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沈从文说文物(书画篇)(精)
内容
编辑推荐

沈从文被迫放弃文学创作,后半生数十年文化、艺术、考古、鉴赏、收藏、文物研究的心血之作。

沈从文常年与文物为伴,结合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而总结出的经验,以及很多极有见地的观点,值得历史文化、文物爱好者借鉴。尤其是他从美学角度来品鉴,教会我们欣赏文物之美,这可说是文物鉴赏、收藏的必读书,更是美学熏陶的必读书。

把中华几千年文物,借大家之眼,看一个遍。

《沈从文说文物(书画篇)(精)》美图美文,提点书画风格传承脉络,呈现中国古代书画神韵。

美图美文,大家经典之作,名家陆智昌设计,装帧典雅,既便携带,也宜珍藏。

内容推荐

著名文学大家沈从文1949年以后转行做了历史文物研究专家,把满腔爱与美的热忱投入到六千年间中华文物上,专注地和坛子、罐子、绸子、缎子打了近四十年交道,对文物的鉴赏和积淀的艺术观同样是大师级的。《沈从文说文物(书画篇)(精)》是“沈从文说文物”系列中的一本,收录了沈从文有关书画类的考古鉴赏文章。这些文章从传世书画名作出发,以小见大,如点将一般,将历代书画大家的风格提点评论,绘出一幅中国古代书画艺术风格流变图,见解独到,颇有启发。

目录

我为什么始终不离开历史博物馆

谈写字(一)

谈写字(二)

读展子虔《游春图》

谈谈《文姬归汉图》

春游颐和园

北京是个大型建筑博物馆

试读章节

我为什么始终不离开历史博物馆

我是解放后才由北大国文系改人历史博物馆的,同时还在北大博物馆系教教陶瓷。因为北大博物馆系那个供参考用的陈列室,部分瓷器和漆器,多是我捐赠的,同时还捐赠了些书籍。

到馆不多久,即送我去西苑革大“政治学院”学习,约一年之久。临结业前,多重新分配工作,有的自愿填写。我因为经过内外变故太大,新社会要求又不明白,自己还能做什么也不明白,所以转问小组长,请转询上级,看做什么工作好,就派我去。因为既学习了将近一年,有大半年都是在饭后去厨房服务,和一个老炊事员关系搞得很熟。已对为人民服务不分大小有所体会。过不久,小组长约我谈话,告我上级还是希望我回到作家队伍中搞创作。这事大致也是那边事先即考虑过的。因为较早一些时候,就有好几位当时在马列学院学习的作家来看过我,多是过去不熟的。鼓励我再学习,再写作。

要我重新写作,明白是对我一种极大鼓励。但是我自己丧了气。头脑经常还在混乱痛苦中,恐怕出差错。也对“做作家”少妄想。且极端缺少新社会新生活经验。曾试写了个《炊事员》,也无法完成。所以表示,还是希望回到博物馆服务。工作寂寞点不妨事,人事简单比较容易适应。因此,即回了博物馆。照当时情况说来,工作是比较困难的。首先是我自己史部学底子极差,文物知识也皮毛零碎,图书室又不像样。同时来的同事比起来,知识都比我扎实得多。有的搞了几十年陶瓷,如傅振伦。有的熟习汉事有专著,如马非百。有的还专史学考古,如孙、姚、王、李诸人。按习惯,研究员主要就是坐办公室看书,或商讨工作计划,谈天,学习文件。没有人考虑到去陈列室,一面学,一面做说明员,从文物与观众两方面研究学习,可望提高认识的。我正因为无知,第一记住“不调查研究无发言权”(作者历来不会准确引用政治术语,即使在“文革”中易获“篡改”一类罪名情况下,他在转述政治理论文件原文,或试用“文革”语汇于文字中时,仍只能做到大致仿佛程度。下同),第二记住“研究中国文化史的重要性”,第三学习《实践论》,《人民日报》社论上介绍说“若一切学术研究工作,善于用实践论求知识,反复求证的方法去进行,必可得到新的进展”(大意是这么说的)。又学习过《矛盾论》,并不怎么懂,但是觉得,就懂到的点滴,试运用到文物研究,也一定可望取得新发现。明白“一切不孤立,一切事有联系和发展”。这些原则当时虽还孤零地记人印象中,但试来结合到我对于文物的学习研究上,得启发就太大了。本馆一系列特别展览,我总是主动去做说明员。一面学,一面讲。工作当然比坐办公室谈天、看书为辛苦。可是,知识或基本常识,便越来越落实了。加上入库房工作和图书室整理材料工作,凡派到头上的就干。常识一会通,不多久,情形自然就变化了。有了问题,我起始有了发言权。有些新问题,我慢慢地懂了。再结合文献,对文献中问题,也就懂得深了些,落实好些,基础踏实些。

记得当时冬天比较冷,午门楼上穿堂风吹动,经常是在零下10摄氏度以下,上面是不许烤火的。在上面转来转去学习为人民服务,是要有较大耐心和持久热情的!我呢,觉得十分自然平常。组织上交给的任务等于打仗,我就尽可能坚持下去,一直打到底。

事实上,我就在午门楼上和两廊转了十年。一切常识就是那么通过实践学来的。有些问题比较专门,而且是国内过去研究中的空白点,也还是从实践学来的。比如说,看了过十万绸缎,又结合文献,我当然懂得就比较落实了。

大致当时从组织上看来,我的工作似太沉闷了点,(或者别的原因)为照顾我情绪,又让我去当时辅仁大学教三小时散文习作,为二十个学生改卷子。不多久,又给我机会去四川参加土改。这期间,我曾写了个《我在文学创作上错误思想的检讨》(1951年11月11日,《光明日报》以《我的学习》为题发表了这篇检讨),可能是由《光明日报》发表,香港曾转载过。土改工作是在内江县三区产甘蔗出白糖地区,剥削特别严重,蔗农生活多近于农奴。我在总队部专搞“糖房的剥削调查”工作,工作前后约五个月。受到一次终生难忘的深刻教育。本来用意,也有可能希望我就材料写一中或长篇小说。末后因为时间短,问题多,懂的事还不够全面,无法着手,只好搁下。

P11-15

序言

传世《洛神赋图》,世多以为出于东晋顾恺之手,只因为见于前人著录,引述的即不再加思索分析,其实说是顾,其几处可以证明?说宋人临摹,如原画即非顾,如何可以知道临的是顾?其实,这都只是人云亦云、不假思索的结果。因为试从衣冠服饰略加注意,就不能不令人怀疑这个画的完成时代,可能要晚一二世纪。男子头上戴的名叫“漆纱笼冠”,创始于北朝元魏北齐,有大量石刻壁画和出土俑可证。妇人头部上绕双鬟,也到南朝齐梁才流行,曾反映于刻绘,到隋唐则唯舞妓和壁画上龙女间或还使用。两者盛行的服饰时代都晚于顾,顾实画不出!又如传宋本《列女传》,插图亦有称出顾手笔的,衣冠更晚。总之,或以讹传讹,或不求甚解,长此下去,不加澄清,我们所盼望的人物画史,是不大会写得正确的!

——谈谈《文姬归汉图》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沈从文说文物(书画篇)(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沈从文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672137
开本 32开
页数 143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70
出版时间 2017-05-01
首版时间 2017-05-01
印刷时间 2017-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考古文物
图书小类
重量 0.278
CIP核字 2017042448
中图分类号 K87
丛书名
印张 4.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191
136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8:1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