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怎样让旅行遇见文化(精)/修养馆
内容
编辑推荐

毒药”高点击率专栏作家吴玫老师又一力作!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钱文忠教授作序推荐!正如那句话所说,“生活不仅仅是眼前的苟且,还要有诗和远方。”那么,当我们去到远方,又该如何不忘却曾经的生活和诗歌呢?

在吴玫著,孔燕图的《怎样让旅行遇见文化(精)/修养馆》一书中,作者吴玫呈现了多种解答方式。我的答案是:一场说走就走的任性旅行,远远不如一场有书相伴、由景生情、有人追忆的文化旅行。你呢?

内容推荐

吴玫著,孔燕图的《怎样让旅行遇见文化(精)/修养馆》记录了作者与朋友远行俄罗斯的一次文化之旅,由27篇随笔组成。在莫斯科和圣彼得堡,作者参观了与各位作家、诗人、组曲家、音乐家、舞蹈家相关的场所,引发了自己对优美的俄罗斯文学的深远回忆。作者用这些随笔告诉人们:在行万里路的途中,不只有风景,还有文化,只有关注了文化,才能使旅行更有意义。

目录

序言

上篇 遇见俄罗斯文学

 阿赫玛托娃的皇村呢?

 背诵他,延续他

 高尔基去过克里姆林宫后

 跟着车尔尼雪夫斯基问过:怎么办?

 攫住他,让他相思

 灵魂碎了,安能苟且?

 涅瓦大街,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左,果戈里在右

 普希金,用鹅毛笔宣誓了俄罗斯的丰赡

 我有我的肖洛霍夫

 燕燕,我在重读屠格涅夫

 墓木已拱,但他从未走远

下篇 遇见俄罗斯艺术

 不再回首,只为城南旧事?

 隔排而葬,天堂里已经比邻了吗?

 看看,十二月党人的女人们

 女人,是英雄永远的手下败将

 让他醉吧,他已完成《图画展览会》

 斯特拉文斯基,以毁灭为乐?

 虽有七年之痒,但鲍罗丁的《夜曲》经久不衰

 天才是上帝最脆弱的孩子

 铁幕坚不可摧?有人穿墙而过

 伟大的作曲家,卑劣的丈夫?

 乡愁如潮水,退后一片荒芜

 写在五线谱上的俄罗斯声音,从这里散播出去

 一枚棋子?照样走通全世界

 一走近柴可夫斯基,就情怯

 爱你入骨,但不承诺永远

 所谓大师,能从错综复杂的世俗中犀利地看到必然

试读章节

高尔基去过克里姆林宫后

红场,是每一位到莫斯科游玩的旅人必到的一个地方。俄语的另一层意思为“美丽广场”的红场,因为疏阔,仿佛再多游客涌入其间,都会被吸附:地上的条石照样放着幽光、墙上的红砖照样含蓄得耀眼、圣母升天大教堂的尖顶照样夺目、古姆百货公司照样用一副爱答不理的姿态宣示它淡而又淡的名贵。只有列宁陵墓前,排着很长很长的队伍,人们耐心地挪动着缓慢的脚步,等待走进去,看一眼安睡在水晶棺材里的列宁。

就算极度缓慢,从走进安放着列宁棺椁的墓室到围着经过技术处理、百年以后看上去还像在熟睡中的列宁遗体转一圈,顶多三五分钟,我们却为这三五分钟用了一个多小时排队等候。刚刚度过20周岁生日的俄罗斯姑娘丽达表示很不理解:为什么要去看一个死去那么多年的人?他把俄罗斯搞成了什么样你们知道吗?他其实是一个德国人??我们冷眼看着丽达,用行动表示,哪怕再多一倍的时间我们也要去看看列宁,与历史如何盖棺定论无关,只因为在我们比丽达还小很多的时候,这个小个子、秃脑袋、说起话来喜欢将双手大拇指插在西装马甲袖口的外国人,曾经不容置疑地左右了我们的思想。

还记得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我们就被老师关在一间墙壁雪白、钢窗被剥蚀、日光灯亮得刺眼的教室里集体通读列宁关于星期六义务劳动的论断“普通工人起来克服极大的困难,奋不顾身地设法提高劳动生产率,设法保护每一普特粮食、煤、铁及其他产品,这些产品不归劳动者本人及其‘近亲’所有,而归他们的‘远亲’即全社会所有,归起初联合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然后联合为苏维埃共和国联盟的千百万人所有—这也就是共产主义的开始”,并像尾巴一样跟随爸爸妈妈参加在当时此地风起云涌的义务劳动:爱国卫生、脱砖坯、除四害,等等。至于《列宁在1918》和《列宁在10月》这两部电影究竟看过多少遍,我的同龄人恐怕都难以说清。只是看的遍数太多,到后来关注的重点已从列宁转移到了一闪而过的芭蕾舞《天鹅湖》片段上—满大街灰蓝色的20世纪60年代和20世纪70年代,有着曼妙身材的舞蹈家们在能让人屏息凝神的音乐中翩翩起舞,绝对值得我们因此一次次地走进电影院。

高科技让水晶棺材里的列宁遗体鲜活得犹如昨天他还在跟这个世界相谈甚欢。我们一边讨论着是什么技术能够做到让一个百年前故人的面容还如此真切,一边走进了红场的先贤祠。抬头望去,十二块墓碑各归其主:斯大林、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捷尔任斯基、朱可夫元帅、列宁的妻子克鲁普斯卡娅、高尔基、第一位宇航员加加林等。

在红场的先贤祠看见高尔基墓碑时,我心潮澎湃。

他是我最早读到其作品的外国作家。还在童年时期,我就读过改编自他的三部曲的连环画。比常见的杂志小了一半的开本,每一页都被画面占据了大半面积,只在画面的下方有三两行文字说明。每一本书都不厚,相较于高尔基的原著,我读到的三本连环画要精简了许多,但我的童年和少年时期太缺乏读物了,而高尔基讲的故事,苦情、温暖、励志等这些在今天看来畅销的元素一样不缺,于是它们深深地印刻在了我的记忆中。我为《童年》中丧父的阿廖沙随母亲回到外祖父家后常常食不果腹衣不蔽体而(P18-20)

序言

我认识吴玫老师已经有十几年的时间了。吴玫老师的正式职位是上海教育报刊总社的编辑兼管理者。我知道吴玫老师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但我并不确定,她是否当过老师。不过,从认识她的那一天开始,一直到今天,我是一直称她为“老师”的。

这绝非出于客套,而是有理由的。

吴老师曾经多次向我约稿,我当然敬谨奉命,为她主编的报刊写过长长短短的大概几十篇文章。这就让我有了很多机会,领教吴老师严谨的编辑工作和扎实的文字功底。我们经常会为文中的几个字争执得不可开交,不过,最后的结果总是令我们都很满意。所以,她是我文字方面的老师。

恐怕不仅仅是由于职业的关系,我想主要还是因为吴老师本身就是一位优秀的母亲,她对如何教育孩子以及当下的教育问题,确实有真知灼见。我经常就犬子的教育问题,向她请教。吴老师不以为麻烦,每次都小叩大发、黄钟雷鸣,让我感念,更令我钦佩。所以,她也是我教育方面的老师。

称呼她为“老师”的理由很多,我还可以列举下去。

交往的时间长了,我也就早已自居吴老师的好友之列,自以为对她还是相当了解的。但是,近几年来,我的这份自信却日见动摇了。我发现,在吴老师文静雅致的外表背后,自有某种隐密的蕴藏,极深极厚,如果没有长时间的蓄积,实在是难臻于此。吴老师的人文艺术素养,我多少是有所领略的。即便如此,我还是为之惊奇赞叹了。我想,吴老师的朋友们,都会有类似的感觉吧。

或许是其子已学有所成的缘故,吴老师蓄积有年的蕴藏还是显露出来了。仿佛是一夜之间,她忽然开始发表大量的音乐评论。说“评论”也许未必恰当。那些传播于友朋之间的音乐美文,是她聆听欣赏西方古典音乐的感受与领悟,像极了阅读文学经典之后自笔下流出的“读后感”。她的聆听和阅读交融无间,自然别有意味。

吴老师是很安静的,现在又仿佛是一夜之间,忽然开始满世界地旅游了。说“旅游”肯定不恰当,因为她怎么会是一名过客般的游客呢?吴老师依然是在阅读。她用行走的脚步、移动的眼光,用似云朵掠过天际的悠悠心情,在进行自己的阅读。“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是熟语了,好像也并不足以描摹吴老师的阅读。

眼前的这本书,就是吴老师阅读俄罗斯的纪游文字,却并不是一般的游记。我相信,读过这些文字的人,都会心生别样的欢喜。

我和吴老师是同龄人。说得平淡点,是“上有老、下有小”的60后;说得耸人听闻点,就是“上气不接下气,中间几乎断气”的中间的60后。其实,对于我们这代人来讲,俄罗斯的文学和艺术是有特别的意义的:我们出生在贫瘠甚至蛮荒的年代,那是我们珍贵无比的、几乎是……的资源和养分。如果顺便说到音乐,那就是我在偶然听到《贝加尔湖畔》时,会伤感,几近落泪的原因。这种凄凉苍白的无奈美感,是我们这代人的共同记忆的回声吗?

如果大家多少还有兴趣了解一下“既为人子女、又为人父母”的我们这代人,多少愿意感受下我们“气紧”的痛苦和“断气”的忧惧,那么,请读读吴老师的这本书吧!

我感谢吴玫老师的文字,更感谢读者诸君的阅读。

钱文忠

2016年7月4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怎样让旅行遇见文化(精)/修养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吴玫
译者
编者
绘者 孔燕
出版社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1687597
开本 32开
页数 249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168
出版时间 2016-08-01
首版时间 2016-08-01
印刷时间 2016-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14
CIP核字 2016131318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8.25
印次 1
出版地 黑龙江
214
147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3:2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