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纪实摄影家成长实录(上卷)
内容
编辑推荐

宋靖所著的《中国纪实摄影家成长实录(上卷)》为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院长宋靖针对众多摄影学子只知道外国摄影家而不知中国摄影家,且对靠摄影谋生缺乏信心等现实问题而策划制作的访谈类图书。书中,作者带领学生通过与摄影家面对面的聊天,发掘他们每个人不同的成长经历、故事等,以及他们对于摄影的坚定信念。这本书将近距离告诉大家摄影界的老法师们是如何成长起来的。

内容推荐

《中国纪实摄影家成长实录(上卷)》是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院长宋靖带领学生完成的《中国纪实摄影家成长实录》的上卷,书中汇集了陈海汶、邓维、贺延光、黑明、姜健、李舸、李前光、刘香成、刘英毅、王福春、王文澜、王瑶、王玉文、王悦、徐勇、雍和、于德水、张国田、张桐胜、朱宪民等国中新闻纪实摄影领域的名家老手,通过访谈和讲评的形式,将他们的成长经历、机遇把握、摄影理念等作为典范,鼓励广大热爱摄影的青年学子立志摄影事业,全力充实自己,勤于思考,审慎选择,勇于行动。

目录

陈海汶:用摄影很好地解决生存问题

邓维:中国摄影教育的良师益友

贺延光:用热爱去坚持,用学识去预判

黑明:摄影对我来说,算是投对了胎

姜健:用纪实摄影立此存档

李舸:热爱+用心+一直不断地学习

李前光:坚守信念的行业领军者

刘香成:为自己不断创造机会

刘英毅:胡同里走来的交通摄影家

王福春:奔跑在铁路上的东北摄影人

王文澜:矢志半个世纪拍摄中国

王瑶:摄影是那么的重要

王玉文:率马以骥的中国工业记录者

王悦:守住阵地沉下心来

徐勇:从摄影本身去创造更多的可能

雍和:铁肩担道义摄影录历史

于德水:中原厚土历久弥坚

张国田:找到自己的位置,拼命做下去

张桐胜:他从部队中走来

朱宪民:黄河的儿子,摄影界的朱公

试读章节

宋靖:陈老师,您最近有什么新的创作计划吗?

陈海汶:前段时间我们在做思南公馆。那是上海真正传统意义上的一个老建筑别墅区,有一百年的历史,建设单位改建完成后要做宣传就找到了我。去看了之后,我就知道做出来会很像商业楼书,没意思。后来的一个多月,我一直在思南公馆附近转,从早上到晚上,他们的咖啡厅、餐厅,我每家都吃过去,每天都观察。思南公馆是思南路上一个聚居区,比较有代表性。思南路虽然有一百年的历史,但在上海大家都不在意百年的思南路,正好我可以回顾从租界到今天的历史建筑背景下的上海,太有意思了。

30年来我一直在拍上海人的表情,类似思南路上的上海人的生活我也一直在拍。通过拍摄思南路我找到了法国的一份资料,原来思南路的建筑样式、文化模式、生活习惯都受到了法国比亚里茨的影响。传说,当年上海的梧桐树就是分两批从比亚里茨运过来的。事情就是这样,你只要努力地挖掘下去,总会有所发现。

我到了比亚里茨,一看,就是法国思南路。我走进很多家庭,发现其中一家墙上挂着女主人曾祖父的照片,他曾经是1905年在上海的法国副总理事,她家的建筑也有百年历史。她的家人现在都在上海,她家里全是上海文化和中国文化的东西。回来后我再拍她住在思南路的老公,我进屋一看,全是比亚里茨法国腔调,比较洋气的腔调。然后我走进比亚里茨,从他们的贵族开始,再到艺术家、平民生活,我全看见了。然后我再看思南路,中法文化在这里是相互交融的。所以有的时候蛮有趣的,你真的进去之后,会发现摄影本身存在的意义,所以我做了一本画册《与梧桐交织的风景》。这本画册从思南路、比亚里茨,讲到历史与当今的关联,包括当今上海怎么把未来的概念做进去,包括受法国影响的因素,全部淋漓尽致地阐述出来,用主流的、客观的语言表述出来。我对客户的需求基本就这样,我同意接了,价格我定,你不要催我稿件,因为创作过程中,我有变化,我可能有新的灵感,他们全同意。最后,我一般就是给客户一本完整的样稿,像出版物一样,这时候我说你可以修改。没想到的是,他们把这本样书交给了上海市委书记韩正,他看完之后说:“序我来写。”

在我的记忆中,他从来不写序。所以有的时候做摄影,不一定说主流的东西不能介入,艺术带有评判性。二十几年来,在社会主流摄影的呈现上我真的有种感觉,这一块我们努力得太少,其实我们政府是能接受创新观点的,但问题是你做了没有,你花精力了吗?你做一个东西,能否成为历史中一个切片样的东西,能否成为史料,或者能否作为文化样式进行传播,这在于你努力的程度。

我最近在做外滩,也是这样。但外滩跟思南路形态不一样,思南路比较精致,家庭、街坊、邻届式,外滩是一个大空间,但大空间跟小资联合在一起,实际上就是上海腔调的缩影。外滩在一百多年前也是英租界,所以我在做外滩的时候也是站在历史空间的背景下。我想看看今天上海人的面孔是怎样的,这个面孔是中国面孔,还是世界面孔,因为外滩太特别,它在中国好像是离世界最近的地方,那它跟世界有什么关系?我要走进他们的内心,所以我前段时间到英国去,接下来我会再去几次,我的创作地主要就是上海外滩、伦敦、利物浦。现在我始终在做专题,过去有可能我们对摄影的期望太偏重艺术了。

宋靖:其实您这也是艺术创作。

陈海汶:我不想先自己定义是艺术,我的作品有两个特点:很实用、为自己拍。在创作整个画册的同时,很多片子我没编进去而是先放着,但多少年之后,我把它们拿出来编了一个自己的《幸福生存》。

上海是个带有很重殖民痕迹的城市,我总感觉摄影应该去发现,去看见,去记录下来。上海的面容在旷日持久的拍摄中变得时而清晰、时而模糊,那是怀揣着某种直取目标式的目的性拍摄。模糊的时候是因为忽然间发现上海的街角与万里之外的某个异域城市角落竟然如此相似,甚至于穿过镶嵌在墙上的玻璃窗投入室内的光线,令置身其间的人产生一种恍惚感。空间的力量如此强大。只有把历史和当今叠在一起,才能看到上海今日的面容。

P10-P11

序言

2016年,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建院20周年。从1989年在摄影系任教开始到摄影学院成立的20年里我一直在从事图片摄影教育工作,前不久,我和学院同事研讨教育工作时还谈起,我们这些人注定不能成为真正的摄影家,我们是摄影教育工作者,将来墓碑上也得这么写。这个身份,决定了我有一个不同于其他摄影家访谈书著者的立场和出发点,也决定了我能够有信心把这几十位不知被采访过多少次、不知多少次出现在各种报纸书刊中的人物的事迹重新发掘一遍而呈现给读者。

所以我选定这些摄影家,就是认定他们可以成为学习摄影的学生或是一般摄影爱好者的榜样、成功的楷模或是事业的目标吧,因为他们都是书写中国摄影史不可缺席的人物,无论评论界对他们的作品和成就是不是有不同的声音,他们的成功都代表了社会的认可,代表了他们用摄影的方式实现了个人的社会责任。因此,在这本书里,我不会评论他们的作品。对我来说,我的问题不是围绕他们的创作与作品,我不会设计好问题让那些摄影家说出心中的秘密、作品背后的秘密等等,我不是要去带领读者了解影像的奥秘。恰恰相反,我在和每一位摄影家开始对话时,首先要把我唯一的目的告诉对方,就是要和他们一起探讨摄影教育的问题,尽管不是每次都能给出明确的答案,但他们每个人不同的成长经历都会带给学生们启迪。应该感谢这些成名成家的摄影师,他们对我的理解、对摄影教育的关注、对年轻人的关心都令我感动,而且他们谈及的问题都很在点子上,给出的意见和建议都很中肯,我很欣慰可以把这些极其有益的教诲通过本书带给年轻读者。

具体地谈,我在多年的教学当中发现,摄影专业的学生往往对国外摄影名家如数家珍,但普遍地不熟悉甚至不知道很多中国的优秀摄影家.这种现象的危害性是显而易见的,问题亟待解决。一方面,我们摄影学院会通过在摄影史教学中加强中国摄影史的部分来纠正这种不正常的状况;另一方面,我想通过这本访谈录,让这些摄影家亲口讲出他们都是为什么做摄影、如何做摄影,以及如何有所成就的。摄影的这些问题对摄影师来说又是个人生、事业的选择问题,我相信,在我们共同的文化背景、社会背景下,这些中国摄影家的思考与选择应该会比国外的摄影家们对学生有更强的借鉴意义。说到底,教育就是要解决学生们关于我是谁、依靠谁、为了谁的问题,那么通过这些经历与成就不尽相同的摄影家,我要让学生领悟到其中共通的对这些问题的答案,我们是学习摄影、选择摄影作为实现自我手段的学生,我们要依靠我们身边的人和社会环境,我们的创作是为了服务社会、服务人民。

更长远来说,那些学生们所不知道的中国摄影家是支撑我们摄影史主线的人,而这些学生未来是要继承发扬我们的摄影事业乃至民族文化事业的,没有对自己摄影史的了解就很难唤起对自己摄影文化的认同和自信,也就更难自觉,所以这个矛盾的解决是更高层次的目标。

那么学生在认清楚了学习的大方向和长远目标之后,就要考虑如何实现自己的理想与目标。我在和这些摄影家的访谈中也强调了这点想法,每个成功的摄影家的经历中那些有重要意义的、需要做出选择和付之行动的关键点是不可错过的。我相信他们每个人都会有,他们也都毫无保留地谈出来了。其实,我书里的这些摄影家的经历还是很不一样的,而且可以说都是充满坎坷与波折的,当然也一定是存在机遇的,你会在其中真正体会到什么叫“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像吕厚民吕老,看似波澜不惊地成为伟人身边的摄影师,但是通过他的全心全意的努力工作,他成功地在这个不同寻常的岗位上创造出了足以留给历史的一大笔影像的财富,同时也成就了他自己。

因为我写书是从教育工作的角度出发,围绕的核心是育人,所以我还选了一些在摄影界取得了特殊成就和地位的名家,他们多是从摄影家转变为教育家或是全民摄影文化的推动者。比如罗光达,他和吴印咸都属于新中国老一辈新闻摄影事业的奠基人,他们在新中国成立后基本上都放下相机投身到摄影教育的开拓与创业中来,在各大艺术院校担任领导工作。再有像王立平,身为著名作曲家,他在20世纪70年代末国家拨乱反正的历史时刻,和一帮爱好摄影的朋友,从摄影的小天地向整个文艺界乃至全社会发出唤醒的呐喊声,成就了值得载人中国摄影史的一个重要时刻。所以,虽然他后来的主要艺术创作不在摄影领域,但学生们还是非常有必要了解他和那段历史的,因为我们正是想让年轻人明白一点,无论是摄影还是其他专业,接受高等教育,都不是为了把人生限定在一个方向上,我们要用这些生动有力的故事,来启迪他们把路走得宽广和长远。

身为摄影人,当然应该把自己领域里的事情搞清楚,认识人或事和认识作品一样都要有深度。我书中采访的不少摄影家都是各级摄影家协会的领导,尤其像李光前书记和王瑶主席,身处中国文联和中国摄影家协会的最高管理层,听他们讲述如何从热爱摄影、坚持创作并取得辉煌的成绩,到投身中国摄影事业的构建与推动,是非常有助于学生们在思考自己的人生选择和在社会中的定位时能够跳出思维定式,能够同时拥有大局观,能够把个人与他人、与社会更紧密地联系到一起。从事摄影工作是要有情怀与奉献精神的,从这个角度看,我书中选取的每个人在这方面都是值得学习的,他们在不同层面和角度向读者阐释了这种情怀与精神。这些既是社会对个人提出的要求,又是人生必需的实践。

就这样,每个人都不一样,每个人又都反复向学子们证明着一点,就是人生中充满着不可错过的十字路口,平时要全力充实自己,勤于思考,审慎选择,勇于行动,才能最终成功。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纪实摄影家成长实录(上卷)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宋靖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摄影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7904557
开本 16开
页数 41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6-07-01
首版时间 2016-07-01
印刷时间 2016-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892
CIP核字 2016101883
中图分类号 K825.72
丛书名
印张 26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70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0 2:4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