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巨所著的《妈妈我是你想要的孩子吗》汇聚了二十多位向作者求助的女性的心路历程。你一定会在其中,看到自己的故事,看到自己伤痕,看到自己的悲伤、委屈和愤怒,同时,也可以找到修复与自己母亲关系的方法。本书可以不仅帮助女性了解自己,也可以帮助女性了解自己的母亲(或者女儿),帮助心理咨询师了解求助者。
图书 | 妈妈我是你想要的孩子吗 |
内容 | 编辑推荐 林巨所著的《妈妈我是你想要的孩子吗》汇聚了二十多位向作者求助的女性的心路历程。你一定会在其中,看到自己的故事,看到自己伤痕,看到自己的悲伤、委屈和愤怒,同时,也可以找到修复与自己母亲关系的方法。本书可以不仅帮助女性了解自己,也可以帮助女性了解自己的母亲(或者女儿),帮助心理咨询师了解求助者。 内容推荐 为什么我们对妈妈既爱又恨? 如何疗愈童年的伤痕? 如何重建和妈妈的关系? 如何得到妈妈更多的理解和接纳? 如何让我们和妈妈之间冰冷的墙壁消融…… 在现实生活中,当我们和妈妈相遇的那一刻,争执、愤怒、委屈、沮丧、难受、焦虑、害怕、懦弱、叛逆、攻击、烦躁、战争……总是出乎我们意料,完全不受我们控制般地爆发出来。 在这本林巨所著的《妈妈我是你想要的孩子吗》中,汇聚了二十多位向作者求助的女性的心路历程。我相信,你一定会在其中,看到自己的故事,看到自己伤痕,看到自己的悲伤、委屈和愤怒,同时找到修复与自己母亲关系的方法。 这本书不仅可以帮助女性了解自己,也可以帮助女性了解自己的母亲(或者女儿),帮助心理咨询师了解求助者。 疗愈,从看到真相开始。 目录 序一 回到人性,走向爱 序二 妈妈的天空 第一章 改变,从理解本能开始 01忽视的故事释放你的情绪 02满足的故事在哭泣中清理 03吵架的故事沟通从争吵开始 04游戏的故事游戏的魅力 05攀比的故事本能才是对的 06太乖的故事打压的代价 07压抑的故事唤醒丢失的情感 08附条件爱的故事改变从看见开始 第二章 学会自己怜爱自己 01你不如别人的故事接纳自己的自卑 02落单的故事人生本就是孤独的旅程 03被挑剔的故事做自己的妈妈 04吃的故事满足自己的欲望 05讨好的故事金钱是最好的工具 06左撇子的故事爱上自己的独一无二 07不爱说话的故事拥抱草根的自己 08怕输的故事只因我不够爱自己 第三章 恨过去了,爱才会回来 01我不够好的故事叛逆的小孩,请让我带你回家 02不被重视的故事等爱的小姑娘 03温柔控制的故事妈妈,我想对您说 04父母离异的故事故乡?父亲?情感 05父亲伤痕的故事爸爸,原来我是爱你的 06感恩的故事爸爸妈妈,我回来了 07觉迟的故事爱就是目光投注 08接纳的故事您是我的孩子 后记 我的十年路 试读章节 妈妈,您知道吗?我多想让您抱抱我啊!印象中的您除了严肃没有别的,小时候的我只要一想到您就害怕,虽然您很少打我,但您的严肃总是让我战战兢兢!长这么大,我没有一点儿您曾经抱过我或背过我的印象,如果不是年前吃饭聊天我问您:“妈,小时候您经常抱我们吗?”您说:“小时候得抱啊,不抱怎么吃上饭啊!”听完这句话我似乎感觉您稍微亲近了些。如今,您儿孙满堂,外甥、外甥女、孙女都齐全,但是您也很少抱他们。妈妈,您不爱我们吗?您真的那么重男轻女吗?小弟做什么都是好的,都被包容,您在乎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而对我们姐妹几个却无所谓,尤其是我。因为您认为我脾气不好,我爸宠着我,对我从不干涉太多。我也习惯了什么事情都不找您,学会了独自处理…… 妈妈,我真的好难过啊!虽然和您的关系一直很融洽,但是您却从没有像其他人的妈妈那样拍拍我、抱抱我、捏捏我、正面夸夸我,您知道吗?我好想让您陪我重新长大一次,好想在回忆中留下您对我的爱;我想向您撒娇、耍赖、发脾气,好想铭记一个不管我做什么都能够爱我的妈妈……我不想让您挣很多钱,虽然我们姐妹都在您那儿受益,我更想您像个普通的妈妈一样在家陪陪我们、跟我们玩耍、帮我们带带孩子……我也经常问自己,我到底在要什么呢?我想来想去,原来,我要的只是您对我的爱,显现出来的爱,像其他人的妈妈那样对我嘘寒问暖。妈妈啊,哪怕是一个拥抱! 妈妈,您还记得您少之又少打我的那次吗?那时我也就十几岁吧?年幼的我被您一脚踹倒的镜头却永远定格在了我的脑海里。那年的天气好热呀!家里正在麦收,您是全家的老大,我是一大家子中孩子的老大,我们全家一起在场地里打麦子。由于袋子不够用,您让我回家去取装小麦的袋子,于是我回家了。奇怪的是现在也想不起来,当时我为什么没有及时赶回去,好像是贪玩儿。可能是您等急了,便回家找我,看到我后什么都没说,一脚就把我踹到一米以外的地方……当时我重重地摔倒在地上,差点起不来。而那时的我连哭都没敢哭,尽管很疼,可还是强忍着迅速地站起来,忍着疼痛跟着您又去收小麦…… 第二天忘记什么原因您又让我回家了,忙了好几天的重体力活,真的好累!我告诉自己,躺在床上稍微休息一小会儿,就一小会儿!没想到我竟然睡着了。不知多久一下子惊醒,忽然想起您是让我办事情的不是让我回家睡觉的,我一下子就从床上蹿到地上。谁知由于双腿麻木,没有站住,摔倒在地上。但是我不敢逗留,立刻又跑向了麦场地,还好您的脸色没有任何变化,很愉悦。我一颗悬着的心才真正放下来…… 事后您对我讲,家里几个孩子,我是最大的,如果不带头干活,别的孩子肯定都不会干,他们都在看着我呢。我知道您因为是老大所以承担了很多责任,说实话我不怨您,您有您的苦衷,可是那一脚却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从那时候开始,我学会了承担责任,我学会了有任何事要一马当先,我更学会了执拗,只要是我认准的事决不轻易改变。 还记得没参加工作之前,您和爸爸无论说我什么,我都是下意识地顶嘴,导致您和爸爸都很气愤,说我什么时候都有理!但是当您指责我的时候,奇怪的是我竟然没有一丝愧疚感,反倒心里安定了很多,踏实了很多。因为我知道我顶嘴不对,您骂我了、指责我了,我才会心理平衡,我才感觉不亏欠您和妈妈。如果我顶嘴,您不说我,我才不舒服,以至于我每次跟您和爸爸顶嘴后看到你们无奈、气愤的神情时,心里竟然还有种抑制不住的喜悦,好爽啊! P14-P16 序言 一个人,渐渐长大,逐步成熟,能力和智慧比起小时候看起来有了天翻地覆般的成长。但是,和妈妈相处,每每无论时间长短,却总是很容易“暗流汹涌”,乃至“硝烟四起”,甚至还不如小时候的自己,看起来那么的“乖巧听话”。 这是为什么? 孔夫子说,孝顺最难的,是“色”,所谓“色难”。色,就是脸色。色难,就是给(父母)一个好脸色很难。 可见,这是一个千古难题,从孔夫子到现代社会,几千年了,还是解决不了。 这是为什么? 从人性的道理来说,非常简单:我们对父母“色难”,是因为父母在我们小时候对我们“色难”。 父母对我们“色难”,是因为父母的父母对他们“色难”。 家庭教育在每个人生命成长中的第一重要性,由此可见。 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言,则是我们的潜意识受伤了。 我们的潜意识,在童年受伤了。 而亲密关系的相处,是潜意识之间的相处。彼此潜意识有伤的人,自然很容易“色难”。 起因说完了。怎么解决,其实也说完了。 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根据人性和心理学的原理,解决“色难”,还得从“色难”入手,从疗愈潜意识入手。 只不过,这两个方法和原理,即所谓人性的方法和原理以及心理学的方法和原理,完全是一回事。 因为心理科学只不过是对人性的解释而已,大家不要过于迷信。真正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都要归到简单、朴素、平凡的人性本能之中。 当一切归到人性,我们会发现,所谓的“色难”,所谓的“千古难题”,也不过是梦幻泡影而已。 这本书跟大家聊聊人性,聊聊心理学,想帮助大家明确一点:关于如何走向爱的彼岸,人性早就准备了充分的本能,你根本不用他求。你只需要懂得运用这个人性的本能,就可以了。 所以,你就是你自己的天然的心理咨询大师和心理疗愈大师。 如何忘却童年的怨恨? 如何疗愈内心的伤痕? 如何重建和妈妈的关系? 如何得到妈妈更多的理解和接纳? 如何让我和妈妈之间冰冷的墙壁消融…… 让我们回到天然的人性,回到人性的本能吧。 一切原本具足,一切简简单单,一切原来如此。 就是这样,就是这样,就是这样。 后记 我在2004年秋季,决定深入反省人生,买了一套南怀瑾老师的书看,从此,算是机缘巧合,走上了生命成长之路。 这套书(《南怀瑾选集》共12册)带给我的震撼和冲击,就是四个字:目瞪口杲。再加四个字,就是“醍醐灌顶”。总之,心中无数深藏的情感和智慧,被彻底唤醒!我大概花了几个月时间,一口气看完。看完后,心中萌发出一个念头:南老师讲的方法太多了,我可不可以创造出一个概念把他老人家讲的所有方法都涵盖了。就是这个“奇葩”念头,是花径所有的无分别的爱、和心在一起、静诚正醇行的理念肇始。 我不知道,这个念头算不算是一种发愿。我其实一直很懵懂,我怎么就走上这样一条道路了,在我之前的人生中,对这些东西,是不屑一顾的。现在回过来看,其实就是当年那个念头,支持着我走了下来。 我先从放下入手。第一个发现的是静字诀,然后是诚字诀,然后是正字诀,然后……静字诀和诚字诀也很快找到,正字诀却蹉跎了两三年也搞不定。从找到每个字诀到完善每个字诀,不知熬过多少迷茫和黑夜。 我知道,没有人可以求助,除了我自己的心。我就自己拿自己当实验品,摸索出一个一个的字诀来,将它们越来越简化,越来越完整。 大概在2010年,“静诚正醇行”放下五字诀初步成型。2011年,《养心书》出版,算是完成了一个阶段性任务。 这期间,我除了自悟成长,其余就是从事教育工作,并不断将成长与教育互相碰撞、启发、总结。 老天厚爱我,我所从事的教育工作,是涵盖生命全程的教育,囊括幼儿园教育(花径美德幼儿园)、青少年培训(花径心灵成长营)以及父母家庭教育讲座,除了幼儿园和每年的青少年心灵成长夏令营,我在全国各地累计进行了数百场各种主题的家庭教育讲座,经历了各种各样的“稀奇古怪”的教育问题。 幼儿和他们的家长,青少年和他们的家长,家庭教育,夫妻关系,婆媳关系,体验式培训,心理咨询,生命成长……经常,我的大脑前一分钟在面对一位哭闹的3岁小孩以及烦恼不已的妈妈,后一秒钟要面对一位愤怒的青少年以及同样愤怒的爸爸(孩子刚刚把爸爸揍了一顿),再下一秒要面对一位妈妈的焦虑的哭诉,因为她的孩子已经不上学了,再下一秒要接待一位对媳妇的养育理念极端反对的喋喋不休的老人,后面还等着因为孩子教育问题矛盾迭起而准备离婚的夫妻,还有自杀未遂的小学生和身心濒临崩溃的妈妈……身心疲惫回到家,还得去反省、去观心、去找到自己深藏的欲望和信念…… 我就这样被煎熬着,煎熬着,终于在2009年的某一天,我忽然顿悟到了人性的基本规律,明悟到了教育最根本的灵魂,那就是关于安全感和价值感的关系。不管什么年龄,不管什么关系,不管什么阶层,不管什么行为,统统适用。 也许,很少有人能有像我这样的经历,这样的从事生命全程教育的丰富经验,这样的一心投入生命成长的深入探索,这样的无止境地融合教育和成长的实战磨练,我想,这真是很稀有很难得的。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段时间,先讲座再咨询,先进行连续2天的讲座,结束后再安排连续3天的家长咨询,每天从上午9点到晚上9点,每天要接待和回答将近二三十位家长的现场咨询,要在尽量短的时间内,一针见血,帮助她们解决困惑。因为,在她后面,往往是好几个人的等待。那段时间,身体苦不堪言,但精神却蓬勃开放。 就这样一路走来,我还是继续被煎熬着——无数的教育和成长的思考,无数的教育和成长的碰撞,无数的教育和成长的历练…… 忽然有一天,脑海中腾地冒出五个字:无分别的爱。 这么多年,从事家庭教育、幼儿教育、青少年教育和身心灵成长所累积的阅历和成果,在这一天终于水到渠成,破土而出,生成了一面个性鲜明、主旨精确、意蕴深远的旗帜——无分别的爱。 原来,我所有的一切,我所做的一切,浓缩起来,就是“无分别的爱”,我只是在创造、发现和弘扬无分别的爱。 在2011年底,无分别的爱横空出世,距离最初的发愿,7年时光已经过去了。 从2005年动最初那一念的时点起算,十年时光过去了,一切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只是,我依然还是一个在教育和成长路上,孜孜探索的行人。 我的教育和成长路,还依然是在路上,按百里来算,我只能算是走了几里地。但好在方向明确无疑,目标明确无比。 我很释然的是,这十年,成长的道路从来没有停止过,并且越往后,越坚定,越喜悦。我的生命已经注定,要终生行走在这条道路上了。 感恩!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妈妈我是你想要的孩子吗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林巨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111548454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260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61 |
出版时间 | 2016-10-01 |
首版时间 | 2016-10-01 |
印刷时间 | 2016-10-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88 |
CIP核字 | 2016218246 |
中图分类号 | B844.5 |
丛书名 | |
印张 | 8.6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10 |
宽 | 147 |
高 | 15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