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看自己(现代症的心理解剖)
内容
试读章节

氏名认同缺失

曾经见过一个网络话题,是让大家发泄自己对名字的怨恨。本来打算上前凑热闹,想想心虚地算了。尽管确实曾为自己的名字羞耻长达十几年,但事实上,我有个算得上相当好听的名字,如果叫这样的名字也敢谈怨念,多少会被认为是来砸场或晒命吧。可我真心实意地,为自己的名字羞耻过。

出于安全的需要,人们趋向与群体的选择保持一致。这是个再常见不过的社会学概念:从众。不与大部分人保持一致的选择被视为危险,容易被攻击。这个现象在小孩子当中表现得更加不加掩饰。仔细回忆起来就会发现,小时候被大家挑出来欺负、嘲弄的孩子多半是因为某些方面与大部分人不同:反应较慢,有些脏,特别闷,甚至特别漂亮,或者更加微小的——名字的读写有些特殊。

以我自己来说,“柯晗”这个名字就在不同阶段、以不同的形式被嘲弄过。小学时,男生们管我叫“蝌蚪”。当他们从我身边跑过,就用一种极尽戏谑鄙夷的神情扭起五官,捏着声音喊“小蝌蚪”。他们用声音语言神态氛围……用一切力量往我身上施法,让我变成路边阴沟里黑色绒软的球状小生物。他们成功了。

上初中后,男生开始发育,进入青春期,暴躁盲目,恨不得一夜之间历尽沧桑成为大人,同时变得不好意思再起小学生水准的直白毫无想象力的绰号。但我与名字的平静关系没有维持多久。当课文上到《木兰辞》,他们找到了对我这个不太大众的名字表达意见的方式——《木兰辞》中的新词“可汗”,念作四声和二声,和我的名字读音很像。于是他们在不停地和我进行角色扮演,三五成群跑到我面前,喊我做大王。上课时念课文,念到这句便有几个拔高的声音,硬把这句念成“柯晗大点兵”。

我那时还是懦弱的、从众的、渴望被了解却不希望被特别关注的女孩,为此感到特别恐慌无助,不知如何才能令自己不总被关注。只能幻想自己的名字变成别的。自己的名字不能表达自己,我想这便是人们使用笔名的初衷。

也许不能怪人们对自己的名字诸多挑剔,因为名字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主宰不熟悉的人对名字背后人的看法。

当一个人名呈现在我们面前,即使没有见过这个人,即使并非自愿,我们也已经在大脑中描画出一幅包含性别、年龄、种族等诸多特征的图景。而这幅先入为主的画面影响我们对名字背后的人的判断程度之深,恐怕令我们自己都吃惊。

2004年,芝加哥大学和剑桥大学的两名经济学家做了一个实验,他们向波士顿和芝加哥寄送了上千份简历,这些简历一部分被署上典型的白人名字,比如.Emily或Greg,另一部分则被署上听上去很像黑人的名字,比如.Jamal,Lakisha。结果发现,被署上白人名字的简历接到用人单位联系的可能性比黑人名字的简历高出50%。

类似令人沮丧的结果也出现在性别类的研究上。研究者同样准备了一模一样的简历,不同的是一部分署上典型的女性名字,而另一部分则署上典型的男性名字。他们将这些简历送往238名心理学家手中,请他们评估雇佣这些简历背后人的可能性。结果发现,无论这些心理学家是男还是女,他们都显著偏爱署名为男性的简历。

左右人们偏见的不仅是名字的拼写,甚至还有名字拼读的难易度。研究发现,在进行政治投票时,人们对名字好念的候选人评价更高。为了进一步探索姓名拼读难易度和世俗成功之间的联系,研究者还随机调取了一份美国律师事务所的名单,他们发现相比名字难念的律师,名字好读的律师更可能升到更高的职位。这样看来,明星更改艺名的重要性似乎确实有一些依据。

在无关紧要的场合,名字所代表的时代特征还会被我们用于判断年龄,比如近两年我们常见的日本流行儿童姓名,再过十年甚至更久,这些孩子就会被人通过姓名推断出大致的出生时间。

我们投射在名字上而产生的这些效应,源于我们对名字后面的那个人的期待,更深入一点来说,它源于我们大脑各种直接、间接的过去经验堆积而成的刻板印象,即偏见。

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单枪匹马无法战胜人类意志的懒惰。与其他刻板印象相同,名字造成的先入为主的印象,也会随着对名字背后人的深入了解而被抹去。存在于名字上的性别和种族的偏见,归根到底是源于性别和种族歧视的存在,解决的根本办法只有穷尽此生努力让这些可悲的偏见渐渐消除。

我曾译过角田光代的散文集《礼物》中一篇关于名字的短文,她认为,名字是身体之表,当名字被呼响,命运就会被它所引导。听起来很浪漫,从名字拥有的力量来看,似乎也有些道理,但还是太软弱了些。就像这世上那么多人,使用一个与本名相距千里的代号,作为网名等。我们并非艺人,却自觉进入包装的图圄。这个囹圄就是“自己”。

过去有个女同学令我印象深刻。她姓一个比我的姓冷僻得多的姓氏,以及笔画繁多的名字:博谦。她同样受到男生们的攻击。找不到谐音,他们还可以攻击这个名字难认和难写。但她本人看起来却并不很在意。在我印象中,她有着倔强的好看面孔,每次介绍自己的名字,她都清晰地重复:因为爸爸希望我博学又谦虚。这份坚定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生而为人要承受的束缚远远不止名字,相比加诸肉体和精神疾病上的污名,名字所带来的不便大概是最容易主动摆脱的了——接受它,像接受自己与大部分人相同或不太相同的身体、面貌、想法、过去一样:或改变它,像摆脱付诸自己身上令自己不便的惰性或偏见一样。(P003-006)

书评(媒体评论)

推荐

科学研究表明,幸福人生的秘诀在于“不拧巴”。在这本书里,柯晗将心理学的智慧溶入到细腻的文字中,完美地诠释了这样一个道理:许多时候,我们的种种问题之所以令人苦恼,恰恰是因为我们把它们当成了“问题”。换一个角度看待自己,接纳并欣赏自己原本的样子,许多心结便会迎刃而解。可以说,本书是一本幸福生活的行动指南。——心理学科普作者 沉默的马大爷

讲“心理”的时候,人们容易将精神和生理割裂开来——要么太生物,要么太精神。美少女柯晗的知识结构刚刚好,有神经科学有精神心理,居然还通俗易懂。——简单心理创始人 简里里

柯晗是位科学家,也曾任职漫画杂志主编、心理咨询师,还是日本小说与童书译者。这种对大众认知和文学性的关注,让她这些关于心理和自我成长的文章有一种娓娓道来的味道,还十分关切现实。她会写都市人的“物质依存”和“断舍离强迫症”,解释在不断刷朋友圈的强迫动作背后,是人的自恋需求。读《爱上不完美的自己》,会觉得它是一本由活生生的真人写的科普书,有讲解,更有讲述。它是一本可以伴人入眠的枕边书。——记者、专栏作家 淡豹

拿起这本书,就像回到了一个个和柯晗聊天的下午。有一搭没一搭地分享家长里短,然后得知这些故事与最前沿的心理学科研究之间的关系。幽默的心理学家讲起八卦来也是很毒舌的!——《城市画报》 杨凡

在我认识的女孩里,没见过一个像柯晗这么脆弱、又像柯晗这么坚强的了。学习心理学的女孩很多,但像柯晗这样的弥足珍贵:她勇敢地凝视自己和他人的伤口,尽最大的努力给出了解决之道。希望你读完这本书,也像现在的柯晗一样,健康、热诚、快乐。——作家 方悄悄

后记

七八年前,一位友人寄给我一本在日韩国女作家柳美里的散文集,名叫《私语词典》。那本小书很薄,包含几十篇字数在1000~1500字的短文。每篇都以一件物体或一件事为主题,讲述她自己关于此的人生故事。

那是我第一次直面的“私写作”。她不像我们接触的许多充满青春期气息的私写作那样,带有挥之不去的自我辩解或美化的嫌疑,在将自己作为写作主体的过程中,柳美里冷淡得惊人。《私语词典》就是她用这种冷淡的口吻写一系列日常事物,其中展开的故事却常叫人猝不及防。比如写印度纱这种布料,她写的是小学时穿着印度纱的裙子在补课时被骚扰。写胸部,则写体检时被公开取笑胸部发育缺陷;写新年便当,在离婚的父母家分别过新年,父亲家去得太晚,定的新年便当里的鲑鱼子已经腐坏了,父亲却固执地搅一搅吃了下去……。这些故事都没有结论,当然也没有任何目的,不做升华,也不做气氛烘托。现在想想,这种冷淡的笔法也可能是一种傲慢。而当时,它向我提示了一件珍贵的真相。那就是人和写作的相处方式原来还可以像这样:通过写,毫不辩解地、极度地坦白自己。

我翻来覆去地读了很多遍《私语词典》,那之后不久得到一个写专栏的机会,便把《私语词典》的字典形式用在了当时那个专栏里。当时的我刚工作了五六年,有许多关于自身和世界的意见与困惑,也开始有了不能通过买买买、游玩和与朋友倾谈排解的忧郁。于是每期以一个困惑或令人忧郁的症状为题写作,试图借用理性排解困惑。这个专栏里的小文,就是现在这本书的雏形。后来几经周折,终于在今年得到合适的出版机会。我自己也因为人生轨迹变化,成为一个研究者,了解了更多来自理性世界的信息,于是重新编写了其中大部分,出版成这本书。

现在看起来,这种主题加上心理学研究知识的行文,可能会被归类为科普书,但我自己并不这么看它。尽管引用了一些心理学知识来讨论每个症状,但这些研究、信息,并不是最重要的部分。

再回到柳美里的写作上。《私语词典》之后,我又陆续买了柳美里一个比较知名的私小说系列:《命》《生》《魂》《声》。整个系列讲述了她在30来岁时的人生:选择做单身妈妈,在前男友、剧作家东由多加的陪伴下生下孩子,身患癌症的东由多加死亡,独自抚养孩子的辛苦……生活看起来狼狈不堪,却又不可置疑地继续着。这样一套看起来充满“负能量”(一个当下流行的粗暴概念)的书,却深深慰藉和疗愈了当时被与日俱增的疑惑与焦虑折磨的我。

读完这套书后的五六年,我经历了跳槽升职,从编辑行业转行到展览和心理咨询,再重回学术界走上研究之路,同时从事科普和写作等一系列人生变化。现在描述起来,似乎变得迅猛,但对我自己来说,却是个探寻自我疗愈最佳道路的自然发生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中,无论咨询技术、艺术、工作流程或科学,都只是一个帮助探讨和梳理困惑的工具。

今天的人们已经能熟稔地谈起心理学的一些经典概念,也养成了通过阅读流行心理学类文章做为自我疗愈的手段(或许也会把这本书作为其中的一种买回家)。但其中却存在一股极端错误的趋势。

在运营科普公众号的过程中,我发现做为大量涉猎偏见和标签研究、力图提醒人们其弊端的心理学,在大众流行领域,实际上是被当作“标签学”对待的——人们从大量知识、假说、叙述中给自己和他人寻找标签,为自己在世界中找到一个群体,借此为自己的行为倒推理由,去辩解。这就是许多人使用流行心理学,甚至科学的方式。

阅读是为了寻找理由,转发是为了声明态度和区分于他人,以至于科普文章不冠上张牙舞爪充满刻板印象和智商优越感的标题就无法获得阅读。而科学真正的思辨、怀疑和开放精神,没有人关心。

这个现状多么讽刺。

真正作为科学的心理学并不能直接用于指导个体的人生。更重要的是,一切关心人的思想,其真正内核精神,是学习如何坦白、暴露、直接地看自己。无论咨询技术、心理学名词和概念、统计数据还是研究结论,如果不在直面自己的前提下使用,就会像蒙眼走路,随心情和需要依附于不同的理论、说法和数据,最终只能渐渐走进迷茫深处。

无论在一些有限情境下有效的咨询技术、还是由人类在严格控制实验环境下得到的观察结果,或是由目前存在限制的统计方法得出的统计结果,它们都只是工具,是一支手杖,而不是道路本身。真正的疗愈之路,大概就是像柳美里那样,即使可笑、混乱、荒唐、犯下无数错误,感到人生不可挽回,即使如此也要毫不畏惧地,几乎是恬不知耻地,坚持直面自己。

写这篇文章前搜到柳美里的博客。她像个正儿八经的作家那样,每篇都写得很长。博客中已经自称有一家三口,当时未婚生下的婚外私生子16岁了。一家三口中的第三人是同居男友,比她小15岁,她在文章中有时称他为“珍念”,有时称“时雨”。还养了一只叫“由纪夫”的猫。看起来一切都过去了。

像她那样活的话,不依靠心理学或别的什么也是完全没问题的。

所以,对我来说最好的是,读完这本书后,你发觉自己不需要这本书。

柯晗

2016年9月

目录

第一章 拥抱内在的小孩

你的一切不被主流价值认同的情绪反应一点错也没有。错的不是你,而是不愿自我接纳的那个内在孱弱的小孩儿。

 氏名认同缺失

接受我们自己。是我们的身体在引领名字,只要你能使它发光,最普通的汉字也会被铭记。

 彼得潘症候群

真正的活力是一刻不停地期盼着看到蜕变后的新的自己。一个拒绝面对人生的人怎还敢奢望最终有所获得。

 进食孤独恐惧

一切恐惧都来源于孤独。而真正的孤独,是束手无措,无能为力,只能任凭自己被世界淹没。

 味觉与本我

我们对劣质、粗糙垃圾食品无以名状的热爱,无他,只是因为那是来自我们儿童时期的味觉回忆。

 唯有食欲与心不可掩饰

饕餮之欲与心的渴望紧密相关,而向之吐露的一切秘密都不可能被掩饰。

 名为“我”的鬼

在缤纷的物质文化中,沉迷于独属概念的我们,在乎的不是物,而是自己那唯有在这些外物的包裹下才能确认的、越来越模糊的“自我”。

 心的房间和安全依赖

没能建立安全依赖不一定就会变成别扭、纠结又偏激的大人。因为,你总将长大并遇见各种在实验室里无法设计的事情和人,得到许多难以测量的感悟,没人敢说你一定比谁们能得到的快乐少。

 拖延症的真相

需要抢救的不是拖延症,而是身为人类的我们队高效主动工作场景的过度幻想。

 颠倒众生的抑郁

如果不幸漫长的一生中偶然陷落抑郁之中,在康复到来之前,不如把它当作一个必须带着行走的行李,渡过一段不太容易的人生时光。

 无法摆脱的白日梦

人类的少年们都顶着一颗未熟的大脑满地跑,像其他哺乳动物的幼崽一样,由杏仁核生发冲动和情感,常常耽于幻想,甚至时不时无法抵御将它当作现实的诱惑。

 逃离自己的人生

发现新的东西,而后迷失于它,厌倦,又闹着回头去寻找最初的心情。但当退行无法真正退回到当时,我们只好不断制造更新的东西来满足渴望退行的心。仔细回想就会发现我们总在重复着这样的退行,同时被退行推动着前进,这样不知不觉间,竟铺就成了一整条人类文明发展历史。

第二章 于万千联结中认识自己

人总要去和他人建立这样或者那样的联系,以用来明白即使有缺点的自己也是可爱的。

 饲育忧虑

你陪伴另一个生命,照顾它,爱它,疏忽它,令它受伤生病,面对它的死亡——承受这生命的历程,体会它的完整包括损坏与死去——直到可以不再害怕。

 从物质依存到断舍离强迫症

人类需要通过旧物建立归属感,知道自己来自于哪里。无法断舍离,是因为那些身外之物都是自己在世上拥有位置的证据,是自己存活于世的印记。从精简人生到逐渐丰满,人就是这样与世界建立联系的。

 身处数码自恋时代

年少时仿佛在远处一直有一台摄像机拍摄着自己与自己的伙伴,咔咔咔地不停转动播放着以自己为主角的电影。而长大,则是有一天你终于发现那台摄像机不知何时不见了。

 偶像投射误会

当偶像们跨越时间,他们于是脱离虚幻,成为我们人生中从未对面讲话的老朋友,他所证明的,是我曾经的爱与怯、孤独和勇气。

 恋爱依存

这世间人人互相提防,不到最后一刻谁也不肯承认属于对方。好在人还可以恋爱,这样一来,起码有一个人确定属于你,爱恋你,在感情上全部或部分的依赖于你。人需要恋爱,以用来明白即使有缺点的自己也是可爱的。

 没有欲望的年轻人

为爱拼尽全力的人,懒散、没有欲望不会再爱的人,自我过大或过小的永远无法容纳他人的自恋者,甘愿为外部价值投入生命的人……世上一直有那么多人,我们各自散落世间成为璀璨画面中或明或暗的点,才称作世间百态。

 爱情不是精确匹配的游戏

爱情的形态如此多变,这也是为什么在真正的人生中,你会见到美人与相貌平平者结合,会不明白为何你朋友口中的男神对你来说毫无吸引力,也会发现描述自己的理想对象十分困难。而这一切,才是人间应有的丰沛情景。

 无法兼爱的人类

我们大概不能同一时间平等地爱所有人的,但确实可以爱更多人。

 弹幕上瘾

那些被电影工业高端化的变革剔除的平民的、热闹的、“不上台面”却能加强共情的人类交流的需求,终于在弹幕里面复活。

第三章 在自我与现世间达成一个平衡

我们在这个世界中跌跌撞撞,与既在规则博弈,与其他生命互相渗透,努力着找寻自己的方向。

 外向迷信

不论外界多么喧哗,你可以保持自己内在舒服的状态,并骄傲地告诉别人这些组成你的特点。因为你生而如此,你和其他外向的人一起构成这个世界的丰富多彩。

 苦难崇拜

“锦衣玉食”“温室中的花朵”只是安慰受苦者的谎话,苦难最终会让心灵越来越粗砺苍白。若不幸遭遇罹难,当然穿过它努力靠近光明是唯一选择。而如果恰好身处幸福之中,这本身已无上完满。

 贩卖狂热

那些敢于在每个阶段兴冲冲发布自己感想的人,回忆的光华永远属于他们。他们敢于告诉你,人生漫漫,做过几件傻事,说过几句蠢话,没什么大不了的。

 害怕争执、羞于发怒

那些强调宽容谅解、冷静平和的肤浅鸡汤,造就了一个贬低发怒宣泄的伪心灵健康观。它们是把粗糙生锈的残刃,以人类对自身亘古的羞耻为支点,阉割掉弱者的情绪,却根本不提一个我们幼儿园时就该被明示的道理:当被伤害,首先你有权要求别人道歉。

 衰老幻觉

定义“青年”的应该是有激情、有能力、做出成就这样的精神特质,而非年龄。

 理智与情感与怪兽网络

“与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式说话”是维护我们角色的安全墙,而今它被过分热情的网络公司们强行拆除。

 镜中自我成瘾(Looking-glassaholism)

即使我们也许一生无法分辨真正想要什么,也算不上失败。能拒绝那些令我们不舒服的他人眼光,感到自己强大豁达有力量,已经算很有勇气了。

 这真的是个看脸的世界吗?

人类社会这个复杂的系统并非是单纯看脸的,而也正因为其复杂多样,给了人们更多方式去努力,也才有那么多精彩的故事。

 性别差异真的存在吗

脆弱皮肤骨骼包裹下的我们,比起男女,首先是由同样种类的荷尔蒙以不同比例塑造出的,名为人类的物种。与其狭隘地用性器官差异互相讨伐,不如欣赏万种自由的灵魂。

内容推荐

由柯晗所著、王静思编绘的《看自己(现代症的心理解剖)》一书是心理学通俗读物。用于真正的自我疗愈。

编辑推荐

一生中总有许多谈不上要见心理医生,却长期困扰心灵,不大不小地影响着生活和情绪的烦恼或怪癖,比如:有一个让自己懊恼数十年的名字,恋床恋家、不敢贸然留宿在外,害怕一个人吃饭;又有在和他人互动联系中的偏听偏信,如相信门当户对是爱的真理,或是没有爱情就要发疯;甚至有些人会为所谓常识左右着人迷失自我,比如相信“能卖钱的经历才是有价值的”“女人30岁前不结婚就嫁不出去了”“内向人是不适应这个社会的”。这些都是心理亚健康状态。由柯晗所著、王静思编绘的《看自己(现代症的心理解剖)》一书以扎实的心理学基础,融入温和的文学描述,温柔剖析心理亚健康状态,帮助读者了解到:世上有这么多的人,我们怀抱着各自的问题散落世上,成为璀璨人世中或明或暗的点,这才称为世间百态。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看自己(现代症的心理解剖)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柯晗
译者
编者
绘者 王静思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111549086
开本 32开
页数 19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44
出版时间 2016-10-01
首版时间 2016-10-01
印刷时间 2016-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图书小类
重量 0.306
CIP核字 2016227151
中图分类号 B84-49
丛书名
印张 6.6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1
151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3:5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