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人生的智慧/大家小书译馆
内容
试读章节

5

就像我们的身体一旦抽去空气压力后会立即爆炸一样,同理,假如让人脱离他生活中的欲念、苦役、灾祸、烦恼以及他那番趾高气扬之态,此时,即便他不会一发变为最不可驾驭的愚蠢甚或疯狂的话,也至少会大肆膨胀直至崩溃。人们甚至可以这样说.我们在任何时候,都需要一定数量的烦恼、忧伤、欲念;这就像船只需要压舱物一样:这都是旨在保证正确的方向。

工作、烦扰、苦役以及麻烦,都的确是所有人终其一生的命运。然而,假使每一欲望在其产生之时就全被满足,那么,人们又怎样填充他们的生活、打发他们的时间呢?假想把人类转移到这样一个乌托邦,在这里万事万物和谐一致.土鸡在飨桌上俯拾皆是,情侣不需任何延宕就邂逅相逢,没有任何麻烦地和睦相处;可是,正是在这个地方,有些人一定会无聊得要死或者急于自杀,有些人还会挑起事端,在争斗中互相残杀。因此,他们自身就会创造出比自然原来赐予他们的苦难还要多的苦难。可见,对人类来说,不存在比现在所占有的生存形式和阶段再合适的其他生存形式和阶段了。

6

如上所述,既然快乐和福祉都是否定的而苦难是肯定的,因而,我们当今生活中的幸福,就不应根据它所包含的愉悦和快乐来衡量,而应依据肯定性因素的缺少,即苦难的减少来衡量。

人类所具有的幸福和苦难的形式无论有多少种类型.无论它们是怎样激发人类由此种形式背弃到另一种形式,它们的物质基础却不过都是肉体的快乐或肉体的痛苦。这个基础是非常狭窄的,它包括食物、防雨防冷以及性快感;或者这些东西的缺乏。所以,人类所具有的真正肉体快乐,并不比动物在数量上多一些。只不过可以这样说,他那装备得更高级一些的神经系统使每一种快乐的感受都强烈一些——而对每一种痛苦的感受也随之强烈一些。然而,他产生的情感与动物相比是多么的炽烈啊!他的激情又是多么难以比拟的深沉和坚定啊!——而这一切,在根本上都是为了取得健康、食物、衣着等东西。

造成这一切的最根本原因在于:在人那里,一切事件,都假以思维对尚未到手和未来之事物的思考大为强化了。这也正是忧虑、惧怕、希望的根源。这些东西一旦产生出来,就比现实存在的苦难和幸福更能给人以强烈的印象。而动物,却只被限定在现实之苦难和幸福中。因为,动物缺乏反省的能力,快乐和忧伤在它们身上,不能积累起来;而在人身上,借助回忆和展望,快乐和忧伤是可以积累的。在动物那里,当前的苦难,即便重复多次,依然如第一次那样未有变故;动物表现出一种令人羡慕的镇静自如和不动声色。相反,在人那里,所滋生出的那些与动物相同的快乐和苦难因素,一旦经由他的感觉把它们强化,旋即就会产生一种转变,这种转变所导致的是一种致命的东西,或者说,是一种引人自杀的绝望。更进一步看,会发生这样的情形:他有意去强化他的欲望,这些欲望,原来并不比动物的欲望更难满足;而他强化欲望不过是为了强化其快感,因此,就涉及奢侈、衣着、烟草、鸦片、烈性酒、美雅以及所有与之相关的东西。接着,随之而来的东西(同样是作为他反省的结果)是:那种作为其快乐源泉和苦难源泉,即那种只属于他本人,使他不顾一切抓住不放的而且比所有东西加在一起还有价值的东西——野心和荣誉感与羞耻感。用一句简浅的话来说,就是那种他认为别人会怎样评价他的东西。这种在成千上万的人那里充满好奇的形态,在那些超越了肉体快乐和痛苦的人那里,就成为他所有努力直奔的鹄的。他的确在能够享受思想之乐趣方面超越了动物,而且,理智的快乐还可以在他那里表现出多种等级:从最简单的调侃和对话到心灵最辉煌的成就。但是,作为这一方面的代价.他在受苦这一方面,立即就会遇到无聊这个东西。无聊,至少对自然状态下的动物来说是个陌生的东西,而对家养的动物,其最聪明的成员仅仅是有点感受而已。然而对人类来说,无聊则成为一种真正的困扰。欲念和无聊正是陪伴人生的两极。最后,还需提到的是:在人那里,性快感是与非常顽固的选择性联系在一起的,它有时可以强化为多少带点激情的爱慕。因此,性在人那里,既是短暂快乐的源泉,更为持续痛苦之渊薮。

动物比人,对生存本身更容易心满意足,而植物则更是完全满足于自身的生存。人满足其生存的程度,是由他麻木不仁的程度决定的。所以,动物的生活,与人的生活比,包含的苦难少,而且快乐也少。其直接的原因,一方面,是它没有忧虑、烦恼、痛苦;另一方面,是它没有希望,因而就不会去憧憬一个幸福的未来,而这个未来,加上由想象构想出来的与之伴随的诱人成果,正是我们大多数最大愉悦和快乐之源泉。动物之所以缺乏烦恼和希望,是因为它的意识被限定在清晰可见的东西上面,因而限制在当前时刻中。动物实质上是现在的化身。不过,正是出于这一点,它在一些方面比我们显得精明一些,即它总是安详地、无忧虑地享受着现在。它那显明自如的镇静通常使我们自身所表露的那种难以遏止的急躁和心不知足的境况蒙满羞愧。

P4-6

目录

论尘世的苦难

论生存之虚空

论物自身与现象的对立

论哲学与智慧

论独立思考

论书籍与写作

论美

论伦理

论法律与政治

论人生的不同阶段

论心理

论自杀与死亡

论宗教

论妇女

论情爱

序言

叔本华(1788—1860),德国一位地地道道的人生哲学家。他在世70多年,致力于对人生诸问题的哲学思考,如果以“只有思考过的人生才是真正的人生”这一标准看,他算是真正体验了一次人生。而只有真正体验人生的人,才会写出真正的人生哲学。

他出生于商豪之家.父亲腰缠万贯,母亲博学多才。他本人年少时即游历颇丰,世界文明古国(除交通不便的东方、美洲外),他几乎全部游历;当时所谓的名流雅士,他无不结交;他能用多国语言了解异邦文化……更幸运的是,中年之后他便有殷实的家产得以“脱产”专事独立思考、著书立说。除偶尔受点奚落之外(据传他在柏林大学上课时被黑格尔占了上风,以及打官司输给了一位女人),纵观其一生.有吃有喝,可谓完满。但就是他,却把人生描绘得那样灰暗.把幸福看得如此不值一钱!这也许说明了一个道理:过腻味了的人生即为痛苦!

介绍叔本华哲学思想的宏论颇多,读者几乎在每一部叔氏著译前都可读到几万字的分析、批判。然叔氏本人甚反感那些对原著的二手的评介。真正读原著的不爱看评介,而真正看介绍的又未必想读原著。译者在此也就不再哕唆,仅勾勒一二。实际上,叔氏的哲学思想几句话便可描述清楚:人生即意欲(或曰意志)之表现,意欲是无法满足之渊薮;而人生却总是追求这无法满足之渊薮,所以,人生即是一大痛苦。在东方思想,尤其是印度哲学中,这并非什么新鲜的东西。不过,作为一位西方哲学家,他还得用一系列西方文化传统中流行的概念、范畴,把人生的一幕幕、一场场,逐步地表述出来。于是,便有柏拉图的理念,康德的物自体、表象、主观一客观,以及印度哲学中的意欲之否定、死亡.等等,被叔氏广采博收,用来展开和叙述他的思想。平心而论,叔氏的哲学较之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几位哲学家的思想,由于其文风简练、思路单纯,容易理解多了。正因为此,他成了开启新一代哲学之风的先驱。当然.文风仅是一方面,关键还在思想之明达,论题之尖锐,把古典哲学许多吞吞吐吐、啰啰唆唆或缄口不露、语焉不详的人生之谜,都直坦坦地摆将了出来。难怪克尔凯郭尔、陀思妥耶夫斯基、尼米、托马斯.曼等现代哲人之狂狷,都成为他疯狂的信徒。甚至阿根廷的博尔赫斯为了探得叔氏原著本色之二三昧,竟从头艰难地学习德语!

值得一提的是,叔本华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哲学家。其哲学思想,从古典哲学角度看,太现代化了;从现代哲学角度看,又未免太古典了。他强调意志,这是把康德哲学之物自体伦理化、人生化,不免着上现代非理性主义之基色;但他又注重理性和认知,甚至认为这是苦海回头的解脱之道,这里又回响着古典哲学的余音。而且,正因为这样,他的立论有时摇曳不定,甚至东拉西扯;有些地方比喻拙劣,甚至牵强附会;更有甚者,不少地方感情用事,用语粗俗,简直有失一位哲学大师的雅致。然而,读其书而谅其人,明其义而不囿其辞。从总体上看,尤其是从他对现代人本主义哲学思想的“启蒙”上看,叔氏实不愧是一位哲学家。

叔氏的主要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国内已有中译本(其实是个节译本)。叔氏其他著作,坊间偶见些许,但多是域外选本之重印。眼下这部文集.是译者近二十年前的习作,主要是根据《叔本华:随笔与箴言》(企鹅古典丛书)移译;还参照叔氏一部论文全集《附录与补遗》上、下卷选译了一部分(企鹅选本也出自《附录与补遗》下卷);此外,又从中译《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中,参照原文选译了译者认为不选不足以说尽叔氏全部思想的几小段。编选和移译文集的主要目的.为其趣味浓、论题明、可读性强,使读者当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那部艰深晦涩的大部头面前打退堂鼓时,在这本茶余饭后、寂寞聊赖时皆可浏览的叔氏文集面前,却能重新鼓起阅读原著进而透察人生的勇气。

译者翻译叔氏文集,实感力不从心。时时注意遣词造句,以图保留原意、原昧,仍深恐译文之不达、不雅。只求想一想叔氏原著文意之飘洒,难以驾驭,以及译者在溽暑盛夏挥汗译稿之苦涩,可望一谅。

内容推荐

《人生的智慧》是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哲学随笔之一,也是在国内最负盛名的作品,其读者遍及社会各个阶层。本书讨论的事情与我们的世俗生活至为接近,诸如健康、财富、名声、荣誉、养生和待人接物所应遵守的原则等,在文字之间体现了叔本华的人生观。正如叔本华所说的,在这本书里他尽量以世俗、实用的角度考虑问题,因此,这本书尤其适合大众阅读。

编辑推荐

《人生的智慧》是德国思想家叔本华以简单的语言,所写成的一部并不简单的书,这书为普通大众而写,阐述生活的本质,及如何在生活中获得幸福。

《人生的智慧》的书名本身就已经是够吸引人的了。我们作为万物之灵、竭尽全力在生活中寻觅幸福的人类,面对伟大思想家这部深入浅出教导如何获得幸福的书,又有谁会不感兴趣呢?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人生的智慧/大家小书译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德)叔本华
译者 李晓兵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0117523
开本 32开
页数 18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12
出版时间 2017-05-01
首版时间 2017-05-01
印刷时间 2017-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西方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32
CIP核字 2015307925
中图分类号 B516.41
丛书名
印张 6.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2
131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5:2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