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静等花开
内容
编辑推荐

徐林芬笔名一凡,1994年毕业于浙江水产大学机械设计专业,2005年获得浙江大学心理学硕士学位,2009年入学华东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博士专业,2010—2011年期间为哈佛大学访问学者。《静等花开》是该作品之一。如果在这本书中恰好有些对读者有帮助的理论或高见,那并不来源于作者,而是来自许多生命的教导,它们一直存在于宇宙之中,作者只是有幸在自己经历中体验和见证了大师们的智慧,仅此而已。

内容推荐

徐林芬著的《静等花开》讲述的是一个经历逆境,而又身心发展健康良好的女孩的成长故事。她成长于70年代,也许书中的很多情境是今天的孩子们难以想象的。

写作的时候作者只是出于自我疗愈的想法。源起于许多年前作者在华东师大攻读博士学位时,一门心理学课程的作业,讲述个人成长经历。希望读者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能感受到与故事中主人公情感的共鸣,也希望读者能喜欢这些文字与散落其中的心理学知识,并对生活有所帮助。

目录

前言

深林青草自芬芳/梦雨江南

内在之旅/涂华国

最初的时光

怎么这么笨

苦涩的甜蜜

迷茫的青春

蹉跎的时光

迷失的感情

就这样落幕

意外的结局

未成熟的爱

又一个转折

疾病是礼物

异国的生活

不吵不相安

经历才重要

与母亲重遇

心灵的成长

安然的故事

超越了时光

内在的旅程

不同的人生

触碰你的心

不学不知道

后记

试读章节

深林青草自芬芳

时至青杏小小的今日,我和林芬只有一面之缘。

之后,网上往来也是我们唯一的交往方式。林芬是心理学工作者,是一个称职并不断努力寻求心灵成长的心理学工作者,我确信以她笃实好学的治学风格,平易近人的工作方式,定能在很快的时间成为心理咨询界,及心灵成长领域的翘楚。何况她现在已有非常丰富的个案、讲学及专栏写作的资历。

我也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但心理学是我的业余爱好,是我窥视神秘人生的一扇小窗。随着年龄与心理历程之日长,我越来越能感悟“性格决定命运”的深意,因而总想探讨到底是什么决定着一个人的性格,或者说,一个人的性格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心理学似乎给我指明了一个路口。我和林芬就因心理学结缘。

四年前的初夏,受华夏心理学校的老师之邀,在北京图书馆参加“心灵成长”工作坊,林芬和我都坐在第一排座位,中间只隔一位雍容华丽的贵妇。我感恩天意的安排,在我刚坐好在椅子上时,林芬一袭长裙半袖短衫翩然而过,拖着一个较大的与她身材不太相称的行李箱,看得出,她是一个经常外出的人。课间休息,左右前后的同学彼此简单了解,互留联系方式,我和林芬也彼此交换笔记本,写下自己的手机号和QQ号。林芬不是现在时尚所标榜的美女,但言谈举止间能感染我的是她的自信大方,还有她江南女子特有的,慢声细语里略带的轻羞。像清风舞动中,一阕易安居士浸满酒香的《点绛唇》。感染之后还有吃惊。她是从事心理咨询职业多年的咨询师,并且特意从杭州坐飞机来北京听课。那次参加工作坊,我带了几个经我介绍入门心理咨询的同事,我们与北京近在咫尺,开车一个多小时就到了北图。我当时指着林芬对我带去的几个同事说:“看看人家,自己打飞机票过来听课,多好学!”,说实话,我真的被林芬的好学之举深深打动了。其中还有一个举动让我至今不忘,工作坊大概是两三天的时间,中途林芬拉起行李箱就要走,走过我面前的时候,我好奇地问她怎么不听完再走,她轻轻地说,再听下去感觉没意思了。当时我就很快反应到,这是一个不迷信权威的人。在学术上,不迷信权威来自于有自己的主见,敢于坚持自己的主见来自于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工作中丰富的实践经验。我下意识里惊叹了一声,这个女人真的不简单。

在学术思想交流上我是十足的大男子主义,欣赏的女人很少,林芬让我感到意外。工作坊后我整理笔记,看到了林芬给我留下的联系方式,我带着欣赏与好奇之心加了她的QQ,开始了时至今日的网上交流,几乎从未间断,只是她去印度学习时,因她无法上网才断了几天联系。我是个充满好奇心的人,从开始向她学习心理学方面的内容,到后期交流心灵成长的看法,我越来越被她渊博的知识,清晰的思路,治学严谨的风格所折服。这些年来,我们由QQ到微信,由文字到语音,由私聊到加入林芬组建的朋友群,我介绍了包括我妻子在内的很多心理学爱好者,都成了林芬的铁杆粉丝。

真诚感恩上苍的厚爱,感恩那次与林芬的一遇。如果说人生中有很多驿站,那一站,不只是改变了我一个人的命运轨迹,包括我把林芬在微信上介绍后保持联系的人,都在人生路途上找到了一个新的方向,看到了一片新的天地。那个方向是登陆幸福之岸的方向,那片天地是充满至诚至爱的天地。按林芬的话,学会爱是我们今生必修的功课。

说到这,是不是有人认为我文笔夸张,口出阿谀?当你读了林芬的这部作品之后,就会发现我是一个多么诚恳又真挚的人。林芬这部作品,在她的微信分享群里已和我们众多粉丝分享多次,并且几易其稿,有时她感觉不好时还会从头重写。她写得专注,我读得投入。有的段落是她私聊发给我的,她看得出我在她的作品里与她有很深的连结。她潜移默化地把心理学领域的最新学术成果,和在日常生活中,对所有人和家庭都受益终身的心理学法则,融入她的作品情节之中。文笔娴熟,分析深刻。文学性和学术性水乳交融,相得益彰。每次读她的作品,我都会沉浸在情节之中,与林芬产生很深的共鸣。曾经一度到了痴迷的地步,每天不见她的续写都会寝食不安,这时我会给她发微信,每次都是四个字,“期待继续”。大多在这种情况时,她一定满天飞来飞去地讲学,助讲,学习,或像李中莹老师一样,举办工作坊。这时,我会浮想联翩,在这芸芸众生之中,林芬会遇到多少像我这样的有缘人?按林芬的话,这应该是一些在心灵深处能产生很深连结的人吧。这种连结是真诚的,纯洁的,超越语言、超越时空的拥抱。在心理学层面看,这也应该是人类社会生存进化能到今天的一块基石。

从职业角度来说,我称她为林芬应该略显轻慢,称徐老师似乎更为妥帖。可是多次看了她的成长经历后,感觉她就是我的亲人,一个单纯的女孩,单纯到为了心灵的成长,不顾名利不顾生计的“修女”,我还能怎样称呼她?

我问林芬,在她的社交圈里名人云集,专家众多,为什么让我为她的作品写序,她说:“我不想借名人之名”,哈哈,我如果写了,我倒是借名人之名了。

一夜未眠,感慨万千,字斟句酌,用心缜密,相形林芬佳作,恐成白璧斑瑕,唏嘘良久。远村鸡鸣,近巷车响,不觉东方既白,搁笔抚案,心绪依旧难平。谨祝林芬生活幸福!所有有缘读者,所有无缘未读者,都生活幸福!

是为序。

梦雨江南

2015。4。25。晨4时又9分于悦心斋

序言

写书不是为了教导别人,也不是向读者炫耀自己超群绝伦的能力。写书其实只是一种赶超了旧的自己,而蜕变成新的自己的证明。它绝对不是为了自我满足,它只是为了将自己克服的苦难作为例子告诉周围的人,在鼓励其他人的同时,也衷心地希望自己的经历对于读者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尼采《人性的,太人性的》

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个经历逆境,而又身心发展健康良好的女孩的成长故事。她成长于70年代,也许书中的很多情境是今天的孩子们难以想象的。

写作的时候只是出于自我疗愈的想法。源起于许多年前我在华东师大攻读博士学位时,一门心理学课程的作业,讲述个人成长经历。我与少数朋友分享这个故事时,一些朋友告诉我,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了与故事中主人公情感的共鸣,喜欢这些文字与散落其中的心理学知识,阅读这些文字帮助了他们自己的生活,于是在朋友们的鼓励和期待中,文章得以继续。后来,有朋友提出既然这些文字对读者有帮助,何不出书?于是才有了出书的想法。

我的人生经历既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也颇有些特别之处。我曾在极为简陋的乡村祠堂学校念过书,也在世界上最美丽的哈佛大学求过学。曾是班上最差的学生,考试总不及格,被老师斥为:我们班上已经很多差生了,来了个你又这么差。也被许多人视为榜样:在工作七年、结婚生子之后,考上重点大学的硕士生,并在毕业时获得优秀研究生、三好研究生以及优秀毕业生等荣誉。我的童年在贫穷中度过,成年后幸运地由于时代经济发展的恩泽而拥有令人羡慕的财富:读研究生时,是系里唯一开车上学,拥有豪宅的学生,随后又因为离婚、投资不善而几乎一无所有。

人生总充满诸多不可预期或者无常的东西,这些东西总是在人们最无法预防的时候,冷不丁地出手,给人以沉重的打击和痛苦体验,或者是完全相反,给人带来无法预想的巨大幸福和甜蜜享受……

无论是幸运的、不幸的经历,都给到我很多礼物。幸运的生活里,我享受到生命甜美汁液,感受到平凡人生里的快乐和幸福,这些都滋养了我的身体和心灵。然而,古老的西藏智慧告诉我们:“凡事都一帆风顺,其实是最糟糕的事情。因为只有当我们陷入麻烦时,我们才会去思考事情的发生真正源自何处。”“越大的不幸越值得经历!”因为正是这些痛苦而不幸的经历,赋予了我坚强和勇敢,智慧和勇气,去接纳生命中发生的一切。

人生最大的收获不是终生躺在“幸运的玫瑰床”上,而是能够既有勇气接受命运给予的挑战,也有胸怀去体验和感受生命中更多更美好的东西。

如果在这本书中恰好有些对读者有帮助的理论或高见,那并不来源于我,而是来自许多生命的教导,它们一直存在于宇宙之中,我只是有幸在自己经历中体验和见证了大师们的智慧,仅此而已。  《美国科学院院报》的一篇研究论文报告了这样一个事实:与中产家庭中的同伴相比,贫困家庭的孩子表现较差。除了更差的教育条件、营养情况、医疗环境,压力同样是损害贫穷孩子工作记忆的一个重要因素,贫穷与神经生物学间强烈的关联性已经得到了证明。而心理学的研究发现,一个人最大的创伤是童年期母亲的缺席。

童年失去母亲的痛苦,恐怕只有切身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我很难找到合适的语言可以描述它。我的童年既贫穷也没有母亲的陪伴,所有关于她的印象来自于周围其他人的语言。但贫穷留给我的烙印比较少,我对金钱一直抱有天真的信念,不像是经历过贫穷生活的人。或许是因为,对一个孩子而言,没有母亲的爱是一件难以承受的痛,相比之下其他的没那么重要。

一位好友形容我:除了爱,什么都可以不要。其实谁不是这样呢?那些看起来不断追求金钱的人,内心深处渴望的也是被爱、被接纳。

我从小就有一个特别的梦想:希望自己在老年的时候可以是一个可爱的老太太,而不是一个依仗年龄、资历、权威而生活的无趣又可怕的人。

一直努力学习是为了成就这个梦想。

很喜欢这种说法:写作就是一种疗愈,一再描述的过程,使得生命本身成为通过各种被述说的故事编织而成的布匹。

后记

这本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集体的创作。除了故事内容有许多人的贡献,写作的过程也有诸多朋友热心的参与。本书由一篇作业开始,在朋友们的鼓励、期待下逐渐发展成为一本书。从最初的几千字,到二十万字,又几经修改,最终定稿十二万字。

感谢成长分享群里的每一位朋友,你们的鼓励,是这本书诞生的土壤。感谢《亲密心法》公众平台,因为连载了《爱的功课》,让我得到许多平台粉丝们的支持。虽然《爱的功课》没有出版的打算,但我从中得到的写作锻炼,以及来自平台粉丝们的鼓励、支持,给了我写作的信心和勇气。感谢“铁杆粉丝”梦雨江南,你总是第一时间鼓励我,你每天的“期待继续”是我坚持写作的动力。感谢涂华国同学,你数次认真的帮我全文校稿,每次都提出许多宝贵意见,让我非常感动。感谢陈金平老师,乔歆新同学,你们的意见、建议,都使得本书更加完善。

感谢所有给予支持和鼓励的朋友们,感谢你们!

徐林芬

于水晶城2015—7—11夜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静等花开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徐林芬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文联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9006952
开本 16开
页数 17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15-11-01
首版时间 2015-11-01
印刷时间 2015-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16
CIP核字 2015253075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1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