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红土印迹/震苑晚晴系列文化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解辉主编的《红土印迹》是记录云南老一辈地震人工作历程的文化读本,是地震系统老年文化丛书的第二辑。书中的文章,讲述了老同志们真实的经历,让我们重温了云南地震工作发展的部分历史。

让我们一起品味书中的故事,回到云南地震历史长河中,感知其中的精神力量。

内容推荐

《震苑晚晴》系列文化丛书是记录老一辈地震人真情实感的文化读本,从文学角度记录和保存防震减灾事业发展中有价值和值得传颂的人和事,传承防震减灾的发展历程和精神。解辉主编的《红土印迹》是《震苑晚晴》系列文化丛书的第二辑,是一本回忆录。书中20多篇文章讲述了云南老一辈地震工作者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在祖国最需要的岗位上,坚守着为人民服务的梦想,充体现了他们爱岗敬业、科学求实、苦中作乐、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和高尚人格。

目录

“任务第一”年代里的地震地质组

我走过的地震现场

让时间回到1965年

难以忘却的记忆

龙陵地震考察纪行

怀念梅世蓉先生

岁月在哪里

难忘1976年

往事如昨

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

追逐在“地震梦”的征途上

挑战灾难共谱新篇

——亲历澜沧耿马地震二三事感怀

创业艰难百战多

临门一脚

——孟连中缅边境7-3级地震预报和减灾纪实

花溪河畔地震人

北川生死大营救

魂牵梦萦地震缘

地震实验室的几件往事

我深深热爱这片红土地

一段艰辛与甘甜相依的岁月

震苑往事

珍藏记忆心怀感恩

试读章节

任务第一

3月11日下午终于到达了西昌,负责接待我们的杨治国同志已在招待所安排好了房间。晚上,我们结伴游览西昌城的街景,感受彝族同胞的生活。彝族同胞们三五成群披着“察尔瓦”(披风),在街边围拢起来席地而坐,聊天畅饮,一醉方休。

西昌小庙地震台是执行此次任务的西南工作站大本营(队部),台站管理、工程地震、地震分析、强震考察、地震地质、地壳测深等专业队伍在考察期间均接受队部的统一领导。

西南工作站为能出色地完成这一历史性任务,对全体工作人员做了充分的动员:中央决定在西南内地搞“三线”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西南资源丰富、安全隐蔽、条件优越。但这里是地震区,对重大工程建设威胁大,中央对“三线”建设中的地震安全问题非常重视。我们必须从全局考虑,正确处理学科与任务的关系,以“任务第一”的观念做好工作,不能拖了国家建设的后腿,这是与帝国主义争时间的问题。

队部要求全体工作人员统一思想认识、同心协力、努力工作,将“攀枝花地区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作为“政治任务来完成”,并用“任务第一”的口号激励鞭策大家。

地震地质组在韩源老师的精心组织下,完成了内业工作和出队前的准备,对组内人员做了调整。将郭德明、张四昌送到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李坪先生处,参加他们在雅砻江锦屏地区的野外考察。韩源老师的用心很清楚,就是向人家学习,尽快培养人才。

其余人员随韩源老师首先赴元谋地区,开始以西昌地区为中心的野外考察(主要以金沙江、雅砻江、安宁河流域为主)。主要考察安宁河断裂带第四纪昔格达层、元谋断裂带龙街粉砂层的形成、空间分布、沉积特征以及地貌与新构造活动的关系。

全组同仁以极高的政治热情,认真负责地完成每一天的野外工作。为搞清一个地质现象,不惜翻山越岭、涉水钻沟、徒步几十千米都是常有的事。3月份元谋地区的天气十分炎热,骄阳似火,我们每天都要在野外考察十几个小时,经常是天黑了打着手电下山。川滇地区的县城习惯每天吃两餐,我们经常赶不上招待所的晚饭,只好在晚上十一二点去敲小饭馆的门。也许是体力消耗太大,也许是饿过了劲,待饭端上来又不想吃了,就只想喝菜汤,七八个人不一会儿就喝了三大脸盆菜汤。

野外考察虽然很辛苦,但从来没有人IIHI过-苦,休息时有说有笑,工作起来一丝不苟。有时为了实测一个地质剖面,大家都争着去。负责岩性描述的人仔细观察记录着,负责丈量剖面的人上上下下地往返多次,认真测量着每一个数据。对地质现象有不同的看法时.大家就讨论、争论.一定要在现场将问题搞清楚。韩源、张受生二位老师经常在考察中将他们多年的野外工作经验介绍给年轻同志:经验是在长期工作中、在正确认识与错误认识的比较中一点一点地积累起来的。他们要求年轻同志在考察途中要眼观六路,对一些细微的地质现象也不要放过,如地貌景观、水系、岩性、岩石产状的变化等。在野外工作中老师如此画龙点睛的点拨,让我们年轻人终身受益。

大约在4月中旬的一天,我们收工回到招待所,遇见地质部地科院的赵国光等一组人。韩源老师向我们介绍赵国光对云南的新生代地层很有研究,后来我们和他们在元谋共同考察了数天。有一天晚上,讨论第二天的考察路线时,在地形图上发现有一个组途中必须穿过一个“麻风”村,大家都很紧张,怕传染上麻风病。在过这个村子时,每个人都戴上了口罩、帽子,并快速通过。晚上回到招待所,还眉飞色舞地谈起了通过村庄时的洋相。当时,大家对麻风病不是很了解,这个地区麻风病村也不少,所以我们还是很恐惧。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的确缺少医疗知识,才闹出如此的笑话。

4月底,我们离开元谋到渡口工作。初到渡口给我们的印象是沿金沙江两岸很荒凉,除弄弄坪上长着几棵攀枝花树之外,什么建筑物都没有。这里的气候我们都很不适应,早晚温差很大,白天赤日炎炎似火烧,晚上睡觉还要盖被子。为了接待到此地工作的各类人员,政府在这里新建了招待所。

说起攀枝花市的命名,还有一个十分真实动听的故事。1958年,地质部李四光部长向毛主席汇报:“在云南和四川交界的金沙江畔,发现了一个特大矾钛磁铁矿。”毛主席问那个地方叫什么名字。李部长说:“那里荒无人烟,只长了几棵攀枝花树,地质勘探队员就在地形图上将那里标注为‘攀枝花’。”毛主席说:“‘攀枝花’这个名字好!既响亮又充满了诗情画意。”从此,共和国的版图上诞生了一座以花命名的城市。

在渡口地区,我们主要考察金沙江沿岸鱼鲜、拉鲜、永仁、仁和及渡口等地的河流阶地,昔格达地层分布、变化特征。

由于天气十分炎热,出汗多,没有水喝,每天的工作都感到很辛苦。在鱼鲜地区考察时,我们徒步走了十余千米,都感到很渴,各自带的水早已喝完,很想补充些水。这时,我们在路边的陡崖上见到一股清澈的“泉水”淌下来,大家一窝蜂似地冲了过去喝了个够!待我们沿小路爬上去,看到上面有一个水塘,一头水牛在里面洗澡,所谓的“泉水”就是从水塘里淌下来的。大家只好无奈地自我安慰,不干不净喝了没病。P8-10

序言

为进一步继承和弘扬老一辈地震工作者的优良传统,丰富老年文化生活,促进防震减灾文化建设,2013年我们编辑出版了《震苑晚晴》系列文化丛书第一辑《一路风华》。该书在地震系统老同志中赢得了好评,也激励和鞭策我们继续推出文化丛书的续辑。

按计划,后续丛书将以各省局和直属单位单独或合作创编的方式进行。考虑到云南地震频度高、强度大、分布广、灾害重,开展地震工作较早,离退休老同志较多等情况,丛书第二辑《红土印迹》由云南省地震局与中国地震局离退休干部办公室合作完成。

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云南防震减灾工作历经风雨50年,老一辈地震工作者在这片红土高原上留下了艰苦创业的印迹。他们不惧艰险、不言放弃、兢兢业业、倾一生之力推动防震减灾事业向前发展。他们丰富的知识和宝贵经验,开拓创新,求真务实,攻坚克难,坚守奉献,依旧是照亮我们前进道路的明灯。

《红土印迹》是记录云南老一辈地震人工作历程的文化读本,是地震系统老年文化丛书的第二辑。书中的文章,讲述了老同志们真实的经历,让我们重温了云南地震工作发展的部分历史。

云南省地震局研究员、原副局长何希虎同志创作的《难以忘却的记忆》,回忆了在1970年1月5日通海7.8级地震和1995年7月13日孟连中缅边界7.3级地震中的经历。通海地震成为云南年轻地震科技工作者入门的“启蒙”教材。1995年7月12日孟连7_3级地震前,云南首次对7级以上大震做出了较为准确的临震预报,极大减轻了地震灾区的人员经济损失,使我们对攻克地震预报这一世界科学难题的前景充满期待。面对地震预报的艰难,笔者用爱国诗人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诗句作总结,表现了地震工作者百折不挠、战胜困难的勇气与信心。

云南省地震局原纪检组长、离退休干部党委书记陈铁牛同志撰写的《一次记忆深刻的地震考察》,描写了龙陵地震考察的趣事,让我们了解到当时地震工作者的精神面貌和思想境界,彰显了老一辈地震人科学求实、乐于奉献、忠于职守的精神风貌。

昆明台原副台长潘发英同志撰写的《岁月在哪儿》,以昆明基准地震台为背景,描写了1992年以来昆明台的人和事,展现台站人员一生坚守台站的酸、甜、苦、辣。台站人员的青春没有被辜负,他们的岁月换来的是一组组监测数据,一张张地震记录图,正是这些默默的努力和奉献,才让人类对于地震灾害有了不断的认识,才让我们在大自然的震动中有了一份镇定与果敢。

一篇篇文章,犹如净水投石,激起涟漪串串。书中收录的《我走过的地震现场》《澜沧耿马地震二三事》《往事如昨》等文章,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对地震事业的热情、激情与痴情,对党和地震事业的忠诚,对同伴的真挚情感。前辈们用奋斗书写精彩人生,用智慧谱就辉煌事业,铸成了云南防震减灾事业牢固的根基。

我们有责任把他们的故事讲述出来,记录下来,让他们的精神薪火相传。

让我们一起品味书中的故事,回到云南地震历史长河中,感知其中的精神力量。

云南省地震局

中国地震局离退休干部办公室

2015年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红土印迹/震苑晚晴系列文化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译者
编者 解辉
绘者
出版社 地震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2845834
开本 16开
页数 24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86
出版时间 2015-02-01
首版时间 2015-02-01
印刷时间 2015-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4
CIP核字 2015027646
中图分类号 I251
丛书名
印张 15.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75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1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3:4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