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叶叶生清音--记我与作曲家杜鸣心的生活
内容
编辑推荐

《叶叶生清音--记我与作曲家杜鸣心的生活》是杜鸣心的妻子张平,以第一人称记述了他们的恋爱、婚姻、家庭生活,穿插讲述了一些作曲家的学习生活、创作经历,及他所经历的生活。杜鸣心是中国著名作曲家,代表作品有《鱼美人》《红色娘子军》《飘扬吧,军旗》《祖国的南海》等。

内容推荐

张平编著的《叶叶生清音--记我与作曲家杜鸣心的生活》内容有人生忽如寄抱紧音乐行、我不写陌生的音乐、温暖的伤感、五七四十五、书桌内外、神功大业、新疆之旅、家用电器的天敌、第二客厅、杜咏的词典、不速之客、我抱着一本书等。

目录

一、“春之采”的故事

二、巧遇街头

三、爱神的午后

四、两个家厨(上)

五、两个家厨(下)

六、人生忽如寄抱紧音乐行

七、我不写陌生的音乐

八、温暖的伤感

九、五七四十五

十、书桌内外

十一、神功大业

十二、新疆之旅

十三、家用电器的天敌

十四、第二客厅

十五、杜咏的词典

十六、不速之客

十七、我抱着一本书

十八、最后的圆舞曲

十九、莫斯科事件

后记

试读章节

一、“春之采”的故事

鸣心的传记《大音希声》出版了,托人带给女儿琴。

琴看后从纽约打电话给我。

“完了,苏联的遭遇完全没有实话实说。”语气里浸着失望。

“你们俩的故事几乎一带而过。”失望得非常明确。

“精华都没有。”电话那头一定是摊摊手。

我心里很清楚,也很平静,就没有和琴过多地讨论下去。

《大音希声》是鸣心老家湖北潜江政协组织一个文化建设工程里的项目,这项工程主要是为一些出生在潜江的文化名人作书立传,其中有曹禺、鸣心。

凡涉及政绩工程的写作,必须是以表现主旋律和正能量为首要目标。

诚实地说,《大音希声》的作者秀夫先生还是一名诚恳又敬业的作家。他几次进京,非常认真地纪录了鸣心流水帐式的回忆。整理、写作、校对、出版,所有工作做得细致得体。

我很敬重他,他不像近年接触的一些急功近利的记者,草草采访,交差了事。最令人哭笑不得的是,个别采访者直到踏进我们家的那一刻才知道鸣心是个男人。

这类采访的文章,我懒得读,我也不需要读。

我是鸣心生活的伴侣,我是他后半生生活的亲历者、见证者,我们有欢乐和痛苦的共同经历,这一切都深深地刻在我的记忆中,经过风雨岁月的淘炼,留下的是精华,是不可磨灭的黄金。

多年来,许多记者透过了解,认为鸣心的重要作品钢琴协奏曲《春之采》是献给我的,并向我询问。对此我一律采取了回避的态度,理由是:作品题献有点俗套,作品好就足够了,献与不献,献给谁并不重要。

一个很有名气的作家问我:“你是杜鸣心的学生吗?”

他一定是联想到当今社会上发生的许多利益交换式的师生之恋。

我轻松地回答他:“第一,我不是他的学生;第二,在我们那个时代,学生勾引老师的工程还没启动呢。”

他哈哈大笑,可是我心里并不轻松。

我不是鸣心的学生,但是我做学生时就知道他的名字。我的初中好友家里有一张78转胶木唱片,是喻宜萱独唱的《跑马溜溜的山上》,杜鸣心钢琴伴奏。那是我第一次看到他的名字,觉得非常诗意,不同凡俗。我的同代人叫爱国、建国、爱红、爱军之类的居多,“鸣心”这个名字立即压倒了一切尚俗之名,使我过目难忘。这是我对鸣心最初始的辨识。

长期以来,我在内心里竭力回避我和鸣心那段令人心酸的苦恋。这情况如同是——“当你置身于一座美丽的花园中时,无论如何也不想回到满目凄楚的荒山野岭中去”。

30年前春夏秋冬的某一天,我和母亲有一场谈判。

“我已经下决心离开我的家了。”我坐在娘家的客厅里。

妈妈坐在我的对面。她一言不发,盯视着我。

我顿了顿:“我什么财产也不打算要,我只求您能给我一间房子,让我有个落脚的地方。”我鼓着勇气一口气说完。

我妈是个讲究尊严的人,着装优雅利索,头发梳得一丝不乱,讲话从容不迫。

“假如我不同意你回家呢?”她语速很慢一字一字地说。

“我的决心已定,如果您不同意我回家,我的一个同事在西城区后泥洼有个四合院,我已经和他说好了,就搬到他家去住。”我在孤注一掷。

我妈眼光移向窗外,一只乌鸦飞落在大树上,呱呱叫了几声,没招来同伴,呼的又飞走了,落下几片树叶。

我知道她在动心思,在考虑。我的所作所为一再打破她的底线,但是,她绝不会容忍我离了婚马上住进另外一个男人的家。这也是我唯一的底牌。

我静静地等着,不知将会拿到什么样的结果。

突然她转过头,眼角似乎有泪光,接着漠然地说:“搬回来吧。”她的眼睛看着别处。好像对着墙讲话。

我万万没有想到,事情突然变得异常简单。没吵没闹,两个坚持己见的女人竟然这么快达成协议。

我悲喜交加,当晚即抱着我的书和唱片,还有一些衣服,连夜跑回娘家。那天晚上风高月黑,我的朋友为了给我壮门面特意开了一辆奔驰车,豪华汽车载着一个失魂落魄的女人在大风里狂奔。

我对妈妈心存感激,她的宽容没有让我流离失所。

我开始布置我的新家,铺上刚刚时兴的地板革——是浅绿色的,挂上蓝色碎花窗帘,安置好钢琴、音响,书和唱片整齐地码放起来,一切都显得充满生气。

阳台上堆了很多杂物,让我觉得好像在垃圾堆边过活。我受不了,挥汗如雨地干了一下午,把阳台扔了个干净。我妈说:“平,你可真行,扔了一阳台的东西,就剩下七八朵喇叭花在架子上招摇。”她又气又笑。

我太需要有个房子落脚了,哪怕不是我自己的家,哪怕是我的娘家。这愿望日趋强烈,因为我和杜鸣心山穷水尽实在无处可去,我们已经在北京街头徘徊好几年了。

我家早前有个保姆是个老北京人,有一年她的大儿子离婚了,小孙子扔给她。儿子又搞了个花枝招展的小女人,每天忙着约会不着家,老太太一肚子气。P1-5

序言

我老伴儿写的《八十之前》出版了,我感到高兴。

书中所记述的都是近三十年我们真实的家庭生活,没有杜撰,拉拉杂杂,随笔道来,没有夸张。

纵观我的一生,有三件事令我刻骨铭心,难以释怀。

一、1937年秋,于军队服役的父亲(时为少校营长)在淞沪保卫战中牺牲,留下我们孤儿寡母艰难度日,当时我才九岁。日本侵华战争令无数家庭家破人亡,中华民族遭受了巨大的灾难,我和我的家庭不幸成为其中之一员,我永远不会忘记。

二、1958年夏,我在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已学习四年,所学课程全部是五分,成绩优秀。未曾料到,我被人暗算整治,被迫提前一年回国。我回国之后继续遭到追杀,迫害者写信给中央音乐学院党委,告我离开莫斯科之前去作曲老师楚拉基的家里诉苦,令我的老师对中国的留学生政策不满。我回国时已将团组织关系带回,并且参加了中央音乐学院的团组织生活,他们在违反组织原则的情况下,硬是把我开除出团,其用心险恶置我于死地。这样的遭遇,我是不可能忘记的。

三、我和现在的老伴儿从相识,相恋到组成家庭。其过程在本书《“春之采”的故事》中已有真实的记述。

我只想说,在我晚年安定和幸福的家庭生活中,离不开老伴儿的精心照料,离不开我家庭中每一位亲人的倾心关爱,我庆幸自己拥有一个无后顾之忧、美满和谐的家庭。

因此,我虽年过八十,创作并无衰退之象,我仍然在写作,同时我也参加各种音乐社会活动,这真是上天对我的眷顾,恩赐我一副还算硬朗的身体和一位相知相爱的伴侣。

在此,我还要感谢我们的上海好友顾岳松先生,他是一名医生,但是有着非常好的音乐品位和文学修养,他仔细看过每一篇文章,并提出意见,使其更为完善合理。

但愿每一位读者、每一位朋友看完此书后不觉得浪费了宝贵的时间。

谢谢大家!

杜鸣心

2015年12月

后记

现在几乎每个人都有一部智能手机,不管走到哪里都能看到低头看手机的人。

几年前,这种景象还仅限于年轻人群和中年人群,现在这个群体扩大了,小学生拿着手机玩游戏,老年人戴上花镜微信聊个不停,我们的小孙女两岁就抱着“拍拍”不撒手。

读书的世界越来越小,读书的人越来越少。这究竟是一种进步,还是一种衰退?谁都难说清楚。

我在这个时候写了一本书,完全不合潮流,也不够识趣。我母亲和我母亲的母亲那辈人喜欢说“拿针轻,拿笔重”。到了我这辈,手不仅只使用针和笔了,双手握住汽车方向盘,可以跑遍天下;拿笔的手飞走在电脑键盘上,能够探知世界。

但是我还是想拿笔写,我想把我们的故事讲给大家听。我别无选择,趁着图书业“尚存一息”时赶快写出来。万一发明了“苹果”的人再发明了“鸭梨”、“西瓜”呢?没人能阻止科技的进步,没人能阻止文明的进程,谁也阻止不了“人手一机”,我唯一能做的是趁早。

写作真不是件轻松的事,简单写一两篇还可以,长篇大套就是另外一回事了,说“小话”容易,说“大话”难。

我所写的人是个说“大话”、干“大事”的人,也可称是“做工程”的人。我和一位音乐“工程师”同处一室写作,他写交响乐,我写他。他的“大事”写得从容不迫,神情淡定;我的“小事”写得精疲力尽,气喘吁吁。我抬头望望他,感到非常惭愧,我俩的写作水准和写作能力完全不在一个维度上。

中国有很多知名和不知名的作曲家,每位作曲家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音乐是最能使人屈从的艺术,它几乎支配着每位作曲家生命中的每一刻。哪一位作曲家的创作历程不是“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作为一名作曲家的妻子和一位作曲家心路历程的见证人,我不由得对这个群体产生由衷的敬意。

孔子说“不逆诈,不亿不信”,就是说遇事不必推测他人的想法,不必臆断他人的看法。所写的这一切,仅是我一场诚实的坦露,至于读者怎么想怎么看,我并不在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情者见情,色者见色,只要你能读读我写的书,我就很愉快。另外,具体到我这个只能做“小活”的人来说,写作至此绝对是精疲力尽,我的确没有精力再去关注出版以后的事了。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叶叶生清音--记我与作曲家杜鸣心的生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10967235
开本 32开
页数 20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6-04-01
首版时间 2016-04-01
印刷时间 2016-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282
CIP核字 2016061773
中图分类号 K825.76
丛书名
印张 6.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186
13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2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7/4 16:5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