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温尼科特传
内容
编辑推荐

罗伯特·罗德曼创作的《温尼科特传》是一本用精神分析理论分析精神分析师的传记。

温尼科特,这位牵着泰迪熊的小掌登上精神分析殿堂的淘气叔叔,一直以来都给人温和、灵活、欢快,甚至“完美无缺”的公众形象。表面上他似乎总是无忧无虑地生活在幸福的光环下,拥有无懈可击的童年和灿烂夺目的学术成就。但是,私底下的他,真的是这样吗?

内容推荐

《温尼科特传》作者罗伯特·罗德曼医师经多方奔走访查及查阅大量资料,为我们拼贴出一幅带灰调,或许不甚完美的温尼科特画像:平静的英国乡间童年、与完美到近乎圣人的父亲和抑郁的母亲间耐人寻味的亲子关系、与美丽却古怪的第yi任妻子的离婚隐痛,以及历经煎熬后跨越道德界限,与知他甚深的第二任妻子圆满和谐的婚姻生活。

现实生活中的温尼科特有点孩子气、优柔寡断却又叛逆、对钱没概念,还常唆使员工跑腿代办私务。但在学术成就上,爱玩的性格为他带来了极大的创造力,天生反骨造成了他思想上的绝不受制于quanwei,也使他成为英国战后极少数在吸纳大量克莱茵派的理论精髓后,仍能摆脱钳制、有独到见解的精神分析理论家。我们可以说,他的“不完美”成就了他。

除以大量篇幅探讨温尼科特的思想背景外,本书另兼论了英国精神分析学会的发展史和几位重量级人物间的权力纠葛,包括梅兰妮?克莱茵、安娜?弗洛伊德、詹姆斯?斯特雷奇、欧内斯特?琼斯和玛殊?汗等人的恩怨情仇,深具参考价值。

目录

第一部

 第一章 一本书的引言

 第二章 家世与早年生活

 第三章 寄宿中学

 第四章 剑桥

 第五章 医学院

 第六章 医院的工作

 第七章 艾丽斯·泰勒

 第八章 分析与婚姻

 第九章 琼恩·里维埃尔

 第十章 克莱儿·布里顿

 第十一章 梅兰妮·克莱茵

 第十二章 玛丽恩·米尔纳

 第十三章 人类与外在现实的接触:1945?

第二部

 第十四章 退行:1953?

 第十五章 玛殊·汗

 第十六章 “我们分析师想要被吃掉”

 第十七章 可能杀死精神分析师的病患

 第十八章 梅兰妮·克莱茵、唐纳德·温尼科特与

 克莱儿·温尼科特

 第十九章 真我、假我,以及“不沟通的权利”

 第二十章 更深的旅程

 第二十一章 女性,男性;存在,行动

 第二十二章 客体的使用

 第二十三章 结束,以及开始

尾声 不少于一切

注释

附录温尼科特生平年表

试读章节

温尼科特是否在这段时间全心投,,kJb童工作,这一点并不清楚。不过,在1923年的两项职务都与儿童照护有关。那时候并没有小儿科住院医师训,他也没有接受精神科住院医师训练,因此我们无法很有把握地说,当时他若不是精神科医师或儿童精神科医师,就是小儿科医师。以他到晚年累大量儿童身心健康的经验,大可以权威人士的身份撰写有关儿童精神医学书,但是在他临床工作刚起步的时候,他还只是出于一己的强烈兴趣,将式各样的儿童经验放在一起,形成某种专门知识。这些作品最后集结在《儿期疾患之临床记录》(ClinicalNotesonDisordersofChildhood,1931)一书中。七书是为基层医师(generalpractitioners)所写,在书中他给自己的定位是以轻医师的身份叙述经验,内容主要与常见疾患有关,其中许多文章已经在基学出版品中刊登。他对此做了这样一个简短总结:“此书是首开先河的书奢之一,它融合T4'Jbl科学的两个面向,即内科医学与儿童精神医学。”1971,接替他工作的医师苏珊娜·艾赛克思(SusannaIsaacs)写道:

此书迷人且引人深思。他如水晶般澄澈清晰的写作风格正在成形,即便是对于偏重生理取向(ph~cally—minded)的同事们,该书仍是十分震撼的。震撼的原因是,他所觉察到情绪是普遍存在的重要性是以如此简洁扼要的手法呈现,以至于他的结论和他的证据都仿若水到渠成。即使在写作这些早期作品的当时,他的行动都是基于以下认知:“试图将知识强加于孩子身上,就如同试图避免孩子探索和发现一般,都是一种焦虑的症状。”这里指的是提供儿童有关人类性欲的生理知识然而温尼科特的强项之一,便是他能够看到在单一事件背后的总体反应模式。所以他知道,如果你想要扰乱某个人,只要强加知识于他即可。

有一篇评论确实颇具敌意。温尼科特已在第一章写道:“事实上,在病童的案例中,我们通常可以在某个程度上合理猜测为何他无法维持健康,因为致病的原因不出那几项。”该评论者尖酸的批评是:“一个靠猜测的医生多少是危险的。”

温尼科特在书中的导论写道:

众所周知,刚拿到医师执照的新人变成医院里的男仆,接连不断接受震撼教育。他必须耗费许多时间在“不怎么有趣”的病患身上,迎来送往,为的是凑足病患数目,他只知道要确保他的病房满床。对他来说,很幸运地,大部分城镇的病床床位都极度短缺,伦敦当然也是,好运的他得以在六个月的任期间和那些他负责照护的病床维持着清淡如水的关系,而大部分那些所谓的病患其实并不是真的“病患”(cases)。

然而这个经验已经打乱他内心的平静,他真正的医学教育开始了。  现在他可能在一个忙碌的儿童医院担任急诊室医师,在他的时间结束以前,他后悔他所做过的事。他病患中的绝大多数“没什么问题”,例如有一点卡他鼻炎,有点“神经质”,有相当严重的生理疾患,不过半点生理症状都没有,等等。还不只这些,偶尔也会遇到几个肠套迭、肠扭结、“呼吸声完美无瑕”的肺炎,或者坏血病——他因而兴趣不再。

他仍持续受教育。

很快地他来到临床第一线执业,不只是为了谋生,他必须证明自己的存在。现在他发现每个个案都是这么有趣。更怪的是,在执业过程中,他从未见过一个肠套迭、幽门狭窄之类他发觉比喷射性呕吐更为罕见的疾病,如果十年内遇到过一个坏血病案例,他就算够幸运的了。现在他开始抱怨:为什么我在教学医院受训时,没人教我这些常见的疾病和症状呢?

温尼科特接着作结论:“必须要有人来为他写一本书,而本书或许可作为此方向上的一个尝试。”

在1949年有关分娩创伤的论文中(《分娩记忆、分娩创伤与焦虑》),温尼科特描述一位50岁老妇人的案例,那是在他住院医师任期内所治疗的个案。病患H女士是一位速记打字员,她苦于严重的精神官能症,症状包括一阵阵极为严重的便秘,其剧烈程度是温尼科特所不曾见过的。H女士苦于急性发作的焦虑症状。基于从书上读来的十分生涩的知识基础,他采取一种基本的宣泄疗法:“在此治疗中病患躺着睡觉,却会突然在噩梦中惊醒。于是我通过一遍又一遍重复那些她在急性焦虑发作时所大吼的话,来帮助她醒来。通过这个方式,我得以使她和焦虑情境共存,并使她记起坎坷的童年早期所有创伤事件。”汉娜·亨利,温尼科特的一位挚友,曾提到一位接受他类似治疗方式的病患,与方才所述的应该不是同一位(参见第八章)。

他在20世纪50年代提及同一时期所遇到的病患。“那是一个有关强迫性过度换气的案例,在我1922年担任住院医师的时候遇到。他的症状持续数个小时并造成严重的生理反应,但是当我和病患发现症状始于性交过程当中,而且是性交畏惧的一部分时,它竟然消失了。”这时的他明显全神贯注于精神分析原理,且正在试验自己的早期功力。

在他晚年一个有关他接受训练的回顾性谈话中,他谈道:“我痛恨去想到错误。在胰岛素时代来临以前,我依循上级的教导而做了愚蠢且无知的尝试,因而溺死一名糖尿病病患。这位患者其实终究不免一死的事实,并不能使我好过一点。我还做过更糟的事。年轻医师在帮助他渡过诸多灾难的同行间拥有某种地位之前,尚不知自己的无知时,是快乐的。”这是他的典型作风,平衡地呈现成功与失败的两面,基本上是对经验性事实的忠诚,同时也可以中和任何潜入过去回忆中的过度理想化。他在离世之前也再度简短地提到这种失败感,同样引用这位糖尿病患者作为案例。P45-47

序言

对一个男性医学生来说,选择儿科作为终身从事的职业,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做了儿科医生以后,又不是去治疗儿童的身体疾病,而是去研究和改变可能导致儿童身心双重问题的病理性的母婴关系,就更加困难了。这些困难都源于一个因素:跟女性相比,男人常常更加不愿意面对自己内心那些温柔的东西。

温尼科特战胜了这些困难,他坦然地做了儿科医生和儿童精神分析师。在四十多年的职业生涯中,他直接帮助了6万多对母婴,间接影响了一代甚至几代英国人。当然,被影响的不仅仅是英国人。弗洛伊德之后,对精神分析培训影响最大的就是温尼科特。由此散发出去的力量,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影响了人类的全部文明。

我们也许可以说,专家的任务就是制造术语,然后用这些术语构建出一个理论体系。弗洛伊德制造的术语,高冷而晦涩,似乎不是要用那些术语说明什么,而是要隐藏什么,就像是他一生都要揭示的潜意识的伎俩的见诸行动。如果冰冷的术语是弗洛伊德温柔内心的反向形成,那么这位被誉为人类精神领域里最勇敢的探索者的人格,其实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勇敢。

温尼科特的术语,温暖而通俗,人人能理解,人人能接受,也人人都能因为接受而产生改变。这是因为,他接纳了他的温柔,他的意识和潜意识一致地认为:最温柔,就是最勇敢。

男人应该冷峻而刚硬,这是落后的农耕社会对男人的要求。在这样的理念背景下,呈现温柔的男人似乎就不那么男人了。对于男性身份认同不足的男人来说,这种外在评判会带来深重的屈辱感。但对一个像温尼科特这样的男人来说,自己就是男人的坚定认知已经无需外在证明,所以他敢于温柔。反过来说,一个男人温柔的时候,恰恰就是他最男人的时候。

以远离温柔的方式“装扮”成男人的文化史和家族史,是一部血泪史。我对数以干计的成年男女做过治疗性访谈,他们中的很多人,或哀怨或愤怒地告诉我,他们的童年有着一个怎样的严肃、冷漠或暴力的父亲。我也能看出,这样一个父亲,对他们的整个人生有什么样糟糕的影响。

温尼科特发明的最伟大的精神分析术语,我个人认为,是“g00denoughmother”。这个术语在翻译成中文时遇到了问题。最开始翻译成“足够好的妈妈”,容易被误解成了做个好妈妈,忽略了原文的“够了就行了、不要过分好”的意思。后来翻译成“刚刚好的妈妈”,又觉得什么叫刚刚好很难定义。不过我觉得,翻译成“60分妈妈”,最为传神和精确。

“60分妈妈”的意思是,肯定是好的,因为及格了,但却还有不好的地方。如果好妈妈的终极考核标准是看她能否培养一个健康的孩子,那么“60分妈妈,,最符合标准。这样的妈妈总的来说是好的,但她同时也具备“坏’,妈妈的特质,比如有时会抛弃孩子独自去“寻欢作乐”。天意难测,但温尼科特却看透了天意:妈妈的如此“失职”,恰好为孩子健康成长提供了机会。所谓100分的“完美”妈妈们违背了天意,所以她们使孩子患上各种身心疾病,无法远走高飞。

温尼科特的这些思想,几年前就已经来了。在特定的圈子里面,甚至已经深入人心并成为行动的准则。这一次是他的传记出版,象征着这个人“亲自,,来了。其意义是,温尼科特的思想,可以帮助妈妈如何对待孩子,而他这个人.却可以使爸爸们有一个如何成为并敢于成为“因为温柔、所以勇敢”的称职爸爸的榜样。

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我刚买了一套弗洛伊德传记《心灵的激情》(新版由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5年6月出版),推着自行车坐轮渡从汉口去武昌。我把书放在自行车后面的坐板上,一个浪头打来,其上册滑到了江里。丧失之痛,在此刻仍有些许残留。此痛当然无关乎金钱,而关乎那些远远高于金钱价值的价值。

同样,如果我们拥有这本《温尼科特传》,不仅仅是表示我们的书架多了一本书,多知道了几个创造性的心理学术语,还意味着我们决定放弃借完美掩盖缺憾,有能力用温柔表现勇敢,以成长对抗失去的哀伤。

最近听人评论心理学家说:新手看着最专业,专家看着像在玩,大师根本就是在胡闹。按照这个标准,弗洛伊德是新手,温尼科特是专家,大师还没见着。

不过也许,大师并非总在胡闹。大师也可能在过自己的日子,就像温尼科特一样,在自己的亲密关系中浮浮沉沉。

书评(媒体评论)

读一位学者的传记,是一个很好的去魅过程——消除那些太过表面的理解。温尼科特是我非常喜欢的客体关系理论家,所以能够读到这样的专辑,我觉得非常荣幸。

——武志红

著名心理咨询师、畅销书作家

我们拥有这本《温尼科特传》,不仅仅表示我们的书架多了一本书,多知道了几个创造性的心理学术语,还意味着我们决定放弃借完美掩盖缺憾,有能力用温柔表现勇敢,以成长对抗失去的哀伤。

——曾奇峰

武汉中德心理医院创始人、首任院长

本书与其说这是一本传记,还不如说它是一份病历,是温尼科特和一大帮精神分析师的病历,而且是以与温尼科特全然不同风格撰写的病历。如果想要了解英国客体关系理论的历史,想要了解以精神分析理论解析早年经历与其思想形成的关系的方法,这本传记无疑是一本juejia的教材。

——吴和鸣

中国地质大学应用心理学研究所副教授

这是一本很好的传记性作品,在叙事过程中也深刻地阐述了温尼科特的理论和临床的各方面。这本书值得向精神分析工作者、心理学家、心理学爱好者推荐。

——徐钧

全球聚焦心理疗法学会(TFI)训练师、协调员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健康辅导中心督导及讲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温尼科特传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罗伯特·罗德曼
译者 吴建芝//简意玲//刘书岑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19203894
开本 16开
页数 41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26
出版时间 2016-01-01
首版时间 2016-01-01
印刷时间 2016-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644
CIP核字 2015244699
中图分类号 K835.615.1
丛书名
印张 27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40
170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01-2014-2214
版权提供者 Da Capo Press,a member of Perseus Books LLC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3: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