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社交金融(共享经济时代金融新格局)
内容
编辑推荐

社交众筹、社交P2P、社交基金、社交保险、社交银行……都是社交金融产品共享经济、社交金融、区块链技术,金融、互联网、社交……时时刻刻在创新。

邵鹏著的这本《社交金融(共享经济时代金融新格局)》系统性的论述了“社交金融”,通过大量演绎和案例提炼出构建社交金融的方法步骤,又通过具体的模式来解释和应用这些方法。

内容推荐

邵鹏著的这本《社交金融(共享经济时代金融新格局)》前三章论述了社交金融的相关理论,回顾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阶段。第四章到第八章,从社交众筹、社交化的P2P、社交基金、社交保险、社交银行五个方面对社交金融的各个门类进行研究,探讨了目前国内外具代表性的社交金融商业模式。第九章重点阐述社交金融的未来发展和局限。

目录

媒体评论

推荐序一 社交金融:新时代的新金融

推荐序二 以客户为中心创新金融服务

推荐序三 基于链接关系,提供股权交易服务

前  言 社交金融,真的来了

第一章 社交 金融——互联网金融的新玩法

互联网时代的金融业正朝着社交化、移动化、专业化和场景化方向发展。以用户为核心的基于社交网络的互联网金融3.0也极大提升个人用户在金融交易中的话语权。共享经济的基础就在于已经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交网络,社交金融成为共享经济时代金融业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方向。

第一节 未来互联网金融的趋势:从网点到平台

一、网点模式的困局:成本上升和满意度下降

二、社交网络普及,用户行为改变

三、共享经济时代的金融创新

第二节 互联网金融发展的3个阶段

一、互联网金融的本质:互联网or金融

二、从1.0到3.0,互联网金融都做了什么

第三节 社交金融时代的正式到来

一、社交投资平台兴起,普通用户转身基金经理

二、资金融通与信用评价,基于关系链的金融服务

三、从SoFi到WeChat,社交金融时代的到来

第二章 社交金融——大金融体系中的终极拼图

社交金融体系下,很多产品都是基于对人与人、人与企业、企业与企业等经济社会主体关系的深入理解。在互联网时代,金融的互联网化是必然的趋势;在社交网络时代,互联网金融的社交化是必然的趋势。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巨头和传统金融机构加入社交金融的队伍,纷纷建立了自己的社交金融网络。

第一节 金融源自商品交易,金融依赖社交关系

一、原始社会的以物易物

二、金融基础的演进:从金属到信任

三、商帮、票号与金融中介的形成

第二节 金融体系中的社交基因

一、从富人的“游戏”到穷人的银行

二、交易所的平台机制

三、现代金融中的社交基因

第三节 社交网络时代的社交金融

一、在线社交网络的出现

二、互联网金融的六大体系

三、社交金融的江湖,类型与地位

第三章 如何构建社交金融——基础 步骤 模式

社交金融必须有金融的逻辑、互联网的体验和社交的基因。银行、金融机构作为社交网络中的个体,通常都有社交需求,也有金融需求,从而逐步形成了社交 金融的业务模式,模式纷繁复杂,如何构建社交金融体系成为很多金融性企业必须考虑的问题。

第一节 社交金融的三大基础:金融 互联网 社交

一、金融的逻辑:收益与风险并存

二、互联网的体验:以用户为中心

三、社交的基因:管道、棱镜与关系羊群

第二节 构建社交金融的三个步骤:个体 关系 目的

一、确定网络的个体,用户是谁

二、构建个体之间的网络,关系如何建立

三、实现金融目的,四种定位的交叉组合

第三节 社交金融的商业模式:金融 社交(X)

一、社交 金融:微信的金融模式

二、金融 社交:支付宝的社交模式

三、X 金融:跨界的混合模式

第四章 社交化的众筹——基于关系网络的资金融通

众筹是一种依靠大众力量的低门槛融资模式,如债权众筹、股权众筹、回报众筹和捐赠众筹等。但随着社交网络平台的发展,很多众筹也逐渐呈现出社交化的确实,利用好社交关系网络对众筹成败至关重要。

第一节 社交驱动的众筹

一、众筹的源起:美国还是中国

二、众筹的类别:购买与投资

三、众筹的商业模式:辛迪加模式

四、众筹的社交基因:基于微信的轻松筹

第二节 项目众筹

一、梦想众筹:追梦网和梦想帮

二、出版众筹:《我的诗篇》和《狼图腾》

三、房地产众筹:Fundrise和万达

四、众筹转型电商:点名时间

第三节 股权众筹

一、实体店的股权众筹:人人投

二、类风投的股权众筹:京东金融

三、四板市场的股权中心:陕西股权交易中心

第五章 社交化的P2P——资源互通与财富增值

社交化的P2P是基于熟人关系之间而出现的匿名借贷服务。如基于校友关系提供信用建设和资金互助的P2P服务,专注于特定人群并提供个性化、社交化的P2P理财服务。此外,P2P产品和P2P平台纷纷拥抱以社交网络为核心的在线媒体,进行社会化营销。

第一节 P2P从平台转型社交

一、什么是P2P?业务与模式

二、社交化的P2P:Prosper和Lending Club

第二节 P2P如何利用好社交网络:强连接和弱连接

一、弱关系、强参与度的熟人借贷:朋友范

二、平安做开放平台,陆金所成社会化营销先锋

第三节 面向特定群体的P2P服务

一、大学生借贷:速溶360、校友金服

二、女性理财:她理财

第六章 社交基金——投你所好,晒你所投

社交平台在传播信息、服务客户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金公司也纷纷利用社交网络强化品牌形象、拓展销售渠道。社交平台的发展为基金营销的转型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微博、微信、视频等社交平台成为基金进入更大市场的重要入口。

第一节 基金对接社交平台

一、社交数据挖掘优化投资决策

二、基金与社交联姻

第二节 基金的“社交网络 ”

一、南方基金玩转视频社交

二、大成基金深耕投资者心理

三、嘉实基金搭建社交投资平台

第三节 社交基金的范例:天弘基金

一、定位为新生代服务

二、大数据提供技术支撑

第七章 社交保险——从线下关系到线上网络

对于保险公司而言,社交媒体可为其建立与客户持续的互动关系,倾听、了解个人与社区的需求,并据此进行高度个性化的交流互动。依托社交平台的大数据,保险公司可以更加精准地捕捉用户的保险需求,开发出针对性更强的个性化产品。

第一节 保险业的网络关系营销

一、在线社交网络时代的保险业

二、保险业利用社交网络的三步曲

第二节 挖掘保险产品的社交基因

一、朋友互赠:太平洋保险的救生圈

二、微互助:泰康人寿的求关爱

三、好人险:小白保险

四、跑步 社交 保险:星运动和步步保

第三节 从平安到众安,保险的社交化创新

一、平安集团的金融板块布局

二、从330个生活场景到众安保险

三、三步走,平安天下通深耕社交网络

第四节 腾讯,从连接一切到医疗保险

一、“互联网 医疗”的“贵州模式”

二、“腾爱医疗”的医保模式

三、共享医生资源,提供高效服务的“腾爱医生”

第八章 社交银行——从平台逻辑到万物互联

随着社交平台的发展,商业银行也开始积极利用社交媒体进行品牌建设,依托社交网络的微众银行、背倚电商小微企业的网商银行以及依托平安集团金融全牌照的平安银行则是社交银行领域的杰出代表。

第一节 社交网络时代的银行业

一、从做平台到拥抱互联网

二、社交网络时代的社交银行

第二节 银行的“社交网络 ”创新

一、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社交网络 ”

二、大型股份制银行的“社交网络 ”

三、中小商业银行的“社交网络 ”

第三节 社交银行的三足鼎立

一、微众银行,社交网络发力个体金融

二、网商银行:电商基因服务小微商家

三、平安银行:综合金融,布局万物互联

第九章 社交金融的困惑与机遇

随着社交网络、位置服务、物联网的发展以及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的不断应用,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将建立多维的连接。这种连接方式的改变为金融业务带来红利的同时,也带来了的挑战。风险频发和模式失败的案例也引人侧目。

第一节 政策与扶持

一、国家战略:“互联网 ”与互联网金融

二、牌照准入:四个部门与七张牌照

三、地方扶持:补贴与奖励并重

第二节 风险与监管

一、乱象与危机

二、风险辨别与评价

三、监管与托管

四、信用基础设施建设

第三节 社交金融的机遇

一、互联网公司的跨界掘金

二、传统金融的倒逼变革

三、社交金融与共享金融

第四节 区块链技术与金融业的去中心化革命

一、从社群币到区块链的全球化

二、区块链是什么?数据库or分布式账本

三、社交金融、共享经济与区块链技术

后记 金融?社交?期待读者思考

主要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第一节 未来互联网金融的趋势:从网点到平台

一、网点模式的困局:成本上升和满意度下降

对于早期的传统银行而言,营业部是其为客户服务的基础,营业部数量的多少将直接影响银行服务客户的质量。人们存款、贷款都要到网点办理,甚至取现金也要排几十个号才能办成。然而,随着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的发展,原来的柜台交易逐渐被离柜交易所替代。中国银行业协会相关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离柜交易达1167.95亿笔,比2013年增加204.56亿笔,交易金额达1339.73万亿元,如表1一1所示。丰富、方便、快捷,尤其是基于互联网的在线金融服务受到广大客户欢迎。这里的离柜交易包括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商平台等,这些服务形式也都呈现了快速增长趋势。

离柜交易快速增长的同时,柜台业务权重却开始降低。2014年,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在柜员配备中,均比2013年有明显减少。银行柜员数量的减少,缘于银行营业网点增速的减慢甚至是部分营业网点的关张。这其中,工商银行在国有四大行中率先开始缩减物理网点,2014年营业网点和实现功能分区营业网点分别减少了128和49个,在柜员配备人数上更是减少了12024人,占比为当年柜员人数的10%。

为何离柜交易越来越受到用户的青睐?其实,在互联网时代,商业模式创新层次不穷,金融行业更是深谙“互联网+”的原理。传统金融机构纷纷进行“互联网+”,互联网企业也纷纷试水金融领域。在金融服务商业模式创新的背景下,甚至出现了没有物理网点的银行。2014年3月1日的《经济学人》杂志就发表了题为“没有银行的银行业”(Banking without Banks)的专题报告。

2014年12月12日,银监会批准深圳前海微众银行开业,这是首批试点的5家民营银行中首家获准开业的银行。2015年1月4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深圳前海微众银行敲下电脑回车键,将这家银行的第一笔贷款发放给了卡车司机徐军。由于总理的新年考察而备受瞩目的深圳前海微众银行,于2015年1月18日开始试营业。与传统银行形成鲜明对比,微众银行表示不会设立物理网点和柜台,所有服务都在线上完成。

商业模式的变革通常来自两种力量,一种是技术进步带来的主动创新,一种是成本上升推动的被动创新。美国某咨询公司曾有一份调查显示,银行通过柜台为每个客户提供服务的年均成本是225美元,但银行收取的服务费和利息只有125美元。而国内相关数据显示,柜台每进行一笔交易所需费用约为1.07元,电话银行为0.45元,ATM机为0.27元,网上银行仅0.01元。当银行为客户只提供标准化服务,而不提供任何金融产品建议和推荐情况下,客户在营业网点办理业务和网上银行办理业务的营业成本比为107:1,即物理网点成本为网上银行成本的107倍。可见,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银行网点如果仅是为用户提供其所需求的基本服务,一定会陷人人不敷出的困境。如果银行更多的通过“网上”而非“网点”来服务用户,就会大大降低营业成本。此外,基于互联网环境还可以精确匹配用户需求,提高单位用户金融产品消费的总量,不仅可以增加金融机构收入,也能满足用户更多潜在需求。

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发展,也从侧面反映了银行柜台服务的不足。为了提供更好的服务,银行营业网点就要保证有足够的柜员和其他工作人员来服务于不均衡的客流。然而,在现实中,很多银行却存在着线下网点成本不断攀升,而客户满意度却不升反降的困境。第三方金融研究机构银率网发布的《2014年度360。银行评测报告》显示,尽管2014年银行业获得了快速发展,但服务方面的问题仍然突出,销售误导、不合理收费、处理投诉不力等问题依然存在。用户投诉主要集中在银行的服务态度方面,近70%的投诉者认为银行服务态度差。而在2013年的调查中,银行服务态度差这一比例为46.37%。

二八定律指出:在任何特定群体中,重要的因子通常只占少数,而不重要的因子则占多数,因此,只要能控制具有重要性的少数因子即能控制全局。这个规则也适用于银行网点服务,即在网点服务中80%的时间创造了20%的收益,而20%的客户则为银行创造了80%的收益。相关服务从“网点”到“网上”的转变,不仅为客户提供了更便捷的服务,也为银行节省了大量资源。银行得以将有限的时间投入到高端客户的维系中,从而不断提升20%高端客户的满意度、忠诚度和贡献度。因此,互联网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互联网+金融”的不断创新,成为解决“金融机构线下服务能力有限、用户需求日益增加和多样化”这一矛盾的重要方式。

二、社交网络普及,用户行为改变

从工业时代到网络时代,互联网与移动应用得到了爆发性的普及。从应用的绝对人数和接触时长来说,这些网络服务超越了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介,消费者行为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也发生了变化。

2014年,社会化媒体传播咨询公司“We are social”发布了对全球关键社交、数字和移动应用的统计数据,如图1—1所示。数据显示,全球互联网用户的总人数已达到25亿,占世界人口总数的约35%。从地域分布上来看,北美洲互联网普及率最高,达到81%;亚洲地区互联网普及率最高的是中国、日本、韩国所处的东亚地区,达到48%。在社交网络的使用上,东亚地区是人数最多的区域,全球37%的用户来自这一区域。从社交网络区域普及率看,北美洲达到56%,而东亚地区达到43%,如图1-2所示。此外,We are social还专门统计了中国互联网覆盖及社交媒体使用情况。截止2014年1月,中国互联网普及率为44%,社交网络普及率为46%,移动互联网用户数占全部人口的比例为43%,使用LBS(基于位置的服务,location basedservice)应用的人数占全部人口的比例为34%。P3-6

序言

社交金融,真的来了

2015年9日至11日,在大连举行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专门提到了“分享经济”的理念。2016年3月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又一次提到了“分享经济”的理念。

在金融领域,基于社交的金融服务是分享经济的重要组成。社交金融是基于人与人之间的社交关系进行的共享金融服务,具有人际交往、信息流动、资金融通的功能。例如,P2P借贷、产品众筹、股权众筹都是社交金融,代表性企业有 Lending Club、Kickstarter、陆金所等。其实,在共享经济时代到来之前,人们的生活习惯就已经因为社交金融的冲击而悄然改变。2014年春节的“春节红包”——这一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游戏”,成为上亿中国人过年的重要内容。随后几年里,在这场全民游戏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腾讯旗下的微信,以及阿里巴巴旗下的支付宝了。

微信采取了“社交网络支付”的模式。借助春节期间大量城市用户的返乡,微信支付通过红包覆盖到更多三四线城市的用户。借助微信这个强大的社交平台以及红包这个“核武器”,微信支付在很短的时间完成了支付宝历经十年才完成的用户积累。

支付宝采取了“支付社交网络”的模式。诞生于电子商务C2C时代且在支付领域深耕10年的支付宝,在社交网络时代当然不甘落后,于是在2016年春节发起了反击,通过集齐“五福”来激发用户互动,这个策略自然巧妙。首先加好友,然后好友之间可以分享“五福”。由此可见,支付宝之意不在发红包,而在打通用户之间的关系,构建起支付宝的社交网络。

支付宝、微信仅仅只是发红包吗?这真的是一场全民福利吗?这其实是支付宝、微信各自在社交金融领域的一场布局。社交金融是基于社交网络构建的互联网金融服务,是互联网金融的3.0模式。

就在腾讯与阿里巴巴两大互联网企业激战犹酣的时候,传统金融机构也纷纷开始“社交网络”。这种变革还使得传统银行更加重视基于网络提供金融服务,纷纷开始跨界合作。传统金融机构中,第一个打出“社交金融”大旗的是平安集团。早在2013年,平安的互联网金融战略已经基本确定:立足于社交金融,将金融融入“医、食、住、行、玩”的生活场景,实现“管理财富、管理健康、管理生活”的功能,推动客户迁徙。

如果说互联网公司以及传统机融机构开辟社交金融战场是含着金汤匙出生,那么,P2P、众筹则是这个社交网络时代孕育出来的新物种,具有天生的社交属性。在这个领域诞生了诸如众筹网、人人投、拍拍贷等企业。这也引发了互联网公司和传统金融机构在该领域的布局,包括成立、投资、并购等方式。然而,一方面,社交金融发展迅速,但相关企业缺乏自律,在互联网和金融方面不具有专业性;另一方面,行业监管不足,相关法律法规滞后,行业教育不足。这种矛盾引发了社交金融领域供、需、监管三方的信息不对称,出现了e租宝、中晋资产这样的不良平台。2016年4月,国务院组织14个部委召开电视会议,将在全国范围内启动有关互联网金融领域为期一年的专项整治。无论是互联网巨头、传统金融机构的跑马圈地,还是政府部门的三令五申严厉监管,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是:社交金融的时代已经到来。

为何社交金融成为了互联网金融巨头布局的重要领域?“社交网络+金融”究竟为行业带来了怎样的模式创新?金融业又该如何实现“社交网络+”呢?现今,无论是产业界,亦或是学术界,都未曾对社交金融有过系统的界定和解读。基于此,本书系统性的论述了“社交金融”,通过大量演绎和案例提炼出构建社交金融的方法步骤,又通过具体的模式来解释和应用这些方法。

本书前三章论述了社交金融的相关理论,回顾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阶段,提出社交金融是互联网金融的3.0模式。为了更好的阐释社交金融这一理念,从古代的以物易物、近代的票号到现代金融产品,试图从进化的视角探讨金融的社交属性。从第四章到第八章,着重从社交众筹、社交化的P2P、社交基金、社交保险、社交银行五个方面对社交金融的各个门类进行研究,探讨了目前国内外最具代表性的社交金融商业模式。第九章重点阐述社交金融的未来发展和局限。

本书面向读者包括:金融行业与社交网络的从业者,希望利用社交网络促进金融产品推广的营销、策划人员,互联网金融创业者与金融产品经理,基金、银行、保险等希望融入社交网络基因的传统金融机构战略制定者,互联网金融、社交网络研究方向的学者等。

后记

金融?社交?期待读者思考

当十一年前进入计算机学院学习的时候,我便开始对互联网和互联网产业产生兴趣。从此,无论后来是从事产业经济学或管理科学研究,我都是从互联网产业寻找研究课题。

2010年,我的第一篇学术论文被EI收录,这篇文章研究的是虚拟产业集群,以阿里巴巴作为案例进行分析。与大多数人一样,在这个时候,我对网络金融的理解仍停留在网络支付层面。因此,这篇文章只将支付宝视为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中的一员进行了讨论。

一年之后,我第一次以研究者的身份参与到了具体的金融项目实践中。当时正值国家大力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之际,临潼国家旅游度假区应运而生。在融资方面,国家开发银行给与度假区大力支持,并形成了强大的投资带动效应。基于度假区的投融资实践,我们提出了“绿色金融”的理念,而这一理念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今天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在本书撰写的四年前,我有幸师从胡平副教授,开始博士阶段关于社会网络与复杂网络的研究。此后,在大数据、云计算与移动互联网迅速兴起的时候,我参与了导师主持的研究课题,对分布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和西部地区的上百家企业进行了实地调研。这其中,不乏大量的大数据、云计算、电子商务、社交网络企业。而我更是在互联网金融的萌芽期,接触到了一些互联网金融创业公司。

我将产品在社交网络中扩散作为研究方向后,在寻找研究问题的过程中搜集了大量的案例,在思考研究问题的时候写下了一些分析的文字。后来,为了适应大众读者的阅读习惯,强化了案例分析,形成了《链传播:一场互联网营销革命》一书。然而,当我试图用“链传播”思想去解释如火如荼的互联网金融时,却产生了新的困惑。我发现社交网络并非只是金融产品扩散的渠道,有很多金融产品本身就具有社交网络属性,而且,这些产品与社交网络结合也并非只是为了实现更好的传播扩散。这些新的发现,促使我跳出传播的思维,去重新思考金融与社交网络的关系。再后来,我发现在业内,社交网络与金融的结合通常被称之为“社交金融”。但是,在金融业越来越重视“社交网络+”的今天,无论是学术界还是业界,尚未有对社交金融的系统研究。

张五常教授曾指出:“科学上的学问,对或错不重要,有没有文章发表也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满足自己的好奇心。”也正是强大的好奇心驱使,我开始了关于社交金融的研究,形成了《社交金融:共享经济时代金融新格局》这本书。

目前,社交金融尚在发展之中,商业模式创新层出不穷,但风险频发和模式失败的案例也引人侧目。正如社交金融的发展存在不足,本书的局限性也在所难免。即便如此,仍希望本书能够为社交金融发展提供有益的思考,希望本书可以对相关人员起到抛砖引玉之用。

邵鹏

2016年7月1日

书评(媒体评论)

通过对借贷双方提供更好的交易体验并将双方联系起来的网站正在挑战零售银行。

——《The Economist 》杂志

随着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的广泛流行,互联网金融创新开始融入社交、众包、自金融元素,互联网理财、P2P网络借贷、众筹融资等新兴产品不断涌现。

——《中国金融》杂志

社交金融与传统金融服务的区别是应用场景的生活化和社交化,将金融产品和服务融入人们日常生活,并且建立和提升人与人之间的社交联系。

——《金融电子化》杂志

对于保险公司而言,社交媒体可为其提供众多机会——与客户建立持续的互动关系,倾听、了解个人与社区的需求,并据此进行高度个性化的交流互动。

——中保网

社交金融在社交信任的基础上建立用户之间的金融关系,充分发挥社交网络高效、便捷、即时等优势,并利用社交网络对风险进行控制,实现普惠金融。

——《西南金融》杂志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社交金融(共享经济时代金融新格局)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邵鹏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企业管理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6413654
开本 16开
页数 21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0
出版时间 2016-12-01
首版时间 2016-12-01
印刷时间 2016-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金融会计-金融
图书小类
重量 0.366
CIP核字 2016235372
中图分类号 F832
丛书名
印张 1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0:1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