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古代建筑小史
内容
试读章节

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历史悠久,创造了高度的物质文明和丰富鲜明的文化传统。干百年来生活、蕃息在这块富饶土地上的劳动人民,就像创造各种璀璨古代文化一样,也创造了风格独特、成就突出的建筑艺术。历来研究建筑史的学者都把中国古代建筑列为东方四大建筑体系之一。古代亚述、巴比伦建筑为西亚古代建筑体系,负有盛名的空中花园、萨艮王宫等优秀建筑可称为一代奇迹。可惜这个体系早已湮灭。南亚地区的印度系建筑亦有漫长的历史,受婆罗门教、佛教传布的影响,产生过不少如桑契大塔、阿旃陀石窟等雄伟的宗教建筑。流风所被,影响远及斯里兰卡、缅甸、南洋群岛等地,但后来这个建筑体系被西亚的伊斯兰教建筑所隔断,没有持续发展下去。西亚后起的伊斯兰教建筑体系,遍布欧、亚、非三洲,成为中世纪建筑历史上的重要角色。但历史最悠久、风格最统一、特点最显著者,莫过于东亚的中国建筑体系。日本、朝鲜、中南半岛的建筑都长期稳定地融合在这个体系之中,至今它还蕴藏着生机,为创造我国未来的建筑形式提供有益的营养。

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约四千年,而中国建筑的历史要比史书记录的年代古远得多。它经历过曲折的道路,同时又不断革新,不断发展。按照它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其发展过程可以大致分为五个历史阶段:

原始社会时期

大约从60万年以前开始至公元前21世纪止,经历了漫长的时光。在原始社会中,人类曾经历过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三个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以来大量的考古发掘工作,已经揭示出了这三个社会发展阶段的基本面貌。当时的人类过着共同劳动、共同分配和消费的原始共产的社会生活。初期的社会生产为采集野生植物,以后发展为进行渔猎以及原始农业。使用的生产工具为石器,并经过了旧石器(打击形成的石器)和新石器(磨制出来的石器)两个阶段,有石斧、石凿、石锛、石刀、石箭镞等类型的工具。同时也有少量骨器。生活用具主要为陶器。

原始人群时期,人类尚不能大规模地改造自然,只能利用自然条件解决居住问题,多选择近水、近猎场的山洞居住。例如,50万~40万年前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带的北京猿人,即曾集体居住在天然山洞里(图1)。原始人群居住的山洞在河南、辽宁、湖北、浙江等地皆有发现,说明洞居是一种普遍现象。据文献记载,在南方潮湿、多猛兽的地区,原始人群也可能居住在树上。

距今四万年左右,中国原始社会逐渐进入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到了六七千年前,中国母系氏族公社发展到了兴盛阶段,农业生产使人们定居下来,选择土层丰厚的黄土地区挖掘横穴或竖穴,用木材构筑简单的屋顶,.作为居住的地方,并且形成村落。从此开始了人类有目的的营造活动,再也不受天然洞窟的局限,穴居提高了原始人群择居的自由度。由于黄河流域所处的有利自然条件,原始氏族村落大量地在这些地方涌现出来。例如陕西西安市附近的半坡遗址(图2)、陕西临潼的姜寨遗址等,都是典型的原始氏族村落。

约在5000年前,中国黄河、长江流域一带的母系氏族公社先后进入父系氏族公社。居住建筑有的已经完全建立在地面上,形成了真正意义的居住建筑。除了圆形、方形以外,还有“吕,,字形平面以及三至五间房连在一起的形式。在中国的其他地区,由于地理和气候条件的不同,也出现了许多不同结构的房屋。如南方湖滨地区有在密集的木桩上构筑的房屋,江西一带有脊长檐短、呈倒梯形屋顶的房屋,内蒙古地区有用石块砌成的圆形小房等。

中国北部地区房屋的结构,基本上是采用木构件互相搭接,以绳或藤条绑扎方法固定的。屋顶为草泥顶,墙壁多为木骨泥墙。南方地区也出现了原始的榫卯技术。

奴隶社会时期

从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476年,前后经历了约1600年。按照古代传说,从夏代开始,中国进入了财产私有、王位世袭、大量使用奴隶劳动的阶级社会。夏代的创始者——禹动用了巨大的劳力整理河道,防治洪水,挖掘沟洫进行灌溉,修建城郭、陂池、宫室。目前考古工作者正在对可能属于夏代的几处建筑遗址进行发掘,进一步探索夏代文化。

公元前17世纪的商代已经进入奴隶社会成熟阶段,统治者大批役使奴隶,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石器所具备的工具类型都已被青铜器所代替。根据某些建筑迹象推测,这个时期可能已经出现锯子。商代国都筑有高大的城墙,城内修建了大规模的宫室建筑群,以及苑囿、台池等。从河南偃师二里头早商宫殿遗址、湖北黄陂盘龙城商代中期宫殿遗址等实例中,可以看出建筑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并设计出了具有规整结构系统的大建筑物。奴隶主阶级根据“尊神事鬼”的迷信思想,在死后都要建造工程浩大的墓葬。在河南安阳小屯村商代晚期都城遗址中发现有大规模的宫殿、宗庙建筑区,还在陵墓区内发现了十几处大墓,墓内有数以百计的人殉。墓穴深入地下达13米(图3)。夯土与版筑技术是当时的一项创造,广泛用来筑城墙、高台及建筑物的台基。土和木两种材料成为中国古代建筑工程的主要材料。“土木之功”成为巨大建筑工程的代名词。P3-8

目录

1.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分期和演变

2.半坡及姜寨

3.二里头及殷墟

4.《考工记》

5.高台榭,美宫室

6.万里长城

7.里坊与街巷

8.寺塔建筑中所反映的中印、中日文化交流

9.赵州桥与拱券结构

10《营造法式》及清工部《工程做法》。

11.能工巧匠出自民间

12.上林苑、花石纲、《园冶》

13.视死如生的艺术——陵墓的地上地下

14.轴线艺术

15.彩色的建筑

16.乡土建筑之根——民居

17.华夏建筑的特色

序言

中国比较正规的建筑史学研究,若自1929年国内最早的建筑历史研究团体“中国营造学社”成立之日算起,迄今已有八十余年。其间,经国内各地学者潜心研究,多方努力,已取得了可观的成绩,在中国科学技术史的诸门类中,建筑史研究可说是处于领先地位,其社会作用也日益增大。但建筑史的社会效用问题却不能一下就能被人们认识到。

《中国营造学社缘起》曾提到:“中国之营造学在历史上、在美术上,皆有历劫不磨的价值,……非依科学之眼光,作有系统之研究,不能与世界学术名家公开讨论,……深惧文物沦胥,传述渐替,……纠合同志若而人,相与商略义例,分别部居,庶几绝学大昌,群材致用。”其核心思想即是挽救国粹,发扬传统,对建筑史的社会作用并未详细研讨。解放初期受苏联文学艺术理论影响,提倡社会主义时代的艺术应该具有“民族的形式、社会主义的内容”。因此,学习中国建筑历史成为创造中国建筑的民族形式的直接目的。其后有的同志提出学习建筑史,认识祖国建筑成就,可以启发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信心,具有积极的思想教育作用。20世纪60年代时,学术界亦提出过“学习与研究建筑史,是为了从建筑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引出建筑发展的客观规律,总结过去建筑创作的技术、技巧及多种多样的形式处理经验,以培养正确的建筑学术观点,提高建筑理论修养和创作技巧”,即从更深一层的意义上发挥学习历史的作用。多年来,这些观点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推动着建筑历史研究工作。

若以较高的要求考察建筑史的研究工作,与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尚有距离。一则是客观有困难,如建筑史基础史料尚待进一步发掘,研究的后备力量尚嫌不足,建筑史学科牵涉的范围太广,等等;但另一方面,在认识史学作用上存在不同看法,亦为重要原因之一。

“古为今用”的道理人人赞成,但如何达到“今用”的目的却看法不一。20世纪50年代中把具体历史形式简单机械地作为新建筑的民族形式加以引用,实为当时的建设工作帮了倒忙。社会条件不同了,历史形式不能简单地再现,对于已经成为过去的事,唯有从总结经验入手,得其精髓,才能收参借之功。即由现象到规律,由具象到抽象,由静止到变化,由实到虚,将历史经验上升到本质认识,才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思维活动,反过来促进当前的工作。这样的理解可能是条曲折的道路,可能也是史学“今用”所需要的特殊道路。在这本“史话”论述中,希望朝这方面努力,效果如何,还有待实践的验证。

历来治史的表达方式并非一途,各有所长。以社会历史的通史著作为例,有的以人为纲进行论述,如以《史记》为代表的“二十四史”巨著,该体例称之为纪传体史书。历朝的帝、王、将、相皆有纪传,每个人在历史上的功过、作用,记叙清楚,一目了然。帝相为政,贤哲做人,皆可借鉴。有的史书以时间顺序为线进行叙述,如《资治通鉴》等,称之为编年体史书。社会历史的兴衰嬗替,条清目楚,人事交叙,相互补充,时代脉络非常明显。而且这类史书在查找资料方面也非常便利。再有的史书以事为体,如《宋史纪事本末》等书,称之为纪事本末体史书,记叙中不分人、时,而以重要历史事件发展始末缘由为叙史之本。不求罗列所有历史事实与人物,而把一代王朝有重要历史价值的事件中的经验、教训提炼出来,使读史者可有所借鉴。

近年来有关建筑史的著作亦有不少体例,除了地区性的、类型性的、游记性的或辞书性的书籍以外,通史体例的有:1980年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组织编写、由刘敦桢教授担任主编的《中国古代建筑史》。这是一本按时代划分为七个历史时期的建筑史书,对每个历史时期的各类建筑活动及遗存实例都进行了叙述及分析,以期使读者建立起时代概念。这本书虽不是按逐年排列方式进行编写,但总的来说应列入编年体历史的范畴。1982年,为适应教学需要,由我国几座高等院校的建筑系共同编写了一部《中国建筑史》教材课本,其中古代建筑史部分除概况外,其余各章节是按城市、宫殿、坛庙、陵墓、宗教建筑、住宅、园林等建筑类型进行编写的。每一种类型的基本情况、历史演变等皆详尽阐述,给读者建立起有关该类型建筑的纵向概念,应该说是一种纪传体的写法。1985年出版的《中国建筑技术史》是按工种类别分类编写的,这种编写方式虽非以人物为纲,却是以类型、类别为则,从体例上应该归入纪传体史书之列。1999年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组织编写的《中国建筑艺术史》,是以朝代为纲,以类型为细目编写的,属于编年与纪传相结合的写法。2003年《中国古代建筑史》五卷集,是由东南大学、清华大学及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的学者共同编写的。该书的资料已经极大地丰富了,观点亦有所发展,是目前较为深入的建筑史学论著。该书是按汉代以前、南北朝、隋唐、宋辽金、元明、清代五卷分述的,但每卷内的章节仍按建筑类型论述,也是采用编年与纪传相结合的写法。

各类编写方式皆有利弊,为了探索新的求知途径,不妨采取记事本末的方法,以历史事件为线索,采用“史话”的形式编写建筑历史。这样做可让初学者直接登堂入室,不必在“史料学”上兜圈子,将作者的心得与读者的感受直接挂起钩来。这类写法往往较多趣味性,使读者免去“苦读”的压力。亦可能更有利于达到寻求历史规律,借鉴历史经验的目的。这本书拟本着这种想法去努力。但作为尝试,其中谬误之处定不会少,恳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本书是作者于1986年应当时出版社的约请,作为《中国建筑知识丛书》中的第一本出版的,距今已近30年。以目前的研究水平考察,此书论述尚觉浅易,资料亦不够丰富,有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及技术成就尚未论及,本人亦不满意。但受年龄及身体条件所限,已不可能重新编写。清华大学出版社认为该书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有一定的读者范围及阅读价值,对普及中国古代建筑知识有益,希望再版此书。本人只能就原稿略加增删,补充图片,以期水平略有改善而已,希望读者见谅。

孙大章

2015年6月

内容推荐

中国古代建筑在世界建筑文化宝库中独树一帜。但在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建筑及建筑研究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较大,导致中国现当代——尤其是20世纪末期到21世纪——建筑的发展呈现出较为混乱的局面。针对这种情况,对于中国古代建筑的普及和宣传就显得尤为迫切。

孙大章编著的《中国古代建筑小史》以“史话”体裁,概括而形象地为广大读者介绍了我国古代建筑的发展流程、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技术,为进一步了解和发扬我国古代建筑的优秀传统奠定了基础,并在继承传统与探索革新的过程中,起到不可多得的引导作用。

编辑推荐

孙大章编著的《中国古代建筑小史》语言生动、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从原始社会迄明清时期,我国古代建筑的发展源流与特点。涵盖宫殿、城廓、里坊、寺塔、桥梁、园林、陵墓、民居等各个方面,并着重介绍了建筑色彩、布局特点、著名工程技术著作及从古代建筑中反映出的中印、中日文化交流。线索清晰,叙述精要,令读者概括而形象地了解我国古建筑的重要知识。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古代建筑小史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孙大章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2419006
开本 32开
页数 28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75
出版时间 2016-01-01
首版时间 2016-01-01
印刷时间 2016-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建筑-建筑理论与文化
图书小类
重量 0.394
CIP核字 2015259801
中图分类号 TU-092.2
丛书名
印张 9.3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5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1:2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