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大师国学课
内容
编辑推荐

金鸿儒著的这本《大师国学课》是国学大师们在国学研究方面的学术成果汇编。它是站在多视角的角度阐述国学的。书中的内容涉及儒家、道家、佛家、兵家、法家、墨家等各个流派的学术思想,还从史学的高度看问题,尤其是将古人最为看重的“礼”与“德”突出出来。在大力提倡培养德才兼备人才的今天,这种做法无疑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内容推荐

金鸿儒著的这本《大师国学课》是普及国学知识的读本,内容包括经学、史学、地理、诸子哲学、诗词曲赋、小说戏曲等中国传统文化领域的常识知识,力求从五千年中华文化中撷取精华呈现给读者。立意明确,解读深入浅出,用简练质朴的语言将深奥的国学细细品读,旨在帮助读者对国学有一个框架化的认识,使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产生碰撞,它将带领你穿越时间的阻隔,走入中国文化的深处,领略优美而深厚的人文风光;它带领你跨越地域的障碍,随时随地都能走入大师课堂,聆听国学大师们充满智慧的声音。史、儒、佛、道、法、兵、中医、易经、礼节、饮食等等,这里无所不包,等待你的探索。

目录

第一章 儒家智慧:孔曰成仁,孟曰取义

 1.熊十力:孤冷狂哲,不知何为中道

 2.王小古:得书卷而勤学习,遇英才则常教育

 3.孔子:坚持操守,才是君子所为

 4.王阳明:知行合一,必有事焉

第二章 道家哲学: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

 1.高亨:为而不争,则天下莫能与之争

 2.汤用彤:见山便入山,见水便作水

 3.南怀瑾:一颗禅心中的儒、释、道

 4.王阳明:动静之间的太极之“柔”

 5.老庄之“道”与黄老之“道”的交织与分歧

 6.庄子:齐物以逍遥的精神境界

 7.文子:老子学说的忠诚传承者

第三章 兵家谋略:上兵伐谋,居安思危

 1.孙诒让:以墨入兵

 2.蒋百里:为国要立必胜之志

 3.吕思勉:以道致兵

 4.李浴日: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5.王守常:以德治兵者得天下

 6.马骏:代表军事境界的知、全、先、善

 7.吴起:治军有方,赏罚分明

 8.陈寅恪:府兵制“寓兵于政,兵农合一”思想的兴衰

第四章 以谥论人:彰义掩过曰坚,明义以盖前过

 1.汪受宽:豹死留皮,人死留名

 2.季羡林:学勤好问曰文,诚心格非曰正

 3.陈垣:声教四讫曰文,布德执义曰穆

 4.熊十力:能思辩众曰元,不隐无屈曰贞

 5.冯友兰:刚柔相济曰文,好更改旧曰易

 6.方东美:德美才秀曰文,状古述今曰誉

 7.汪辉祖:爱民省事,减少株累

 8.汪辉祖:法贵准情,务求衡平

 9.商鞅:少好刑名之学

第五章 法律准则:法以正民,能使服

 1.严复:时代必进,后胜于今

 2.梁漱溟:法律是公众的意见

 3.张君劢:为政以德,德法相辅

 4.燕树棠:拥有法律意识,变“死法律”为“活法律”

 5.周鲠生:相互尊重,和平共处

 6.韩德培:一机两翼,妥善处理国际民事争端

第六章 兼爱非攻:以惠我之心惠人,以责人之心责己

 1.梁启超:为民谋利,义利天下

 2.胡适:将兼爱作为修身治学准则

 3.钱穆:以强烈的入世精神践行理想

 4.沈有鼎:使墨辩满血复活的人

 5.方授楚:只要认定的路就不会轻易改变

 6.陈柱尊:以墨家之道续天下之书

第七章 治国理想:以史为鉴,国富民安

 1.老子:“小国寡民”“无为而治”的理想社会

 2.屈原:独具美学意义的“美政”思想

 3.柳诒徵:济世治学绝不敷衍

 4.梁启超:时势与英雄,国民与国家

 5.林语堂:法自然而“愚”民,此乃国之福瑞

试读章节

的确,这个问题在学习、工作中会经常暴露出来,有些人聪明外露、近乎苛刻,但往往能够把事情做好,而有些人则安静沉默,合乎规矩,但事情往往做得不到位。而现实里师长、上司,往往对前者更青睐,虽然性情激进了些,但还能把事做好。后者则往往会被师长、上司忽视,因其给人愚鲁迟钝的感觉。

不过儒家却针对这两种现象,各打五十大板。孔子在对他的两个学生子张和子夏评价时,说子夏常常达不到要求,而子张又常常超出了标准。然后在孔子眼里,他们两个都是失度的表现,都需要纠正,所以在子贡说子张是不是更高一筹的时候,孔子说“过犹不及”。他认为狂者、狷者都偏离了中道,所以同样不好。而太过的狂者,才学不济的狂者,往往问题更大。

狂者是明确知自己要干什么的人,他们有着开辟新天地的气魄,于平日待人处事,喜欢投机胜于循规蹈矩,总得来说,他们有着独到的眼界,且别具才情,熊十力先生就是这样的人。

熊十力35岁时,弃政从学,师从欧阳竟无大师学习佛法,当时的他穷得叮当响。他的弟子徐复观曾描述说:“熊老师年轻时穷得要死,在某山寨教蒙馆,没有裤子换,只有一条裤子,夜晚洗了就挂在菩萨头上,晾干接着穿。在内学院时,也是长年只有一条裤子,有时没得换,就光着腿,外面套一件长衫,因此人送绰号‘空空道人’。”

尽管一穷二白,但熊十力的狂狷却不减少年之时。经过十年的思考与沉淀,熊十力发表了他在佛学上的顶梁之作——《新唯识论》。这本著作标志着蜚声中外的“新唯识论”哲学体系的诞生,书的署名也非常狂——“黄冈熊十力造”,跟佛经署名“某某菩萨造”一般。可见其对自己才学的自信和“狂哲”的气质。

但狂妄的人,则往往会为了达到自己所谓崇高的理想,不择手段,干一些“原本不愿干”的事,不断地突破自己的底线。他们会认为那些在实现自己理想的过程中,被他们伤害过的受害者也理应理解自己,并承认他是有远见的人。狂妄的人对别人的评价非常敏感,稍有逆耳之言,就会焦躁,面露愠色,甚至破口大骂。最终导致众叛亲离,无人对语。就生活中常见的狂者来说,他们都不是如熊十力先生一般,属于有才情的狂者,多半都是稍有拂逆,就丑态百出的狂妄之人。狂妄之人会走向自己所挖的陷阱,即便已经深入荆棘,也不肯回头认错,却硬要说这就是走捷径必须付出的代价,且自己永不后悔。以过独木桥为例,为了尽快抵达理想的彼岸,狂者步伐狂乱地在独木桥上游走,结果冲出窄小桥面,掉入深渊,但他依然会向被他怂恿带动的追随者宣称,这样可以使他更快到达对岸,但谁会相信呢?

狷者与狂者不同。他也许不知道自己想要干什么,但他非常清楚自己不能干什么,不想干什么。狷者认为狂者的思想过于浮华,且不屑于苟同。所以狷者只愿意把切近的小事做好,他们相信习惯胜于机遇,恒心胜过机心,至于那些大事,自己从不过问,也无心过问,对待世事永远是一副置身事外的姿态,本分至极。狷者认为,不做坏事,就是做最大的好事。同样是以走独木桥为例,狷者不会轻易向别人许诺会多久到达,且行动看似迟缓,有些漫不经心,但确确实实是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确保自己和身后的人不会落水。

P4-5

序言

悠悠华夏文明,上下数千年,一脉相传,跨越远古,傲然于世。这其中,既有深邃曼妙的文学意境、深沉厚重的历史遗存,也有改造自然、提升自我的科技之光,更有先哲圣人隽永奇幻、洞察天际的思想之花和仁人志士战天斗地、改天换日的豪迈之情……所有这一切,都值得现代人沉迷陶醉,值得为之再次驻足,留连观赏。

只是,基于近现代的一些客观原因,在一些人的眼里,我们的文明,曾经的辉煌,都已走向衰落,甚至走向了式微。国学,也就成为了他们眼中恍若隔世、可有可无的一种历史宿存。然而,历史和事实再一次证明。不管时光如何轮转、不管时空如何变幻,我们古老的文明,无时无刻不在展示其强大的生命力,不仅不会消亡,反而是与时俱进,发出了夺目的光芒。正因如此,一股股国学热在神州大地再度兴起,并漂洋过海在炎黄子孙之中迅速蔓延开来。这是一种可喜的现象,是华夏文明适应时代、重塑时代的有力见证。

为此,我们以无比崇敬的心情溯本寻源,开始将我们的思维跨越百年千年去与我们的先哲圣贤们交汇,开始用心灵去感受华夏文明的悠远帛长、博大精深。不过,在国学热浪来袭之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由于历史的原因,许多人对国学已经变得非常生疏,面对浩瀚无垠的国学海洋,竟然有无从下手的感觉。这个问题,也是我们不断思索着的问题。那么,该怎样做,才能让广大读者由亲近国学变为热爱国学甚至提升国学呢?首先,还是有必要对国学的范围有个厘定。

尽管现代人有关国学的概念有着不同的定义,但在理念上基本上已经形成了共识。这就是,所谓国学,从理念上来说指的是以先秦时期各种学术和诸子百家学说为基础,并在后来各朝代得以继承或发展的各类文化学术,即中国固有的文化学术。大体上来说,它们涵盖了民国以前的政治、经济、教育、科技、哲学、史学、文学、医学、天文、地理以及书画、音乐等各个学术范畴。

单从时间上来看,要想将跨越数千年的国学罗列出来,也不是一件一蹴而就之事。那么,该从哪个方面或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宣扬国学呢?俗话说,下棋找高手,还说名师出高徒以及强将手下无弱兵。受它的启发,我们将眼光瞄向了一些大师级的人物。在阐述他们的学术成果之前,不妨先看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位世界大师级的小提琴演奏家,收了不少学生。不过,他的教授方法有些独特,认为琴声是最好的教育。他在教授学生前,从不提指导意见,而是让学生先拉曲子。当学生拉完曲子后,他再把这支曲子拉上一遍,以让学生学会倾听,并从中得到教诲。

有一次,大师接收了一位毫无名气的新生。在拜师时,他要求学生拉了一支短曲。没想到这个学生把这支短曲拉得出神入化,近乎完美。结果,当大师准备象往常一样准备做示范性拉琴时,他竟沉默了好长时间。最后,他把小提琴从肩上拿下来,长叹一口气从台上走了下来。

来宾们一阵阵骚动,都不明白发生了什么。大师微笑着对大家说道:“你们知道吧?他拉得太好了,我没有资格指导他。最起码在刚才的那支曲子上,我的琴声对他只能是一种误导。”

来宾们听了,在短暂静默过后,突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这些掌声,除了用来赞赏学生的琴技外,更体现了对大师的尊重。因为大师并没有从个人的私心杂念出发,担心在公众面前褒扬学生会贬低自己,反而以磊落的胸怀呈现自己的爱才之心。

之所以先讲述这样一个故事,就是为了让大家明了,大师之所以能成为大师,并不仅仅在于他们高超的专业技能水平,更在于他们具有坦白的襟怀和可贵的谦逊精神。这就是大师值得人们信赖和崇敬之处。出于这样的敬仰,我们竭尽所能地搜罗了一批近现代的国学大师,将他们在国学研究方面的学术成果汇编成册。这就成了我们手中的《大师国学课》一书。

大师们的学术成果同样丰富多彩,同样不能一下子道尽。为此,我们并没有照本宣科地进行阐述,而是将他们的成果,尤其是精华部分进行吸收、消化,转换为一种浅显易懂的方式力争做到让广大读者易于接受、乐于接受并能迅速转化为自身的学识。

出于广泛宣扬国学的目的,本书除了在注重学术水平上、易于传播上下功夫外,还格外着意于国学的全面性。因而,本书是站在多视角的角度阐述国学。书中的内容涉及儒家、道家、佛家、兵家、法家、墨家等各个流派的学术思想,还从史学的高度看问题,尤其是将古人最为看重的“礼”与“德”突出出来。在大力提倡培养德才兼备人才的今天,这种做法无疑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本书另一个明显的特色是,在阐述国学时,运用穿插的方法,将大师本人的一些心得体会,甚至是他们本人的实际经历贯穿其中。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希望能让读者与大师产生互动,从而学会从大师的视角看问题。

所以,通过大师们的视角,谛听大师们的教诲,不仅能领会到国学的精髓,还能于感叹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同时,感受到大师们的思想和精神。从大师们的身上,不仅汲取的是知识的营养,还有那种通过博大的心胸、长者的风范所彰显出来的崇高人格魅力。

当然,需要指出的是,不仅国学的内容浩如烟海,国学大师的学术成果同样浩如烟海。所以,尽管我们抱着极度的热忱、尽着最大的努力,但想通过一本书就能穷尽一切就显得有痴人说梦的意味。所以,本书的视角和侧重点并不在学术本身,而重在学术思想的宣传和交流上。其中一个最直接的动机就是想极快地提升广大读者阅读国学的兴趣,并且能从大师们的身上受到启发,进而真正成为一名国学爱好者、钻研者,乃至于将来达到与国学大师比肩的高度。

与经典同行,与大师为伍。真诚希望广大读者通过阅读本书,能够受益匪浅,从而了解国学,热爱国学,进而成为推动国学发展的中坚力量、进步力量。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大师国学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金鸿儒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商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4493507
开本 16开
页数 20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9
出版时间 2016-05-01
首版时间 2016-05-01
印刷时间 2016-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84
CIP核字 2016048324
中图分类号 Z126-49
丛书名
印张 14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22:3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