好像欠人债似的难忘、难安,直到现在,还只知道带路的年轻同胞是河北邯郸人,后悔当时没问姓甚名谁。直到现在还没向小马克先生当面致谢,幸好,他给了张名片,若不然更是悔恨莫及。

真的,像个欠债人似的。你想,素不相识,小马克先生做到那个份上,就算亲儿子亲闺女也不过如此,怎不令人感动呢。儿子提起此事,我便说:“尽快成行吧,以了却我的心愿。”

孙女正同奶奶亲热着,听到我同她爸说话,转过脸来对着我说:“爷爷奶奶又去姑家,我也去,我也去嘛。”又说:“这么多天,没见着爷爷奶奶,好想听爷爷唱歌。”

老伴说:“你先唱,同爷爷比赛。”

孙女说:“唱就唱,谁怕谁。”

奶奶弹钢琴

爷爷“北风吹”

我扮白毛女

盼咱爹爹回

二尺红头绳

扎个小兔尾

连她爸都忍不住笑:“再来一个!”大家鼓掌。孙女说:“来就来,”于是拍着小手,来了一段快板书:

爷爷奶奶好快活

一天到晚乐呵呵

出门“喝妈一碗酒”

进屋还扮李玉和

我就学那小铁梅

“咱家表叔实在多”

奶奶给我讲家史

祖三代闹工潮

欢声笑语满屋歌

又是一阵掌声。儿子也开心,便补了一句:

一家几代爱唱歌。

孙女这才说:“轮爷爷啦,不许耍赖皮,唱‘十八碗’,预备——唱!”

我知道,要我唱《山路十八弯》,我随着她的“预备——唱”便接了腔:

大山的那个子孙哟

爱太阳嘞

太阳那个爱着哟

山里的人哟

这里的山路十八弯

这里的水路九连环

这里的山坡排对排

这里的山歌串对串

太阳的那个子孙哟

爱大山嘞

大山那个爱着哟

土家的人哟

这里的山路十八弯

这里的水路九连环

这里的山坡排队排

这里的山歌串对串

歌声在车内回响,飞出窗外……

传到老屋!

传到新场!

但愿它能传到大洋彼岸的熟人朋友的耳边……

目录

一 老屋

二 爷爷

三 奶奶

四 母亲

五 庆生

六 传奇

七 山水

八 漂洋

九 父亲

写在最后:乡愁

序言

序言

叶匡政

我不大琢磨散文的写法,读了莫凤起老先生的书稿,意识到一个人到古稀之年,与周遭的人事和谐共处了,笔下自然会显出一份淡泊。有了这种散文心态,生命中再琐屑、再普通的事,只要心满意足地写出,就是诗意。吉卜林认为,作家可以创作一则寓言,却不可能展示它所有的寓意。如此再看书中,那些随手记下的歌谣、菜谱,便有了一种述而不作的意味。直见性命与记忆,也是对文字的尊重。

原来,只要心中有对人世的大信,无论写人写物、写吃写喝,或写情写义、写有写无,并不用思虑,无论怎么写,都是对天道悠悠的体味。这大概也是莫凤起理解的散文之道。

今人常探讨作家的写作动力,已逾古稀之年的莫凤起,对文章是否“合为时而著”,分明已不在意。韩愈说过“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人之于言也亦然……”。对莫凤起来说,这“挠、荡”他的风,便是他生于斯长于斯的湘西故土。作者生于湘西茶峒,50年前开始在湘西教书,退休后,才跟儿子移居北京。因远离湘西故土,那里的一切反倒成了莫凤起渴望越过的记忆鸿沟。于是,有了眼前的这本书:《边城?老屋?传人》。

在莫凤起心中,故土的人和家族才是让他“郁乎中”要“泄于外”的力量,有了它们,笔下的语词自然会凝聚成形。作者开篇写故土的“老屋”,它“高一丈九九、五柱八挂坐盘,全杉木、全铆隼,虽经数百年风雨仍基本完好”。这是一幢承载了八代记忆的老屋,作者的爷爷“又在正屋后面加了一排三间吊脚楼”,老屋成了村中“公认的议事厅、娱乐地”。莫凤起写老屋,不是目的,而是期望写出深藏在老屋周边的记忆,包括记忆中那些未知的部分,所以,他起笔写的是村里的说书高手许大伯,结尾写的是启蒙的语文老师,老屋反而成了一笔带过的背景。这种写法,估计是得了说书高手的真传,才敢如此洒脱。

书中写美食的篇幅不少,让人觉得莫家藏了多位民间厨神。我不懂美食,但对莫家奶奶包粽子的场景却记得真切:“两张带椅背的椅子,一前一后摆着……奶奶往后面那张椅子上一坐,双脚微微叉开,随意取两片粽叶叠成漏斗状,右手拿勺把糯米导入漏斗内,用竹筷插几下,使原料填紧,顺势楸住粽叶顶端,暗劲一压,再一旋,三角形粽子成了,用前面椅背上的棕丝条缠两下,打个结一拉,那靠背椅上便垂下一个粽子来。几秒钟一个,几秒钟又一个。不一会儿,那靠椅的棕丝便挂满了三角形……”都说熟能生巧,但我从这仪式般的动作中,看到的不只是美,还有乡村生活的某种神秘韵律。

人们常说这年头诗意消失了,其实消失的不是诗意,而是对生活肌理的体察与记忆。那些常日里娴熟的动作,被当作了墙上的静物,对人不再有丝毫触动。岂不知它预示了召唤的来临,四处迸散的形象,因找到它,才有汇聚于一处的力量。只有把对生活的千头万绪,不经意地落实到一个坚实的形象上,才能对读者有所触动,哪怕它是一种简单的活计、一道菜肴。莫凤起对此中之道,肯定了然于胸,只因他从未失去对世俗生活的惊奇,才能叙述得如此津津有味。

莫凤起写的父子情,是书中感人至深的部分。他父亲幼时学医,行医后冶过不少疑难杂症,在当地享有好名声。没有想到名医也会“失荆州”,莫凤起八岁那年,腿部得了“走马疽”,据说此病轻则跛,重则死。他父亲一时大意,未能细察,治疗得有点晚了,在他右腿上留了块大疤,带了残。自此,父母再不让他干重活,总对他说:“孩子,爹娘对不起你。”

莫凤起23岁时,在距家几百里之外的乡村得了漆疮,他父亲听闻,两天走了200多里山路,赶来为他治疗。他回家休息后,返校一路因武斗多,常有死人事件发生,父亲又坚持送他,走了整整两天。快到学校时,有十八里异常崎岖的山路,天色晚了,莫凤起想明早再走,他父亲却说:“不能影响你工作,你的饭碗比爹这老骨头重要。”于是摸黑前行。山道泥泞,父亲下山时担心儿子绊倒,“便走在前边,一步一摸索,遇到不好走的地方,便侧过身来,一只脚跨在前面抵稳,一只脚后面挡实,让我的前脚抵住他的后脚,牵着我的手一步一脚、一脚一步地走完了十八里山路”。

看了这段描述,父亲的形象一下就在眼前活了,它并不是苦难,而是苦难中人性的欢歌。莫凤起在父亲晚年时,也常像父亲牵他下山的样子,扶着他过马路、上公车。看到这如期而至的场景,我会心一笑,这细节肯定不是为了惊动周围的目光,但却能让看到它的人,心灵得以栖息。这或许是莫凤起写作这本书的用意所在。

读这书中的篇章,让我联想到近年在民间悄然兴起的家族史及家族写作。虽然当下的这种写作深度与规模,无法与东汉后世家大族的家族文学相比,但表明中国文化正在重新摸索它的源头。家族原本就是中国文化的根基,传统的人道或人文观,只有从对家族的体悟中才能生长出来。家,会影响一个人的情感、性格和文化倾向,如何让其中凝聚的人文情感和文化经验,通过写作进入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中,在今天仍是一个大问题。好在有一些人,开始了自觉的写作。莫凤起就是其中一位。

莫凤起写的湘西、写的茶峒,过去我们多从沈从文笔下,才有所了解。《边城》开篇就写到茶峒,翠翠一家,就住在这小山城溪边的一座白色小塔下。沈从文写湘西,关注更多的是人与自然间“常性”的消失。他笔下的人物往往率真、单纯、自然,并未被现代生活损坏过,尊重生命本真的意志,单纯中甚至透出神性。而莫凤起展示的,则是外来文化对湘西渗透后的景象。由于湘西文化中古风犹存,生活在这里的人仍保持着古朴、天真的生命状态,无论是莫家的爷爷奶奶、父亲母亲,还是说书人许大伯、庄稼老把式岩头大伯、艺人茂顺哥等,都呈现出的一种富有诗意的生命态度和淳朴的人际关系,他们并没有被环境或生存的恶劣所改变。

沈从文一直有追寻自己生命来路的自觉,他所表现的,也是过去中国文化传统中并不多见有、别样的生命状态。莫凤起此书,也是对自己生命来路的追寻,但他更多的是从一家一族的“现场”来表述自己的体验。这些感性的体验,因具有家庭内独特的视角与细节,且保存了大量对湘西日常样态的描述,从某种角度上,丰富了我们对沈从文的“湘西世界”的认知。莫凤起使用的不是成熟的文学话语,而是一种纪实文体,但对我们揭开边地神秘的面纱,同样大有助益。如果说沈从文像湘西的一个自由自在的行吟诗人,莫凤起则更像一个一丝不苟的家族记者。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两人虽文风迥异,但让人感受到背后的地域文化仍是相同的。对家族写作来说,如何写出故土和乡园对自己的影响,如何把这一脉相承的地域文化通过独特的视角展示出来,并让它拥有自己个体生命的内涵和向度,是写作者的首要考验。虽然两人有共同的环境基因,而且这种地域文化的影响已渗透到两人的骨血中了,但由于莫凤起更关注的是一个家族的心理图景与历史记忆,所以展示出的湘西,仍与沈从文大不相同。正是这种差异化的表述,对我们这些外地人感知湘西,提供了多维的视角。古人说“文章藉山水而发,山水得文章而传”,同样的山水生发的文章虽不相同,但只要是鲜活而真实的,那灵魂中的诗意一定获过天助。

还记得书中的那位说书高手,说到牛皋咬牙切齿要找秦桧报仇雪恨时,几声“呀呀呀——”,加上精彩的亮相,吓得那不懂事的孩子直往年轻妈妈怀里钻。让人最感神秘的,是许大伯说书时的收场:“只见他收起马步,将高举蚊刷的手放下,轻轻坐下,端起小茶壶,把壶嘴斯文地凑近嘴唇。”这一连串仪式般的动作,分明让我们看见了湘西文化之魂,如莫凤起老先生自己所说:“这里的每块石头都有形象,这里的每片树叶都有故事。”

这是一样的湘西,也是不一样的湘西,但都是那个神秘而迷人的湘西。

2016年10月10日于北京

内容推荐

莫凤起著的《边城老屋传人》讲述的是:

边城茶峒是一座美丽的古镇。

清澈的清水江从九龙山、凤鸣山下流过,河中央的沙洲成了湖南、四川、贵州三省的分界线。沿岸、土家人的吊脚楼、苗寨的青瓦石头屋若隐若现,江心船工的号子,柳林中声声木叶、水车、农田、小桥、流水、展现出边城水乡典型画面。凤凰南长城脚下,也有一个美丽村镇新场,山青水秀、水田汪汪、溪流潺潺、石屋、碉堡、跳岩、石桥、堰坝、水车,给人以古朴之美。

本书以这两个村镇为背景,通过“我”的经历、感受,用纪实的手法描绘了一群普通农民:说书人垮天大伯、庄稼老把式岩头大伯、艺人茂顺哥、山歌王杨老毛、老贫农杨通银、大学生欧博士以及爷爷、奶奶、母亲、父亲、碑表叔等。这些人再普通不过了,他们淳朴、善良、勤劳、节俭,日出而作、日落而归,无豪言壮语、无惊天动地,但正是这些平凡普通的人们,传承了中华美德,传承了中华文化,传承了中华文明,传承着中国人的梦想和追求。

编辑推荐

丰富我们对沈从文的“湘西世界”的认知,来到沈从文笔下翠翠的家园,带领我们探寻神秘而迷人的湘西——《边城老屋传人》(作者莫凤起)。

著名诗人,学者,文化批评家叶匡政倾情作序:沈从文写湘西,关注更多的是人与自然间“常性”的消失。而莫凤起展示的,则是外来文化对湘西渗透后的景象。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边城老屋传人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莫凤起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商品编码(ISBN) 9787569907131
开本 32开
页数 24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2
出版时间 2016-10-01
首版时间 2016-10-01
印刷时间 2016-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64
CIP核字 2016232556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8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6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20:1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