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受益一生的50堂经典哲学课
内容
编辑推荐

《受益一生的50堂经典哲学课》由米苏编著。

怨怼横生时,听听苏格拉底的劝告:如果把世上每一个人的痛苦放在一起,再让你去选择,你可能还是愿意选择自己原来的那一份。患得患失时,翻翻奥勒留的提醒:永远记得,你不需要拥有很多,就能拥有一个快乐的生活。名利困扰时,学学阿奎那的境界:人生在世,不过是过路的旅客。痛苦来袭时,看看尼采的强悍:那些没有消灭你的东西,会使你变得更强壮。哲学,从来都不是晦涩枯燥的理论,它是教我们看清生活的镜子。

内容推荐

哲学不仅是一门学科,更重要的是给读者提供一种别样的思维方式。在当今浮躁的大时代下,如何看待现实、看待人生,如何理解生活、理解时代,是值得每个人思考的问题。学习哲学,既可以了解哲学的发展历程,了解著名哲学家的思想,又能从中获益——学会如何幸福地生活。

米苏编著的《受益一生的50堂经典哲学课》贯穿了整个西方哲学史,将每个阶段的哲学精髓、哲学大家的经典语录全都摘了出来。内容包括泰勒斯、毕达哥拉斯、巴门尼德、芝诺、柏拉图、奥卡姆、黑格尔等哲学家的经典语录。

目录

Lesson 1 泰勒斯//水是万物之源,一切都充满神明

Lesson 2 毕达哥拉斯//一切都是变化的,唯有“数”是永恒的

Lesson 3 赫拉克利特//世界是永恒的活火,万物流转不息

Lesson 4 巴门尼德//存在者存在,非存在者不存在

Lesson 5 芝诺阿喀琉斯//永远追不上乌龟

Lesson 6 恩培多克勒//用生命拥抱自己的思想

Lesson 7 德谟克利特//靠想象探知世界的原子论者

Lesson 8 高尔吉亚//一切皆不存在,一切皆不可知

Lesson 9 苏格拉底//我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

Lesson 10 柏拉图//让哲学家成为帝王

Lesson 11 第欧根尼//重估一切现存价值

Lesson 12 亚里士多德//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Lesson 13 皮浪//悬搁判断,不作任何决定

Lesson 14 伊壁鸠鲁//快乐是人生的最终目的

Lesson 15 爱比克泰德//顺应自然,服从命运

Lesson 16 马可·奥勒留//一个哲学王的生命沉思

Lesson 17 奥古斯丁//追随信仰的圣徒之声

Lesson 18 爱留根纳//自然与上帝

Lesson 19 安瑟伦//上帝存在于现实中

Lesson 20 托马斯·阿奎那//人生之幸福在于信仰

Lesson 21 奥卡姆//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Lesson 22 托马斯·莫尔//一个空想社会主义者

Lesson 23 弗朗西斯·培根/知识就是力量

Lesson 24 托马斯·霍布斯//以国家为利维坦

Lesson 25 勒内·笛卡尔//我思故我在

Lesson 26 巴鲁赫·斯宾诺莎//一切都在神之内

Lesson 27 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兹//先定的和谐

Lesson 28 约翰·洛克//心灵是一块白板

Lesson 29 乔治·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

Lesson 30 大卫·休谟//温和的怀疑论

Lesson 31 让·雅克·卢梭//人生而自由

Lesson 32 伊曼努尔·康德//自由与自律

Lesson 33 约翰·戈特利布·费希特//自我设定一切

Lesson 34 弗里德里希·谢林//自然与精神

Lesson 35 黑格尔//诗意的精神

Lesson 36 亚瑟·叔本华//意志与人生

Lesson 37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人是人的上帝

Lesson 38 卡尔·马克思//哲学可以改变世界

Lesson 39 索伦·克尔凯郭尔//孤独的信仰

Lesson 40 弗里德里希·尼采//上帝死了

Lesson 41 埃德蒙德·胡塞尔//关于现象的学问

Lesson 42 亨利·柏格森//一切皆绵延

Lesson 43 阿弗烈·诺夫·怀特海//过程与实在

Lesson 44 伯特兰·罗素//哲学是做什么的

Lesson 45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可说与不可说

Lesson 46 马丁·海德格尔//人是“走向死亡的存在者”

Lesson 47 让.保罗·萨特//我不关心上帝,我只关心人

Lesson 48 阿尔贝·加缪//在荒诞中找寻幸福

Lesson 49 约翰·罗尔斯//正义即公平

Lesson 50 伊曼努尔·列维纳斯//他者哲学

试读章节

Lesson14伊壁鸠鲁//快乐是人生的最终目的

悠闲的花园哲学家

亚历山大大帝的远征使得希腊城邦的独立遭到了破坏,共和政体遭到瓦解,可谓危机四伏。此时,希腊文明已经开始走向衰落,历史学家将这一段文化衰落期称之为“希腊化时”。

在希腊化时,人们害怕战争和死亡,这种恐惧感取代了人生的希望,整个社会陷入了一片混乱中,沉浸在消极悲观的氛围里,所有人都渴望找到心灵指引的秘方。哲学家以爱智为业,自然责无旁贷。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伊壁鸠鲁出现了,带着他与众不同的哲学思想。

伊壁鸠鲁(约公元前341—前270)出生在靠近小亚细亚西岸的萨摩斯岛,但他的父母都是雅典人,是移民到这里的。很小的时候,伊壁鸠鲁就对哲学产生了兴趣,14岁时他曾长途跋涉去听柏拉图学派的帕非勒和原子论哲学家瑙西芬讲课,可是对这些前辈们所讲的内容,他并不是很满意。于是,他开始自学德谟克利特的著作。18岁那年他到雅典服兵役,之后便在小亚细亚学习和教学。

公元前307年,伊壁鸠鲁在雅典买了一座花园,在那里开办学园。正因为此,伊壁鸠鲁学派也被称为花园学派,而他也被誉为花园哲学家。他的学校在招收学生时不限性别、身份,即便是奴隶也可以到此来学习,整个学园充满了友好的氛围。据说,在这座花园的入口处有一块告示牌:“陌生人,你将在此过着舒适的生活。在这里享乐乃是至善之事。”

据说,伊壁鸠鲁一生写了300部书,题材涉及众多领域,如《论情爱》《论音乐》《论公平交易》《论人生》《论自然》等,可惜这些作品后来几乎全部失散,只有三封信和题为《格言集》和《学说要点》的残篇流传下来。

公元前270年,伊壁鸠鲁因为肾结石病了整整14天。临终前,他躺在温水浴缸里,喝了一杯酒,而后对学生们说:“再见了朋友们,请牢记我传授给你们的真理吧!”之后,伊壁鸠鲁便与世长辞了,享年71岁。

没有什么东西能够驳倒感觉

提及伊壁鸠鲁哲学,人们往往都先谈他的准则学,它研究的是真理的标准以及获得认识的途径。伊壁鸠鲁认为,判定真理的标准有三类。

其一,感觉。他认为,感觉是绝对真实的,没有任何东西可以驳倒感觉。感觉的有效性相等,一个感觉无法驳倒另一个同类的感觉;感觉所判别的对象不同,一个感觉无法驳倒另一个异类的感觉。即便是理性,也无法驳倒感觉,因为理性也源自感觉。

其二,预见。他认为,预见是一种储藏于心灵中的真实的意见、观念或普遍思想,是对外在东西的回忆。打个比方,这种东西是一个人,一旦我们听到“人”这个词的时候,就会预见而想起他的形状。如果没有不先预见获悉事物的形状,就无法对该事物命名。

其三,情感。他认为,情感存在于每个生物中,一个与生物相宜,另一个则与之为敌。选择什么和避免什么,完全是通过情感来决定的。情感属于内在的感觉,有快乐和痛苦之分。

很显然,伊壁鸠鲁的准则学是感性的,这种对理性的贬低必然会引起众议。

不过,在当时那个年代,这样的观点却也有积极的意义,对人们对超感觉之物的

迷信予以了批判和打击,也为他的快乐全义伦理学奠定了基础。

用科学来消除未知的恐惧

前面我们说过,在希腊化时期的混乱状况中,人心忐忑不安,充满了恐惧。为了消除人们对神灵和死亡的恐惧,享受快乐的生活,哲学家们挺身而出。伊壁鸠鲁之所以研究物理学,是因为他认为自然知识是为伦理学服务的,唯有让人们了解了自然万物的本性,具有科学的知识,才能打破恐惧,获得心灵的宁静。

这一点,正如詹姆斯?尼古拉斯评论的那样:“唯有哲学才能够净化人们的

灵魂,让人们的心灵摆脱那些虚幻的欲望,使人们能够摆脱恐惧而幸福地生活,

使之能够为了那些自然而天生就好的东西去生活。”

伊壁鸠鲁是一个唯物论证,但不是决定论者。在自然观方面,伊壁鸠鲁接受了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由原子和虚空构成的。他不否认神的存在,但不认为是神统治和安排世上的一切,而认为神存在于世界之外,与人类毫无关系。在德谟克利特原子论的基础之上,他又进行了补充和修正。

原子形状有限

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在形状方面的差别是无限的,大到无穷,小到无限,这与“原子是看不见的、不可分的东西”的基本前提相悖。对此,伊壁鸠鲁进行了修正,他说:“每种具有同一种形状的原子在数量上是绝对无限的,但是原子形状的差别却不是绝对无限的,只是数不清而已。”

原子有重量

德谟克利特在原子论中,从未提及原子重量的问题,伊壁鸠鲁对此明确提出:原子有重量的区别,这一点可以合理解释原子运动的原因。他说:“原子除了形状、体积和重量以外,没有其他性质。原子以同等速度运动,因为虚空为最重的最轻的原子准备了同样的道路。”从某种意义上说,重量才是原子在虚空中运动起来的原因。

原子有偏斜运动

德谟克利特只承认原子的下落运动,这种论断否定了偶然性,也无法说明原子是如何相互碰撞而形成万物的。伊壁鸠鲁对此进行了补充,他认为:一个原子时时会受到类似于自由意志的某种东西的作用,于是就微微地脱离了一直向下的轨道,而与其他的原子相冲撞。承认偏斜也就等于承认了偶然性的存在,这一点,也为他论证公民个体的自由意志提供了理论依据。

伊壁鸠鲁认为,灵魂是物质的,原子布满了人的整个身体。感觉的产生,就是身体投射出去的薄膜触碰到了灵魂的原子,这些薄膜在它们原来所由以出发的身体解体后,依然可以继续存在,这就可以解释为梦。人死之后,灵魂就消散了,它的原子也不能再有感觉,因为它们已经无法和身体联系在一起了。所以,伊壁鸠鲁才说:“死于我们无干,因为凡是消散了的都没有感觉,而凡是无感觉的都与我们无干。”

伊壁鸠鲁的意思是,死亡和神一样不值得恐惧,因为死亡只是人的感觉的丧失,当人活着时,死亡还没有到来;当死亡到来时,人已经不存在。所以,死亡与人生不相干,人应当通过哲学认识自然和人生,从对神和死亡的恐惧中解放出来,用理性规划自己的生活。

P74-77

序言

一直以来,哲学给人的印象大都是枯燥乏味、晦涩难懂,似乎谈论的所有都凌驾于生活之上,与现实隔着长长的距离。其实不然,周国平先生在谈论哲学的用途时说道:“哲学无实用,实用无哲学。”哲学就其本性而言,并不是要为我们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它是要我们去思考根本的问题。当一个人懂得用哲学去思考问题的本质时,他就具备了一个宽阔的视野,具备了一个良好的心态,可以抵达更高的境界,活得更透彻、更明白。

然而,对于不是从事哲学专业研究的读者来说,了解的哲学家以及哲学思想往往都是碎片化的,许多人能说出柏拉图的名字,却未必知道他的思想;很多人能脱口而出“我思故我在”这句话,却记不起这究竟是谁的名言、真正的含义是什么。

在这个浮躁的气息愈发浓烈的时代,潜心阅读已成了一种奢侈,更何况是那些读起来枯燥无味、与轻松愉悦简直格格不入的哲学理论书。可外面的世界越是喧嚣,我们的内心越当保持宁静。选择了浮华,注定要失去思想的崇高;出没于喧嚣,注定会陷入焦躁。读哲学的目的并不是要成为哲人,像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那样先知先觉,而是要品味深藏在理论中的精髓,以此滋养心灵,提升内在,彻底唤醒沉寂的理性与桎梏的心灵。

一个人要活得明白,必须用头脑去观世界、树人生。每天抽出一点时间,读点儿哲学书,不是修一段苦行,而是开启心智的大门。为了能够让更多的读者系统地了解哲学,多认识一些重要的哲学家,正确理解他们的哲学思想,我们精心编写了这本《受益一生的50堂经典哲学课》。这本书以西方哲学史为基础,按照哲学发展的时间顺序,精心选取了50位著名的哲学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了他们的生平以及主要的哲学思想,文中还穿插了一些哲学大家们的趣闻轶事,让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走进哲学家们的真实生活和独特思想。

最后,真心希望每一位翻开此书的人,都可以透过哲学大师们的思想和哲语,在喧嚣中找到宁静,在浮华中发现真实,在繁杂中看到简单。

米苏

2016年2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受益一生的50堂经典哲学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译者
编者 米苏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纺织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8024179
开本 16开
页数 23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95
出版时间 2016-07-01
首版时间 2016-07-01
印刷时间 2016-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哲学总论
图书小类
重量 0.434
CIP核字 2016043883
中图分类号 B-49
丛书名
印张 15.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1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4: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