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白夜--陀思妥耶夫斯基中短篇小说选/诗意生活系列/俄罗斯精短文学经典译丛
内容
编辑推荐

《白夜--陀思妥耶夫斯基中短篇小说选》选编了俄罗斯著名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多篇中短篇小说。这些小说主要描写人物内心的挣扎以及人类肉体和精神的苦痛,往往通过极富戏剧性的灾难性事件,来展示人类痛苦的精神危机,对深层心理的揭示和描写对后世作家产生很大的影响。

内容推荐

《白夜》是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四十年代创作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部具有浓厚抒情气息的中篇。小说描写天真无邪的姑娘娜斯简卡爱上一个年轻的房客,两人约定一年后在彼得堡的一座桥上相会,但届时房客没露面,姑娘虽然有点失望,但信心依旧。主人公“幻想家”——彼得堡的一名穷知识分子被姑娘的深情深深打动,便安慰她并接连四个晚上陪伴她在河边等候。最后房客终于出现,“幻想家”就压下刚刚升起的对娜斯坚卡的爱慕之情,为他们祝福。

除了《白夜》外,这本《白夜--陀思妥耶夫斯基中短篇小说选》还选编了《伯父之梦》、《圣诞树与婚礼》、《基督圣诞树旁的小孩》、《怪诞人之梦》四篇小说。

目录

白夜

第一夜

第二夜

娜丝金卡的身世

第三夜

第四夜

凌晨

伯父之梦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圣诞树与婚礼

基督圣诞树旁的小孩

怪诞人之梦

试读章节

第一夜

夜色如此妖娆,这样的夜晚啊,亲爱的读者,也许只有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才有可能遇上。夜空繁星闪烁,晶莹透彻,举目瞻望,会令人不由得暗自发问:难道这样的夜空之下竟然居住着种种愤懑不平和反复无常的人吗?这是个幼稚的问题,亲爱的读者,是个极其幼稚的问题,但老天爷常让这样的问题萦绕在您的脑际!……谈到反复无常的和各种愤懑不平的人,我就情不自禁地回想起自己一整天来的高尚行为。一大清早,我就开始被某种奇怪的忧伤弄得凄楚难忍。我突然觉得自己孑然一身,落得个众叛亲离。诚然,任何人都有权对此质问:这“众”、“亲”究竟是谁呢?因为我在彼得堡已经住了八年了,从来没跟任何人攀过亲、结过交。不过,我干吗要同人家结交呢?我本来不就同全体彼得堡人交情很深吗?正因为如此,当整个彼得堡都行动起来,突然动身去避暑的时候,我才觉得他们都在抛弃我。我变得孤零零的,这太可怕了,三天以来,我忧心如焚地在城里徘徊,压根儿不明白我到底怎么了。不管我闲逛在涅瓦大街上,还是徜徉在公园里,或是踯躅在河滨,一整年来,我曾经习惯于在—定的时刻、一定的地方所能遇见的那些人,一个也看不到了。当然,那些人并不认识我,可我认识他们。我相当了解他们,我差不多研究过他们的面部特征,而且当他们愉快的时候,我感到喜出望外;当他们愁闷的时候,我也觉得郁郁不欢。我几乎同一个老头儿结下了深交,每天我都在一定的时刻和他在方坦卡河畔相遇。他的面部表情那样深沉,总是喃喃自语,并且挥动着左手,他的右手拿着一根生满瘢节的,上端镶着金色镶头的长手杖。他对我也有所注意,并怀有真诚的好感。倘若我没在一定的时刻待在方坦卡河畔的老地方,我敢肯定,他准会陷人冼郁之中。所以,有时我们还差点儿相互鞠躬问候,特别是在我俩都心情愉快的时候。不久之前,我们整整两天没有见面,而在第三天又邂逅相遇时,我们竞想举手行礼,好在我们及时醒悟,垂下手,抱着无比的同情,各自擦肩而过。除了人以外,所有的房屋跟我也混得很熟。每当我走在街上的时候,它们都好像纷至沓来地出现在我的面前,一扇扇窗户就像一只只眼睛,瞪得大大的,直盯着我,好像在说:“您好,您近来身体怎样?我嘛,明天可将要就医治疗啦。”或者说:“我差点儿变成了灰烬,现在还直打哆嗦呢。”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在它们中间有我的宠儿,有我的挚友,其中一位打算在今年夏天请建筑师治病呢。我打算每天都特地去走一趟,以防人家把它治坏了,愿上帝保佑它吧!……可是,我永远也不会忘记一幢极其漂亮的粉红色房屋的遭遇。那是一幢相当可爱的砖石结构的房子,它总是那样亲切地看着我,那样自豪地看着自己笨拙的邻居,于是,每当我偶尔打那路过时,我的心就次陕地跳跃着。然而,万万没有料到,上个礼拜我在街上闲逛时,刚向我那位朋友投去一瞥,就听见了_一声悲惨的叫喊:“不要把我涂成黄色!”这帮恶棍,混蛋!他们什么也不放过:不管是柱子还是屋檐。我的朋友就这样变黄了,黄得像金丝雀一样。在这种场合,我气得险些吐出黄胆,直到现在,我仍不愿意去见我那位可冷的房屋朋友,看到它被糟蹋得不成样子,漆上了大清帝国的颜色①,我实在不忍心。

经我这么一说,读者诸君,你们恐怕已经弄明我同整个彼得堡是多么熟悉元

我已经说过,三整天来,我—直感到茫然不知所措,现在我已猜出了其中的奥秘。走在街上的时候,我觉得很不舒服(这也没了,那也没了,不知藏到哪儿去了);待在家里的时候,我又如坐针毡。在这两个夜晚,我总想探个究竟:我这块栖身之地到底还缺少什么呢?为什么住在这里会觉得很不对劲呢?我困惑不解地扫视了吓被烟熏黑的绿色墙壁和天花板(天花板上挂满了由玛特莲娜成功培育的蛛网),认真察看了每一件家具,又逐一检查了每把椅子,心想,祸根是否就出在这里?(因为哪怕有一把椅子不在昨天的位置上,我就会心神不安)我看了看窗户,可一切都是徒劳……我的心情一点也没有好转!我甚至想把玛特莲娜叫过来,就清除蛛网以及打扫房间等事项慈父般地与她进行交谈。可她只是好奇地、干巴巴地瞪了瞪眼,一声也不回答,就走开了,所以,直到现在蛛网还原封不动、平安无事地挂在天花板上。最后,也就是今天早晨,我才弄了爪水落石出。嗨!原来他们全都避开我,溜到那些臭别墅里去了!请原谅我用了庸俗的字眼,但我也实在无法使用高雅的辞藻……因为原来住在彼得堡的所有人物,要么乘车,要么步行,都去避暑了;因为每一位德高望重的先生,都乘坐出租马车,外表上显得那么庄重,在我的眼里仿佛蓦地变成了可敬的一家之长,他们干完了日常公务之后,正轻装前往别墅,与家人相聚;因为每一个行人的面部都表现出一种特别的神情,好像要对所有遇见的人说:“诸位先生,我只是顺便打这路过,两个钟头之后我就上别墅啦。”

如果窗户打开了,那么首先是几只纤细白皙的手指敲打窗户玻璃,接着是一位美丽的姑娘探出头来,招呼挑着花盆的小贩子走过去——我立刻想象到,这些花只能这样被人购买,也就是说,人们买花绝不是为了在闷热的城中住宅里享受春光和芳香,而是很陕就要带着花盆动身去乡间别墅。除此之外,我还在自己特别的新发现中获得卓著成效,我只要根据外形,就能准确无误地判断出什么样的人住在什么样的别墅里。卡缅岛和阿普迭卡尔岛以及彼得戈夫大道的别墅主人,一向以文雅的举止、华美的夏服以及进城时乘坐的豪华马车为其特征。帕尔戈洛夫以及更远一些的居住者,以自己的通情达理和举止稳重而令人“刮目相看”。克列斯托夫岛上的居住者则以悠然自得、无忧无虑的神情而与众有别。P1-3

序言

十九世纪俄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生经历极为奇特,充满了戏剧性。他于1821年11月11日(俄历10月30日)出生在莫斯科的一个医生家庭里,1843年毕业于彼得堡军事工程学院,随后,被派任为彼得堡工程局的绘图员,一年之后退职。从此他开始了创作的生涯。1846年他发表了第一部作品——中篇小说《穷人》,震惊俄国文坛,从而一跃进入了俄国著名作家的行列。1848年他发表了著名的爱情小说《白夜》,使他的艺术才华得到了进一步的展现。他在青年时代是彼得堡的一个进步组织彼得拉谢夫斯基派的成员,因参加该派的革命活动而被沙皇政府判处死刑,就在临刑之前得到赦免,改判为苦役和充军。1859年他回到了彼得堡,当年发表了讽刺性小说《伯父之梦》和《斯捷潘钦沃村庄及其村民》,重返文坛。此后,直至1881年1月28日(俄历2月9日)逝世,写下了长篇小说《罪与罚》、《卡拉玛卓夫兄弟》等一系列举世闻名的作品。

从整个创作生涯来看,陀思妥耶夫斯基不但以创作篇幅浩繁的长篇小说闻名于世,而且还在创作中篇和短篇小说方面卓有成就。他不但善于刻画小人物、小官吏的痛苦心灵,对他们在物质、精神方面所遭受的凌辱表示深切的同情,而且还善于揭示上流社会的达官贵人的丑恶面目,对他们的卑鄙行径进行淋漓尽致的讽刺和批判。

《白夜》和《伯父之梦》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两部以婚恋伦理等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为题材的著名中篇小说。

《白夜》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早期作品,初次发表于1848年的《祖国纪事》杂志12月号上。该作品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生前就多次再版,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传。这部著名的中篇小说以优美的彼得堡白夜为背景,描写了一个幻想家与一个美丽姑娘的既优美动人又感伤凄楚的爱情故事,表述了普通人物的崇高的理想、纯洁的心灵和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忠贞。

在景色描绘和人的内心世界的展现方面,《白夜》已经相当成功,作者善于以自然景物的变化来展现人物情绪的发展。正是这一技巧,使得《白夜》这部作品充满了诗情画意。

这部小说的艺术结构也独具特色。作品按时序分为五个章节,把故事发展时间和故事情节有机地连成一体,使得作品结构紧凑、一气呵成。从中不难看出作者那种“只有莎士比亚才能与之媲美”(高尔基语)的艺术描绘力。

《白夜》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早期创作中的重要作品之一,也是描写小人物的成功之作。作品中的主人公是一位幻想家,他生活贫困,孤独寂寞,从而对现实生活充满了反感,认为它庸俗平凡,枯燥无味。他试图与现实生活隔绝,成天沉湎于美丽诱人的幻想之中,他在幻想中获得了崇高的爱情,而清醒后,又感到内心空虚。同美丽姑娘娜丝金卡相逢之后,他便认识到她就是幻想中的姑娘,从而渴望得到她真正的爱情。可是,美丽姑娘的爱情只是昙花一现,转瞬即逝,接踵而来的仍是孤独和悲戚。

《白夜》充分体现了作者对想象出色的理解和把握。作品中的情节是幻想家直接呈现出来的,但是,幻想家(主人公)与叙述者(日记作者)之间却存在着微妙的关系。两者之间有时很难区分,回忆往事的叙述者与潜在的作者所传达而出的观点却是不尽相同的。幻想家对女主人公的表白中对幻想的理解以及对幻想的谴责都充满哲理,富有丰富的想象力和生动妥帖的比喻,并且将幻想与遣忆结合一体,认为幻想家会从自己以前的幻想中逐渐成熟起来:“幻想家在自己旧的幻想中就像在灰烬中一样翻来翻去,想在这灰烬中找到一丝火星,把它吹旺,让它以其重新燃起的火焰来烤热冷却下来的心房。”

《伯父之梦》是作家在1859年所发表的一部讽刺性小说,是他十年苦役和充军生活之后的第一部作品,标志着他新的创作阶段的开端。这是一部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力的讽刺性作品。

《伯父之梦》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在1857年开始动笔的,1859年首次发表在《俄罗斯论坛》杂志上,随后收进了作者的《选集》第二卷和《全集》第三卷,接着又出版了单行本,以后,曾被人们改编成剧本,多次在舞台演出,博得好评。二十世纪,《伯父之梦》搬上了莫斯科艺术剧院的舞台。

中篇小说《伯父之梦》多次被改编演出,其原因在于作品丰富的情节性和深刻的思想性。作品生动地描绘了省城的女性们为了一个老朽但富有的公爵而展开的不择手段的争夺,通过老朽公爵与妙龄女郎之间的求婚闹剧,表现了金钱关系之下的道德沦丧。

作品的女主人公玛丽娅·亚历山大罗芙娜是作者极力刻画的迷恋于金钱与地位的贵族妇女的典型形象。她为了钱财,阻止自己女儿与一位小学教师真诚相爱,花言巧语地硬想把她嫁给老朽而富有的公爵,以达到谋取钱财的目的。因此,她挖空心思,拦路抢到公爵,用酒将他灌得烂醉如泥,然后引诱他向自己的女儿求婚,结果导致一系列事件的发生,直至公爵一命归天。

《伯父之梦》仍具有俄国“自然派”作品的痕迹,与果戈理作品的题材相似,特别是与《钦差大臣》的风格相似。这一点,在刻画K公爵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K公爵由于途中马车失事而被人带到省城莫尔达索夫,但在城中却引起空前的骚动,这就像《钦差大臣》中没有盘缠上路的赫列斯达科夫耽搁在小旅馆中竞引起市长和其他官员无比恐惧一样。在K公爵的举止中充分显示出“赫列斯达科夫气质”。他们俩都是空虚透顶、浅薄至极的人物,他们吹起牛来真是天花乱坠。K公爵吹嘘自己与贝多芬要好,和拜伦关系密切,还标榜自己能成为另一个果戈理。另外,K公爵在竭力讨好女人方面也与果戈理的主人公颇为相似。

陀思妥耶夫斯基以极度讽刺的笔调刻画了老朽至极、行将就木的K公爵的丑陋、痴呆、残缺,然而,这样一个“被人忘记埋葬的行尸走肉”竟然也对上流社会的女士们有着极大的诱惑力,谁都想把他占为己有。在此,陀思妥耶夫斯基嘲笑和鞭挞的并不是一个人的丑陋,而是整个沙皇封建专制制度的腐败。K公爵的形象也在—定意义上就成了当时病态社会的化身。

作者还着力塑造了_一个贵族纨绔子弟的典型——莫兹格里亚柯夫。尽管他具有某种“新思想”,尽管他声称“要为时代做点好事”,要让自己的农奴获得自由,然而,这只不过是一番空谈而已。他盼望着将来同公爵遗孀成婚,迷恋着“副省长的地位、金钱”,他幻想着自己能受到上层社会某些伯爵夫人的青睐。他冒充是K公爵的侄子,把公爵带到莫尔达索夫,使他这个“伯父”在此丧命。莫尔达索夫悲剧事件之后,他又到了其他地方,继续“寻欢作乐,追逐女性,不落后于时代的潮流”。可见,他身上尚具有“多余的人’的影子。

作品中的姬娜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女性形象,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笔下,她—直是个正直勇敢、美丽纯洁的姑娘,心地善良,富有同情心,对美好的爱情充满了憧憬。然而,现实与理想的冲突造成了她的种种痛苦和忧伤。在小说的结尾,姬娜却成了-一个屈从于命运安排的贵族女性、将军夫人,使人不难联想起普希金笔下的塔吉娅娜。姬娜对社会的抗争和对真挚爱情的大胆追求,使得这一形象充满了迷人的力量;姬娜与社会的妥协,既表现了女Jf生个人追求的幻灭,也从另—方面表现了社会和传统的习惯势力对人的性格的扭曲和对人的身心的摧残。

《白夜》和《伯父之梦》这两部中篇小说显然有别于作者的后期的创作,没有那些充满矛盾、光怪陆离的描写,也没有对病态心理的着意刻画,但也明显地表现出:作者在模仿普希金、果戈理、巴尔扎克等大师创作风格的同时,正在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尤其是在展现社会场景和人物的情感力量方面,表现出了独特的创作个性。因此,对于了解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整个创作生涯及其思想、意识的发展与变化,对于了解他创作风格的发展与变化,这两部作品具有相当重要的价值。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短篇小说创作方面,同样表现了卓越的艺术才华。从《圣诞树与婚礼》、《基督圣诞树旁的小孩》、《怪诞人之梦》等短篇小说来看,就其本身的卓越的艺术表现力而言,无疑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圣诞树与婚礼》以现实主义笔触描写了社会上所存在的崇尚金钱的倾向,受利益所驱动着的上流社会的道貌岸然和精心算计,与孩童的纯真和自然形成强烈反差,爱情与婚姻以残酷的方式呈现真相。而《基督圣诞树旁的小孩》则描写了宗教氛围甚浓的圣诞之夜却缺乏怜悯和同情的悲剧。而基督的形象以及最后孩童在天国的圣诞欢会的描述,无疑是《罪与罚》等作品中宗教救世思想的一个注解。《怪诞人之梦》的基本情节是写一个对生活绝望的男子与一个急需帮助的小女孩偶然相遇,之后回家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醒之后,放弃了自杀的念头,获得新生和希望。这篇小说发表于1877年,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晚期作品,在他的创作中应该具有特别的地位,体现了作者长期创作实践的探索,以及未来人类和谐社会的理想的信念。实际上,这是一篇借助梦幻旅行的方式表达作者宏大理想的出色的短篇小说,具有一定的乌托邦色彩。在艺术手法上,该篇小说富有开拓创新精神,对现代主义文学,尤其是对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具有显而易见的影响。与此同时,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世界文学优秀传统的承袭,也是非常鲜明的。在《怪诞人之梦》中,无论在结构上,还是在理念上,或是在尽善尽美的理想境界的展现方面,都可以探寻到但丁《神曲》的影子,同时也能感受到普希金的《黑桃皇后》、果戈理的《彼得堡故事集》、奥多耶夫斯基《俄罗斯之夜》等著名俄罗斯作家作品的关联。

本书中的《白夜》和《伯父之梦》等中篇小说与《怪诞人之梦》、《基督圣诞树旁的小孩》等短篇小说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对梦幻的描写和关注。《白夜》中的梦幻充满着浪漫的气息,与真实世界形成鲜明的对照,梦幻比真实世界的日常生活更为美好,从而给梦幻者带来了无尽的慰藉。《伯父之梦》中的梦幻,则是真实世界真实情景的延续。短篇小说《基督圣诞树旁的小孩》中所描写的梦幻远胜于现实世界,摆脱了真实世界的一切凄凉与不公,充满着理想色彩,仿佛是真实世界通往天堂的一条必由之路。短篇小说《怪诞人之梦》中的梦幻充满了想象力。作品中的人物通过梦幻在黑暗的不为人知的空间飞翔,不仅超越时空,而且超越了生命的界限,进行了但丁《神曲》般的梦游,并且通过这样的神游,作者力图在怪诞中充分展现自己的宗教理念和社会理想。

正是因为这些小说中所具有的构成幻想现实主义的这些相同的特性,以及适于展现梦幻的白夜这一独特的彼得堡社会文化语境,现以《白夜——陀思妥耶夫斯基中短篇小说选》为名结集出版。译文中的不妥之处,恳请学界和读者批评指正。

书评(媒体评论)

从他最初的《穷人》起,最后的《卡拉玛卓夫兄弟》止,所说的都是同一的事。即所谓“捉住了心中所实验的事实,使读者追求着自已思想的径路,从这心的法则中,自然显示出伦理的观念来。”这也可以说:挖掘着灵魂的深处。使人受了精神底苦刑而得到创伤,又即从这得伤和养伤和愈合中,得到苦的涤除,丽上了苏生的路。

——鲁迅

从整个创作生涯来看,陀思妥耶夫斯基不但以创作篇幅浩繁的长篇小说闻名于世,而且还在创作中篇和短篇小说方面卓有成就。他不但善于刻画小人物、小官吏的痛苦心灵,对他们在物质、精神方面所遭受的凌辱表示深切的同情,而且还善于揭示上流社会的达官贵人的丑恶面目,对他们的卑鄙行径进行淋漓尽致的讽刺和批判。

——吴笛

屠格涅夫以诗意的眼光看待生活,以诗意的笔调展现美好。托尔斯泰具有思想家的灵性,能洞悉社会的全貌。而陀思妥耶失斯基注重人性的发掘,道视着人性的阴暗面。他沉郁的风格,与他的经历和精神状态密切相关。

——汪介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白夜--陀思妥耶夫斯基中短篇小说选/诗意生活系列/俄罗斯精短文学经典译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俄罗斯)陀思妥耶夫斯基
译者 吴笛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敦煌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6806211
开本 16开
页数 22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0
出版时间 2015-08-01
首版时间 2015-08-01
印刷时间 2015-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8
CIP核字 2013288694
中图分类号 I512.44
丛书名 诗意生活系列
印张 14.75
印次 2
出版地 甘肃
220
161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0:3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