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李伶伶、王一心编著的这本《一介书生家国梦(胡适人生地图)》以胡适一生足迹所至的城市为纲,带出胡适在此处遇到的重要事件、重要转折及重要人物,并对其当时的思想、性格、历史背景加以评述。本书以独特的视角展示了胡适身上容易被人忽略的部分,没有被打上政治的印记,却有不刻意隐藏的真实。全书配有100幅现场拍摄的图片。
图书 | 一介书生家国梦(胡适人生地图) |
内容 | 编辑推荐 由李伶伶、王一心编著的这本《一介书生家国梦(胡适人生地图)》以胡适一生足迹所至的城市为纲,带出胡适在此处遇到的重要事件、重要转折及重要人物,并对其当时的思想、性格、历史背景加以评述。本书以独特的视角展示了胡适身上容易被人忽略的部分,没有被打上政治的印记,却有不刻意隐藏的真实。全书配有100幅现场拍摄的图片。 内容推荐 为什么他说“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为什么他一辈子只编撰“上卷书”?为什么人人都说他是“我的朋友”?为什么留洋多年的他甘心包办婚姻?翻开由李伶伶、王一心编著的这本《一介书生家国梦(胡适人生地图)》,去看看胡适先生走过、学过、写过、爱过的地方,也许能找到答案。 目录 上海(一) 遂父愿做了读书人 台湾(一) 文盲母亲育儿成功 绩溪 情愿包办婚姻 上海(二) 连跳三级 与总教的一次冲突 地球是圆的:第一篇白话文 不堪回首的荒唐日子 巡捕房一夜“游” 北京(一) 与鲁迅的交谊和分手 伊萨卡(又名“绮色佳”) 柏拉图与马拉松之恋 纽约(一) 杜威:爱其所爱 爱意摇曳的情怀 北京(二) 背靠大树好乘凉 “安徽派”的两个人 开讲了 与毛泽东“谈湖南事” 被儿子批判了 紫禁城是面镜子 偏帮“林妹妹” 杭州 烟霞洞的神仙 上海(三) 从中山陵看见靡费 校长的骨头 北京(三) 在做恶人中做好人 看病是一种态度 华盛顿 “卒子”过了河的心情 北京(四) 奈何法律被政治强奸 纽约(二) 哈特曼:只有一只小鸡的母鸡 张爱玲:在子侄般的亲切里 普林斯顿 心有旁骛的图书馆馆长 台湾(二) 一厢情愿的诤友 试读章节 纵观胡适日记,可以发现他记述妻子的笔墨很多。从他的心灵轨迹,可以发现他的婚姻里更接近真实的那一面,以及婚姻中他自己的真实感受。浏览胡适书信,也可以发现他与妻子的话不少,那种交流,在缺少感情的夫妻中是难以想象的。 胡适的这门亲事,是早在他十三岁时,母亲为他定下的,两家沾亲带故,胡适的姑婆是江冬秀的舅母。江冬秀就是将来要做胡适妻子的女孩,比胡适大一岁,家住在离皖南绩溪县胡家四十余里的旌德县江村。江家是书香名门,江老太爷曾是探花,冬秀的外祖父是翰林。对于这门亲事,冬秀的父亲江员外很是认真,他不仅四下打听胡家家世,更对胡适“这个孩子”仔细观察了好几天,最后才放心应允。 这时,年幼的胡适自然不会有“不满”“反抗”这样的反应,惯于顺从母亲的他无条件地接受了母亲的安排。 四年后,正在上海中国公学读书的胡适接到母亲的信,催促他回乡完婚。这时,江家已经办好了嫁妆,胡家也备好了新房。但是,胡适在给母亲的回信中,以“今年十二月毕业”“下半年万不能请假”“吾家今年断无力及此”等理由辞婚。不过,孝顺的他又说:“此次辞婚并非故意忤逆。” 婚事就这样搁浅了。胡母尽管有些失落,但为儿子学业日长,随后考取了留美官费生而颇感欣慰,以为那不但与儿子的“一身荣辱所关,而且与“吾村、吾家荣辱所关”。这样的喜讯冲淡了 婚事不成的阴影,但也进一步拉大了胡适与未来新娘在学识上的差距。 儿子的成就,既让胡母自觉脸上有光,又让她忧心。她担心一旦儿子功成名就,说定的婚事大有可能泡汤,而她又十分喜欢小媳妇江冬秀。自胡适留美后,江冬秀时常到胡家陪伴胡母,为未来的婆婆排解寂寞,更为婆婆分担家务,很讨胡母喜爱。因此,胡母在给胡适的每一封信中,都要提及江冬秀,以告诫儿子他是有婚约的人,不可忘记。 1911年4月,胡适第一次给江冬秀写了封信,信中说: 屡得吾母书,俱言姊时来吾家,为吾母分任家事。闻之深感令堂及姊之盛意。出门游子,可以无内顾之忧矣。……今闻时时抱恙,远人闻之,殊以为念。近想已健旺如旧矣,前曾于吾母处,得见姊所作字,字迹亦娟好,可喜,惟似不甚能达意,想是不多读书之过。姊现尚有工夫读书否?甚愿有工夫时,能温习旧日所读之书。……如有不能明白之处,即令侄辈为一讲解。虽不能有大益,然终胜于不读书坐令荒疏也。姊以为如何…… 胡适的可贵之处,在于他尽管居高临下,但是对未婚妻并未有任何轻视,而是鼓励她识字读书。为此,他又在给母亲的信中,要求母亲买个丫头代冬秀做家务,以便让冬秀能有更多的时间读书认字。胡母果真依儿所愿,从芜湖买了个丫头。不仅如此,胡适一直关心冬秀的读书情况,时时写信追问,更要冬秀亲笔“作书寄我”。 不久,胡适收到了冬秀的第一封信: ……缘妹幼年随同胞足入塾读书不过二三年,程度低微,稍识几字,实不能作书信,以是因循至今,未克修函奉复,稽延之咎,希为愿宥…… 除了识字读书,胡适还劝冬秀放足。他在给冬秀的又一封信中说: 来书言放足事,闻之极为欣慰,骨节包惯,本易复天足原形,可时时行走以舒血脉,或骨节亦可渐次复原耳。 后来胡适收到江冬秀一封信,看信写得意思清楚、语句通顺,不禁猜想这到底是由别人拟稿呢,还是她的文化程度提高了?但不管怎么说,信里说她早已放足,这令胡适大喜过望。 除了书信往来,胡适与江冬秀还互赠相片。1914年夏天,胡适在房间里摆了个读书的姿势,由任叔永给他照相。相片印出来后,胡适十分满意,题为“室中读书图”,加印多张,分送亲友,其中一张寄给江冬秀,还在相片背面题了诗,表达婚期一再延迟的歉意以及相思之情。 …… P22-26 序言 胡适对孙中山的“知难行易”学说颇不以为然,他的观点是“知难,行亦不易”。此言一出,立刻遭来党国人士的群起攻之。他们的不能容忍,并非手中握有足够的真理可以证明胡适乃是谬论,而是小子竟敢置疑国父!如此胡适自然难以骂倒,他的观点倒因此为更多人所注意,甚至他的“甲难,乙亦不易”的句式也流行开来。多年后抗战爆发,胡兰成还曾借用此句式,写过一篇“战难,和亦不易”的文章。而我们眼下所要做的,可以说是将“知”与“行”二者联系起来,亦即循迹于胡适的人生脚步,画一张他的私人地图。换句话说,是用“行”的方式、“行”的过程来了解、感知传主。 张爱玲的名言“出名要趁早呀!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虽然信奉者甚夥,可基本上就是一句废话——关于“出名”的道理那还用说吗?世上还有谁不知道这个道理呢?而且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面临的是欲出名而不得的苦恼,而不是出名早好还是晚好的纠结,或是明明可以早出名而偏要押晚。不知张爱玲话中的思想是来自小时候就有的对出名的渴望,还是耳闻林语堂胡适出名的故事? 当今人们对于出名的热情超越了以往任何时代,伴随出名而来的利益前所未有地巨大,以至出名被视为成功的终极形式,无数人梦寐以求,出名之心迫不及待,当然越早越好。这一点,显然与胡适所处的时代有些差别了。 人们说到胡适的出名,都喜欢用一句“暴得大名”来形容,细品始作俑者原意,是含有不屑在内的,仿佛巨大的名声之于胡适,是陌上行被春风撞了个满怀。那个年代的人们蔑视轻易与弄巧博取名声的“出名观”,尽管并没有说中胡适。 胡适的出名,既非一夕陡然成就,也不是年少偶得便宜。首先,他的出名之因,是怀着改革传统的宏愿的,他清楚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其次,他的出名之途有过踽踽独行的时刻,有过苦闷的历程,他的名诗《两只蝴蝶》就是那时郁郁心境下的产物;再次,他的白话文主张开始并不被朋友们认同,他的争辩淹没在朋友们狠狠的挖苦声中。他发表振聋发聩的《文学改良刍议》时虚龄二十七岁,年纪已经不算太轻了——在那个年代,这年龄已是两三个孩子的父亲的人并不少见。还有一点,有必要特别提示,即他的成名,不是“预则立”的结果,不是求仁得仁式的初愿终偿。 对于胡适的成名,如同对于他的博士学位一样,好些人是不服气的,所谓“誉之所至,谤亦随之”,而胡适并不是一个线条粗到可以无视一切訾议的人,尽管他一方面努力要求自己对别人的挑刺“不生气”,却最终还是在克服生气的过程中倒了下去。 总之,出名对于胡适来说,并非是一件可以漠然处之的事情。有人曾对教育家黄炎培的出名不以为然,问胡适黄氏何德何能何以享此大名,胡适一时不能答。若换了个人,也许会将此问题只是作为朋友间的随便一说而转身置之脑后,胡适过后却细思量,还把思索写在了日记里。他的答案是,黄炎培是在人们都不做事的时候做了事。而且推及其他,他认为许多人的功成名就,都是因为在别人都不做事的时候做了事。胡适自己的成名,可以套用此公式,也可以将此视为他对自己成名的评说。 “人怕出名猪怕壮”这句老话,现在怕是没有人肯信的了。人在出名,尤其出了大名之后,或拥有某种权力,或得到不少便利,或获取一些机会,社会上许多资源会向其打开绿色通道,这种时候,其品行、德行、能力等等这些内在的东西就更容易显现出来,不啻给传记作者增加了观察了解的机会。胡适被名气与名声纠缠了一辈子,他是既乐在其中,又苦在其中;既因名得福,也为名所累,他的人生的独特性甚至由此而来,他的人生地图也因此更显得五彩斑斓。 李伶伶 王一心 2014年10月15日 后记 胡适从美国留学归来,被蔡元培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很快步入“名流”的队伍,自此他的人生路线较少穷乡僻壤,较少羊肠小道,他的人生轨迹更多的是用凌云飞机与远洋巨轮画出来的,所以我们如今要描摹他的足印,其难处不是蹈“难于上青天”的蜀道之难,也不是观“溪奔”路径的“万山不许”之难,而是穿梭于中国与西洋、祖国大陆与台岛的远距离跨越,此其一。胡适既出大名,便万难再在冷清的书斋里寂寞下去,社会责任既关山千万重,私人托求也纷至沓来。动辄手忙脚乱出门去,十天半月不得归。人生轨迹因之变化多端,脚印也显得十分驳杂,加上昔日已远,时代遽变,环境迁移,物是人非,要想了解与确定胡适曾经待过的地方,往往要经纸上查史、实地考察、比对去伪、最终判断等过程,颇费周章,此其二。好在做事的难处本即研究的意义与乐趣所在。 要为书稿配图的时候,翻捡库存旧图,忽然发现2008年秋天去皖南胡适老家拍的相片,其中有几张效果欠佳,稍加犹豫,还是下决心再跑一趟。于是在三月里的一个双休日,驾车前往。五年过去,皖南的山水没变,道路没变,曹佩声的墓还倚在大路边上。上庄村有游人,但不多;村里巷道地面十分干净,不愧是胡适的故乡。 胡适的故居院落依然,房舍依然,只是再也找不见昔日可登阁楼的通道了。上次勿忙,也准备不足,竟漏掉了相距不远的胡父铁花老爷的宅第,这次当然前后左右、里里外外都仔细拍了照。 书中所配的照片,未署名的是我们亲手揿的快门,其他的则都靠了亲友们的热心相助。在此我们要特别感谢定居美国的老朋友陈鸿祥先生和他可爱的女儿陈雯蒂小姐,美国国家大气和海洋局高级科学家周顺泰先生,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甄金辉老师,美国Anna Babcock小姐与康原先生,留学美国的丁钰洁小姐,永远有求必应的吴颖文先生,台湾简弘毅先生以及台湾《文讯》杂志社。 李伶伶 王一心 2014年11月14日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一介书生家国梦(胡适人生地图)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李伶伶//王一心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青年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15330471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51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50 |
出版时间 | 2016-01-01 |
首版时间 | 2016-01-01 |
印刷时间 | 2016-0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16 |
CIP核字 | 2014300369 |
中图分类号 | K825.4=72 |
丛书名 | |
印张 | 23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20 |
宽 | 160 |
高 | 22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