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抑扬斋夜话
内容
编辑推荐

《抑扬斋夜话》是作者廖美珍对自己多年成长经历、科研探索等的反思和感悟。《抑扬斋夜话》共分为:人生晴暖、学术语丝、抑扬斋语、在联邦德国访学的日子里、在美国作富布莱特访问学者的日子里、江城纪事等多个部分,其中有许多作者对人生亲情、友情、同学。

内容推荐

抑扬斋系作者廖美珍居家读书习作之处。《抑扬斋夜话》,乃闲暇时(多半为夜阑人静时)所作随笔杂记,主要记录作者的人生感悟、亲情友谊、海内外学术和生活经历。情之所至,思之所往,信笔由来,痴人说梦,贻笑大方。记之,再现心路历程;述之,重温世间冷暖。

目录

人生晴暖

 我的父亲(上)

 我的父亲(下)

 邻居

 这世界真小

 难忘的一件往事

 母亲·儿子·佛教

 父亲节礼物

 “掘金矿”游戏的启示

学术语丝

 学术创新:佛教禅宗的启示

 学术研究模式:团队和个人

 澳门首届两岸四地语言学论坛

 南京语用学研讨会未尽的几句话

 华南理工大学法学方法论会议后记

 读美国副总统拜登先生的文章有感

 语言学研究的哲学观照

 波兰波兹南法律语言学会议散记

 法律语言学翻译丛书主编的话

 《法庭问答及其互动研究》后记

 为什么要学一点语言哲学

 法律语言学的法哲学观照

抑扬斋语

 抑扬斋·鸟事

 抑扬斋·山

 抑扬斋·燕子窝——兼对母亲的怀念和悼念094.

在联邦德国访学的日子里

 研究英语,派往德国

 甫抵机场,顿思归乡

 理发风波

 写作Metaphor as a Textual Strategy in English

 意料之外的巴黎之行

 杜塞尔多夫狂欢节

 Altendorf(古门)小姐

 莱茵河!莱茵河!

 杜塞尔多夫的私家花园

 海涅之家,诗人故居

 “天啊,我要死了!”——一次生病的经历

在美国做富布莱特学者的日子里

 风情扫描

 纽约观感

 人物剪影

 学术传播

 法庭考察

 艺术音乐

江城纪事

 古琴台·杜十娘

 东湖漫步·随想

《话语语用研究新进展:廖美珍学术论文自选集》之美珍自序(代跋)

试读章节

我的父亲(上)

2009年4月

父亲因为患不治之症,未及花甲(按照现在的观念,应该还是盛年),就离开我们,至今已经整整十九年了!一直想写一篇祭文,追悼我的父亲。不孝的我,总是先忙着自己的所谓“事业”,很少清明回家,给父亲烧烧纸,扫扫墓,给父亲的坟头添点土。写下此文,以表达内心的愧疚。

父亲的童年

父亲的童年,其实我知道的很少。父亲自己也几乎不跟我们说起。母亲也很少跟我们说——大概母亲也不一定知道很多。那么,我又是如何知道,如何告诉读者,我父亲的童年呢?我是从这件事情上,得知父亲的童年的,知道父亲有什么样的童年——我有三个奶奶。

记得小时候,大年初二一过,准确地说,就是初三一大早,父亲便吆喝我们起床,说要带我们去给“奶奶”拜年。我常常觉得奇怪(大概我的弟妹们也是如此),奶奶不就在后间屋子里吗?不就在身边吗?怎么还要去给奶奶拜年呢?后来稍稍长大了一点,好奇心抑制不住了,便问母亲。母亲说,你爹带你们去看的不是你们的亲奶奶,生活在我们身边的也不是我们的亲奶奶。我居然有三个奶奶!三个奶奶见证了父亲的悲欢离合!

我的亲奶奶。对亲奶奶,我没有任何记忆,没有任何印象,依稀从隔壁大爷和大妈的口中听到一些零零碎碎的东西。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父亲生下来不久,奶奶便得了一场病。其实,在现在看来,算不了什么大病,但这场病让奶奶丢下襁褓中的父亲,自己走了。

我的养奶奶。亲奶奶不在了,父亲嗷嗷待哺,于是被托给一位离我们村不远的一个“桂”姓村子里的一位善良的正在哺乳中的妇人,也就是我的后来的、逢时过节父亲便带我们看望的奶奶。

我的叔奶奶,也即我堂叔的母亲。父亲脱离哺乳期,便转托给我堂叔的母亲。从此,父亲就与堂叔生活在一个屋檐下。堂叔家可谓一贫如洗,父亲从七岁开始便给人家放牛,打长工,风里来,雨里去。

奶奶、叔叔一家,我们一家,与另一个堂叔一家,共住三间瓦房。这三间房,两侧的两间是寝房,这两间房中间又分别用墙隔开,分作两间卧室。中间一间是厅堂,三家共用。这三间房的后面盖了两间茅草房,作为厨房,厨房和正屋之间,有一个小小的院子。就是在这里,父亲成婚,生育了我们兄妹五人。

父亲的脾气

长大后,母亲常常跟我说,你差一点活不到今天。母亲说,我小时候特别好哭,特别好“赶路”(一个专门用于描写小孩子行为的用语,就是大人到哪里去,孩子也要跟着去,不让去,孩子就哭闹,我们家乡的人称之为“赶路”)。大约在一个炎热的夏天,父亲吃了午饭,扛起铁锹就出门了。这时,我又不知为什么,不知好歹地哭着要“赶路”。父亲前面走,我在后面一边哭一边跟着不放。父亲终于恼了,盛怒之下,转过身来,把手中的铁锹抛过来:“再哭,再赶,我一锹斩死你!”

父亲偶尔对母亲也很凶,凶的时候也骂人。父亲有时候让母亲很生气,我有时候不理解父亲,甚至生出恨意。但是后来长大了,自己也成了男人,就非常理解父亲。

父亲没有读过多少书,也不会说什么动听的话,不如城里人和知识分子,懂得浪漫和爱情什么的。但是我记得,在我们家乡,在农村,男人是很少做家务事的,尤其是像做饭、洗衣这一类的家务事,这些都被认为是女人的事。因此,做这些事情似乎就是有女人气。但是,在我的印象中,由于母亲身体不太好(父亲也不是只在母亲生病的时候做这些事),父亲常常不光是在外面风里来、雨里去,做犁田耕地这些事,淘米、洗菜、煮饭、炒菜,这些事父亲也经常做。那时候,农村没有自来水,洗米、洗菜,这些事都是到屋子附近的池塘去洗。因此,在那些洗米洗菜的女人中,常常会有父亲的身影。我常常想,这难道不是父亲柔情似水的一面吗?

父亲的拿手好戏

我至今难忘的一点是父亲的捕鱼绝活。除了农技,父亲还有一手捕鱼的本事。记得那时候,农村一个月也有两天的假。没有电视,很少放电影,没有现在的诸多娱乐方式,休闲的一个重要方式是去湖里捕鱼。

我的家乡水多。往南边不远的地方,就是不息地奔腾着的浩浩荡荡的长江。每到夏季干旱的时候,打开长江大堤上的闸门,江水就哗哗地流进来了。另外,家乡境内河流多,湖泊多,水沟多,池塘多,因此鱼也多。记得小时候,四月时节,清明刚过,半夜时分,春雷一炸,大雨哗哗。第二天一早起来,连接池塘的水沟里,紧靠池塘的水田里,到处是鱼,鱼不大,白花花的。

P3-5

序言

抑扬斋.斋名解

有友人尝问:“何‘抑扬斋’?”美珍聊解日:抑扬,张弛也,天地、宇宙、万物运行之道也。抑扬,收放也,入世行事、交往之本哉。抑扬,衰盛也,苦甘也,怒喜也,阴阳也,刚柔也。抑前扬后,人生正途,苦其返,恶其逆。抑,亦一;抑,则一;一,遂扬。张弛有度,收放自如,喜怒交融,阴阳互佐,刚柔相济,岂非人生妙境乎?“抑扬斋”,寓美珍人生之感悟,寄斋主处世之志行。如此而已。

后记

《话语语用研究新进展:廖美珍学术论文自选集》之美珍自序(代跋)

人生是旅行。旅途有驿站,有里程碑。驿站供劳顿的旅人或休整、或回顾以往的历程、或反思、或筹谋未来。里程碑记录行程。这个集子就是我学术旅途的一个驿站,一个里程碑。在夜阑人静的夜晚,当我处理完行政上的事情,结束一天的教学工作,终于可以坐在我的抑扬斋里,定下神来,静下心来,遴选和编辑这个集子的文章,写作这个“序言”时,伴随着这些文章的酝酿、写作和发表的一幕幕情景再次出现在眼前:有一帆风顺;也有坎坷不平。学术上的东西,错的也好,对的也好;精彩的也好,枯燥的也罢,都摆在里面,任由读者评说。我只想说说题外话和文章后面的东西。

我的故乡位于湖北省最东边的一个行政管理区:黄梅县,人道“鸡鸣三省”,南面与江西省九江市隔江相望,东临安徽省宿松县。黄梅分“上乡”和“下乡”。上乡属于山区,下乡则为平原,一望无际的平原。我的家在下乡,一个看似平淡无奇的地方。下乡河流多,湖泊多,水多,但是没有什么矿产之类的自然资源,农业为主,主要靠种水稻和麦子,是一个不怎么富庶的地方。小时候家境很差,母亲身体不大好。但没有读过多少书的父母却倾力支持我们上学读书。在我们家乡,在我那个年代,能够上大学的孩子不多。我们家兄妹五人,有三人接受了高等教育,这在当地算是一件令人颇为羡慕的事情。我一直觉得,我们之所以能够上大学接受高等教育,除了种种其他的因素,还有一个无形的因素。这就是父亲的名字。父亲的名字叫廖济文(父亲饶恕)。“济”是家族排行用字。跟父亲同辈的叔伯们,不是叫“济家”“济国”,便是“济盛”“济荣”等,独父亲一人“济文”。我一直纳闷父亲的这个名字是谁起的,因为爷爷奶奶很早过世。父母亲一直实践这个名字的意义。我一直觉得,我们家几个兄弟,尤其是我本人,从念小学,到上中学、进大学、读硕士、攻博士,一直就是在父亲的这个名字的荫佑和激励下成长和发展。我自己一直在践行父亲的这个名字的意义。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个集子就是“济文”的结晶。父亲的名字将继续荫佑和激励我们和我们的后人。

我的兴趣比较广,但是偏重人文方面的东西。小时候,特别喜欢文学,喜欢看小说,即便是那些简单的小人书(连环画),也爱不释手,总是梦想当作家。我的形象思维能力明显要胜过逻辑思维能力,特别是想象力比较丰富,多愁善感,总是想入非非,常常异想天开,喜欢做白日梦,特别是作家梦(当然也做学术梦,还有百万富翁梦)。这种做白日梦的坏习惯也有一点好处:它常常会帮助我创造性地、新奇地想一些问题。数学成绩不是特别好,但是读高中时作文写得好像不错。记得在黄梅小池三中念高中时,那位毕业于国内一所名牌大学、鼻梁上架着一副金丝眼镜,文质彬彬、身材高挑、风度翩翩的语文老师,经常把我的作文当范文在班上讲评。当年上大学时,压根儿没有想到会学外语(英语),也没有想到以后会研究语言学,特别是法律语言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那时的个人命运并不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上大学时,因为喜欢文学的缘故,特别喜欢翻译,尤其是文学作品的翻译。毕业后我留校给学生教了几年翻译课。那时候,翻译不像现在这样成气候,所以1985年报考硕士研究生时,我选择的是语言学专业方向,一直坚守下来,因为无论是文学、翻译,还是其他人文研究,语言都是本,是核心,从语言出发可以研究任何一个领域的问题。但是,除了数理这些非感性方面的东西我觉得不大好学外,我认为人文和社科的东西我都能学,也相信自己能做好,因为我这个人有一个优点,就是对事物持比较包容和开放的态度,也能深入进去。好比我对饮食,无论中餐还是西餐,南方菜还是北方菜;也不管味道是辣的还是酸的,甜的还是成的,我都能吃,而且都能吃得津津有味。这大概就是为什么我的研究兴趣比较宽泛的原因。

我读书的每一个阶段似乎都比一般人晚一些。念小学和初中时,赶上“文化大革命”,没有机会好好地念书。考上四川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时,已近而立之年,大家一个个喊我“老廖”。因为毕业留校后,学校的领导不让我报考,说是怕我考走了。进入“翰林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读博士的时候,不惑有三,因此我当然又是人人口中的“廖兄”。这种滞后的结果,就是读的相关专业书籍比别人少,专业基础可能也不如别人牢实,做出的学术研究成果没有别人多。更要命的是,当我开始很投入地做学术研究时,跟我岁数上下的人很多已经功成名就(比如我的博士生导师顾日国),而我几乎一穷二白,什么都不是。所以,我总是敦促自己勤奋些,把时间抓紧些,不断地延伸自己的学术生命。但是年龄大一点也有它的好处,就是可能阅历丰富些,成熟一些,积累稍微厚实一些。

……

华中师范大学邢福义先生和他所领导的语言研究所。我和我们外国语学院的发展都得益于邢老师和他领导的语言研究所。在华师,邢‘老师对我一直是一个无形的激励。

还要感谢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还有中国政法大学(特别是外语学院)的我的同事们。早先那些年,当我在两个大学兼职、频繁往返于北京、武汉两座城市时,有些工作就不一定能做得完善,不尽如人意,但是他们都比较宽容。因此,那些年也是我的学术研究发展和进步较快的时期,也是我感觉十分充实的岁月。那些日子令我现在十分、十分地怀念!

再次感谢北京大学的陆俭明教授。他当年欣然答应给拙著《法庭问答及其互动研究》作序的情景今日依然历历在目,终生难忘。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尤其是高等教育分社社长常晓玲和编辑部主任孔乃卓老师。谢谢他们在我的人生学术旅途中给我提供一个驿站,让我有机会休整、反思、充电、筹谋;让我有机会稍微停下脚步,看看路边的里程碑,计算一下我的行程。特别要感谢本书的编辑赵东岳女士。编辑是一个很辛苦的,很细心的,很需要耐心的工作。一本书的成功出版,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责任编辑。

最后,我要特别感谢国际语用学协会秘书长、国际知名语言学家Jef Verschuren教授。我跟他其实接触和联系并不多(不过他的学术著作我都拜读过,而且深受启发和影响),他是国际语用学界权威学者之一,是我最敬重、最佩服的学者之一。他的学术活动特别多,学术研究特别忙,但欣然答应为拙著作序,令我感动。

文集编辑过程中,我发现收入的这些论文其实还有些问题,有应该修改的地方。为了“保持原作风姿”,忠实历史,我没有尝试去变动,敬请读者原谅和批评。我觉得,我休整一下之后,又要出发,踏上新的征途,尽我的力量,做出新的努力和工作,这似乎是弥补以往的不足,乃至过失和差错的最好办法。生命的历程,对于我来说,是一个不断追求并创造真、善、美的历程。不断地发现——并且创造——生活中的真、善、美;不懈地发现——并且创造——学术上的真、善、美,这是我的生活和生命的力量的重要源泉和动力,也是我的生活和生命的意义之所在。现在,我的许多博士生(还有一些同事)总是劝我:“廖老师,你要及时行乐!”我知道,他们是在关心我,爱护我,他们知道廖老师不再年轻。他们更知道,做学问是一件苦事,特别是做像我们的这种以口语语料为出发点的研究。但是,做学问也跟旅游和美食佳肴一样,能够给研究者带来快乐,特别是那种独特的精神上的快乐,而不完全是劳累或者辛苦,有些快乐不是金钱或者其他的东西能够提供的。所以,我想我们做学问的人,不妨尽可能地用学术研究来延长自己的生命;在延长的生命中,我们又不妨尽可能地享受学术之乐、生活之乐。

总之,我要坚持不懈地走自己的道路。我以我的方式,展示这个世界;我以我的方式,解释这个世界;我以我的方式,影响这个世界;我以我的方式,改善这个世界。

2013年8月草拟,后不断修改加工,于2014年春辍笔于寒舍抑扬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抑扬斋夜话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廖美珍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2272809
开本 16开
页数 25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0
出版时间 2016-02-01
首版时间 2016-02-01
印刷时间 2016-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94
CIP核字 2016026878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6.2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40
170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9:2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