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三津谭往(2014)/问津文库
内容
编辑推荐

《三津谭往》的主题是寻找天津本土的雅文化,收录的是自2013年开办以来的“问津讲坛”讲座内容。本书是《三津谭往(2014)》,由万鲁建主编,内容涉及天津城市发展史上与天津有关的名人旧事,包括盛宣怀与北洋大学、郭则沄与须社、杭世骏佚文《查莲坡墓志铭》与查为仁乡试科场案、天津历史上的五位方外圣贤等。

内容推荐

万鲁建主编的这本《三津谭往(2014)》是2014年“问津讲坛”的讲座及读者听后心得的结集。本辑收录的文章除主讲稿外,其他文章则出自于《渤海早报》“书虫”及“悦读周刊”栏目。内容包含了天津城市发展史上,与天津有关的名人旧事。讲座人均为天津地方史专家,且学术成果见诸天津各大报刊及出版机构。本书的出版在提升天津城市文化建设和形象中具有重要意义。

目录

序言:感知历史的温度/罗澍伟

西方军乐在天津的早期实践/陈克

 从早期军乐看文化融合/董向慧

留美幼童与天津/井振武

 最早官派留学生舞台在天津/刘世明

天津楹联/李志刚

 楹联是街头巷尾文化盛宴/董向慧

昆曲在天津的传播/薄克礼

 活着的古董更应珍惜/刘世明

盛宣怀与北洋大学/王杰

 大数据“正说”盛宣怀/王洪波

从“皇会”看天津人的信仰习俗和艺术创造精神/高惠军

 从“皇会”看天津人信仰习俗/王洪波

杭世骏佚文《查莲坡墓志铭》与查为仁乡试科场案/叶修成

 揭秘查为仁乡试科场案/王洪波

郭则沄与须社/杨传庆

 看传统文人的别样心态/王洪波

方外圣贤与天津文化/张培峰

 天津历史上的五位方外圣贤/王洪波

天津邮事/仇润喜

 “大龙”邮票诞生记/王洪波郑莹

附录:大小论——2014年度问津讲坛综述/周醉天

后记:文化多彩天津卫/万鲁建

试读章节

曾就读于天津法政学校的中国共产党创始人李大钊把楹联用于政治宣传,他改杨继盛联为“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赠杨子惠,被联界奉为改作的经典。他为孙中山写有长篇挽联,全联214字,被称为现代最长挽联,反映了李大钊对孙中山为中国革命奋斗一生的深刻认知和高度评价,并从中国革命的全局考虑,站在国共合作的立场上阐述革命主张。这副联在当时被认为是挽联之冠,因其气势磅礴,特别引人注目。

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总理的周恩来早年就读于天津南开中学,他一生写下不少对联,在气势、语言、用典、思想内容等方面都有堪称典范者,比如他的“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是堪比于四海古今的格言名句。他与董必武、邓颖超在马寅初先生60寿辰时赠送的寿联:“桃李增华,坐帐无鹤;琴书做伴,支床有龟”用典贴切,语言庄重,自出现以来一直被奉为寿联经典。

决定楹联质量的另一方面是其语言、音韵、意境、情感之美,天津作者在这方面可谓名作迭出。南开中学、南开大学的创办人严范孙旧学造诣深厚,他的楹联在语言、音韵等方面可谓一丝不苟,典雅优美。如民国初年,双烈女事件轰动朝野,文人墨客纷纷撰联表态,严范孙的对联从角度、立论、用词方面表现得是那么严谨,从声韵、格调、风格方面显示的又是那么中规中矩。

民国“文治总统”徐世昌下野后闭门著书,其中一项工作就是写楹联,他可以说是天津乃至全国第一专心作楹联的文人,作品宏富,质量也为后人称赏。

天津楹联的高质量还表现在它能够准确反映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比如说洋务运动的领袖们在天津建了一些学校、医院,搞了这样那样的改革,这些在楹联里都有所表现。

当时的天津,确有一批十分看重楹联写作的人,他们已摆脱旧日文人对楹联的轻视,认认真真对待这种颇有特色的语言艺术,写出不少优秀作品。比如出生于1870年的教育家王新铭,1928年出版的《啸园楹联录》一联一对都是精心之作,毫无游戏玩忽之感。他在该书自序中说:“余自幼即酷嗜偶语,一联之雕琢、一字之推敲,往往至深夜不能睡。佳构虽少,用力独多;不忍遽弃,爰录于编。”寓津著名学者罗振玉和他的朋友章式之、高远香、王君九集甲骨文字得四百余联,于1927年出版《集殷墟文字楹帖汇编》,至今被甲骨学界和书法界推为范本,近年还被再版。严范孙、华世奎、孟广慧、赵元礼、章钰、李金藻等耆宿广结诗社,经常做诗钟,并将作品结集出版。近来重印的《蟑香馆诗钟》是严范孙的诗钟结集,堪称其中的代表。

再次,天津楹联涉及面广、品种齐全。楹联分春联、婚联、寿联、挽联、行业联、风景名胜联和作为文字游戏的趣联等多种,天津楹联作品中,这些不但种类齐全,而且佳作名篇积案盈箱,数不胜数。

春联。天津人过旧历新年喜欢热闹,红火,春联必不可少。唐尊恒《过年》:“大家小户贴门联,一色猩红分外妍。字迹满街人不扫,为除旧对过新年。”2004年天津建卫600周年时,张树贤等联家编辑了《三津地楹联》,所选清中叶流传至今的春联就达到72副之多。传统春联中有一个特殊的种类,就是以当年的干支冠于联首的干支联,天津文人也喜欢在这方面下工夫。《啸园楹联录》的作者王新铭为60甲子各自编出春联,《三津地楹联》收录了其中的53副。其他如家族专用春联、文人牢骚春联、世代传承的春联、包括大门、二门、正房、厢房、谷仓、猪圈、厕所等处使用者的成套的春联,不胜枚举。

P74-76

序言

感知历史的温度

罗澍伟

前些天,吾友振良君发来《三津谭往·2014》全文,要我在前面写个序言。推辞不成,只好用“恭敬不如从命”来为自己遮掩,虽有不能免俗之嫌,也顾及不上了。

翻看内容,感到本辑与2013年那辑一样,内容大都是作者对于所讲历史的感知,阐释内容的重点也大都离不开天津近代。至于道理,我想很简单,这是因为天津历史的辉煌,主要体现在近代。

中国现有历史文化名城126座,大致可分成两类,一类是古都(“都”在这里指的不一定就是都城)型的,是在中国传统社会发展里起来的、历史悠久的城市;另一类是近代型的,是近代成长起来的城市——在我国,这类的城市的数量虽然不多,但城市成长的速度非常快,而且城市规模大,地位十分重要,这些城市还是近代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中心,在许多方面代表了近代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走向——天津便是其中之一。

说天津历史的辉煌主要体现在近代,是不是观察和判断上有所偏颇、有所片面呢?我以为不是。这是生活在那个时代的前贤,经过认真观察得出来的客观总结,而且这些总结对于研究天津历史的人来说,大都耳熟能详。

比如,金钺先生在1938年为《天津政俗沿革记》所写的序文中开宗明义,有一段很经典的话,他说:“天津地处偏僻,昔非冲要。自与海外列国通商以后,于此为往来出入之门户,轮楫交驰,冠裳骈集,遂蔚然成一巨埠……若夫数十年来国家维新之大计,擘画经营,尤多发韧于是邦,然后渐及于各省。是区区虽为一隅,而天下兴废之关键系焉。”我想,“区区虽为一隅,而天下兴废之关键系焉”,正是近代天津的历史定位。也可以说,在天津城市的历史发展中,没有哪一个时期的历史,可以和近代历史相比。

进入20世纪,天津又成为中国推行“新政权舆之地”,举凡“将校之训练、巡警之编制、司法之改良、教育之普及,皆创自直隶,中央及各省或转相效法”,以致“四方之观新政者,冠盖成集于津”。由此可以看出,晚清时期天津,在中国的政治和体制改革中,有着无可替代的引领作用与重要地位。

外交方面也是如此。王守恂先生在《天津政俗沿革记》卷十六“外事”中指出:“顾自嘉庆二十一年(指阿美士德访华)至光绪二十六年(指八国联军侵华),吾国外事尽萃于天津,外交之利害,全国之安危,而恒于是乎卜之,故往往动中外人之视听。”在这一时期,中国有哪个城市在对外交涉中所起的作用能和天津相比呢?也可以说没有。

中国的教育制度开始与世界接轨是1905年的事情。这一年,清王朝废止了流行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由于科举制度废除之时,天津已经有了推广先进教育方式的基础,所以在普通教育的创办方面一马当先,出现了“大吏提倡于上,乡人士负众望者主持于下,官绅合力,远近同风,不十年间,各级学堂悉备”的状况。这段话,见于稿本的《天津县新志·文教》,据说这个稿本就是当初王守恂先生所拟,后来因与修志主持人在编辑宗旨上有所分歧,才把自己辑成的十六卷书稿,改名《天津政俗沿革记》另行出版。所以今天我们见到的《天津县新志》,是从卷十七开始的。这一时期,天津“学堂林立,成效昭然,洵为通商各属之冠。中外士庶,靡不称赞”,在全国独树一帜。由于教育能让人看到希望,所以全国各地纷纷来天津参观学习。“藉为取法之资”。

这一时期,历史赋予近代天津的先进地位,已经大大超过了当时全国近代化的“素质”平均值,所以才有资格、有资质为其他省区和城市树立榜样。换言之,正是近代天津地位的举足轻重与“服众力”,才使人们难以忘怀;如果历史为天津留下的多是一些不痛不痒的东西,恐怕没人能够记得住。再有,便是给我们留下这些警语的前贤,大都距离那个时代很近,或直接生活在那个时代、那个社会,很多的事情当属亲见、亲历、亲闻,他们的总结应该是权威的、可信的。

尽管历史发展是纵向的,但研究历史不能“十个指头按十个跳蚤”,而是要努力感知某一时期最能代表历史主体特征的横断面;在很多情况下,正是这个横断面所代表的才是历史最本质和最典型的东西,才能从本质和典型浸润到其他。汉唐时期,天津无法同西安相比;明清时期,天津无法和北京相比;因此,研究天津主要是研究近代,研究近代天津在全国的重要地位。近代研究充分了,就能突出天津历史在中国历史中的个性和与众不同,既不会稀释天津历史的光辉与价值,也不会出现刻意比附的毛病。

大致来讲。研究天津可以有两种办法、两个视角:一是放眼中国看天津,一是站在天津看中国。如果让我选择,我更倾向于第一种。因为放眼中国看天津,更能代表近代天津砥砺前行的历史地位,见证近代天津成长过程的蓬勃与热烈,明白留住这段被时间筛选出的有深度的历史,而且这段历史至今没有因光阴的淘洗而褪色,相反,却能历久而弥新。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了解了近代天津,也就了解了整个天津。所以历史的温度,需要悉心体味,更需要认真感知。

以上所说,只是读了本辑之后一些肤浅的想法,若能使读者在思索之余有所感同,那就是吾人的奢望了。

罗澍伟

2015年11月30日草成

后记

文化多彩天津卫

万鲁建

问津讲坛自2013年开办以来,我几乎每一期都过来听讲,既让我增加了对天津的了解,也让我认识了很多新朋友。2013年问津讲坛的文章已经结集出版为《三津谭往·2013》,由振良先生主编。正是这一时期,我也有幸加盟振良先生主编的问津文库系列丛书。在交流过程中,振良先生曾经提过明年你来编吧,我当时没有多想,就应承了下来。等到真正编辑的时候,才知道自己当时多么地无知,深感力有不逮,然所谓受人之托,忠人之事,只好硬着头皮干下去。

在编辑过程中,我又仔细拜读了各位先生的大作,受益匪浅。同时也深感天津文化的丰富多彩。远的不说,就说近代天津,那可是引领了中国的改革。前有洋务运动,后有北洋新政,将天津变成了改革的“试验田”,多项中国第一名副其实,引起世人瞩目。或许有人认为天津建城不过600年,相对于众多的千年古城,她还是太年轻了,难免会被人视为文化底蕴不够。加之天津地处九河下稍,相声、曲艺等俗文化兴盛,似乎更加坐实了天津之“没文化”。甚至我初来天津的时候也有这样的看法。但是,随着对天津的了解,我才知道这是大错特错。年轻不是她的错,也不表示她没有文化。或许她没有千年古城的深厚底蕴,但她确实一个充满生机、朝气蓬勃的城市,更是一个引领时代潮流的近代新兴城市。正如罗澍伟先生在序言中说:“晚清时期的天津,在中国的政治和体制改革中,有着无可替代的引领作用与重要地位。”

不说别的,仅从本年度的讲座主题,我们也能一窥其貌。陈克先生讲的西方军乐在天津的早期传播,实际上也是在说天津是较早接受西方军乐的城市,并将其推广到中国各地。留美幼童在一般人的印象中似乎和天津没有多大关系,实际上该计划是在天津发起的,而且后来回国的留美幼童也都是在天津开启新的人生旅途的。北洋大学作为中国的第一所大学,其意义更毋庸多言。大龙邮票在天津的诞生,表明天津是中国近代邮政事业的发源地,具有开风气之先的作用。昆曲、楹联、皇会在天津的传播与繁盛,郭则法与须社、查为仁乡试科场案、方外圣贤与天津文化等专题讲座,都足以说明天津在传统文化底蕴方面并不落后,也适合传统文化的生根发芽。

总之,无论是在近代还是古代,天津都是充满厚重、富有文化气息的一座城市。正如著名学者陈雍先生在《三津谭往·2013》前言中所说天津地域有“万年以上的人文史,千年的城市史。g年的近代史”。

一个城市是否有文化,是否能有文化,不仅要靠历史的积累,更需要当代人的接续与努力。唯有如此,文化才能不断积累,才会更加繁荣。问津书院作为一个民办非营利组织,致力于传播天津地方文化,努力打造一个天津文史学者成果交流、展示的平台,既让“雅”文化走进大众,与“俗”共赏;也要让民众享受“雅”文化,提高民众的文化品位。如此雅、俗相得益彰,共同营造天津的城市文化氛围,岂不是两全其美之事。

感谢振良先生,让我有机会先睹为快,拜读各位先生的佳作,也让我在编辑中学习了很多。感谢著名历史学家罗澍伟先生繁忙之余赐序。感谢周醉天先生再一次撰写综述,感谢《渤海早报》“书虫周刊”和“阅读周刊”的大力支持,也感谢走上问津讲坛的诸位专家学者,以及“问津讲坛”的忠实听众。因为有您们的存在,问津的前行之路不孤单;因为有您们的支持,问津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让我们明年再相见!

当然,因自身水平所限,编辑不当之处,还望诸位先生及读者见谅。

2015年11月30日夜于老城家中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三津谭往(2014)/问津文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万鲁建编
译者
编者 万鲁建
绘者
出版社 天津古籍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2803693
开本 32开
页数 33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2
出版时间 2015-12-01
首版时间 2015-12-01
印刷时间 2015-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376
CIP核字 2015285308
中图分类号 K292.1
丛书名
印张 10.75
印次 1
出版地 天津
210
145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2:5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