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茅盾文集(第4卷多角关系少年印刷工第一阶段的故事)
内容
编辑推荐

这部《茅盾文集(第4卷多角关系少年印刷工第一阶段的故事)》是根据《茅盾文集》的版本进行编选的。本次编选,收入了茅盾的全部长篇小说以及中、短篇小说。在这部新编的《茅盾文集》里,我们依然保留了茅盾当年创作时的习惯用语,没有按照现在的文字规范要求去修改,相信读者从中可以感受到茅盾当年创作的气息,将茅盾作品完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内容推荐

钟桂松编著的《茅盾文集(第4卷多角关系少年印刷工第一阶段的故事)》收入中篇小说《多角关系》《少年印刷工》,长篇小说《第一阶段的故事》及有关的作者序跋。《多角关系》发表于1936年1月1日,1936年5月出版。《少年印刷工》于1982年初版。《第一阶段的故事》发表时题作《你往哪里跑》,1945年4月出版时改为此名。

目录

多角关系

少年印刷工

第一阶段的故事

 附录

 四版序

 新版的后记

试读章节

“嘘嘘!有人来了!——嗳,讨厌!你——文静一点不好么?”

和这说话声音同时,东边窗的白绸窗幔上两个人头影子也就分开。

高跟皮鞋阁阁地响了几下。影子中间的一个——像一个鸟窠的,移到那白绸窗幔的左边去了,晃了几晃,终于留半个在幔边上,却换成侧影:朝天鼻子底下张开着两片薄嘴唇。随后是吃吃的一串笑音。

白绸窗幔的正中有一个寿桃式的影子,一只黑手移到那“寿桃”上,搔了两搔。

然后“寿桃”影子像一个足球似的,也滚到窗幔的左边去。一团黑影的跳动。末了,窗幔上一片白。

西边的窗没有拉上绸幔。斜射的太阳光发狠地晒着。好太阳!这半西式的小书房里全是一片金黄色。头发像一个鸟窠的女子现在是背向着窗,站的姿势像一个大写的s字母;她伸出了右手的食指,指着前面说:

“不要!——嗳,不能在这里;人家走进走出的过路。——你给我乖乖地坐在那边罢,不要只管想——动手动脚。”

“哈哈!依你依你。其实要什么紧!”

寿桃头的男子说是这么说,却依然朝那S形的身段走上了一步。

“啐!屁话!你们那吊眼皮的陈妈,还有癞痢小王,都是贼眉贼眼的,一股贼腔,——嗯,你这地方真不好。”

“那么,就照刚才说的,到上海去玩一天;马上就去!四点廿七分快车,还来得及。”

“啊哟!少见你这样性急的!”女的看手表,“三点廿分了,我还得回家去收拾收拾,——妈面前也总得撒个谎。哦,不行,我一件皮大衣叫裁缝去修改,还没改好。来不及!——今天总是来不及的!明天,后天。……又要过年了,爽性过了年再说罢。”

“你总是推三捱四,——皮大衣么,哦,我看见大街上一家铺子里有一件,狸猫皮的,我和你马上去买!还有一个钟头呢,怎么来不及!”

男的说着,便又走上半步,用一个很熟练的姿势伸出右臂去挽住了s形的中段,同时把他那寿桃头靠到蓬蓬松松的“鸟窠”旁边。这回,女的却不担心被人看见,斜过眼波去朝男的脸上一溜,嘴里自言自语地说:

“哦,那一件狸猫皮的么?——样子不好。”

太阳光忽然淡了一点。窗外的树叶子瑟瑟地作响。

男的上身一扭,将一条左臂也围到了女的腰间;两张脸正对了,男的脸只管逼过去,一面说:

“你穿上就好看!你是什么都好看!”

“喔唷唷!不要灌米汤了——”

女的脸上像红了一下,眼光避开,脸一偏,男子的嘴唇啄了一个空,同时女的用一只手托住了男的下巴,歪着头,格格地笑起来。

“好人!月娥!好——”男的低声叫着。但是女的一挣身就滑出了男子的拥抱,飞快地跑到门边,一手拉着门上的锁柄,回头朝男子笑着说:

“再会,唐——再会,过几天我来拜年。”

这时男的也抢步上来,嘴里哀求似的叫着“月——月。”女的似乎怕被他捉住,便一跳跳在一张大沙发的背后,上身靠在那沙发的背脊上,一对乌溜溜的眼睛望着那男子,噘起了人工的红嘴唇,摆出一脸的娇嗔来:

“对你说,文静点,文静点——你就坐在这里,我们规规矩矩说话。”

“那么四点廿七分的快车?”

男的似乎也觉得此时此地大概难以如愿,就坐在那沙发里,欠转着上身,脸对着女的脸说。女的笑着,不回答。男的把两手撑在沙发臂上,把上身再撑高一点,用了恳求的口吻:

“月娥,好妹妹!四点廿七分的快车罢!皮大衣,就买了那一件狸猫皮的。”

“嗳,缠死人了!——那一件,样子不好看,——此地不会有好的,——要好的,到上海去买。可是,可是,……”

“这容易得很呀!四点廿七分去,七点钟你就有了。”

男的赶快接口,就摸出表来看。女的咬着嘴唇笑了笑,居然伸下一只手去捏住了男的左手,低声说:

“那么,你打算住几天?”

男的全身一跳,——也不知是这句话的效力呢,还是那只手的效力,总之是两样都有一点;特别是手,此时竟和平时不同,像有电,把男的身体酥麻了半边。他恍恍惚惚回答道:

“随你喜欢,你打算住几多天就住几多天。”

“哦——上海呢,住一天也够了;买大衣再买点别的,——有一种新式的女人用的挂表,我好像见过广告,很中意;买买东西,一天也够了,上海也没有什么很好玩的,我们转杭州去多玩几天;——人家过新年,都到杭州去玩,赏赏梅花,——新年里我还没有到杭州去过。”

“好!你的打算真出色!”

男的高兴得跳起来,一翻身就隔着沙发扑过去;然而太猛了,那沙发脚下的滚轮又很灵活,女的身体一闪,那沙发就走了过去,男的险些儿跌一交。

女的掌不住格格地笑了,一边笑,一边又说:

“要是你没有那么多工夫,到上海买了东西,当天夜车也可以回来。”

“有工夫!有,有!”男的没口的叫了起来。他伸手到口袋里想掏出一块手帕来扑衣上的灰尘,忽然有一个东西在他的心头一闪,他忍不住便“呀”了一声。他工夫是有的,钱却不多;照那样的买东西再作“十日之欢”,他现在的钱袋是无法应付的。真是不凑巧,月娥这“提议”早两礼拜来就不用他发急了。然而他还能够只在心里着急,他赶快顺着那“呀”的一声转口说道:

“呀——那么,那么,还是乘九点四十六分的特别快车罢。打算多玩几天,你得收拾收拾;我,我也有点小事情要先去接洽。”

他这时倒真文静一点了,两手插在裤袋里,定睛朝女的看。然而这不是“看”,这是人有心事时候的发呆。女的立刻觉得了,这却轮到她在心里着急。她觉得皮大衣呀,新式的表呀,还有许多好看好玩的,都从她手缝中滑掉了,飞去了。她看着自己手上的红指甲,心里想道:“我一开口,他就支支吾吾的;哼!”但是她还想探一探。她绕过沙发,走到男的面前,轻轻拉住了他的手,微笑着说:

“可不是,我知道你没有工夫,跑不开;过了年罢——”P2-4

序言

这次出版的《茅盾文集》不是原来已出版过的《茅盾文集》的重印,而是在原来的基础上调整充实,重点突出茅盾的小说创作,充实了茅盾晚年重新整理出版的小说,如《少年印刷工》、《锻炼》等,并保留了茅盾的一些经典小说和他的有代表性的作品,如《蚀》三部曲、《子夜》以及中、短篇小说《林家铺子》《春蚕》等。所以,这次“新编”出版的《茅盾文集》,既保留了原来文集的精华,又增加了新的内容,充分体现了茅盾作为伟大小说家的特色。这部新版《茅盾文集》是一部值得拥有和阅读的文学巨匠的作品集。

《茅盾文集》在茅盾生前出版的并不‘多,解放前在春明书店出版过文集,但是分量大多不是很重,单本的居多,在茅盾看来,都是为“稻粱谋”的集子。新中国成立以后,茅盾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部长、中国作家协会主席等职务,其创作几乎全部让位于行政工作。

但是,文化的传承不仅需要文化行政管理者的智慧,也需要作家的文学作品的保存和传播,20世纪50年代,人民文学出版社开始为五四运动以来己故和健在的新文学作家出版文集,《茅盾文集》就是其中的一种。当时由于物质条件的限制,这部由茅盾亲自选编校订的《茅盾文集》的出版,耗时甚长,从1958年3月出版《茅盾文集》第4卷,到1961年11月出版第10卷,前后历时4年多。

195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茅盾文集》,应该是茅盾生前出版分量最重的一部文集,茅盾亲自选编了已经出版过单行本的自己认为有代表性的长篇小说、短篇小说,如《蚀》、《虹》、《子夜》、《腐蚀》、《霜叶红似二月花》以及《林家铺子》《春蚕》等。此文集中也收入了他的剧本《清明前后》和散文、旧体诗等,在文学式样、体裁上十分齐全。但是,在时间上,都是茅盾在解放前的作品,因而没有收入他在解放后写的那些评论文章。

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茅盾文集》出版以后,至今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期间没有出版社重印过。茅盾逝世以后,《茅盾全集》的编辑工作启动,从1984年出版第1卷,到2001年出版第40卷,2006年3月又出版补遗两卷,前后历经20多年。2014年,黄山书社用三年时间重新编校出版了包括附录在内的42卷本《茅盾全集》。

鉴于一般读者不大容易去阅读几十卷的全集,有必要重新编一部有特色的文集,供读者了解一代文学巨匠的文学贡献,在茅盾家属的授权和支持下,我们新编这部十卷本《茅盾文集》,由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出版。

这部文集是根据《茅盾全集》的版本进行编选的。茅盾作为小说创作的大师,长篇小说是他的文学殿堂的主要内容,所以我们在编选时,注意收入茅盾的全部长篇小说,如以前《茅盾文集》里没有收入过的《走上岗位》、《锻炼》、《少年印刷工》等,以便读者了解茅盾长篇小说的全貌。同时,在这部新编的《茅盾文集》里,我们将茅盾创作的中、短篇小说也收入进来,我们认为,茅盾的短篇小说也是茅盾文学世界里的精华,如《林家铺子》、《春蚕》等等,至今仍是难以企及的经典小说。最后,我们用一卷的容量收入茅盾那些充满智慧的作家论以及他自己的创作经验和评论。相信这些作家论、经验和评论,对广大文学爱好者来说有一定的启迪作用,因为这里面有一代文学大师对创作规律的经验和认识。

在这部新编的《茅盾文集》里,我们依然保留了茅盾当年创作时的习惯用语,没有按照现在的文字规范要求去修改,相信读者从中可以感受到茅盾当年创作的气息,同时也是充分尊重作者茅盾先生的著作权的表现,我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将编进文集中的茅盾作品完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后记

新版的后记①

这本书的第一个单行本,印于一九四五年;那时我写过一篇“后记”,略述此书写作的经过。现在又来写新版的后记,不免将十多年前那篇“后记”抄在下面:

这一本小书写于六七年前。

在怎样的情形之下写成了这本小书呢,也颇有几句话可以说一说。八十多天的上海战争结束以后,我带着一颗沉重的心,由上海转香港到了长沙,然后又到武汉。那时的出版家想办文艺刊物,和我商量;又因武汉方面排印不便,打算把这刊物放在广州编辑印刷。我那时是到处便为家,随便去哪里都可以,于是我就到了广州了。这一刊物便是后来的《文艺阵地》。

那时候,萨空了兄正在香港筹备《立报》复刊,邀我去编副刊《言林》,并劝我住在香港。我如果担任编《言林》,那自然非得住在香港不可,而《文艺阵地》是半月刊,香港和广州的交通又比今天的重庆市内交通似乎还方便些,一个月去广州两次,住这么三四天旅馆,发稿看大样,换一换空气,拜访拜访朋友,也许对于我的胃病还有好处。这是从自己这方面的打算。另一方面,对于上海时代的《立报》,我素有好感,在上海时,我也是《立报》的读者。那时空了兄为《立报》在香港复刊整天忙得透不过气来,我看了也着实受了感动。虽然自知编辑日报副刊并无经验,而况《言林》这副刊在谢六逸兄培植之下,玲珑,多样,轻松,而又精悍,是有它的独特的风格的,我这“续貂”的工作,自然更觉不易做好,然而,我还是答应了下来。二月下旬,在广州逗留约一周以后,我就到香港了。

那时候,香港各报的副刊自有它们那一套“传统的作风”。说是有点近于“五四”以前上海各报“屁股”的味儿罢,在某些方面是可以这么比方的;然而“南国”的和殖民地文化的特性,使得我们这些初到的外江佬总感到点儿——借用徐志摩的一句话:“浓得化不开”。当然也不可一概而论,但如果说,那时香港各报副刊视为足资号召的东西主要是武侠,神怪,色情,大概也不算过分罢?但是《立报》和《言林》都是不能不保持它们的旧风格的。当时我们也曾考虑到:如何使《言林》既不至于脱离现实,亦不脱离群众。换言之,不做读者群众的尾巴,但亦力戒太主观。由于抱了这样的方针,空了兄便鼓动我试写一个“通俗形式”的长篇。经过短促时间的构思,我便每天写一些,以应《言林》逐日的需要。这样一面写一面就发表,在我还是初次,总弄不惯,天天像有心事未了,又像负了债,不能如那些惯家们似的行所无事,但也居然支持了八个月之久。这结果便是这本小书。在《言林》按日发表时,题名是作《你往哪里跑》的。

对于所谓“通俗的”,——或换言之,对于如何写一部既能顾及当时香港的读者水准而又能提高读者的作品,我那时是这样主张的:形式上可以尽量从俗,内容上切不能让步。然而,陶醉于武侠神怪色情历有年所的读者,到底给以怎样的内容才能使他们接受呢?这不是简单的问题。香港满街是中国人,然而香港不是中国地;香港的中国人是关心着拥护着祖国的抗战的,然而香港听不到炮声,闻不到火药气。抗战的生活对于大多数香港人是生疏的。而我这部小说却不能不写抗战,又不能不是远在上海的战争,我没有把握敢说我这小说的内容能使那时的香港读者感得亲切。至于我的工作是否做好,倒还是次一问题。我得坦白自承:写到一半时,我已经完全明白,我是写失败了。失败在内容,也在形式。内容失败在哪里?在于书中只写了上海战争的若干形形色色,而这些又只是一个个画面似的,而全书则缺乏结构;在于书中虽亦提到过若干问题,而这些问题是既未深入,又且发展得不够的;最后,在于书中的人物几乎全是“没有下落”的。撇开其他原因不谈,单是这几点,已经足使这一本书不大能为那时的香港读者所接受了。至于形式方面的失败,更为显著,这里也不必多说。

最初构思的时候,原也雄心勃勃,打算在我力所能及的广阔画面上把一些最典型的人物事态组织进去,而且不以上海战争的结束为收场的。原稿开头有一章“楔子”,讲到书中若干人物已在武汉,而“一”以下各章则是回叙;这就是我原定的计划,写上海战争者一半,而写武汉大会战前的武汉者亦将占其一半。但说来惭愧,逐日写一点发表一点的办法我既不惯,而生活经验之不足又使我在写作中途愈来愈怯愈烦恼,写到过半以后,当真有点意兴阑珊。这时候,空了兄已离《立报》,远赴新疆去了,而我自己亦因杜重远先生之邀约,准备离开香港到新疆去教书。一个人工作做得不好,总愿意找点借口以自解嘲,我便在这借口之下草草结束了这本书,带着一份底稿,取道越南到了昆明,又从昆明到兰州,在那里等候交通工具至四十余日之久。所以还带着底稿,无非因为虽然写失败了,但心中不甘就此丢开,而况到底也费过一些心血,总想抽工夫大加删改。谁又知道以后一直就没有这一段时间!

到今天,整整的六年是过去了。六年中的变化真是又多又大又快。这一本小书,已成时过境迁,自家久已撩开。然而又有个书店以出单行本为请。像抚摸旧伤疤似的我将全稿再读一遍,当真是感触万端。六七年的时光真是白白地过去了。在个人这方面,也还不曾写出比这像样些的东西,在国家民族方面呢,这本小书所提到的若干问题至今依然存在未得解决,而且有些是变本加厉,严重到不可终日。尤其是前些日子贵阳吃紧,重庆人心惶惶之际,万里播迁而安居有年的江南人士总不免回忆到上海战争那时“民气”的振奋,有不胜今昔之感。然则这一本写失败了的小书倘再贡献于大后方读者之前,未始没有一点意义罢?姑以此自解嘲云尔。

校勘既毕,往事如潮,纷集眼底;我怀念着至今仍然蛰居上海或活跃于地下工作的朋友,也回忆着昔年同在香港从事文化运动的新知旧交。然而重远先生沉冤未白,竟已谢世,空了兄幸尚健在,但亦咫尺天涯。兴念及此,悲愤交加。我将以此书之出版纪念重远先生并祝空了兄之终于能得自由平安。

茅盾记。三十四年一月,卢布林广播,华沙业已解放。

在这里,还想作小小补充。当时写这本小书的时候,原想题名为《何去何从》。因为,一九三七年后,这个“何去何从”的问题不但关系到我们国家民族的命运,也关系到每个中国人的命运。这本小书中的人物,也面临着“何去何从”的问题。这本小书的结尾已经写到一些青年知识分子选择了正确的道路,——到陕北去。这是象征着当时青年知识分子(尽管他们出身于民族资产阶级的家庭或地主的家庭或小资产阶级的家庭)中间的觉悟分子已经认识到唯有走上了中国共产党所指示的道路,这才中国民族能够解放,而个人也有出路。但是,当时拟好这个颇带点刺激性的题目以后,和《立报》关系很深的一二人就恐怕因此惹起麻烦,说“何必在题目上就摊牌呢?”于是改成了《你往哪里跑》,这当然是外形虽尚近似,但精神已经完全不同了。可是,“既成事实”摆在我面前,我有什么办法呢?如果为这一点小事闹开,好像也不是“做工作”的“精神”:有人又这样劝我。于是,就用《你往哪里跑》这个题目直到这本小书登刊完毕。

一九四五年在重庆印单行本的时候,原想恢复原题,可是,重读全稿之后,却又觉得:这书没有写完,“何去何从”的主题刚刚点出,而书就结束了(如第一版“后记”所迷,原来计划中的后半部,没有写),如果仍用了“何去何从”,就是不照题做文,叫读者莫名其妙,而当时环境又不可能把就中原委,说个明白。于是我索性改题为《第一阶段的故事》,并且把那个“楔子”也删掉了。

另外,初版“后记”中的一句话,“空了兄幸尚健在,但亦咫尺天涯”,也须略加解释。大概是写这“后记”的上年罢,空了在桂林被捕,后来押解到重庆,囚禁在市外的一个集中营,被强迫做苦工,不许亲友探视。“咫尺天涯”即暗指此一情况。

我曾经一再打算写抗日战争的小说,可是每次都是“虎头蛇尾”;人事牵掣,没有足够的时间(这本小书之所以没有写完,一大原因是我应杜重远的邀约,到新疆去,而所以要到新疆去,因为在香港卖文不能维持生活,是其一因,但尤关重要的,是我的生活经验还不足以写那样大的题目。这种失败的经验,也就是我的写作经验。近来常有青年问我有何经验,我谨在此作答。并且还想敬告年青的朋友们:要问一个工作了多年的作家有何经验,最好的方法不是请他本人回答,而是让他的作品来回答。

1957年10月31日.于北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茅盾文集(第4卷多角关系少年印刷工第一阶段的故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茅盾
译者
编者 钟桂松
绘者
出版社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5814858
开本 16开
页数 30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0
出版时间 2015-12-01
首版时间 2015-12-01
印刷时间 2015-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少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454
CIP核字 2015250841
中图分类号 I217.42
丛书名
印张 19.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8
170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4:3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