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钱币史话/中国货币史话系列/中国史话
内容
编辑推荐

王永生著的《钱币史话》介绍:对钱币(货币)的研究,一般有两个视角:一个

是对钱币实物本身的研究,即所谓的“钱币学”,这

在我国有古老的传统,最迟在南北朝的萧梁时期就已

产生,称“古钱学”;另一个则是从历史的角度,主

要是借助文献资料来研究货币发展演变的历史,即所

谓的“货币史”,这是近代以来受西方的影响而产生

的一门新兴学科。

内容推荐

王永生著的《钱币史话》是货币史专家王永生副研究员撰写的“中国货币史话”四部系列著作之一,上自殷商中晚期产生的青铜铸币一一铜贝,下至当今的人民币国际化,梳理了中国3000多年间货币发展演变的历史。全书以中国传统钱币学实证研究为基础,贯之以西方货币学理论,注重钱币学与货币史的有机结合,既有对钱币实物本身的考证,更注重从历史发展的大脉络中,结合财税、赋役、薪酬等制度的变革,考察、分析钱币演变的规律及对社会的影响,是一部颇具创新思想的货币史著作。而史话体的结构体例和行文风格,以及200多幅首次发表的珍贵图片,又使这部中国“钱史”极具可读性,适合大众读者阅读。

目录

序一【范一飞】

序二【李学勤】

一 先秦至秦:货币的产生及统一

 1.钱币的产生

 2.四大钱币体系的形成及其特点

 3.秦朝统一币制

二 两汉:统一铸币权并确立重量标准

 1.汉初的钱币减重

 2.汉武帝的币制改革

 3.武帝之后的铸钱及有关铸币权的争论

 4.王莽的币制改革

 5.东汉对五铢钱的恢复

三 三国两晋南北朝隋:过渡阶段的币制

 1.三国时期

 2.两晋及十六国时期

 3.南北朝时期

 4.隋朝的币制

四 唐五代十国:货币制度的确立

 1.唐朝的币制

 2.五代十国的币制

五 两宋:复杂且繁盛的货币文化

 1.两宋钱制梗概

 2.铜铁钱兼行的原因及其影响

 3.两宋钱荒及其原因分析

六 辽夏金元:少数民族货币文化

 1.辽代铸钱

 2.西夏铸钱

 3.金代币制

 4.元代币制

七 明代:白银的货币化

 1.明代钱制梗概

 2.钱币铸造及流通分期

八 清代:传统币制的没落与新曙光的初现

 1.传统制钱

 2.机制铜元

九 民国时期:现代币制的初步建立及崩溃

 1.北洋政府时期

 2.国民政府时期

十 人民币时代:人民的货币及其国际化

 1.各时期根据地货币

 2.人民币的诞生及其统一全国货币

 3.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及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一先秦至秦:货币的产生及统一

钱币是指退出流通的货币,钱币与货币就像一枚硬币的正背两面,钱币侧重的是其文化属性,而货币关注的是其经济属性。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用到钱币(俗称钱),因此大家对钱币似乎并不陌生。但是,如果要问:钱币最早是何时出现的?如何产生的?最初的式样又是怎样的?可能大多数人对此并不清楚。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实际上并不容易回答上来。这是因为历史文献中就没有说清楚货币的起源。直至近代以来,随着先秦历史研究的深入,特别是借助考古发现,蒙在货币起源上的神秘面纱始被逐渐揭开,世人才得以窥见其庐山真面目。

1钱币的产生

根据政治经济学原理,一般说来,人类社会的发展,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首先出现最初的社会分工。当产品有了剩余,就出现了交易;有了交易,自然就产生了钱币。但是,钱币最初的来源并不是单一的,只有当某种商品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时,才被称为货币。一般等价物固定在哪种商品上,最初是偶然的,但有两个因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是固定在最重要的外来交换物品上;二是固定在家畜那样的使用品上,这就是货币的最初起源。在我国古代最初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外来的交换品是海贝,在内部可以让渡的财产中,主要使用的不是家畜而是用青铜制作的铲形农具,它已经是形态比较完备的金属铸币。这一方面反映了我国古代货币经济的早熟,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我国古代货币文化根植于农耕文明的这一属性特点。

(1)有关文献记载

关于我国古代货币产生的时间及种类,文献记载既简单又相互矛盾。如《史记·平准书》日:“虞夏之币,金为三品,或黄或白或赤,或钱或布或刀或龟贝。”《盐铁论》日:“夏后以玄贝,周人以紫石,后世或金钱刀布。”对于上述记载,从东汉开始,班固就表示怀疑,他在《汉书·食货志下》中说,“凡货,金钱布帛之用,夏殷以前,其详靡记云。太公为周立九府圜法”。对周代之前的货币以“其详靡记”一笔带过,直接从太公立九府圜法说起。但是,到了宋末元初,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又明确记载“自太昊以来,则有钱矣。太昊氏、高阳氏谓之金,有熊氏、高辛氏谓之货,陶唐氏谓之泉,商人、齐人谓之布,齐人、莒人谓之刀”。虽然很具体,但并未说明出处。受此影响,后世文献在讲到货币的产生时,基本形成两种观点:一种根据《汉书》,认为所谓神农氏、高辛氏、黄帝、夏禹、商汤、周武王曾铸钱以通交易的记载,属于后人杜撰;另一种则依据《文献通考》,认为“自太昊以来,则有钱矣”。两派相互否定,莫衷一是,使本来就附有神秘感的中国古代货币的起源问题,更如雾里看花,越发模糊不清了。

实际上,以上矛盾、分歧的产生,主要是因为混淆了交易、货币、金属铸币的概念及其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如果我们根据有关政治经济学原理,结合考古资料,认真梳理古代文献,那么,就能清晰地勾勒出我国古代货币的起源及其发展的脉络。P1-3

序言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古老国度,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从来都没有停止过探寻、创造的脚步。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轻若烟雾、薄如蝉翼的素纱衣向世人昭示着古人在丝绸纺织、制作方面所达到的高度;敦煌莫高窟近五百个洞窟中的两千多尊彩塑雕像和大量的彩绘壁画又向世人显示了古人在雕塑和绘画方面所取得的成绩;还有青铜器、唐三彩、园林建筑、宫殿建筑,以及书法、诗歌、茶道、中医等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无不向世人展示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灿烂与辉煌,展示了中国这一古老国度的魅力与绚烂。这是一份宝贵的遗产,值得我们每一位炎黄子孙珍视。

历史不会永远眷顾任何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当世界进入近代之时,曾经一千多年雄踞世界发展高峰的古老中国,从巅峰跌落。1840年鸦片战争的炮声打破了清帝国“天朝上国”的迷梦,从此中国沦为被列强宰割的羔羊。一个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不仅使中国大量的白银外流,更使中国的领土一步步被列强侵占,国库亏空,民不聊生。东方古国曾经拥有的辉煌,也随着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轰击而烟消云散,中国一步步堕入了半殖民地的深渊。不甘屈服的中国人民也由此开始了救国救民、富国图强的抗争之路。从洋务运动到维新变法,从太平天国到辛亥革命,从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人民屡败屡战,终于认识到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一道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倒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从此饱受屈辱与蹂躏的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古老的中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摆脱了任人宰割与欺侮的历史,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每一位中华儿女应当了解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史,也应当牢记鸦片战争以来一百多年民族屈辱的历史。

当我们步入全球化大潮的2l世纪,信息技术革命迅猛发展,地区之间的交流壁垒被互联网之类的新兴交流工具所打破,世界的多元性展示在世人面前。世界上任何一个区域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两种以上文化的交汇与碰撞,但不可否认的是,近些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大潮,西方文化扑面而来,有些人唯西方为时尚,把民族的传统丢在一边。大批年轻人甚至比西方人还热衷于圣诞节、情人节与洋快餐,对我国各民族的重大节日以及中国历史的基本知识却茫然无知,这是中华民族实现复兴大业中的重大忧患。

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中华民族之所以历数千年而不分离,根基就在于五千年来一脉相传的中华文明。如果丢弃了千百年来一脉相承的文化,任凭外来文化随意浸染,很难设想13亿中国人到哪里去寻找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大力弘扬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弘扬中华文化的爱国主义传统和民族自尊意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价值体系,光大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业。

当前,我国进入了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的历史时期。面对新的历史任务和来自各方的新挑战,全党和全国人民都需要学习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这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保证。中国社会科学院作为国家社会科学研究的机构,有责任为此作出贡献。我们在编写出版《中华文明史话》与《百年中国史话》的基础上,组织院内外各研究领域的专家,融合近年来的最新研究,编辑出版大型历史知识系列丛书——《中国史话》,其目的就在于为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提供一套较为完整、准确地介绍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普及类系列丛书,从而使生活在信息时代的人们尤其是青少年能够了解自己祖先的历史,在东西南北文化的交流中由知己到知彼,善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中国与世界各国愈来愈深的文化交融中,保持自己的本色与特色,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永远发扬下去。

《中国史话》系列丛书首批计200种,每种lO万字左右,主要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哲学、艺术、科技、饮食、服饰、交通、建筑等各个方面介绍了从古至今数千年来中华文明发展和变迁的历史。这些历史不仅展现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辉煌,展现了先民的智慧与创造精神,而且展现了中国人民的不屈与抗争精神。我们衷心地希望这套普及历史知识的丛书对广大人民群众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发挥应有的作用,鼓舞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新一代的劳动者和建设者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不断阔步前进,为我们祖国美好的未来贡献更大的力量。

2011年4月

后记

对钱币(货币)的研究,一般有两个视角:一个是对钱币实物本身的研究,即所谓的“钱币学”,这在我国有古老的传统,最迟在南北朝的萧梁时期就已产生,称“古钱学”;另一个则是从历史的角度,主要是借助文献资料来研究货币发展演变的历史,即所谓的“货币史”,这是近代以来受西方的影响而产生的一门新兴学科。

钱币学与货币史因研究的侧重点各有不同,而具有互补性。因此,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对钱币(货币)有一个全面、完整的认识。老一代的货币史学家,如彭信威先生等,在这方面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但是,不可否认,当前很多钱币工作者仍然是仅偏重一面,而没有将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如文博系统的钱币工作者以及社会上的钱币收藏家,普遍注重辨别钱币实物的真伪,区分版别的变化以及相互间的承继关系。但是,他们多数缺少货币理论知识,虽然关注具体的钱币实物,却是孤立的,不能从宏观、整体的视角来分析货币演变的规律及其影响,多是就钱论钱,而不了解钱币背后的历史。研究机构以及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大多比较关注历史文献,而忽视钱币实物。他们虽然有系统的货币理论知识,熟悉有关的文献资料,并善于从宏观、整体的视角来分析货币的演变。但遗憾的是他们很少接触钱币实物,且多不辨真伪,忽视钱币版别的区分及其演变,研究论述中只有抽象的货币,而无具体的钱币。

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我于2011年底在论文集《钱币与西域历史研究》继《新疆历史货币》也交由中华书局出版之后,将研究的重点由边疆地区的货币转向了中国古代货币,开始酝酿构思撰写一部以钱币学为基础,能够反映中国古代货币演变情况的货币史。我首先从“二十四史”中的《食货志》人手,不但通读了全部原文,还将其中与货币有关的部分都录入了电脑。这项基础工作虽然耗时费力,但是对于我从总体上认识中国古代货币发展演变的脉络非常有帮助,特别是出差在外时,带上电脑就可以随时利用早晚的时间,通读、查阅有关史料,在书稿的撰写过程中,更是事半功倍,提高了效率。

因秘书处事务性工作繁杂,撰写工作只能利用节假日等空暇来完成。这里我要特别感谢我的夫人和儿子对我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以及远在家乡的老母亲的鼓励。部分章节分别征求了许树信、戴建兵、高聪明、王纪洁、杨君、崔淳等专家的意见,周祥先生通读了除“人民币国际化”之外的全部稿件,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副所长、《人民币国际化报告》副主编涂永红教授,宋科博士审阅了有关“人民币国际化”部分的书稿,并提出了修改意见。崔淳、宋捷、崔劲波先生提供了主要的拓片,彩图主要由“泉志货币基础数据库”提供,另有一部分图片选自《华夏古钱图录》《中国钱币博物馆藏品选》《中国历代金银币通览》,全部插图由同事孙雅崾、赵志鹏扫描制成。王雪阳、李立、王科宇、秦慧颖、黄维等同事也提供了很多帮助。中国钱币博物馆党委书记李明先生及首任馆长戴志强先生、副馆长姚朔民先生在书稿撰写过程中给予了大力支持。另外,我还要特别感谢旅居加拿大的著名钱币学家杜维善,新加坡的黄汉森、林文虎、刘嘉斌、邬显康,俄罗斯的弗拉基米尔·彼利耶夫,日本的菅谷信夫妇、吉田昭二,法国的蒂埃利,中国香港的马德和、冯乃川、周迈可、王吉,中国澳门的李洪、陈耀光,中国台北市集币协会的简任贤、王皇文,“中华集币协会”的陈文涛、张明泉、黄亨俊,以及石肖岩、林梅村、张铁山、刘森、王雪农、李铁生、李志东、董青、王俪阎、陈林林、陆昕、潘建军、刘春声、贾晖、刘飞燕、曹光胜、佟昱、王樾、李晓萍、贺传芬、戴仕平、张卫星、邵广华、于廷明、李文娟、李凤翔、黄志刚、何启龙、梁洁、伍汉林、陈旭、师小群、赵晓明、戎畋松、袁林、张振龙、林文君、吴树实、巴家云、储建国、于颖辉、赵梓凯、唐武云、范泽宇、艾亮、顾明、孟翔、姜力华、张培林、金万寿、江凡、吴涛、石刚、何俊峰、阿里木、王卫东诸先生,正是他们多年来无私的帮助给我提供了很多的便利。《中国史话》丛书编委会副秘书长袁清湘、谢安,本书策划编辑王建军、责任编辑连凌云,在审稿、编辑以及出版过程中,都付出了很多辛劳,对提高书稿质量大有裨益,在此一并致谢!

中国人民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范一飞先生,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中国钱币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历史系博士生导师李学勤教授在百忙之中审阅了书稿,并惠赐了序言,为拙作增色不少,深表感谢!

中国货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研究涉及众多领域、多门学科。作者自知学识浅陋,书中多有不足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王永生

2016年5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钱币史话/中国货币史话系列/中国史话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永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9790519
开本 32开
页数 27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0
出版时间 2016-07-01
首版时间 2016-07-01
印刷时间 2016-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金融会计-金融
图书小类
重量 0.312
CIP核字 2016086566
中图分类号 F822.9
丛书名 中国货币史话系列
印张 10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35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2:1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