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一九八四(企业家归来)(精)/亚布力企业思想家系列丛书
内容
试读章节

3.兄弟过大关

从养鸡转向养鹌鹑,从鹌鹑蛋转向鹌鹑饲料,再从鹌鹑饲料转向猪饲料……以变应万变。一变再变中,良种场变成了饲料厂,饲料厂又变成饲料有限公司,再变成希望集团——“希望”终于成就了刘氏兄弟的事业。看似顺风顺水,实则险象环生。市场风云、政治气候……甚至兄弟亲情,都是一种考验。任何一个不小心,都可能扼杀“希望”。

第一道难关是1984年的“尹志国事件”,以当时的承受能力,那几乎是一场“灭顶之灾”。当时为了完成这份两万只鸡雏的订单,由村干部做担保,兄弟四人向银行贷了一笔钱;此外,他们还向附近农民赊欠了许多种蛋。涉险过关之后,兄弟四人定下营商规则:不赊销,不欠债。

事后看来,“空头支票”其实算不上什么,不过是上当受骗,损失一点钱。吃一堑长一智,就当是初入“商海”交的学费。最难过的日子,刘永行后来回忆说,是1990年。

1990年,与正大集团正面交锋以后,希望饲料厂的销量激增到了6万吨,产值6000万元,兄弟四人资产超过2000万元。然而,正是在这个时候,他们感觉到,气候不同了。兄弟四人最开始察觉到的变化是,此前还络绎不绝的领导考察和媒体采访,忽然间变少了。然后,他们看到媒体开始讨伐“资产阶级自由化”。报纸上说,私营企业和个体户,就是资产阶级自由化的经济根源。再然后,他们听到传言,雇工7人以上的私营企业将成为整顿的重点对象。

风声鹤唳,兄弟四人紧张起来。此时,希望饲料厂已经雇用100多个职工,自然是重点中的重点。一旦有风吹草动,刘氏兄弟注定是那只出头鸟。有员工告诉刘永行,离新津古家村不远的一个国营饲料厂,已经挂出了“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大红横幅,传言说苗头是对准这家已经在四川抢了他们生意的私营企业。年迈的母亲也听到了很多不好的消息,劝他们赶快收手,设法脱身。最可怕的后果,当时也有人替他们想好了——坐牢是小事,搞不好会被枪毙!

惶惶不可终日。兄弟四人想不通,创业七八年了,其中的艰苦不足为外人道,怎么一夜之间,突然就不是社会主义了呢?

终于,上级领导找上门来,不是来视察,而是来查看缴税情况。查看完了,领导很不高兴:“交税这么少,明摆着逃税嘛!”税金一直都是按要求缴的,怎么说逃税就逃税了呢?兄弟四人当时就吓坏了,立即拿起支票跑到新津县税务局,找到了局长。“我们把支票放在你们税务局,你们认为要缴多少,直接填支票好了。”税务局长当然不敢收支票,宽慰几句把他们打发走了。兄弟四人还不放心,担忧到了极点,“真的干不下去了吗”?

事实上,刘家兄弟的担忧带有普遍性,政治和经济上的双重压力,使得当时的很多私营企业主产生了极大的恐慌。“文革”殷鉴不远,“极左”年代的记忆在这一代人身上烙印深重。为了避免遭到更大的冲击,一些私营企业主如王廷江、蒋锡培等主动将工厂交给了“集体”。

从税务局出来,四兄弟连夜开了个会,然后做出了一个决定:把企业无偿捐赠给政府。2000万资产全部捐出——多么艰难的决定,可见当时气候多么恶劣。破财免灾,明哲保身,兄弟四人已经顾不了那么多。捐赠书上,兄弟四人都已经签好了字,第二天便送到县委书记钟光林面前,只等领导批示。他们斗胆提出了唯一的条件:企业归了政府,希望还能交给他们经营。

如果领导批了,兄弟四人的命运就可能改写。结果却是,钟光林没批。县委书记说:“国家不缺这点钱,你们创下的企业还是归你们所有,由你们经营,县里从来没想过要没收你们的财产。”县委书记提醒,做事姿态低一些总没错。有惊无险,兄弟四人总算是舒了口气。

1993年3月15日,希望集团有限公司经国家工商总局核准为无地名私营企业集团公司,在四川省注册成立。这也是全国首家企业集团公司,且是民营性质。四兄弟谁来代表希望集团呢?三个哥哥一致推举刘永好做法定代表人,不能再叫“场长”了,还以良种场场长身份出去,人家理都不理。一个总裁,三个副总经理,希望集团开始走出四川。

1992年到1995年,是刘永行和刘永好极速扩张的几年,希望集团由此获得了饲料大王的地位,形成“哪里有正大,哪里就有希望”的战略布局,也奠定了现在的东方希望集团和新希望集团的产业体系。到1995年初,希望集团饲料版块在全国已经拥有26家工厂。兄弟四人越来越有钱,这时起,对他们而言,赚钱这一关早就跨越过去,接下来,就是享受商业操作本身带来的快乐。日后提起自己的行商原则,刘永行归纳为“顺势而为”,即大到国运,小到客户和业务模块,都必须作选择。选择高概率事件,那就是选对了势,在选对了势的情况下,创业就变得容易一些。观察本书重点讲述的几位成功企业家的成长路径,确实印证了这一判断。

P53-55

后记

感谢1984。在这个被媒体称作“企业家元年”的神奇年份里,消失多年的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重新被唤回中国,从而开启了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即使时隔三十多年,当我们在写作中穿越到了1984,仍然能够感受到那个大时代里的壮阔波澜,因而内心激荡。

感谢褚时健、鲁冠球、柳传志、张瑞敏、王石、刘永好兄弟、南存辉、潘宁、李经纬、马胜利,等等。他们组成了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第一代企业家群像。作为“探路者”,他们在创业历程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也凝聚起当代中国的企业家精神。正如张维迎教授所言,他们不仅是企业的灵魂,也是经济增长的国王,更是时代的英雄。《一九八四:企业家归来》因为汇聚了他们的辛劳和智慧,从而更加充实。

感谢张维迎教授和周其仁教授。早在《一九八四:企业家归来》这个选题确立之初,张维迎教授便提供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无论是从价值观还是从方法论上,张教授都给予了我们无私的帮助和支持。周其仁教授的研究成果也给予了我们莫大的启发,并且支撑起了本书的核心章节《产权与控制权》。

感谢马立诚、凌志军、吴晓波、马国川、张小平、周德文、周桦、郑作时、袁丽丽,等等优秀的财经作家。在这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我们认真阅读了他们的作品,汲取到许多营养。在参考文献中,我们逐一列出了书目和作者,一并致谢。

最后,感谢湖南中烟(集团)。作为亚布力论坛多年的合作和支持单位,湖南中烟始终保持着对思想产品足够的兴趣和充分的尊重,并且在本书的写作和出版过程中给予了大力支持。“传递价值,成就你我”——这不仅是其核心品牌“芙蓉王”所传达的理念,也是当下企业界和企业家们所提倡和弘扬的精神。

在本书的前言部分,我们曾经提出过三个问题:一是现代意义上的企业家在中国是如何孕育和成长的?二是既然市场是企业家出现的必要条件,而产权又是企业家成长的关键,那么产权与“企业家才能”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它们携手回到当下中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三是企业和企业家的价值观为什么重要?为什么要实践企业公民?

我们希望能找到答案。如果因为我们学识浅薄而未能完成任务,我们也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条寻求答案的路径。

目录

序言 我的人生是饱满的

序起 1984年的制度基因

第一章 边缘的力量

 中国式“阿甘”

 “温州模式”:蚂蚁雄兵

 希望是个好东西

第二章 企业家回来

 灰色地带与体制资源

 为什么要去香港

 穿起珍珠的那根线

 不在改革中犯错误

 一场寻找路标的行动

 “请给我们松绑”与企业家回来

 城市边缘的野蛮生长

 从“什么赚钱做什么”到彻底专业化

 超过25%的利润不做

 “造就真正的企业家”

第三章 产权与控制权(上):转制

 从“放权让利”到触及产权

 海尔改制:一场失败的博弈

 从四通到联想:艰难的长跑

第四章 产权与控制权(下):摘帽

 职业经理人是我的理想

 摘下“红帽子”

 艰难的产权战争

第五章 远去的黄金时代

 “改革典型”浮与沉

 “功成身退”愤与悲

 只不过是从头再来

第六章 价值观

 争议“原罪”

 政商关系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

 气质:共性与个性

尾章 企业公民

 “光彩事业”与企业社会行动

 从“捐款门”到“壹基金”

 企业家的“阿拉善”

 “在商言商”与公民责任

后记

参考文献

序言

我的人生是饱满的

万科、深圳和我的“转型”

到2014年,万科正好是成立30年,我们也正在规划第四个十年。规划第三个十年的时候,大概用了不到半年的时间。规划第四个十年花的时间长一些,从2013年8月一直到2014年12月28日,几乎难产,为什么呢?显然和现在面对的局面有关系,国家的转型、企业的转型——如何转型?第三个十年规划的时候,我们目标是1000亿元,结果到2014年,万科现金回款达到2000亿元,远远超过规划。未来十年,总得有一个数字性的描述,我们的描述是1万亿元。这不是一个指标,这是最后分析出来的结果。万科很重要的“转型”就是:如何从过去“盖了就卖”的快速周转,逐步变成物业持有。预计未来十年之后,万科一半的经营规模是持有的物业,而不是销售。

万科在“转型”,万科所在的深圳这个城市也在“转型”。我认为,深圳的转型会对中国其他城市有示范意义,就像当年深圳作为经济特区,对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借鉴意义。第一,深圳是移民城市,比较年轻,平均年龄比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和其他二线城市都年轻,年轻就有活力;第二,移民城市不安分,要往前走;第三,深圳相对而言是“小政府大社会”,千人的公务员比例在中国这么多城市里是最低的,更不用说其他条件了,比如说民营企业的著名品牌有40%在深圳。当然,深圳也发生过危机,但深圳人没有真正抛弃深圳。

如果深圳需要王石扮演一个角色,原来承担的各种社会职责我将继续承担下去,将来深圳让我当“垃圾分类形象大使”“厕所清洁形象大使”等等,我都乐意干,没有问题。

这几年我们会把万科大学办出来,当然不会是通俗意义上的“万科大学”,而是陆续从几个方面开始建设。比如,建立研究中心,工程结构、环保生态会成立一个学院;又如,面对未来的互联网和机器人,也成立一个学院,我们研究的这代机器人将来一定包含清洁、老年人的照顾;再如,21世纪的生物工程,中国的土地27%是沙漠和戈壁,地并不大物也不博,将来我们希望通过科技转化,到戈壁和沙漠上从事对人类有贡献的现代农业。

把“匮乏”当成优点

对于中国持续的高增长,我们突然发现按西方的那套逻辑解释不通,是不是西方文化精神之外真的有一个东亚文明?具体到东方的工商管理,如果有好的经验的话,应该非常值得去总结。西方也在困惑,我们也在困惑,当然西方已经开始到东方寻找源泉和资源,我们现在不能把自身的优势切割、断掉。

实际上在中国大陆,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吸收和有效利用是当务之急。具体到我,因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不多,所以我把“匮乏”当成优点——现代企业制度是西方的,我就采取“拿来主义”。最近我先是到了哈佛,在哈佛听中国传统文化课,在这里我再怎么学习别人,也不可能成为西方人。当然,我更多的是比较,比较优点,比较缺点,后来发现,即使你不喜欢自己的文化,你也得了解它,对自己的文化都不了解,你怎么进行比较和汲取?

离开哈佛,我去了剑桥,将来还要去以色列留学。也许到2018年为止。这一圈走下来,也许越往下走越不确定,但总是不甘心,总是在探索。至少西方的方法论给了我很好的训练,让我有了更好的思维方式,至少会更清晰一些,能不能最后有一个答案,已经不重要了。

我会参加更多的公益活动,以促进深圳的转型,筹备万科大学,一步一步往前推进,到70岁之前应该是很饱满的。谁知道70岁时还在不在呢?如果在的话,我此前在一些公开场合也表示过,会去做农业。离开剑桥去以色列学习,实际上有一个预期,我不仅仅要学习研究犹太宗教和希伯来文化,还有一项重要的学习任务是:看看他们是怎么在戈壁滩和沙漠上搞高科技农业的?比如现在我们在阿拉善搞的滴灌技术,虽然不是在种庄稼,但已经给下一步的农业埋下了伏笔。

参与公共事务是一种能力表示

一谈到公共事务,就很容易去讲企业家的责任、态度,太容易唱高调。从社会心理学这个层面来讲,人是利己的。利他,或者对自己有好处,或者对自己的家庭有好处,或者对自己的集团有好处,甚至可能对自己的种群有好处,这是前提。企业家天经地义就要盈利,利他是一种能力表示,参与公共事务也是一种能力表示。打个比方,首富是比尔·盖茨,他捐款了,“二富”一看,我也捐,这就是能力的表示。

阿拉伯半岛上有一种鸟,叫阿拉伯眉。鸟也有社会阶层,第一把手命名为阿尔法,第二把手是贝塔。阿尔法找到一条幼虫,它可以自己吃,但是它没有这么做。它走到贝塔那儿,把虫子给了贝塔,贝塔已经是一鸟之下万鸟之上了,但是做出嗷嗷待哺、卑躬屈膝的样子,把虫子吃了。之后,阿尔法就趾高气扬地拍着翅膀飞走了,你可以看到什么行为表示,是不是利他?我有这种能力,我不但能养活自己,我还能照顾你。这和人类的行为是一样的,利他是表示自己的能力,没有那么高尚,这是一种能力的较量,在这个社会,怎么表示你的能力?你不但要让自己生活得很好,能养活自己,你还要有余力帮助社会上的其他人。

我没有隐忧,都是公开的,雾霾都成这个样子了,还用隐?食品安全、水污染、土壤污染,都是非常大的问题。我也没有什么觉得不满的地方,我若不满,人家怎么活?我现在感激还感激不过来呢。为什么我要做奉献呢?我不是被逼迫的,我可以不这样做,因为我选择了这样一种生活方式,说了不吸烟就是不吸烟,说了不喝酒就是不喝酒,而且不但自己不喝酒,也希望万科的人少喝酒。所以万科提倡的长跑运动,一下子在全国蔚然成风,很多人把功劳归功于我,其实我不长跑,要归功应该归在郁亮身上。郁亮不但登上了珠峰,而且一个月之后就跑马拉松,这已经超过我了,青出于蓝胜于蓝。我还有什么不满的?我没有。

“原罪”与“匠人精神”

我不认同企业家原罪的问题。现在非常大的一个问题,就是工商界的社会地位。要说有原罪,按基督教文化,每个人都有原罪。为什么单说企业家有原罪?

“原罪”是什么?如果说企业家的野蛮生长就是原罪,我不认同。我不认为我有原罪,而且我认为自己不是孤案。我觉得我们赚钱,是天经地义的,我们赚钱就像军队保卫国家,就像农民让庄稼丰收,工人让产品质量合格,是一样的,没有什么区别。为什么我们赚钱就是不法的,就是唯利是图的,就是奸商?这是我们传统文化的问题。如果在这样的语境下谈原罪,中国企业家怎么健康成长?

士农工商这个“商”,它到底有没有原罪?它的原罪是什么?如果说官商勾结是原罪的话,至少我没有勾结。中国传统的官商勾结,最典型的如山东的袁紫兰,这个家族富裕了200多年,从明末到整个清朝年间,家里出了一百多个政府官员,20多人是考的,其余是捐官,这是官商勾结最典型的例子,也是中国文化的传统局限性,商人向来要仰仗当官的。

中国商人有其局限性,但是,中国的商业一直是很发达的。中国商人的优点是什么?这两年我和褚时健接触比较多,他犯了错误,甚至触犯了刑法,被关进了监狱,出来后75岁再创业,创造了奇迹。他的作为、他的能力、他的表现,俨然国际级企业家,我看不出他有原罪,我觉得他身上显现的是中国优良文化传统的“匠人精神”。这就是中国儒家、佛家、道家综合的传统:对得起自己,对得住别人。

内容推荐

《一九八四:企业家归来》由陈海、金凌云编著。

乔治·奥威尔的《1984》描绘了极权主义的恐怖,而真实中国的1984,却呈现了商业力量的初兴,一切看上去生机勃勃。1984年被中国媒体称为“企业家元年”。这一年,柳传志在中关村的一间传达室里创办公司,张瑞敏改造青岛日用电器厂,李经纬推出“东方魔水”健力宝,王石在深圳成立现代科教仪器展销中心……他们后来均成为中国企业家群体中的领军人物,而1984年,正是这一切的起点……

编辑推荐

现代意义上的企业家在中国如何孕育和成长?产权与“企业家才能”是一种怎样的关系?企业和企业家价值观为什么重要?为什么要实践企业公民?

1984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总要求,进一步贯彻执行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的方针,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更好地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柳传志、鲁冠球、张瑞敏、王石、刘永好兄弟等一批企业家,纷纷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创办各自的企业,开启了中国的“企业家元年”,组成了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第一代企业家群像。陈海、金凌云编著的《一九八四:企业家归来》通过对1984年这一企业家元年的还原,弘扬了党中央在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的创新精神。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一九八四(企业家归来)(精)/亚布力企业思想家系列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海//金凌云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087926
开本 32开
页数 337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256
出版时间 2016-01-01
首版时间 2016-01-01
印刷时间 2016-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经济-企业经济
图书小类
重量 0.638
CIP核字 2015269887
中图分类号 F279.2
丛书名
印张 12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8
158
2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7:2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