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多布里昂所著的《墓中回忆录》是他回忆录的节选,有他童年时代的回忆,有他对1848年革命的思考,有他与拿破仑的相识与反目的叙述,还有他在退出政坛后与退位法王的关系的描写。作者通过自己的生平,还着笔于复辟时期的政治、文化、社会的种种场面,描绘了一幅法国自大革命至19世纪上半叶的完整的社会图景。
图书 | 墓中回忆录 |
内容 | 编辑推荐 夏多布里昂所著的《墓中回忆录》是他回忆录的节选,有他童年时代的回忆,有他对1848年革命的思考,有他与拿破仑的相识与反目的叙述,还有他在退出政坛后与退位法王的关系的描写。作者通过自己的生平,还着笔于复辟时期的政治、文化、社会的种种场面,描绘了一幅法国自大革命至19世纪上半叶的完整的社会图景。 内容推荐 《墓中回忆录》被奉为法国散文的典范,是夏多布里昂费数十年之功不断增删、不断磨砺的精心之作,不仅描述了自己坎坷多舛的一生,还记录了他所处的变化巨大的时代,以及他对这个时代重要事件、人物的评价和对当时文学的看法,被他自己称作“我生活的时代之史诗”。 目录 译序:墓中人语 我的出世 我是一个坏学生 跟两个小水手打架 布列塔尼的春天 外省的闲逸生活 贡堡的幻影 贡堡的生活 我的主塔 从小孩子到男子汉 吕西尔 诗兴的第一口气息 爱情的幽灵 秋天的快乐 诱惑 告别贡堡 我在巴黎的孤独生活 1789年。攻占巴士底狱 米拉波 罗伯斯庇尔 在圣马洛上船 横越大西洋 圣彼埃尔岛 拜访华盛顿将军 华盛顿、拿破仑异同论 尼亚加拉大瀑布 米拉的原型 印第安人的船队 返回欧洲 亨利四世的衬衣 在阿登省 威斯特敏斯特教堂一夜 夏洛特 母亲的死 《基督教真谛》 在迪埃普 我的《墓中回忆录》写到哪里了 《阿达拉》 我到了巴黎 德博蒙夫人的社交圈子 塔尔玛 《基督教真谛》的成功 《基督教真谛》的缺欠 会见波拿巴 我的工作 德·博蒙夫人之死 论波拿巴 厄尔巴岛 滑铁卢战役 马尔梅松别墅 拿破仑的葬礼 访戛纳 世界的变化 《保守派》 柏林大使馆 伦敦离绪 我的解职 洛桑小住 雷卡米夫人 阿尔巴诺的渔夫 斯达尔夫人之死 雷卡米夫人在森林修道院 驻罗马的大使们 古今艺术家 罗马现时的风俗 白跑了一趟巴黎 国王出逃 七月革命的前景 我的政治生涯结束了 斯达尔夫人之墓 第一次觐见查理十世 在穆拉诺 概述我这一生中地球上的变化 附录:夏多布里昂的生平与创作年表 试读章节 我是一个坏学生 我一出娘肚子,就遭受了第一次流放:他们把我送到普兰古埃,位于迪南、圣马洛和朗拜尔之间的一个美丽的小村子。我母亲的唯一的兄弟,德·博代伯爵在村旁修建了一座城堡,叫作“妙选”。我母亲那边的祖产一直延伸到克尔瑟勒镇,凯撒的《高卢战记》称之为“库里奥索里特”。我的祖母早已守寡,和她的姐姐德·布瓦戴耶小姐住在旁边一个小村子里,有桥和普兰古埃相连,人称“修道院”,因为那里有一座本笃会修士的修道院,是献给圣母纳扎莱特的。 我的奶娘不生育,另一个女基督徒喂我奶吃。她把我献给了村庄的保护主圣母纳扎莱特,向她许诺我为了她穿蓝色和白色的衣服直到七岁。我才活了几个钟头,时间的重力已在我的额上打下了印记。为什么不让我死?因为天主已决定恩准无知者和无邪者的愿望,保留无谓的盛名可能危及的岁月。 布列塔尼农妇的这种许愿本世纪已不再时兴;不过,那毕竟是一件令人感动的事情,一位神圣的母亲介入孩子和上天之间,分担人世的母亲的关怀。 三年后,他们把我送回圣马洛。我父亲收回贡堡的土地也已七年了,他想重新回到他的祖先曾经居住过的领地上。他不能谈判已归于古雍家族的庄园波福尔,也不能谈判已落入孔岱家族的夏多布里昂男爵领地,于是就把目光转向贡堡(福华萨写作Combour)——我家的几支都通过和科艾特康家的婚姻拥有过它。贡堡在诺曼底和英吉利的进军中保卫过布列塔尼,它是多尔的主教冉肯于1016年修建的,主塔建于1100年。德·杜拉元帅是因为妻子才拥有贡堡的,他的妻子叫玛可劳薇·德·科艾特康,是夏多布里昂家的人。他和我父亲谈妥。德·阿莱侯爵是皇家卫队掷弹骑兵队的军官,也许因其勇敢而太有名了,乃是科艾特康一夏多布里昂这一支的最后一人。德·阿莱先生有一个兄弟。元帅作为我们的姻亲,后来把我哥哥和我引荐给路易十六。 家里是让我进王家海军的。对于每一个布列塔尼人来说,远离宫廷是自然而然的,对我父亲来说尤其如此。我们的贵族身份更在他身上加强了这种感觉。 我被送回圣马洛的时候,我父亲正在贡堡,我哥哥在圣布里厄克中学,我的四个姐姐在我母亲身边。 我母亲的全部感情集中在她的长子身上。不是她不爱其他的孩子,而是她对年轻的德·贡堡伯爵表现出一种盲目的偏爱。的确,我作为男孩,最小的孩子,骑士(人家这样叫我),比我的姐姐们有些特权;然而说到底,我还是被丢在仆人的手里。再说,我的母亲很有思想,很有德行,忙于社会事务和宗教职责。我的教母德·普鲁埃伯爵夫人是她的密友。她也去看望莫佩尔杜依和特吕波莱神甫的亲戚。她喜欢政治、消息、社交界,因为在圣马洛,人们搞政治就像萨巴的僧人在塞德龙河谷搞政治一样。她热情地投入拉沙罗太事件之中。她把一种好责骂的脾气、心不在焉的想象、精打细算的精神带进家里,起初使我们认不出她那些令人钦佩的品质了。说是秩序井然,可她的孩子们被管得杂乱无章;她本来慷慨大度,看起来却是吝啬小气;她原本性情温和,却老是责骂训斥:我父亲是仆人们的恐怖,我母亲却是灾难。 P3-5 序言 墓中人语 布列塔尼的圣马洛港外,格朗贝岛孤悬在锚地上,一块无名的方石立于其巅,石上立着一个不高但是粗壮的花岗岩十字架,这是夏多布里昂的坟墓。没有墓碑,没有铭文,没有雕饰,简朴至极。坟墓的前面就是波涛汹涌的英法海峡,狂风、暴雨、飞溅的浪花,让它一年到头都潮湿、冰凉,带着铁一般的颜色,孤独然而傲 岸地面对着一片空阔。这是夏多布里昂在五十五岁时自己作出的选择,他费了不少的周折方才得到这几寸土地。 人们告诉他,1768年9月4日,“预告秋分的狂风掀起的海浪发出阵阵咆哮”,盖住了他降生时的“哭叫声”,他认定这惊心动魄的景象预示了他一生的命运。1848年革命的枪炮声震动了巴黎,他所反对的七月王朝垮台了,他只能说一声“干得好”,却不能出去看一看——他太老了。夏多布里昂于1848年7月4日去世。他生于风暴,死于风暴,八十年的人生旅途走得不容易,他想用文字为自己立一座纪念碑,是为《墓中回忆录》。岁月的风暴可以扫除许多东西,却似乎盖不住他从坟墓中发出的管风琴般雄浑的声音。他这本从酝酿到写作历时四十年的著作题为“墓中回忆录”,如果不是出于狂妄,那就是出于一种巨大的信心,相信活人会倾听他这个死人的诉说,继续接受他的文字的魅惑。 夏多布里昂不止一次提醒他的读者,他们听见的乃是一个死去的人在讲述他和世界、和历史的纠葛,他的《回忆录》乃是他“用尸骨和废墟造就的一座建筑”。他在谈到幼年受到死亡的诱惑时,这样写道:“那些看到这一幅幅图画而心绪纷乱并且企图仿效这种种疯狂的人,那些因我的空想而喜欢我的《回忆录》的人,应该记住他们听见的是一个死人的声音。”他在《回忆录》快结束时,又写道:“读者,想象一下这些图案吧。绘制它们的这双手绝不会伤害你们,它们已经干枯了。记住,当你们看见这些图案的时候,它们不过是一个画家在其坟墓的拱顶内里随意涂抹的涡饰罢了。”他曾在1833年和1848年分别为《回忆录》写过序言,都明确表示希望《回忆录》在他死后五十年出版。他不想生前出版这部《回忆录》,其原因有二:“首先,我会不那么坦率,不那么真实,这由不得我;其次,我始终想象我是坐在我的棺材里写作的。”总之,他不愿意“压住这个发自坟墓的遥远的声音”,因为“我更喜欢在棺材里头说话,我的叙述将伴随着那些因发自坟墓而具有某种神圣性的声音”。这部《回忆录》就是他的坟墓,他的棺材,他唯一能够长久地享受宁静的地方。 活人写作,死人说话,这不是矫情,不是作态,也不是故做惊人语,这是他内心的需要,他需要在泯除一切个人恩怨的平静中对历史和人生作出解释和思考,他也需要在纠结着现实和想象的空间里用文字来创造自己的生平。他在执笔撰写《回忆录》的时候,已经清醒地意识到,他是在两个世纪之交“扎进翻腾浑浊的水中”的,他游离旧岸是带着“遗憾”,而怀着希望游向的新岸却是一个“未知的岸”。旧岸已经永远地消失,然而他却没有片刻忘怀;新岸已经呈现在眼前,然而他看见的却是“新的风暴”。这个用言语和行动为了一个他并未心仪的事业和一些他并不崇敬的人奋斗了一生的人,终于怀着解脱和依恋的心情说:“明天的景象已与我无关,它呼唤着别的画家:该你们了,先生们。”他给世人的遗言,说得轻松又沉重,多么像活人作死人忆:“我的窗子开着,朝西对着外国使团的花园。现在是早晨六点钟,我看见苍白的、显得很大的月亮,它正俯身向着残老军人院的尖顶,那尖顶在东方初现的金色阳光中隐约可见,仿佛旧世界正在结束,新世界正在开始。我看得见晨曦的反光,然而我看不见太阳升起了。我还能做的只是在我的墓坑旁坐下,然后勇敢地下去,手持带耶稣像的十字架,走向永恒。”他还活着,可是已经告别了世界。假使他用语言为自己建立了一座丰碑的话,他却并不想活着的时候亲眼看见它,他知道,《墓中回忆录》将是一个年迈的勒内回首走过的道路而留下的痕迹,读者将时时刻看见一个拿着笔的龙钟老人在体验着文字的创造。对于四十年间不倦地写作《回忆录》的夏多布里昂来说,生命不再是叙述的对象,文字不再是生平的载体,文字和人生已经合而为一。以考证对《墓中回忆录》,以阅读对《墓中回忆录》,人们将得到两本不同的书:一本是实录,一本是创造;一本是历史,一本是艺术。前者或有夸张不实之处,往往为人垢病;后者则创造了想象的奇迹,放射着史诗的美。瑞士作家拉缪论及夏多布里昂,有言曰:“一个人想成为什么,也许比他是什么更为重要。”人与文的不尽重合,甚至分裂,这也许是从事精神创造活动的人的特权吧。 …… 《墓中回忆录》的文笔历来为人称道,长期以来一直被奉为法国散文的典范,即便那些指责他“做作”、“自大”、“目空一切”的人也往往因其文字的美而感到恼火。夏多布里昂曾因《阿达拉》、 《勒内》、《美洲游记》、《基督教真谛》等著作而被称为“魅惑者”,除了“一切全新:山川,人物,色彩”之外,文字的魔力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而文字的魔力除了来自语言的新奇、组合的大胆等修辞手段之外,行文的节奏和词语的响亮是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如果将作品分为用眼睛读的和用耳朵读的两类,夏多布里昂的作品无疑是属于后者。福楼拜甚至认为,评价一本书,要看它能否大声朗读:能就是好书,否则就一文不值,因为“没有节奏”。福楼拜一日朗读《殉道者》,就从中听见了“长笛小提琴二重奏”。《墓中回忆录》是有节奏的,而且用词响亮,最宜于高声朗诵,有天风海雨惊心动魄之感。有节奏还意味着和谐,《墓中回忆录》是和谐的,和谐中有句子的运动,应和着情绪的变化。风景的描绘在他那里不是静态的,也不是客观的,更不是僵死的。一切都经过了想象力的安排和布置,犹如一幅幅层次丰富、纵深幽迥的油画,在视觉的陶醉中向心灵发出呼唤,具有一种强大的暗示的力量。夏多布里昂是写景写情的圣手:于景,他并不在细部流连,他的笔是一把大刷子,注意经营阔大深远的景观;于情,他的笔则变成了一根锐利的探针,感情的任何细微的襞皱都一一触及。夏多布里昂的散文具有一种大河奔涌的宏阔气势,然而在雍容中也能露出讥讽的锋芒。他也许是能在浪漫主义的激情中保持冷静的唯一的作家,他有着古典主义的均衡感。 这里奉献给读者的是一部选集,其量仅当全书的八分之一。不敢说是“项上一脔”,然意在精彩也。 郭宏安 1995年4月,北京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墓中回忆录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法)夏多布里昂 |
译者 | 郭宏安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上海文艺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32161225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285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61 |
出版时间 | 2016-08-01 |
首版时间 | 2016-08-01 |
印刷时间 | 2016-08-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244 |
CIP核字 | 2016147609 |
中图分类号 | I565.65 |
丛书名 | |
印张 | 9.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上海 |
长 | 181 |
宽 | 115 |
高 | 14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