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化战略教科书的通俗演绎;梳理战略管理脉络,提炼战略关键节点,破解战略制订谜局。
懂中国话,就能学会战略;如果你没时间翻阅各种战略经典,读这本任俊正所著的《战略十讲》就够了!
战略的本色就是常识。再复杂的战略理论都应该回归到常识,再伟大的战略应用也都应该回归到常识。热衷于时髦名词的堆砌,热衷于伟大的商业模式构建,不如静心回归到战略的本质上来。
图书 | 战略十讲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土化战略教科书的通俗演绎;梳理战略管理脉络,提炼战略关键节点,破解战略制订谜局。 懂中国话,就能学会战略;如果你没时间翻阅各种战略经典,读这本任俊正所著的《战略十讲》就够了! 战略的本色就是常识。再复杂的战略理论都应该回归到常识,再伟大的战略应用也都应该回归到常识。热衷于时髦名词的堆砌,热衷于伟大的商业模式构建,不如静心回归到战略的本质上来。 内容推荐 任俊正所著的《战略十讲》在准确把握西方经典理论精髓的基础上,结合中国人的思维范式,构建了独特的企业战略框架体系,系统讲述了从战略制定到实施的理论逻辑与应用之道。 作者力求用通俗的语言、洞察人性的生活案例、富有互联网时代特色的热点事件、深度实操的战略咨询方案,彻底摒弃传统战略教材的僵化与枯燥,汉译西方名著的拗口与晦涩,在娓娓道来中提示战略理论的精致之美与战略应用的简洁之美。 本书将有助于读者学会鉴赏战略与应用战略,适合企业中高层、互联网创业者及其他战略爱好者阅读,为CPA(注册会计师)、MBA学员及相关人员参加战略学科考试必备用书。 目录 第一讲 战略是什么 1.战略的概念有点抽象 2.战略简单理解就是“3+1” 3.学战略就是要学战略工具 4.理念体系那套有什么用 5.战略管理怎么“管” 第二讲 外部分析就是找机会与威胁 1.让猪飞起来的风口 2.找到“风口”的理论逻辑 3.大企业家为什么喜欢看新闻联播 4.产业也有生老病死 5.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6.波特五力有点牛 7.竞争对手是有级别的 8.盯住竞争对手 第三讲 内部分析就是找优势与劣势 1.企业是一台赚钱的机器 2.企业是如何赚钱的 3.资源是手上的牌,能力是打牌的水平 4.找个标杆看差距 5.多元化业务的分析 6.SWOT分析之后怎么就得出战略了? 第四讲 战略制定就是确定要去哪里 1.战略类型是有层次的 2.一体化战略就是沿产业链往前或往后 3.密集型战略就是稳扎稳打 4.多元化就是鸡蛋不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 5.用低成本做出价格让消费者尖叫的“爆品” 6.用差异化做出性能让消费者尊敬的“神器” 第五讲 商业模式是战略的一个环节 1.商业模式就是做生意的方式 2.传统企业商业模式的基本逻辑 3.互联网企业商业模式的基本逻辑 4.商业模式是战略中的哪个环节 第六讲 战略路径就是怎么去 1.条条大道通罗马的战略路径 2.并购是上市公司百玩不厌的玩意 3.并购却不容易成功 4.新建往往需要硬功夫 5.战略联盟是一种合作方式 第七讲 国际化战略那些事儿 1.国际化就是走向世界 2.拗口的国际化动因理论 3.“人口红利”背后是什么样的国际化理论? 4.中国企业在海外到处投资是钱多烧的慌吗 5.钻石模型让国际化前更清晰地认清自己 6.四个国际化战略你知道么? 7.Made or Buy是个战略问题 第八讲 战略实施不容易 1.不会做规划才有可能做成鬼话 2.战略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 3.歃血为盟到底“盟”的什么 4.组织结构设置关键在于处理“分”与“合”的矛盾 5.调组织是新官上升常烧的火 6.“搭班子”是战略实施的重要内容 第九讲 平衡计分卡专题 1.平衡计分卡不是绩效考核体系而是战略实施体系 2.战略要能描述成环环相扣的战略主题 3.平衡计分卡的三个关键词 4.为战略目标确定量化的指标 5.每个量化的目标需要一系列行动支撑 6.平衡计分卡体系应用时的三个关键技术难题 7.一个平衡计分卡的实务案例 第十讲 战略控制是为了战略纠编 1.战略控制的基本逻辑 2.预算管理应该是严肃的事 3.战略评估不是为了发奖金 4.常用KPI是评价企业绩效的基础 5.经济增加值是好看不好用的东西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一、让猪飞起来的“风口” 2013年12月11日下午,小米科技CEO雷军和影视明星刘德华,在清华大学展开一场名为“将人生变成战场”的对话。雷军在对话中说:“40岁以后我领悟到的最重要的道理就是顺势而为,台风来的时候连猪都可以飞。”刘德华回应说:“那我就是那只猪!”我们必须承认雷军近几年真是火,这句话一下子成为当年的流行语之一。之后,整个社会都在寻找“风口”,似乎只要找到“风口”,自己就可以成为那头随时能够飞起来的猪。 其实这句话不是雷军首创,很早以前,股市中就流行过“涨潮的时候,牛都会飞;落潮的时候,才知道谁没穿内裤”等类似的话。这些话谈的都是大“势”的重要性,强调的是找到大“势”的重要性。这句话之所以能够流行,主要还是因为小米公司的确是在“风口”中飞起来的“猪”,而雷军确实发现了“风口”。 人之所以成功,常常是因为找到了“风口” 雷军的成功,缘于他站在了行业发展的“风口”上。 雷军是在40岁之后才创建小米的。在这之前,他已经是成功的企业家,主持的金山公司早已赫赫有名且上市。用现在的话说,他已经完全实现了财富自由。据说,在苹果开发出了iphone之后,他敏锐地发现手机行业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于是伙同了一帮朋友创立了小米。 历史都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我们已无从知道当时他是如何进行所谓的战略决策的。是误打误撞不小心就发财了,还是站得高、看得远从而准确地判断出行业大势?不管答案是什么,但有一点肯定,即他与小米公司真正地赶上了互联网尤其是手机互联网发展的大势。在雷军做小米手机的时候,市场上已经有很多手机品牌,但小米却恰逢其会地赶上了智能手机的大势。所以说,人若赶上大势,事业就会越来越顺。反之,则会越做越难。 马云也是赶上了大势,才成了中国首富。在阿里上市以后,这个其貌不扬的小个子男人就变得炙手可热了。曾经做过教师的他,甚至发挥了口才的优势,将全国人民当成学生,绘声绘色地讲着一个又一个他当年的创业故事,激发了一代年轻人创业的热潮。站在现在这个时点看,马云从最开始做黄页到后来做淘宝,都恰好赶上了电商发展的大势。赶上大势,发展起来就势如破竹。 实际上,赶上了“风口”,任何企业都会飞起来。互联网行业的企业如此,传统行业的企业也如此。以引起不少争议的房地产行业为例,很多地产大鳄也都是赶上了房地产业飞速发展的大势而迅速崛起的。在21世纪的前10年,房价一年一个跟头地翻,起步早的房地产商能不疯狂发展吗?曾经有好多年,富豪榜上排位靠前的绝大部分人都是房地产商。 还是那句话,这些人的成功是靠运气还是真正的高瞻远瞩,不得而知。但是风起于青萍之末,能够从水面上轻微的波动看到背后的山雨欲来,的确是一个企业家需要具备的技能。 专栏2-1 成功企业的战略是事先制定的,还是后来总结出来的? 成功的企业家都喜欢谈战略,可是他们所谈的战略是事先制定的,还是成功以后总结出来的呢?这个问题可能不好回答。因为事过境迁之后,任何对过去的回忆,都免不了带有主观色彩。 P26-P27 序言 写一本有关战略的书的想法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2005年的夏天。那时我与同事一起给一家拟上市的公司做战略咨询。那个项目的难度非常大。“书到用时方恨少”,为了做好项目,我们带去了几乎所有的经典战略书籍,有从国家图书馆以及北大、清华、人大等高校的图书馆借的,也有新买的,还有我们自己收藏的。这些书大多数是汉译版本,也有少量外文原著。 我一边做着战略咨询方案,一边艰难地啃着这些所谓的经典。作为一个长期学习战略的咨询顾问,应该说我还是有一定理论基础的,可是读这些汉译经典时,我却常常被一种莫名其妙的烦躁与失望的情绪笼罩。书中有大量非常拗口的句子,基本上是英文直译,“中不中,英不英”,理解起来非常困难。跳过去不看吧,总觉得“书内有黄金”,有些不舍;耐着性子往下读吧,又“味同嚼蜡”,实在是一种折磨。迫不得已,找到原著来对照阅读,发现原著要表达的意思其实并不深奥,有时反倒很简单。就在那段啃经典的日子里,我产生了一个念头:“一本本研读经典之后,我一定要写出一本适合中国人读的战略书。” 产生念头容易,但要真正静下心来写却并不简单。如同大多数从外地来京的寻梦者一样,我不得不为房子、户口、子女上学等俗事困扰,很难有精力去系统地写一本书。再加上生性愚顽,兴趣多变,即便写,也只是冲动时打开电脑列个提纲,写上几篇成千上万字的读书心得,之后又不了了之。今天想这样写,明天想那样写,结果电脑中便有了许多半拉子书稿。时间的惯性真的可以吞噬人的一切欲望。后来,我似乎也习惯了只看看书、写写心得,按照心中的大致想法一本本研读西方经典名著的做法。出一本战略书的想法虽没有淡忘,却早已埋在心底深处。 这样的状态一直持续到2013年夏天。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开始给备考CPA(注册会计师)的学员讲战略课。这是一门让考生头痛的学科,那种头痛类似于我曾经经历的烦燥与失望。大量直译过来的文字,让读者根本摸不着北。我痛心地发现,绝大多数考生学习战略主要靠机械式的记忆,毫无乐趣可言。这种现状又一次激活了我“用通俗语言讲战略”的热情。第一堂战略课要讲三个小时。为了这三个小时,我准备了近一个月,其中为了能言简意赅地讲清战略的理论框架,我费了很大精力将庞杂的战略知识最终浓缩成了一张PPT。光画那张PPT就花了我整整8小时的时间。那次讲课的效果非常好,我用生活中的小案例、年轻人关注的热点时事以及最朴素的语言诠释了我理解的战略框架。课后,很多学员说:“任博士,没想到战略如此有趣!”也有的学员说:“从今天开始,我发现我爱上了战略。” 也是从2013年夏天开始,我有机会担任一些名校MBA的论文评阅老师,参加他们的论文答辩。在与这些未来的社会精英近距离接触的过程中,我了解到了他们也正经受着我学习战略时曾感到的烦躁与失望。很多MBA学员在写论文的时候,并没有完全弄明白战略的理论框架,更没有弄清战略工具之间的逻辑,所写论文只是教材所学内容的机械堆砌。当我在有限的时间里,用尽可能风趣的语言指出论文所涉及的战略工具的逻辑,结合生活中的常识点明其中的关键节点时,他们常常会不由感叹:“噢,原来是这样,怪不得书上有些内容怎么也看不懂。”他们常说的一句话是,“战略结合常识理解了,确实非常有趣!” 也是在2013年夏天,我突然开始大量接触互联网创业者。他们大多来找我聊战略。有些人本来就认识,有些人是经朋友介绍来的。这些人激情四射,但绝大多数对战略的理解还处于最朴素的阶段。他们都想学习战略,大部分人也曾在书店里翻阅过大部头的战略教材,可往往是望而生畏,看了看又放回原处。个别人横下心来买了回去,也多是束之高阁,鲜有读完的。与他们聊战略,在茶馆、咖啡馆等环境中,当然不能照本宣科,不仅要通俗,所举的例子还要鲜活,提出的建议还要务实。这种情况逼着我持续关注互联网领域的最新事件,不断反思传统战略理论与互联网新思想的关系,再用朋友间“侃大山”的方式讲出。他们常说:“听任博士您讲的时候,感觉战略很有意思,但看书时却看不下去。” 2013年夏天,我知道我必须动笔了。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还有那么一拨人愿意沉下心来学习,我理应为他们做点什么。在这期间,我整理了10年来的咨询笔记编成《管理的细节》一书,一版销售迅速告罄,半年内再次加印。销售形势大好给了我继续写书的动力。于是,2005年夏天产生的想法,终于在2013年夏天正式诉诸笔端。2016年夏天,这本《战略十讲》终于摆在了读者面前。 之所以用“十”,是因为“十”在中国文化中有完整的意思。本书期望体现出系统性的特色。书中既包含传统战略学科的经典内容,也吸收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战略新知识,并力求使两者相互融合。如书中将平衡计分卡、商业模式列为专题进行讨论。书中各章的标题大致表达了本章的核心思想,而将各章标题连成一段话则大致能表达本书的核心思想。 之所以用“讲”,则旨在表达本书重在通俗“讲解”已有知识,而非像学术研究那样“创造”新知识。“讲”的目的是让听者明白。我希望能够用寥寥数笔勾勒出战略框架,用三言两语拨开理论迷雾,更希望能够用多年积累的战略咨询案例、互联网时代的趣事、生活中的故事来展示战略的智慧与精妙。简单地说,我希望用最通俗的语言讲清战略的“框架、逻辑”,让读者能够感受到战略理论的精致之美和战略应用的简洁之美。给别人讲明白,比自己想明白更难。由于水平有限,本书难免会有错漏,期望各位读者朋友多提宝贵意见,我将继续完善。 本书初稿出来后,曾由焉雪莲、梅莉、王峰、庞宏盈、郝美华、董珩、张瑜、李辰光等组成“试读小组”逐字逐句试读。在构思与成书过程中,王波、王宇鹏、许中阳、杨建功、陈美萍、周小光、刘辉、张正辉、周勇等曾给予资料支持或观点启发。我的上本书《管理的细节》的读者粉丝群中的朋友、CPA课堂上的学生一直给予我精神上的支持。本书编辑从选题到成书也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对于所有的支持与帮助,我皆心存感恩。 是为序。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战略十讲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任俊正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发展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17705543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12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32 |
出版时间 | 2016-09-01 |
首版时间 | 2016-09-01 |
印刷时间 | 2016-09-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经济金融-管理-管理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78 |
CIP核字 | 2016185223 |
中图分类号 | C934 |
丛书名 | |
印张 | 20.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41 |
宽 | 170 |
高 | 20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