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那年同学之不作不死不青春(附光盘)
内容
试读章节

寒风满满地夹带着没有完全融化的冰粒,不断吹打在人的脸上。雪丝,轻轻落在人们的皮肤上,化成滴滴雪水,吸吮尚存的微弱暖意。皮肤的表面有些隐隐刺痛,就像老人干硬的皱纹被雪花融化无情撕裂。校园主教学楼的大马路边,黄桷树枝叶繁茂,一排排若大的黑压压的排立在路边,和光溜溜的银杏树干上残留的几片干枯黄叶形成鲜明对比。虽然冬意浓浓,黄桷树依旧挣扎着抵抗冬天的寒冷,挥洒出顽强的勃勃生机。

日历翻到12月21日,城市的大街小巷都洋溢着新年的气息,只需要再过四天,2014年的圣诞节就将来临。今天恰逢星期五,颖婉走出电影学院的办公楼,已经是晚上十一点过,偌大的校园有些冷冷清清了。颖婉深深吸了两口冷气,用两手搓搓脸。“就这么一晃荡,这一年过去了,似乎还没有好好去运筹每天的日子,时间就又从手指缝中不经意地溜走了。”厚厚的羊毛围巾在颖婉的脖子上绕了整整两圈,依旧阻挡不住室外呼呼流动的寒气,冷飕飕的滋味直往领口里钻,仿佛全身都被浸泡在冷水中,丝毫不能逃离。

校园的道路失去了白天的喧嚣,路边稀稀拉拉走着脚步仓促的行人,似乎都被寒冷催促着急匆匆寻找归家的温暖。颖婉踏着用了快五年的单车,在灯光暗淡的树荫下快速骑行。从学院办公楼到居住的青教公寓,不远也不近,即便走路也不会超过半个小时的行程。在这座山城本是很少有人用单车代步,这都得归功于这段校园道路的平坦。为了每天可以节约一刻钟的时间,颖婉骑着单车在这条林荫道上来来回回奔行了快八年,似乎闭着眼睛也能找到回家的路。

颖婉想要努力去改变骑着单车的这一切,特别是改变已经习惯了五年的短发形象。好不容易把头发蓄到了齐肩的位置,又觉得发丝有些凌乱累赘不便打理,前几天差点想一刀剪掉,到理发店后还是觉得可惜,纠结许久终于保留下来。

暗红色的呢子大衣颖婉已经穿了好几年,应该是“老莫”还在世的时候买的,粗线条的白色高领毛衣在大衣的衬托下显得特别白。伴随单车前进的速度,厚重的大衣衣角随着车轮滚动飘扬起来,长长的粗跟黑色靴子把颖婉高挑的身材衬托得纤秀均匀。

在楼下停好单车回到家里,房间里安安静静,女儿和母亲早已经进入梦乡。熟睡的女儿面容宁静安然,颖婉忍不住轻轻吻吻女儿稚嫩的脸庞,伸手把被女儿蹬开的被子盖好,颖婉拉上房门,回到自己.的房间。

在狭窄拥挤的盥洗间里,洗漱台上杂乱无章地摆满了各种各样的洗漱品。颖婉拿着干瘪的牙膏皮往外挤残余的牙膏,“牙膏又没买。”

看着陪伴自己近八年的梳妆镜,颖婉撩了撩被夜风吹乱在脸边的碎发,轻轻抚摸眼角出现的鱼尾纹,对着镜子自言自语,“确实老了。”

“老莫”已经走了很久,在五年前一个不幸的夜晚,一场莫名其妙的车祸把“老莫”带到了另外一个世界,留下女儿和颖婉两人在这个世界上相依为命。最近一段时间,表演教研室的事情多得出奇,颖婉几乎每天都得早出晚归,除了早上能和女儿匆匆见上一面,颖婉已经记不清楚,自己和女儿每天还能说上多少句话。

有时候也想家里多一个男人总会好些,但最终颖婉没有考虑再嫁。整整五年,颖婉还是忘不了“老莫”,一直惦记着和“老莫”在一起生活的美好时光。颖婉一边上班,一边拖着女儿长大。女儿上学放学要送要接,颖婉实在分身无术,无奈只有把母亲从几百公里外县城的老家接到主城,一起照顾小女儿的生活。

大学还没毕业,颖婉在同学羡慕的眼光中轻松地保送研究生,搬进研究生宿舍。尚未拿到研究生毕业证,颖婉就匆匆嫁给了电影学院的天才导演“老莫”,从研究生宿舍搬到现在住的这套房子。没想到这房子一住就是八年,从结婚到女儿诞生,颖婉就一直住在这套小小的两居室房子里。颖婉和“老莫”当时能够住进这套学校分配的房子,也算是无限风光让好些人羡慕。P2-4

书评(媒体评论)

什么人才最懂得青春,恰恰不是正当季的青年,只有青春渐逝或已逝,在时间距离里回望,因为失去,致青春,才格外美好。那些年代故事,伤悼的都是逝去的岁月,和那岁月里的一颗初心。——张立新,文学博士,西南大学副教授

《那年·同学》为文学和电影的互动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当曾经的青春在文字和影像里回放,我们内心无比喜悦和感动,那些年的故事,那些年的同学,己成为我们心中最美的记忆!——栾梅健,复旦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当代文学创作与研究中心副主任

《那年·同学》在过去与现在之间往来穿越,有疼痛有温暖,在青春怀旧之外,还有所思考。——张新颖,复旦大学博士生导师,著名文学评论家

目录

正文

序言

青春如何书写——读《那年·同学》有感

《那年·同学》也算是一部“致青春”的文本,关于青春、友谊、爱情和梦想。青春是美好的,青春题材的文学作品和影片总是容易捕获人心。从近几年热映的以《致青春》为代表的青春题材电影的高票房就可以看出。然而这类青春题材的艺术作品也容易陷入“青春”的误区,以《小时代》等电影为例,现实生活的缺席、伪时尚的表演等成了这类影片的硬伤,成为没有“青春”的青春片,虽然美女帅哥云集,但只有时尚,没有生活;只有演员的表演,没有生活的艺术。这样缺乏文学内涵的电影,养眼不养心,更不能感染人打动人,多一部少一部观众没有感觉。而“青春文学”给人的映像,也大都和一些肤浅通俗的读物联系在一起,以致评论界对其“视而不见”,忘记了《红楼梦》那样伟大丰富的青春文学的存在。可见,青春文学同样可以在文学性思想性上有所建树,就此意义上说,《那年·同学》做出了有意义的探索。

艺术虽然年轻,但艺术创作却是需要时间的,需要经年累月,需要经过心灵作坊的烘焙发酵。《那年·同学》的作者秋小木应该算是资深文艺青年了,经典的青春文学,作者大抵是经历过青春的人。什么人才最懂得青春,恰恰不是正当季的青年,只有青春渐逝或己逝,在时间距离里回望,因为失去,致青春,才格外美好。那些年代故事,伤悼的都是逝去的岁月,和那岁月里的一颗初心。《那年·同学》的人物和故事是有时间跨度的,人物的命运遭际也早己溢出了单纯的大学校园的围墙,艺术院校的生活也并非就是光鲜亮丽,大学校园也早已不是什么世外桃源,金钱无意识无孔不入。世俗的价值观是成功,考量的标准就是财富和地位,疯狂追逐物质财富的现代性背景中的社会生活充满了压抑,但越是这样,艺术、理想、爱情才越是显得高贵。青春文学叙事往往在压抑迷惘中寻求突破口,表面看寻找的无疑是那终将逝去的青春,但究其实还是那随同青春逝去的那些高贵,这也是《那年·同学》给我们留下的思考。

文学作为一种艺术,是要以情感为内核的,任何一个作家,也都有通过自己的作品和他人发生情感共鸣的欲望。“艺术家之所以不能放弃艺术,是因为受情感的驱迫”,“艺术是一种情感的需要”。[朱光潜:《文艺心理学》,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93页。]一部主体情感缺失的作品,它的魅力指数,它在艺术上的“杀伤力”靠什么来体现,是不可想象的。正如一部电影里的一句台词所说:“一部没有情感的作品,就如同枪筒子里没有子弹。”文学以丰富人的情感为天职,情感的充沛也是文学作品艺术感染力的重要元素。一部优秀的经得起反复品味和时间检验的文学作品所体现出来的作家的“才”和“情”,作为艺术的基本构件应该是互为依托的一个有机整体。事实上,惟有情感真挚,对自我和世界的关系有着深切透悟的艺术家,才能感悟生命,才能在艺术创作上、在理想与现实之境自由出入。《那年·同学》在过去与现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穿插着几个人的情感纠葛,引他们相聚一堂的同学会是对过去的打开,也是对未来的开启,尽管过去和未来都不是实有,只能无限接近,更多的时候是渐行渐远,但他们依然在寻找,寻找生命中的那些美好。

根据小说《那年·同学》改编的同名网络大电影也同期面世。新媒体时代,文学能够为电影带来什么,文学文本、文学经验和文学表达方式能够为电影提供什么有价值的元素?这些都是文学家和电影人共同思考的问题。电影是倚重内容生产的特殊文化商品,从中外电影史来看,电影的发展离不开文学的滋养,电影这种文化内容产品与文学在创作方法、审美形态和艺术趣味等方面有许多共性。而文学也需要仰仗电影技术和媒介来为自己开拓市场。文学和电影在新媒体时代更紧密地结盟,也带来了文学新的生产方式和传播途径。小说《那年·同学》在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明显具有电影化倾向,这和作者多年的电影人身份有关。电影是梦工场,文学是电影的灵魂,《那年·同学》以文学的方式,表现的是时尚前沿的电影学院的一群青年才俊,在“同学”及“同学”之后各自的人生轨迹,但并非时尚剧那样简单的高富帅和白富美的校园爱情故事,作者借题发挥,在青春爱情之外还有所寄托,青春,成长,回归,心理抚育,情感陪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这些主题或隐或现,欲说还休,最后开放性的结局,也给读者留下了更多思考的空间。我们有理由期待,有着漫长的文学创作历史的秋小木今后还会为我们创作出更多有灵魂的作品。

张立新

2016年3月18日重庆

内容推荐

秋小木编著的《那年同学之不作不死不青春(附光盘)》用朴实的文字和语言,完美复刻了每个人年少轻狂的时段。那些年我们作死的青春,都可以在本书中得到对应,带你回味真实,贴近你的那年同学。本书在回忆青春的同时,加入了复杂的人物关系以及曲折的矛盾冲突,在感悟那年的同时,也能体会到社会的压力以及现实的残酷。本书随书附赠同名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MV及预告片光盘,在文字中感悟青春的同时,电影将带来更为直观的体验,用多种方式回味青春的美好。

编辑推荐

秋小木编著的《那年同学之不作不死不青春(附光盘)》主要讲述了花样作死的大四学生李佑君加入凋零已久的粤剧社,拉了一帮完全不懂粤剧的奇葩社员,誓要给所有人上演一场华丽逆袭。他们相互扶持、共同逐梦,用癫狂的年少生活给青春划上一个漂亮难忘的休止符的故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那年同学之不作不死不青春(附光盘)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秋小木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文联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9012038
开本 32开
页数 31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0
出版时间 2016-05-01
首版时间 2016-05-01
印刷时间 2016-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5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7
丛书名
印张 11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8
145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7: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