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路边书
内容
试读章节

1

那时候,离我住处不到五华里的地方,有一片湖,叫清莲。像个少女的名字。其实它的年岁已经很大了,现今八九十岁的老人,小时候就在湖里捞过鱼。清莲湖仿佛跟这片土地一样古老。

闲暇时候,我喜欢跟朋友们到湖边去。

湖面宽阔,微风吹过,肋条似的波纹向前伸展。湖岸,除了人和潜藏的小兽踏出的土路,四周都被齐人高的荒草淹没,我和朋友们把带来的报纸往草尖一铺,鱼跃而上,草便倒伏下去。草很柔软,垫在身下有种被抚摸的感觉。我们坐在上面聊天、喝酒、唱歌、弹吉他或吹口哨。当这些手段使尽,也没见远处马路上的女子过来跟我们搭讪,只好沮丧地躺下去望天。睡在大地上望天,再灰暗的天空也高远疏阔。草丛里密集的昆虫在我们近处活跃,像草的叶片,被风摇动得沙沙作响;但摇响昆虫的不是风,而是昆虫们自己的欢乐。

见此情景,一个朋友总是羡慕地叹息:“卑微的生命啊,你们哪里知道爱情的苦恼。”

可是,大地上本没有卑微的生命,就连昆虫,也比我们有资格谈论季节,谈论蓝天和星星。我们的心还在流浪,它们却早就有了自己的家园。家园就是这片湖。它们在湖边繁衍,在湖边诉说祖先的故事;祖先的故事就是它们自己的故事。

清莲湖在我们心里,哪里只是一片湖。

它是一部关于水、野草和昆虫的教科书,是一部绿的美术史。

若遇晴天丽日,我们还去湖里划船。一条无主的驳船卧在岸边,被繁密交错的藤蔓遮掩,不细心发现不了。几步深藏的石梯可以把我们引领到船边。长时间的风吹日晒,船帮已生满白斑,类同槁木。我们解了缆绳,坐上去,双橹一扳,船做一次深呼吸,就进入阔大的水域。船之于水,如鱼之于水,无水时如同死物,一旦进入水中,便摇尾鼓鳃,鲜活得让人感动。有时候我想,如果给这条无主的驳船写本传记,一定是本很滋润的书,也是很有历史感的书,如果写得好,兴许还会进入大人物们的传记之列。

某天傍晚,夕阳的金光照耀得湖面灿烂辉煌,我们荡舟湖心,突然有一条红尾巴鲤鱼蹦起来,恰好落进船舱,我将其捉住,小心翼翼地丢进湖里。可紧接着,更多的鱼蹦了起来,泼剌之声在湖面回荡,直至夕阳褪尽,它们才安静下来。

此后大半年,我和几个朋友奔忙于各自的事务,一直未去清莲湖,这个周末,终于得了闲暇,又相约前往。——可已经找不到那片湖了。湖被填了。豪华的预售中心和随处可见的重型机械,证明这里已被人类占据。这时候我们才明白,鱼们的那次集体跳跃,是在这片土地上的最后表演,是它们的绝唱。

几个人退了回来。说不上悲哀。

2  我心目中没有拟人化的神。大自然就是神。在歌德笔下,这个神不可捉摸:“她以不同的形象出现在不同的人们眼里,又以无数不同的名目和称号隐藏着自己。”而在我看来,她没这么复杂,她就像亲人、朋友,像那些品性善良的陌生人。大自然的本质是接纳。接纳是不神秘的。比如这春雨、湿路、桃花、灰蒙的天空、清冷的气流、沉默的行人……本身就构成完整的生命。在我的日记中,不知道记录了多少个“第一场春雨”。春雨年年来,不是单调地重复,而是静默地成长。大自然一分钟也没有重复过,她总是在成长,只是人类无法估量她的伟力,因此,杜甫写的春雨,好像与今天的春雨并没有多少区别。人类到底是渺小的。福克纳认为,人类将长存于地球。但要做到这一步,不是没有条件。

曾经看一部有关恐龙的专题片,从恐龙的行为方式,我顿悟了这庞然大物必然灭绝的命运。对它们灭绝的因由,就我所知,至少有十余种说法,最典型的,是说一场大灾难后,它们的食物绝种了。最有趣的,是说恐龙特别喜欢放屁,在那古老的天空中,整天屁声隆隆,如雷霆万钧,偏偏从它们身体里释放出的气体,含一种对其自身致命的毒素,这样,恐龙就被自己的屁毒死了。我不是专家,不管人家怎么说,都只有相信的份。可是,看了那部专题片,我再也不相信科学家们的说法了。你只要看看它们以大欺小、以强凌弱、互相残杀、食肉裂骨的惨景,就一定会跟我得出同样的结论:恐龙自己杀死了自己。

恐龙曾是地球上的霸主,而今人类是地球上的霸主。

3

太阳并没有出,可它的光辉已照亮整个天空。太阳总是首先照亮天空,再把光芒洒到大地上。天空不亮,大地就享受不到温和的日光。从童年至今,我无数次观察日出,有时候,乡村的人们已荷锄上山,城里的人们已潮水般从街道上涌过,可大地依然一片阴冷,我们都以为太阳不会出来了,可抬头一望,一颗红球,早已静默地挂在东天……

古往今来,描写太阳的人不计其数,我特别喜欢这样两位:一是日本的德富芦花,二是美国的梭罗。德富芦花细心记录了日落需用的时间,得出太阳由衔山到全然沉入地表,需要三分钟的结论。只有真正热爱太阳的人,才这么在意于它的衰落和崛起。尤其让我感动的是梭罗,他说:“不仅要观察日出和黎明,如果可能,还要瞻仰大自然本身。多少个冬夏黎明,还在任何邻居为他们的事务奔波之前,我就出外干我的事了……我虽没有具体地助日出以一臂之力,可是不要怀疑,在日出之前出现是最重要的事了。”他没有用任何花哨的笔墨写日出的过程,可迄今为止,这是我看到的关于日出最动人的文字。他在太阳出来之前就去大地上干活,跟太阳一起经受“诞生”的阵痛。——这也是苇岸在他散文中指出过的。苇岸是我喜欢的作家。我们之所以喜欢一个作家,是因为在许多地方,自己能与那作家心灵相通。

P3-7

书评(媒体评论)

罗伟章在这部书里依然向我们证明,世界的喧嚣、浅薄、庸俗和无绷、都无法动摇丰沛而扎实的內心生活,这种內心生活,构成孤独而坚毅的力量。

——张炜

罗伟章的写作始终保持着一种热度,并越来越执着地建构他的沉思和想象空间。

——孟繁华

罗伟章的散文与其小说一脉相承,在沉实的底色中闪耀出纯粹的溫暖和明亮的力量,如钻石般璀璨。让人深深感动,格外珍视。

——华文最佳散文奖颁奖词

罗伟章身为小说家,也是散文写作的好手。其散文作品,充满了内省、洞察和,启示,充滿了千人自勺思考、敏锐的感知、切身的生存体牾,同时构成了对小说写作的反观和呼应。

——西部文学奖颁奖词

目录

第一辑 小笔记

第二辑 路边书

 乡村永存

 最后的香格里拉

 三峡笔记

 从俄罗斯馆说起

 我的“只有表面”的故乡

 别人的果子

 食和名的贪欲

 北川一日

 敲钟人

 怜惜

 马在路上

 高原白马

 从你开始,从你结束

 登山

 这个人

 再见金岳霖

 那些年的火车

 追寻三河

 一个山村的秘史

 从北到南

 县城笔记

 怒江:奔流即是风情万种

第三辑 对谈录

 最伟大的书是命运之书

 我本身就构成现实

 以虚拟的英雄气概,来凸显现实世界的荒芜

 “底层”成了他们偶尔闲逛的后花园

 每个人都是一件破衣裳

 往下走,往幽暗乃至幽冥处走

序言

让生命生长(代自序)

我从没给自己的作品写过序和跋之类的文字,这是头一回。这样的文字一点也不好写,它需要我站到前台,直接跟读者交流,而我不习惯这样,我喜欢躲到后面,把自己埋在文字里,读者打开我的书,我便跟那读者认识,如果打开了还要阅读,我们便谈开了。我们谈的问题,大多趋于严肃。我相信,凡是读我书——无论小说或散文——的人,都跟我一样,在生活中有了疑难,有了困惑,需要质询和追问,也渴望浸润和涤荡。我们就从这里出发,去倾听对方,也梳理自己。

我们发现,古圣先贤那句“认识你自己”,历时两千余年,还响在云空,直击我们的灵魂,让我们羞愧。我们都太忙,不忙,也让自己显得忙,从而抽不出精力来打理自己。也可能是缺乏打理自己的愿望和能力。我在这本书里简要提到,人的境界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是喧嚣和泡沫,第二层是黑暗,第三层才是自己。通常,我们浮在第一层,这里不寂寞,撩动一下泡沫,就能显示自己的存在,泡沫消失于泡沫中,也无所谓,因为尘世本就这样,如同时间,不是后浪推前浪,而是后浪淹没前浪,对此,我们认,因此可以心安理得,惬意而舒适地将一辈子打发掉。只有少数人能进入第二层,进入这个层面,需有潜水的功夫,还得丢弃和忍受:丢弃别人为你预设的道路,忍受前路迷茫的焦灼,当然,还包括孤独,所以敢于进入的不多,能穿透这层黑暗的更少。如果能够穿透,会发现一间屋子,那间屋子通透光明,屋子正中,端坐着一个人——那个人就是你自己。你通过艰难曲折,终于找到了自己,认出了自己,跟自己激情相拥。由此,不来人世白走一遭,有了坚强的注脚。

认识自己有很多途径,阅读大抵是最可靠的一种。我们挟裹于生活的洪流,纷至沓来的信息和经验,水草般将我们缠住,使我们艰于挣扎,更谈不上判断和洞察。其实,懂得挣扎,已是一半的清醒,如上所述,许多人不会挣扎,特别是不会有精神层面的挣扎。一本书,我是说好书,就如一面镜子,它讲着镜子本身的故事,你却从中照见了自己。你醒悟到:一直以为自己在生活,结果是在看别人怎样生活。你的一切,从颜色到气味,从首饰到鞋子,从工作选择到家庭装修,从孩子上学到老人入院,都是依照别人的方式在设计和塑造,但还不自知,还以为那就是自己和自己的想法。事实上,自己早被磨损,已经面目不清,直至最终丧失。这还是浅表的丧失,更深处,我们感动,是因为别人在感动;我们愤怒,是因为别人在愤怒;我们作恶,是因为别人在作恶。走到这一步,身份证和户口簿上的名字,就与我们的血肉之躯分离,名字变成了囚徒的编码,只是为了方便听从别人的呼唤和命令;换句话说,我们成了生活的奴隶,也成了自己名字的奴隶。

这时候,那面镜子静静地立在那里,只需你走到它面前。它不会上前招引你,它骨子里的傲慢,只愿意面对主动的生命。凡是不心甘情愿随波逐流的,都是主动的,迷茫、怀疑、挣扎、渴望??都属主动的范畴。它不抱企图,从没打算强加于人地说服你。它只是陈述幻想的价值、抵抗的意义,以及生活的逼仄和可能。如果你有心,被你深埋的自己就会苏醒,并对你热心邀约,你穿透那层黑暗,就被自己照耀,从而看到自己的逼仄和可能。

陆游诗“柳暗花明又一村”,用于描述人生,确是好词好句。那是敞亮的人生,敞亮的人生需要修剪。当我们找到自己,认出自己,接下来就是如何让自己变得更好。芜杂是我们的生命常态,所谓逼仄,就是芜杂太过的缘故。芜杂最丰厚的营养,是欲望。欲望不是错,更不是罪过,但欲望的特质,是一旦出芽,就拼命滋生,若不加节制,其正当性就会发生改变。一切好书的伟大使命,就是教会识别,提醒节制,并以此见证生命的尊严。承认“他者”,心怀怜惜,是尊严的基本内涵。见世间一切苦厄,他的、她的、它的——他们的,即便做不了什么,知道问一声:为什么不是我的?这么一问,生命就有了宽度,就在生长。清除芜杂,就是让生命生长。你十岁的时候在生长,你到了一百岁,如果还活着,照样在生长。这是精神生命的奇迹。而如果没有精神生命,人就很难被定义。

这本集子,是我的第二本散文随笔集。第一本叫《把时光揭开》。从体例上,两本相近,《把时光揭开》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风声雨声”,跟这本的“小笔记”一样,也有百来则短文,写自己对人世、命运、万物及读书的感悟,本质上则是对自己的清理和擦洗。这样的文字不会很多,到目前为止,总共也不过八九万字,它们是我最沉静时候的产物。沉静,是人生的奢侈品,尤其是现代人的奢侈品,我将自己的奢侈品奉献给读者。或许不合你胃口,这没关系,我们都在尽量认真地生活,都以独立的姿态,欣慰着同行者的加入,这才是最重要的。《把时光揭开》的第二部分,叫“我们的居所”,跟这本的“路边书”一样,都是散文,关注的东西各有侧重。居所里除了我们的家具,我们的肉身,还有我们的灵魂;行走在路上,前方所指,可能是远方,也可能是故地,而许多时候,故地和远方并不是两个地方,在我们的内在星空里,它们殊途同归。这本集子多了一个部分,“对谈录”,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主要是关于写作;与我对谈的,是《中华读书报》《文学报》《十月》《西湖》《西部》、腾讯文化等报刊和媒体的记者,还有批评家、大学教授和在读硕、博研究生,限于篇幅,我不能把所有对谈收录进来,但借这机会,对各位一并表示感谢。同时感谢为编辑本书付出辛勤劳动的唐婧、张春晓、林文询等诸位师友,感谢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6年10月27日

内容推荐

《路边书》是作家罗伟章的一部散文随笔自选集,分“小笔记”“路边书”“对谈录”三辑。其中“小笔记”记录罗伟章读书、写作的心得;“路边书”记录了行走祖国大地的感悟;“对谈录”记录了作者作品创作过程的思考。

编辑推荐

《路边书》作者罗伟章是一个有思想有见地的作家,他善于从广泛的阅读中吸取养分,他亲近自然,对生命饱含敬畏与悲悯之心,他的文字朴实温润,但所表达出的对艺术和生活的观点,却率性而深邃,常能引发我们的思考,直击我们的心灵,十分耐读。

一个真正的作家,一本高水准的随笔集。

所录随笔皆为作者自选,给读者真诚的话语。

尘世越是喧嚣,生命越需要宁静生长。

字里行间都可读到作者丰沛而深刻的内心世界,读者可随处感受到精神的力量。

以阅读的方式认识自己,以独立的姿态认真地活。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路边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罗伟章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20099779
开本 32开
页数 35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5
出版时间 2017-01-01
首版时间 2017-01-01
印刷时间 2017-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08
CIP核字 2016261557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1.25
印次 1
出版地 四川
210
145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6:4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