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老人与海(精)
内容
编辑推荐

《老人与海(精)》讲述一个老人独自在海上捕鱼,接连几个月没有收获,后来他钓到一条很大的旗鱼,跟它缠斗了两天两夜,用鱼枪把它刺死;但在返回的途中遇到鲨鱼的袭击,缺乏帮手和工具的老人虽然杀了几条鲨鱼,但旗鱼被其他鲨鱼吃光了,等他进港时,旗鱼只剩下一副骨头。

这个看似悲剧的故事,实际上透漏着勇敢、乐观的精神,鼓舞了人类的斗志。并且,故事中“老人”出海之后体现出来的温柔、宽广、博爱的胸怀,都是过去海明威的小说里面见不到的一种质感。

《老人与海》出版后引发巨大轰动,海明威凭此作品荣获第54届诺贝尔文学奖。

内容推荐

由海明威著的《老人与海(精)》故事的背景是在二十世纪中叶的古巴。主人公是一位名叫圣地亚哥的老渔夫,配角是一个叫马诺林的小孩。风烛残年的老渔夫一连八十四天都没有钓到一条鱼,但他仍不肯认输,而是充满着奋斗的精神,终于在第八十五天钓到一条身长十八尺,体重一千五百磅的大马林鱼。大鱼拖着船往海里走,老人依然死拉着不放,即使没有水,没有食物,没有武器,没有助手,左手抽筋,他也丝毫不灰心。经过两天两夜之后,他终于杀死大鱼,把它拴在船边。但许多鲨鱼立刻前来抢夺他的战利品。他一一地杀死它们,到最后只剩下一支折断的舵柄作为武器。结果,大鱼仍难逃被吃光的命运,最终,老人筋疲力尽地拖回一副鱼骨头。他回到家躺在床上,只好从梦中去寻回那往日美好的岁月,以忘却残酷的现实。

目录

正文

试读章节

老人枯瘦干瘪,后脖颈上刻着深深的皱纹。两边脸颊上长着褐色的皮肤癌,那是阳光在热带洋面上的反射恩赐给他的。褐斑顺着脸颊往下延伸,一双手上则布满了深深的裂痕,那都是用绳索拽拉沉重的海鱼时勒出来的。不过没有一个裂口是新的。它们眼缺水无鱼沙漠里的一条条蚀沟同样古老。

他身上无处不显得衰老,只除了他那双眼睛,它们的颜色蔚蓝如海水,眼睛里总有一股兴致勃勃的劲儿,从来都不服输。

“圣地亚哥,”那男孩对他说,这时小船已被拖上沙滩,两人正往堤岸上爬,“我又可以陪你下海了。我们已经挣到一些钱了。”

孩子打鱼的本领是老人教会的,所以孩子很爱他。

“别呀,”老人说,“你们那条船势头正旺。就跟着他们干下去吧。”

“可是记得吧,有一回你一连出海八十七天都没能打到鱼,可是接下去一连三星期咱们每天都逮到了大鱼。”

“我记得的,”老人说,“我知道你不是因为对我没了信心才离开我的。”

“是爸爸让我走的。我是小孩,必须得听他的。”

“我明白,”老人说,“这很正常。”

“他没有多大信心。”

“是的,”老人说,“可是咱们有。咱们有的,对吧?”

“那是,”孩子说,“我请你到露台酒店去喝杯啤酒行吗?然后再一块把这些家什扛回去。”

“有啥不行的?”老人说,“都是打鱼人嘛。”

他们在露台上坐下,不少渔夫都拿老人打趣,他倒也不生气。另一些人,年纪老一些的渔夫,则瞅着他,心里难过。不过他们没有显露出来,只是安静地谈论着海流,说他们的钓索垂放在哪层深度,天气怎么一连几天都这么晴好,还谈他们注意到的各种情况。这天有所捕获的渔民已经进港,忙不迭将钓到的马林鱼”破开膛,把它们半拉半拉地摊放在两块木板上,每块木板两入一头,一摇一晃地搭着送去收鱼站,单等冷藏车来把鱼运往哈瓦那的市场。逮到鲨鱼的人则把鲨鱼送去海港对侧的鲨鱼加工厂,在那里工人将鱼往滑轮吊钩上一挂,摘掉鱼肝,割下鱼鳍,剥去鱼皮,然后把肉切成一长条一长条的,以便于腌制。

刮东风时,总会有股腥臭味隔着海港从鲨鱼加工厂那边飘过来;可是今天气味不重,因为风是往北方刮回去的,而且风势也在一点点变小,所以露台酒店这边阳光灿烂,天气宜人。

“圣地亚哥。”孩子说。

“哎。”老人说。他握着酒杯,正在思量多年之前的往事。

“我去帮你弄些你明天要用的沙丁鱼,怎么样?”

“不用。玩你的棒球去吧。船我还划得动,罗赫里欧可以帮我撒网的。”

“我想去呢。都不能陪你去打鱼了,我总想多少出点力。”

“你请我喝过啤酒了嘛,”老人说,“你也能算是个大人了。”

“你最初带我上小船时我有多大?”

“五岁,你还差点送了命。我没等那条鱼耗尽精力就忙不迭拖它上船,小船险些没让它拆散了。你还记得吧?”

“我能记得鱼尾乱拍乱摔,坐板在折裂,棍子砸下去‘砰砰’乱响。我还记得你把我扔往船头湿绳子盘成一圈圈的地方,我觉得整条小船都在抖动,你用木枴砸击它的声音就像是在砍劈一棵树,我浑身上下部有股甜腻腻的血腥味。”

“这些你真的记得,还是因为听我讲了才有印象的?”

“从我们头回一块下海起,所有的事我都记得清清楚楚的。”

老人用他那双久经风吹曰晒的眼睛,充满信任与冷爱地看着孩子。

“如果你是我的孩子,我会带你出去搏上一把的,”他说,“可你是你爹你娘的孩子,而且去帮工干活的那条船势头正在走旺。”

“让我给你去弄些沙丁鱼来还不行吗?再说我很清楚该上哪儿去弄到四份钓饵。”

“我今天用的还剩了些.我把它们用盐腌上放在盒子里了。”

“我给你去弄四份新鲜的来。”

“一份就行了。”老人说。他的希望和信心从来都未曾枯死过。现在就跟清风初起似的,更加生气勃勃了。

“两份吧。”孩子说。

“那就两份,”老人同意了,“不会是偷的吧?”

“我倒是想偷,”孩子说,“不过这些可是我买的。”

“谢谢你了。”老人说。他头脑太单纯,都未曾寻思过自己是从何时起做到谦卑的。不过他知道他已经获得这种心态,他也知道这并不丢脸,而且丝毫无损于保持真正的自尊心。

“从这样的海流看,明天准是个大晴天。”他说。

“你打算上哪儿去?”孩子问。

“走得远远的,等风向转了再回来。我想不等天亮就出发。”

“我会想法让船老大也走远些的,”孩子说,“这样的

话,倘若你钓到什么真正的大家伙,我们便可以赶过去帮你一把了。”

“他这人不爱上太远处去打鱼。”

“是不爱,”孩子说,“不过有些情况我看得很清楚了他却还什么都看不见,比如说一只鸟在扑腾,有这样的事就能让他下决心走远些,去逮底下的那条蜞鳅了。”

“他的眼力这么差了吗?”

“跟瞎也没啥区別了。”

“这倒怪了,”老人说,“他是从来都不去捕海龟的呀。干这种活最伤人眼睛了。”

“可是你有好些年都在莫斯基托斯海岸那边捕海龟,你的眼力还好得很哩。”

“我是个怪老头嘛。”

“不过要对付一条真的很大很大的鱼,你现在的精力是不是还够呢?”

“我想还行吧。再说还有许多诀窍可以用呢。”

“咱们把东西搬回去吧,”孩子说,“我还要带上撒网去逮沙丁鱼呢。”

他们从船上取了一应用具。

P2-7

序言

细细想来,去年我之所以答应翻译海明威这篇《老人与海》,恐怕多少含有一些个人感情的因素。我总觉得这篇作品与我有些因缘,这话可能让人听着觉得癫狂可笑。回想我最初读到“The Old Man and the Sea”的原文还是在1956年,是从它最初发表的1952年5月6日出版的那期美国“LIFE”杂志上读到的。当时我参加工作不久,在《译文》编辑部当差打杂。前苏联括起的“解冻”之风的末梢也扫到了我所在的单位,懂俄文的编辑见到苏联的《外国文学》杂志译载了这篇作品,于是便有人萌生了一个当时来说算是很大胆的想法:是不是也可以在自己的刊物上介绍海明威的这篇作品呢?由于当时单位的图书室未订《生活》画报,又听说人民出版社资料室有,便托人把那一期杂志借来。在几个人传阅过原作(有萧乾、朱海观和我),领导听取汇报与研究之后,便决定用,并交资深编辑朱海观翻译。我记得海观还请了几个月的“创作假”,用心译出,而被指定做责任编辑的也即是我。这篇作品是在《译文》1956年12期上发表的。出版后反应不错,在我国创作界与文学爱好者中受到赞赏。也许是因为我从此对海明威有了深刻印象,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当他的作品有可能广泛介绍后,我便与上海译文出版社接洽翻译他的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鳴》。然而在经过试译、出版社对译文的质量审查并通过,双方签订合同我正式开始翻译之后,又因为周扬(电影学院院长也曾是他所兼任的难以数清职务中的一项)向出版社转去电影学院一错划为右派的前学生的译稿而被打断。(译文出版社后来出版的即是经过校改的这份译本。)书虽未译成,但我对译海明威的作品的印象,却始终縈绕于心。

岁月匆匆,海明威逝世五十周年亦将来临,一家出版社有意出海明威的作品,包括《老人与海》,以资纪念,于是便想起了我。海观先生是我非常尊敬的前辈。在他以后还曾出现过这部作品的几种中译,应该说它们都很优秀也各有特点,照说我是不应该再登场显丑的了。但是我这人每逢读到心爱并认为自己还有能力翻译的佳作便会心痒,何况是一篇与我有过些关系的作品呢。所以在考虑之后便接受了下来,心想,既然一首名曲可以由众多不同的音乐家演奏,一篇文学作品又何以不可由不同的译者加以演绎,进行他自己的“二度创作”呢?几个月的翻译工作固然耗去自己不少心力,但我也因有机会于文字的丛林中策马挥刀,在精神上获得满足。我觉得自已像是一位步履蹒跚的老者,于暮年病后岁末黄昏时,独自通过一道狭窄的后门进入一座空旷的哥特式大教堂,艰难地登上弯弯曲曲的木头扶梯,爬到高处,在一个特殊的座椅上坐下,开始虔诚地按响一座大管风琴的琴键。在经历了一场理解、共鳴与表达技巧上的艰苦搏斗之后,我终于奏成了像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BWV,565)那样的一首赋格曲。在按完那最后余音袅袅的一个音符后,我真是心潮难平啊。琴艺工拙姑且不计,是否有个别听众在听,他或是她是否欣赏,那都与我无干。反正这神圣的琴音已使我自已在心灵上受到了一次洗礼。我感到海明威的这篇可以定名为《观沦海》的“大海赋”,与巴赫的那首力作一样,具有同样的恢宏、庄严与力度,足以震颤与净化人的灵魂。巧的是,在结构上,《老人与海》居然也很像是一首赋格曲。请看:1。“老人”主题(第一声部)出现,2。“老人”声部与“孩子”声部对话,3。与“大海”声部对话,4。与“大鱼”声部一而再地对话(高潮),5。与“鲨鱼”声部的几次对话(第二高潮),6。再次与“大海”声部对话(渐平静),再次与“孩子”对话,终曲,呈示部完整再现(平静)。

似乎还未有人把海明威与巴赫相提并论。贝多芬倒是说过:“巴赫不是小溪,而是大海。”(在德语中,Bach的本意正是“小溪”。)有了二百多年前贝多芬的这句话,写海的海明威还真是能与像海的巴赫接通关系的,至少,他们两人的作品在气魄上有共通之处。我无意在这里乱攀关系以抬高自己所翻译的作家与作品,它们无此需要。美国著名的艺术评论家伯纳德·贝瑞孙在谈海明威和他的这部作品时倒也曾提到一位具有伟大气魄的作家,那就是古希腊的荷马。贝瑞孙读了《老人与海》,很欣赏,便给海明威去信,向他祝贺。海明威回信,希望他能写上几句话,好让出版社用在书的封套上。贝瑞逊便写了下面这样的一段话:

《老人与海》是一首田园乐曲,大海就是大海,不是拜伦式的,不是梅尔维尔式的,好比出自荷马的手笔;行文像荷马史诗一样平静,令人佩眼。真正的艺术家既不象征化,也不寓言化——海明威是一位真正的艺术家。但是任何一部真正的艺术作品都散发出象征和寓言的意味。这一部短小但并不渺小的杰作也是如此。

海明威是在1935年做记者时,听一个古巴老渔夫讲自已捕到的鱼怎样被鲨鱼吃掉的。1936年,海明威将这件事写入一篇通讯,交《老爷》杂志发表。此后他便总想以此事为基础,好好的写一部小说。在经历了第二次大战与在古巴海边长期生活之后,他终于在1951年,用八周时间,写成了《老人与海》,先是在1952年5月6日的《生活》杂志上发表,得到好评,紧接着又出书并被改摄成电影。海明威因此书获得1953年的普利策奖,又在1954年主要因此书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瑞典文学院的常务秘书安德斯·奥斯特林在颁奖时所念的授奖词中还特别提到,说海明威得此殊荣,是为了表彰“他精通现代叙事艺术,这突出地表现在他的近作《老人与海》之中”,还说在这部作品中,“他的艺术风格达到极致。《老人与海》正是体现他这种叙事技巧的典范。这篇故事讲一个年迈的古巴渔夫在大西洋里和一条大鱼搏斗,给人以难忘的印象。作家在一篇渔猎故事的框架中,生动地展现出人的命运。它是对一种即使一无所获仍旧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的讴歌,是对不畏艰险、不惧失败的那种道义胜利的讴歌。故事富有戏剧性的情节在我们眼前渐渐展开,一个个富有活力的细节积累起来,产生了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人生来不是为了被打败的’,‘一个人可以被消灭,却不能被打败。’”这位常务秘书在这里倒没有说官话套话,却是言简意赅地概括了《老人与海》的主要内容与意旨,值得抄录在此供读者参考。译者边译作品边体会到:这也许就是一则写人的普遍命运的哲理性寓言:人生在世,必定会受到挫折与苦难,经过奋斗,总会不无收获,得到愉悦、满足和友情,但最终还必然得走向失败与死亡。不过总的来说,在整体上,人类还是在朝前蹒跚行进。

海明威晚年因在非洲打猎时所乘飞机多次出事,伤痛久治不愈,极端痛苦,兼加丧失了创作能力(朋友马尔康姆·考利曾见到他在桌前站上半天,却连一个句子都写不出来),得了严重的抑郁症,终于在1961年7月2日清晨,将一支打散弹的镶嵌了银饰的猎枪的枪口对准自己头部,以大脚拇趾扣动双膛的两个板机,自杀身亡。(猎枪很长,只有一位老资格猎手才懂得要扳动机扭以这种姿势最为合宜。)他是不是以这种方式最后一次证明“一个人可以被消灭”呢?而且此时,他该写的作品都已写出,基本上完成了他的人生使命,面临死神,他丝毫不威惧,所以也能算是“没有被打败”吧。海明威在他的《丧钟为谁而鳴》篇前引用过英国玄学派诗人约翰·多恩的布道词:“谁都不是一座岛屿,自成一体。……”足见他对多恩的作品是熟悉的。而多恩最著名的诗歌之一《致死神》,一开首便直说:“死神,你休得张狂,尽管有人说你/何等强大,何等可怕,你并非这样;/……我们最俊秀的人随你去得越早,/便越早能获得筋骨的安息,心灵的解放。……睡了一小觉之后,我们便永远觉醒,/再也不会有死亡,而死神你也将陨丧。”对于海明威自已有没有被打败这一诡谲的命题,大家都不愿去深究。人都死了,再去揭其伤疤,未免有失忠厚。反正凡人必死,拉丁谚语里说:“Morsomnibuscommunis。”(“死亡对谁都一视同仁。”)海明威结束自已生命的方式还是很有惊悚力与震撼力的,怎么说他也能算得上是一条汉子了吧。

岁月匆匆,海明威去世将届半个世纪。在他死后,美国文学又有了新的发展。但是在21世纪过了十年之后,再来回顾上世纪的美国文学,不论从哪个角度看,《老人与海》都有资格列入美国以及世界那一百年里最杰出的作品之一,而且依愚之见,说不定还能算是海明威自己最最精采的一篇作品呢。(试问,他那本写斗牛的专著《午后之死》,现在一般的读者还会感兴趣吗?)与海明威同时代齐名的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尽管与海明威曾有过一场“姑嫂勃谿”式的较劲,却也为《老人与海》写了一篇书评。里面赞誉说:

这是他最优秀的作品。时间会显示这是我们当中任何一个人(我指的是他和我的同时代人)所能写出的最优秀的单篇作品。这一次,他发现了上帝,发现了一个造物主。迄今为止,他笔下的男男女女都是自已形成的,是用自已的泥土自我捏塑成的;他们的胜利与失败也都掌握在每一个对手的手里,仅仅为了向自已、向对手证明他们能做到何等样的坚强。可是这一回,他写到了怜悯,写到了存在于某处的某种力量,是这种力量创造出了他们全体:那个老人——他一定要逮住那条鱼然后又失去它,那条鱼——它命定要被逮住然后又消失,那些鲨鱼——它们命定要把鱼从老人的手里夺走;是这个力量创造出这一切,爱这一切,又怜悯这一切。这是很对的。赞美上帝,但愿创造出、爱与怜悯着海明威的那种力量——不管那是什么——约束住海明威,千可别让他再改动这篇作品了。

从一个信基督教的人的嘴里,说自己的一个基督徒同行与对手已经达到“发现了上帝并表现出上帝的创造力”的水平,而且用一种反讽的方式判定这篇作品已经完美得连一个字都不能更动的地步,对不轻易称赞人的福克纳来说,这恐怕已经是最最高级的赞誉了吧。

翻译过程中,曾就书中的西班牙语问题请教与我共事多年、对细节一贯特别挑剔讲究的林一安先生。蒙他热情指点并复印所写有关大作供我参考,特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书评(媒体评论)

这篇故事讲一个年迈的古巴渔夫在大西洋里和一条大鱼搏斗,给人以难忘的印象。作家在一篇渔猎故事的框架中,生动地层现出人的命运。它是对一种即使一无所获仍旧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的讴歌,是对不畏艰险、不惧失败的那种道义胜利的讴歌。

一一瑞典文学院常务秘书安德斯·奥斯特林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老人与海(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海明威
译者 李文俊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0216248
开本 32开
页数 259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121
出版时间 2016-11-01
首版时间 2016-11-01
印刷时间 2016-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56
CIP核字 2016200718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8.6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192
137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3: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