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不忘逝去的年代
内容
编辑推荐

易仕先编著的《不忘逝去的年代》清晰地画出人生轨迹,也可以说是命运变迁的见证和记录。产生于那个年代的东西,或多或少地留有那个时代的痕迹,为了留存一份真实的记忆,收录时基本保持原样。本书包含了《山里妇女》、《洪水到来的时候》、《沸腾的山乡(组诗)》、《出师战太行(《张浩》剧节选)》等文章。

内容推荐

易仕先编著的《不忘逝去的年代》为个人作品集,收录作者20世纪70至90年代发表过的十几篇文章,分为“文学传记与电视剧节选”、“报告文学、小说、散文与诗歌”、“党史资料与论文”三部分,集中反映了作者工作之余在文学和历史领域的探索和研究,有一定的艺术性和学术价值。

目录

文学传记与电视剧节选

 坚守国际交通线至最后——陈潭秋战斗在新疆

 出师战太行(《张浩》剧节选)

附:名家评议《张浩》剧意见摘录

 开篇絮语《烽烟岁月》前言

附:小诗抗战《烽》剧初成感怀

 敌巢除奸(《烽烟岁月》剧片断)

报告文学、小说、散文与诗歌

 银海十梅

 秋访歼敌战场清水河

 长三伯(附评论:好的起点)

 山里妇女

 种子问题

 洪水到来的时候

 杨光泉(朗诵长诗)

 沸腾的山乡(组诗)

党史资料与论著

 刘邓大军南下和大别山解放区的建立与坚持(党史专题)

附1.地委在京召开刘邓大军南下史料专题座谈会

附2.地委负责人在刘邓大军南下专题审稿会上的汇报发言

 刘邓大军转战大别山几个问题的探讨(论文)

 刘邓野战军跃进大别山史实考证(论文)

 中原局、刘邓野战军与大别山各解放区组织序列表

 陈潭秋生平活动简表

 捍卫胜利成果的关键之战一记解放初期大别山区的剿匪斗争

后记

 附:友人赠诗三首

试读章节

塞外春风

新疆漠漠戈壁,寸草不生,可社会却污浊得长满了毒菌,盘剥过活的寄生虫比比皆是。民谣唱道;百姓头上四座山,军阀王公阿訇官。在层层敲诈重压下,民众过着极端贫困痛苦的生活。看着一幅幅惨景,同志们心里比油煎还难受。潭秋要求大家发扬红军传统,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去影响和团结当地群众。他说,共产党人要像染绿草原的春风一样,给塞外各族人民带来春天的希望。

潭秋这样说更是这样做的,办事处的同志都知道,党代表忙起来没日没夜,往往别人全睡了,他还在灯下伏案工作,而第二天大家还没有起床,他却已经“上班’’了。凡属重要一点的文件,必定亲自起草;凡有艰险的事情,他都留给自己去做。在严已律已的同时,对部属却很宽和。布置任务时先征求意见,然后同你一起研究完成办法,和蔼亲切。即使批评人,也很少发态度,总是耐心说服教育,使受批评的同志既惭愧又温暖,好象做了错事的孩子站在慈母面前一样。所以,同志们都亲呢地称之为“老妈妈”。

潭秋生活俭朴,穿着很差,除了重要节日穿穿从苏联带回的礼服外,平时老是那套破旧的灰布军装。为应付必要的社交活动,中央每月发给他五十元津贴,可他从没为个人开支分文,即使几角钱上澡堂洗个澡,他都舍不得,宁愿远去郊外水磨沟,洗那免费的天然浴。每月节省下来的钱,他都补给生活困难的同志,或是用来抚养从延安送来的烈士遗孤。他谢绝“公署”安排的小灶,坚持吃“大伙”,也从不饮用专供牛奶,说没这个“习惯”,只喜欢喝加酱油葱花的清汤。有次潭秋累病了,大家凑钱买了一只鸡,不料蒸好给他送去时,却遭到严厉批评,并“勒令”给伤病员送去。 “老妈妈”发这么大的火,在办事处还是第一次,让大家既敬爱又心疼,禁不住热泪盈眶。

在潭秋和前两任代表的“无声命令”鼓舞下,分布于社会各界的同志,都自觉地发起了“;中锋”:担任财政厅长的毛泽民,亲自走上街头为抗日募捐,并不顾贪官阻挠,大刀阔斧整顿财经纪律:新疆学院的林基路教务长,励志扫除腐朽旧校风,用清新、活泼的革命思想培养各族进步青年:从“新兵营”派出去的胡东(胡鉴)、谭桂彪等,更是不畏艰险和高原严寒,率领边卡大队巡逻在边防线上……

那些在新疆各地担任行政长、县长的同志,遵照潭秋指示,利用一切机会为各族人民办好事:在浦犁(即今塔什库尔干)开办民族小学,使南疆荒原响起了旷古未有的读书声;在喀什用税收打击奸商和“巴依”(地生),减轻人民的负担:在库车修桥、筑路,改善落后的交通条件;在巴楚和麦盖提县兴修水利,发展畜牧和棉花生产。

我党同志的种种为民事迹,很快传播成神话故事,不仅赢得了各族穷苦人民的爱戴,而且也受到部分军、政人员的推崇。迪化城防部队一位东北籍的王营长,几次违禁跑到潭秋住处找“徐代表”,表示对我抗日政策的衷心拥护。紧接着,机械化旅旅长、盛世才四弟盛世骐,也成了办事处的常客。这位青年军人对我党同志所作的艰苦努力,十分赞赏,对党代表更是崇敬,经常来向“徐先生”请教。潭秋因病去南山休养期间,他也跟去不离左右。谈话间,他倾吐了与大哥的政治分歧,表明对革命的向往。潭秋不厌其烦地给他讲解抗战形势,指导阅读革命书籍,鼓励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多作贡献……

沉睡的天山戈壁苏醒了。迪化街头经常出现潮水般的游行队伍,《新疆日报》、《反帝战线》载着八路军、新四军的胜利消息,飞向新疆每一个角落;新货币稳定了市场物价,贫苦人民的脸上第一次有了笑容,我党经办的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人校的学生越来越多。有志革命的青年成批涌现,后来成为三区暴动领导人的阿巴索夫、阿合买提江、赛福鼎等同志,都是这时进步学生中的骨干。在全新局面吸引下,内地许多进步文化人士,如著名作家茅盾、社会科学家张仲实、地质学家祁天民、知名演员赵丹等等,纷纷赶来参加边疆建设。《文化促进会》、《妇女协会》等群众组织,也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义勇军进行曲》等抗日歌曲。一时间响彻天山南北……

觉醒的新疆各族人民,为支援抗战作出了巨大贡献,前后捐献十七架国防号战斗机,相继投入抗日战场,慰劳八路军、新四军的寒衣和毛毯,一批又一批发往延安;满载国际援助物资的车队,翻越天山瀚海奔赴抗敌前线。我党出使国际的代表,如任弼时、王稼祥、蔡畅等,均经由此地出境:来往国际的兄弟党同志,如越南胡志明主席、日本共产党总书记等,亦在此停留悟谈,然后再上征途。P9-10

后记

后记

幼时家贫,五岁丧父,随母飘泊度日,苦水浸透了童年。迟至县域解放八岁发蒙,又因生活困顿,两度辍学放牛,后插班念完高小。毕业的那一年,遭受特大洪灾,田产绝收家无生计,眼看成绩相仿的同学升人初中或财干班,而我却要随家人出外逃荒,天壤之别留下剜心创痛。次年归来务农,兼任互助组记工员。毕业时的级任老师不忍抛弃优秀学子,几次来家劝学并答应资助,这才得以复读,未几以高分考取初中。苦难使人早悟,特别珍惜来之不易的求学机会,年年刻苦攻读,一直名列前茅。至中考前,学校已预先计人晋升重点高中名单,可考后寄来的录取通知书,却是全免费的武汉机械中专,老师惊异之余追查,最后得知,是考生自已鉴于家庭经济拮据,无力再承担升学费用,而偷偷去报名处改填志愿的结果,因之扼腕叹息。

对于世代不识字的贫苦农家字弟来说,能念完中专当名技工,倒是强于祖祖辈辈的造就。然而,就连这点初级企望也无实现的可能。多舛命运偏偏碰上国家天灾人祸三年困难时期,大批厂矿下马,企业职工包括部分城镇居民,被压缩精减去当庄稼汉,中专二年级以下来自农村的学生全部返乡。就这样,夭折了求学之念,蓦然间回到生活原点。尽管离校前已是班级和院团委干部,县府下放办接转档案时,还特地签署意见,要求基层“妥为安置”,可归家社队两级无人理会,连最最起码的记工员也没份,只能一味地卖苦力。更难的是,继父患脱肛毛病,不能干重活,两人外派任务由我一人承担,几乎长年泡在水利工地上,瓜菜当饭不饱腹,挑土筑坝起步就爬坡,从早到晚的苦累重担,既压弯了稚嫩的腰,也压碎了人生希望。

如此不利境况,被又一位原小学级任老师知道了,怜悯惜才之心,驱使他以区学辅组书记的身份,鼎力向县教育局推荐,在全县仅有的6名编内代课教师中,为我争取到了一个名额。能免除不胜劳作和触摸久违的书本,无异于重获新生和解放。为了报答救助之恩和不负期待,我以几倍的努力教书育人,不长时间差班变好班,成绩也摆上了前列,屡受嘉奖。可惜这些努力全白费,无奈上级又颁“一刀切”指令,凡1958年后招收的职工一律清退,更何况是名尚未转正的代课教师。校长转达通知即离开,不办任何手续,不发分文退职费,极为简单地还原农民身份,再次跌人人生低谷。

转机来自教育点收缩,深山里一所小学公立改民办,当地找不出合适教师,就通过区学辅组前来聘我上任,业已丢失的书匠身份又捡了回来。此地单人独校,设施残缺,学生参杂多级复式,上课难度可想而知,而且还得自已砍柴、种菜和做饭,成天忙得团团转。相对于水利工地上的磨累煎熬,这种艰辛不算太苦,可以应付下来。难以承受的倒是精神方面,山乡闭塞,连张报纸也见不着,无从了解域外消息,心中常感憋屈。特别是人冬后,漫漫长夜,孤寂空虚更甚。为了知道点国家大事,我用所学过的知识,七拼八凑装了部矿石收音机,碍于高山阻隔,功率很强的省台电波,传人耳机也只是断断续续的噪音,根本不可能听什么新闻。唯一效果,是惊动了大队治保主任,找上门来劝止说:“你大概还不知道,台湾老蒋正叫嚷反攻大陆,各地严查敌特活动,赶快将架线收起来,以免遭人猜疑。”尽管心中好笑,但还是遵嘱办理。此路不通,改而想找点书读读,山里难觅,只得去信县城同学处求助,此后2—3月,可收到一份过期读物或旧文艺杂志,反复翻阅之余,竟然荫发了学写念头。我以山乡见闻为构思素材,尝试学写了《长三伯》和《山里妇女》两件习作。鉴于身边无人评阅指导,只好大胆寄给武汉《长江文艺》求教,本以为泥牛人海无消息,想不到竟被选中相继刊载,前一篇还配发了鼓励性的评论《好的起点》。此时业界有传闻,说北京将举行全国青年业余文学创作会议。在初学者眼里,这是高不可攀的事情,我根本没往心里去。忽然间,乡邮送来一封信,查阅落款,寄者系一位从未谋面的大学副教授。信中告之,他从省委宣传部获悉,你已列入赴京代表名单,按条件本不够,但去人考察发现,你在当地表现很好,是全县模范民办教师,故而被破格选上。消息来得唐突,内容也难以置信,看完就丢之于脑后,继续忙自己的教学。后来证实是真,且如期成行。此次与会,有幸见到了中央首长和许多文化名人,极大地开拓了眼界,令人终生难忘。归后不久,即被抽去县委农村点跑腿写材料,忙活两月不让回校,带去办手续调入县文化部门。此事令人感概,辛勤办学荣誉满墙,一直无望转为国家教师,而业余爱好又仅有点滴习作,却能迅即变成文化干部,且一步跨进县城,犹如做梦一般,想想唏嘘不已。

好光景极为短暂,调县时“文革”开始,很快因沾边文艺黑线受冲击。次年动乱升级为武斗,随后更是登峰造极的所谓“三反一粉碎”,先是无端囚禁,继之轮番批斗,手段残忍往死里整。多亏好心同事暗中提醒和掩护,于一黑夜带伤越窗外逃,潜往学生云集的深山隐藏,保全了性命。蛰伏时长半年,直到军宣队进驻,才差人寻找请回单位。纷争乱局总算平缓下来,县里中断许久的工作陆续恢复,我又多次被抽去搞会议材料。在下基层跑典型的过程中,熟悉了不少人和事,根据所获所感写了点东西,如真人真事的朗诵长诗《杨光泉》、报告文学《银海十梅》,以及短篇《种子问题》等,均见之于省级报刊。前一篇被改作文艺节目上演和电台广播,后两件被出版社收人相关书集,稍有反响。

俟至“文革”结束,拨乱反正,经省委书记陈丕显批示,县委将征集一大代表陈潭秋烈士史料定为重要任务,本人有幸参与其中。两年奔走下来,完成一馆(故居纪念馆)一书(《回忆陈潭秋》),以及传记文学和年表等副产品,分别由省社出版或期刊发表。尚未回归单位,又奉命去陵园协办陈列展出,长期不务本业,文化馆长徒有虚名。1983年调任县府秘书,更是忙些与文化无关的琐事。次年春夏机构改革,普调各级班子,余因无大专学历,被晾在一边未作安排,只好再返文化系统,经历再一次“下放”,出任不伦不类的三馆(图书、文化和博物)书记。如此闲置反倒帮了大忙,地区报社和相邻鄂州市两机关来县商调要人,组织部门无法拒绝又不知给谁合适,便上送档案交地委组织部处理,谁知这一送被截留,哪一家也去不了。就这样,基层小卒侥幸落座大机关,未明确职级的秘书和三馆书记,在这里被套升为科长。

置身大院先干杂事,稍后组织了解到,余有过征编烈士史料的经历且小有建树,便支派去牵头组建地委党史办公室。人员除我之外,只有临时借调的两位,设备、资料和经费全无,一切得从零开始。正在盘算如何起步,恰巧来了一重大任务。中央党史委下达我省的征编专题中,有《刘邓大军南下大别山》一项,省直两单位推来推去未落实,省委办公厅从史实地域考虑,重新调整给黄冈地委承担。鉴于条件太差,又无熟悉这段历史的老干部挂帅,加上事涉高层,政治敏感等因素,地委领导犯愁犹豫不决。在我看来,事情虽难却并非无解,说不定还是穷单位翻身的契机,于是主动请缨,并针对实际困难提出建议:缺人手从各县借调,少经费凭借叫得响的项目向上申请,没“帅”更好办,原武汉军区休息的老干部中,有不少是原刘邓部队的将领,可以去汇报争取,有他们领衔把关,政治上不会有什么问题。领导这才松口让“试试”,意思是不行就煞车。

在初步涉猎这段历史后,即带着相关文件和初拟计划,去武汉军区休干大院,找黄冈籍的老将军、原军区司令员张才干汇报。张司令听说上级部署征编他们当年转战大别山的史料,十分高兴,当即表示支持,并指定军区顾问、也是他当年的参谋长带队赴京上访。由于有张原大军区司令和总参副总长双份“名片”,在京通关拜访高层,包括单访和集体座谈,都十分顺畅且反响热烈,参会者越来越多,级别也越来越高,几乎占据了北京军区整个第二招待所。与此同时,着手查阅文献资料,从不接待地方的军委档案馆,也在将军们的帮助下,得到了照顾性的安排。此次时长两月活动,在史料上获得了极大丰收,为编研项目奠定了扎实基础。一年后,专题稿几经审议通过,连同相关附件,被中央党史研究室结集出版专辑(《中共党史资料》丛刊第24期),分获省地两级社科奖。在上述调访座谈中,将军们十分惦念他们曾浴血战斗过的大别山区,反复询问近年变化和脱贫情况,关切殷殷。我们将谈话笔录和录音汇总,原原本本地向省委办公厅作了一次汇报,引起省委高度重视。书记关广富在走访鄂东多县的基础上,召集常委集体听取黄冈地委与行署汇报,破例针对一个地区出台了重要文件:《关于加强黄冈经济建设的决定》,鄂发(1985)第25号,内有倾斜政策和具体措施,对黄冈特别是贫困老区县的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就单位来说,草创期间的诸多困难,此时全都迎刃而解。一场翻身仗,后起超前,标名全国党史系统光荣榜。我个人也获得两“破格”,在不具备规定学历和任职年限的情况下,业务晋升副高(副编审),行政跨人县局级(处级),这是之前不可想象的事情。

本书文字伴随我一路走来,清晰地画出人生轨迹,也可以说是命运变迁的见证和记录。产生于那个年代的东西,或多或少地留有那个时代的痕迹,为了留存一份真实的记忆,收录时基本保持原样。将散乱文字归拢条理化,是这次汇集成册的主要目的。除此之外,尚有另一层考虑,尽管内容庞杂又欠水准,但内中含有不少重要史实,有的还是第一次披露,理应珍惜。出席京城刘邓大军南下专题座谈会的众多将军合影,以及他们亲笔签名手迹,现今已是绝响,弥足珍贵。还有,胡乔木同志兼任中央党史领导小组副组长后,极少个别接谈更别说什么题字,而本人却有幸两样兼具,故而,与他的合影照以及难得的书法手迹,亦有很高的留存价值,等等。本人无条件举办展览,只能以出书形式珍存纪念。

黄冈乃红色区域,人文荟萃之乡,我们收集到的资料亦十分丰富,原计划利用有利条件,尽可能多做点事情。出人意料的是,90年代初被调往经济部门,工作性质和环境改变,原拟项目无法进行,令人抱憾。例如,约定合编的《刘邓三军经略中原》大型丛书(150万字),因我调离搁浅,只能在退休后,以个人名义,配合省党史委完成。又如,鄂东抗日五大队英勇悲壮,一直铭刻于心,却无缘动手,也只有待到退休后,才得以闲暇寻访收集资料,并以多病之躯,断断续续地敲击键盘,历时数载,勉强拉出70万言初稿。本书选辑的《敌巢除奸》一文,仅是其内抗日汉留传奇作为的单一部分,综合主体尚在艰难进行中。

诸多同事和友人关心和鼓励出版此书,黄州区人大常务副主任张双勤、民俗专家余彦文、老同学诗人刘贵连,团风县史志办主任林利民等同志,还给予过具体支持和帮助,特此记述,以示感谢。家人更不例外,女婿王应春和大女儿易萍多次陪同寻访,拍摄整理照片:二女儿易珍除了挤时间参与具体业务外,还协助在外地工作的弟弟易非解决出书经费;老伴何木英为了不使笔者分心,几乎承担了全部家务,特别是余主血管和心脏两次大手术后,悉心照料调养,使之能撑持着继续大稿和编完此书。书名前冠以“不忘”二字,除了强调牢记历史外,也含有不忘家人共同努力之意,谨此说明。

二○一五年十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不忘逝去的年代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易仕先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武汉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3097582
开本 16开
页数 27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78
出版时间 2016-01-01
首版时间 2016-01-01
印刷时间 2016-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418
CIP核字 2016005646
中图分类号 I217.2
丛书名
印张 17.7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31
167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5:5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