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澄明之境--陶渊明新论
内容
编辑推荐

陶渊明的生命境界孕育于中华民族博大深厚的传统文化,并体现了晋宋之际名教与自然合一的时代特征:儒道兼综,孔庄并重。我国古代伟大诗人中只有他才达到了这种人生的化境——任真肆意又固穷守节,洒落悠然又尽性至命……

他给琐碎的日常生活带来诗性,把晦暗的人生引导入澄明!

戴建业创作的《澄明之境--陶渊明新论》研究了他的故事。

内容推荐

戴建业创作的《澄明之境--陶渊明新论》讲述了:陶渊明所处的魏晋时代是个风雨如晦的乱世,是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就在这片混乱中,陶渊明用他喜欢的菊,也用他钟爱的酒,更用他澄明的心,创造了一个宁静悠远的小世界。陶渊明采菊东篱,悠然见山,心与物齐,客我两忘,上接漆园蝶梦,下启子瞻一蓑烟雨,脱然“为己”,超越了秦汉士人们壮怀激烈的传统人生梦,突破了魏晋玄家们恣意不安的现实人生路,为后世士大夫创造了一个精神的故乡,觅得了一处安顿灵魂的居所。回观我们灯红酒绿、车马喧嚣的现代生活,在一片物质的海洋里,我们的心浮浮沉沉无所依傍,陶渊明就是那片净土,让我们能够用不为外物所惑, 安于布衣粗食、简单质朴的生活。

目录

三版自序

导论

第一章 洒落与忧勤

 ——论陶渊明的生命境界及其文化底蕴

第二章 纵浪大化

 ——论陶渊明的生命意识

第三章 不失此生

 ——再论陶渊明的生命意识

第四章 知性与尽分

 ——论陶渊明对自我的体认

第五章 养真与守拙

 ——论陶渊明归隐

第六章 对人际的超越与关怀

 ——再论陶渊明归隐

第七章 融然远寄

 ——论陶渊明饮酒

第八章 静穆:超越生与死的结晶

 ——论陶渊明诗歌的主导风格

第九章 回归自然

 ——论陶渊明的诗歌语言

第十章 由冷落到推尊

 ——陶渊明接受史片论

第十一章 由伦理到存在

 ——陶渊明接受史再论

参考书目

后记

再版后记

试读章节

诗前小序说:“时运,游暮春也。春服既成,景物斯和,偶影独游,欣慨交心。”这首诗抒写暮春独游之乐。在一个“景物斯和”的良朝,诗人穿上刚缝制成的崭新春服去东郊游览,只见微风吹散了山间的薄雾,天空点缀着淡淡的白云,和风轻轻拂动田野嫩苗,郊外的风物那样清新静美,诗人的心情那样恬适和悦。“有风自南,翼彼新苗”二句“写出性情”,在粼粼湖水中“乃漱乃濯”,远方美景惹他“载欣载瞩”。序言说这次春游“欣慨交心”,“前二章为欣,后二章为慨,此大始末也。‘迈迈时运’,逝景难留,未欣而慨已先交;‘但恨殊世’,本之‘我爱其静’,抱慨而欣愈中交,此一回环也。载欣则一觞自得,人不知乐而我独乐,抱慨则半壶长存,人不知慨而我独慨,此又一回环也”。这儿没有政坛的血腥倾轧,没有人际的尔虞我诈,他再也不必为功名利禄而劳碌奔波,再也不为侍奉上司而折腰作揖,此情此景使他打心眼里“称心易足”,悠闲地“挥兹一觞”更是其乐融融。这使他想起当年孑L子“吾与点也”的情景.自己眼下所享受的这种人生怡乐不正是曾点当年所企望且为孔子所赞许的人生境界吗?清邱嘉穗在《东山草堂陶诗笺》卷一中称许此诗“能会曾点襟怀而发为尧、舜气象”。诗中“春服既成”、“童冠齐业,闲咏以归”隐括《论语·先进》中孔子与弟子之间的一则对话: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日:“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日:‘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日:“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日:“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 “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日:“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日:“吾与点也。”

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人所言,或者勇于事功,或者娴于礼乐。分别秉承了夫子济世与修身之志。想不到孑L子虽然没有贬斥和否定前面三位弟子的人生理想,却把由衷的赞叹和嘉许给予了那位只想在沂水中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的曾点。从拯世济民的层面来讲,孔子当然注重事功与道德,从个人的人生境界来说,他又更看重“曾点之志”,并把这种精神的超然怡乐作为人生的极致和存在的本体。这一则对话中孑L子四个弟子所谈的人生理想,在精神层次上一个比一个高,道德的境界高于事功的境界,存在的境界又高于道德的境界。在这一点上中外智者所见略同,费希特把人的精神分为“五个高低不同的境界。他认为一个人,即使具有较高的境界,站到了道德立场上。不论他有多么高的德性,也总盼望自己的行动能取得实际成果。可是外在成果永远是没有把握的,对于成败,人总不能完全无动于衷。只有摒弃对外在成果的指望,内向于自己本身,以求心安理得,自己才与本源同一,这才是站到了宗教的立场,这时,成败利钝在所不计,才能享受陶然自得的‘至乐生活’(seligesleben)”①。费希特这段话能加深我们对曾点之意和陶渊明诗中“陶然自乐”的理解。不同的是,费希特对事功和道德的超越最终导向了向上帝的皈依,而曾点与陶渊明虽超越伦理但并不走进宗教,而是将个体生命融人生生不息的宇宙大化之中——与天地同流,与万物一体。朱熹将曾点之意阐释得最为深透贴切:“曾点之学,盖有以见夫人欲尽处,天理流行,随处充满,无少欠缺。故其动静之际,从容如此。而其言志,则又不过即其所居之位,乐其日用之常,初无舍己为人之意。而其胸次悠然,直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各得其所之妙,隐然白见于言外。视三子之规规于事为之末者,其气象不侔矣,故夫子叹息而深许之。”②曾点既不像子路那样汲汲于功名,又不像公西华那般拘于礼节,脱略了一切俗缘、功利、计较、顾虑、欲求,无所利念其人生自然便超旷,无所欠缺其生命自然就洒落,这是费希特所谓摒弃功名欲望以后的“至乐”,也是朱熹“人欲尽处。天理流行,随处充满,无少欠缺”的自得之境,同时,这也正是陶诗中的“称心自足”和“陶然自乐”。个体“人欲尽处”就会显得充盈自足,就能与天地上下同流,并因其与天地合其德而生机盎然、白逸自乐。P18-23

序言

拙著《澄明之境》曾忝列我校出版基金丛书,于1998年在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初版,次年重印。2012年底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该著修订本,没想到很快在书肆和网上售罄。今年春节前,海南出版社北京出版中心总经理万胜博士特来武汉与我洽谈出版事宜,答应一次给我出五本书,拙著《澄明之境》也包括其中。对于一个读书人来说,这当然是“踏破铁鞋无觅处”的好事,我立即与上海古籍责编李鸣先生沟通,征得贵社同意后才有了如今的第三版。

王充《论衡》一开篇就慨叹“逢遇”:“操行有常贤,仕宦无常遇。贤不贤,才也;遇不遇,时也。才高行洁,不可保以必尊贵;能薄操浊,不可保以必卑贱。”“能薄”者享“尊贵”.“才高”者处“卑贱”,“遇不遇”这种命运的偶然与不公。不独人类社会如此,图书世界亦然。历史上有些伟大著作沉睡千百年无人问津,有些伟大诗人生前甚至不被大家视为诗人。《文心雕龙》评论历代诗人,连末流的诗人都很少漏掉.偏偏就漏掉了六朝最伟大的诗人陶渊明。没想到这本研究陶渊明的专著,在这十几年里能一印再印,有时还能拿到稿费或版税。当年的陶渊明那么倒霉,而这本阐释他的拙著却如此好运——人们所渴望的“公平”也许只有到天堂里才会找到。

感谢本书的策划者万胜博士,没有他的“慧眼识珠”.就没有拙著的第三版;感谢本书责编刘铮女士,没有她的细心编辑.拙著将会有更多错误;感谢《文艺研究》,为拙著初版发表很长评论,又为拙著修订本发表评介;感谢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和湖北省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对我工作的热情支持!

正如王充所说的那样,巧遇者未必贤,不遇者未必劣。深知拙著还问题多多,更深知自己极其浅陋,我唯有加倍努力地读书、教书、写书,才对得起那些一直厚爱我的师友,对得起那些不断给我鼓励的学生。

戴建业

2015-4-17于枫雅居

后记

诗人卡里马卡说,一部厚书就是一个社会灾难——不是浪费读者的时间,就是浪费社会的资源;我自己觉得,一本册子就是作者的一份遗憾——或者尚存知识性错误,或者论证不够严谨,或者议论失之浮泛。

正是为了弥补或减轻这种遗憾,我才将十几年前出版的《澄明之境——陶渊明新论》进行了修订。拙著1998年作为我校学术出版基金丛书出版,第二年稍作修改后出版社又进行了重印。《文艺研究》很快为拙著发了几千字的书评,《文学遗产》在陶学百年的综述中也为拙著说了不少好话。著名陶渊明研究专家、学界前辈吴云先生,在其专著《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中,在几次学术研讨会上,对拙著都不吝齿牙谬加称赞。与此同时,我又陆续看到和听到学者或朋友们对拙著的批评。称许增强了我的自信,批评更促使我不断反省。研究者对陶渊明理解的深度,自然昭示了研究者自身存在的深度。不管是识力还是学问,不管是阅历还是心境,我年轻时对陶渊明难有很深的理解,更不可能成为陶渊明的知音。

20世纪80、90年代西方各种学术思潮和方法,像破闸的洪峰一样涌进中国,我就是在这种方法热的文化氛围中走上教学和治学道路的。虽然在这些新方法面前有点目迷五色,但由于念大学时旁听过刘纲纪先生的美学课,由于那时是李泽厚先生的学术粉丝,我的主要兴趣还是集中于德国古典美学,后来又迷上了海德格尔,海氏《存在与时间》中对此在抽丝剥茧的分析让人叹为观止。我一直很喜欢《老子》、《庄子》,并就老庄写了一些专著和论文,研究生毕业后又开始阅读宋明理学的代表作,以及新儒家唐君毅的《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冯友兰的《贞元六书》等书。《澄明之境》就是从存在论的角度阐释陶渊明的生命境界,以及这一生命境界与其诗歌境界的内在联系。现在看来,有些地方求之过深,有些地方又识有未逮。陶渊明生命境界的特征,陶渊明对死的超越,陶渊明对生的安顿,近年来我对此有一些新的体悟,原想通过修订以便将新知融进旧作,好让拙著既有年轻人的锐气又有中老年人的“成熟”。花了不少力气改完第一章后,这才发现一个新的观点不可能随意“稼接”在旧作上,把“两好合一好”的想法十分可笑。第一章的修改稿酷似一件旧外套上打了很多新补丁,那样子要多难看就有多难看。

于是,我放弃了那篇四不像的修改稿,也放弃了对旧作大动干戈的打算,只是改正了一些知识和文字错误,少数地方进行了一点补充,并以龚斌教授的《陶渊明集校笺》为底本,重新校订了拙著中陶渊明的引文。这个修订本只是对旧作做了点小小的美容,但愿它在读者眼中不至于∽渗不忍睹”。

十几年前我曾在拙著的《导论》中说:“我当然希望自己的阐释能切近历史上真实的陶渊明,但同时我也明白自己是在特定的语境中接受陶渊明的,对他的理解因而有着自身的历史性,这包括不可避免的作为前理解的先见,和可以而且应该避免的属于个人个性及知识的局限。”这段话既适合拙著初版也适合拙著的再版,它既是作者诚恳的自白也是作者无能的自辩。

戴建业

2012年6月于华中

师大南门剑桥名邸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澄明之境--陶渊明新论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戴建业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海南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4362474
开本 16开
页数 42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32
出版时间 2015-11-01
首版时间 2015-11-01
印刷时间 2015-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67
CIP核字 2015254091
中图分类号 K825.6
丛书名
印张 26.75
印次 1
出版地 海南
240
162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3: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