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爱的觉醒(成长自己成就孩子)
内容
编辑推荐

送给中国父母的成长书! 

孩子的问题在家长,家长的问题需成长

不懂得自修的家长,眼里永远有一个不听话的孩子!

人生早期99%的心理创伤来自父母没有界限的爱!

爱孩子最好的方式,是父母的自我疗愈

新晋人气心理咨询师鲍阅全新解读父母成长之路

献给所有在亲子关系中受过伤害的你! 

献给每一个在亲子关系中迷惘无序的你!

成长自己,成就孩子!

这是鲍阅著的《爱的觉醒(成长自己成就孩子)》的灵魂。

内容推荐

很多时候,与其说是我们在教育孩子,不如说是我们在接受孩子天真淳朴的爱的洗礼。你可能也会有这样的感受,孩子远比成人懂得爱与被爱,他们身上永远有一股爱之清泉在自然地流淌。作为新手父母,生于物质相对匮乏,文化相对落后的年代,我们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饱受摧残,很多时候要在养育孩子的过程里,重新寻回自己,做回健康的自己,让自己真正成长起来。我们自己成长了,我们才不会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迷茫无助,才不会机械地沿袭我们从父辈母辈身上习得的教养陋习面对我们的孩子,我们也才能真正把健康的爱传递给孩子,从而养出健康的孩子。成长自己,成就孩子!这是鲍阅著的《爱的觉醒(成长自己成就孩子)》的灵魂。

目录

第一章 早年缺失的,会用一生来寻找

 共生期的孩子,需要一种无所不能感

 不要再愚蠢地迷信“延迟满足”

 学会和孩子告别,轻松应对分离焦虑

 不是孩子太黏人,是你给的陪伴与自由还不够

 你是不是一直在培养“听话”的孩子

第2章 孩子的问题在家长,家长的问题需成长

 比吃母乳更重要的,是妈妈一直在

 孩子的问题在家长,家长的问题需成长

 不要再因为孩子“常打人”而纠结

 有时孩子说谎,恐怕是被逼无奈

 孩子过度“胆小”或“胆大”,都与父母有关

 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

 让孩子从小懂得感恩

第3章 教育的重点在于防患于未然

 为何每一位母亲都满腹委屈

 教育的重点在于防患于未然

 谈谈我们身边奇葩的“老大文化”

 解析“穷养、富养”误区

 中国父母一直在犯的七个错误

 单亲家庭,孩子如何健康成长

第4章 心理反哺,正在透支孩子一生的幸福

 从《爸爸去哪儿》,解读中国家庭心理反哺现象

 心理反哺,正在透支孩子一生的幸福

 为何有些父母看不得孩子好

 到底谁是孩子?谁是家长

 我们为什么那么讨厌被父母“说”

 你真的准备好让孩子长大了吗

第5章 治愈不了自己,就爱不了孩子

 越是健康的爱,越是需要界限

 先做好自己,才能教好孩子

 接纳自己,接纳孩子

 成长是向内修,而非向外求

 敢于直面问题,才能解决问题

 孩子需要滋养,父母需要成长

 确定你给孩子的,是孩子想要的

 治愈不了自己,就爱不了孩子

试读章节

共生期的孩子,需要一种无所不能感

婴儿出生以后与最初最亲密的依恋者——母亲的良性互动非常重要。这时候的婴儿虽然身体上已经与母亲分离,但是心理上与母亲仍是一体。这个时期可以说是孩子与母亲的共生期。这个时期一般从宝宝出生一直持续到半岁左右。心理学家马勒认为,共生期的宝宝心理上需要一种“无所不能感”。也就是说,这时候最好能“无条件”满足宝宝的各种需求。这是宝宝人格建构的基础,是宝宝心理能量的源泉。

无所不能感?无条件满足宝宝的各种需求?宝宝想干吗就干吗?孩子一哭就抱?孩子……很多宝妈可能会怀疑了,那不就是娇生惯养吗?这样做会不会惯坏孩子?实际上,对于6个月以内的孩子,无非就是吃喝拉撒,或者在好奇心的驱使下需要爸爸妈妈抱着见识一下周围的各种新鲜事物。这不至于惯坏孩子,更何况,这么小的孩子,再坏能坏到哪儿去?6个月内,孩子的心理能量是在和妈妈的良性互动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例如,如果他饿了,他想尿了……就会通过哭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需求,这时候妈妈就应该及时察觉他的需要。一旦妈妈察觉了他的需求,他的需求得到了满足,他就会以为自己很厉害——不管想干什么一哭就都能得到及时满足,这对孩子来讲就是一种“无所不能感”。

人类是自然界的早产儿。其他的哺乳动物出生后,一般都能很快实现独立,能通过自己的肢体动作实现自己的需要,甚至能实现自我保护。但是人类不同。初生婴儿实在太弱小了。他们弱小到每一次呼吸都能看到突出的血管;弱小到吃奶的时候,妈妈不把乳头放到他们嘴里,他们甚至无法找到。正是因为他们太弱小了,太需要母亲的帮助以满足自己的各种需求,以在他们的内心建立起对这个世界最初的信任。

客体关系学派认为,人出生以后的第一本能欲望就是建立关系;良好的母婴关系是婴儿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婴儿会把养育者及养育者对待自己的方式(或者说是自身和养育人之间的互动)内化到自己的内心深处,形成自己对社会性关系的初步印象。

著名心理学家温尼科特也提出,共生阶段的婴儿对母亲(或者第一养育者)的依恋是他出生以后面临的第一种社会性关系,他对母亲的依恋是绝对的、排他的。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他需要的是绝对理想的母亲。这样的母亲必须满足一些条件:能绝对认同自己的孩子,能全心全意地为孩子付出,懂得调整自己的身体和心理以适应婴儿的各种需求,能忘我地满足婴儿的各种需求……通过这些让婴儿拥有无所不能的体验。

共生期留在潜意识里的无所不能感直接影响着孩子未来的生活。举个例子,我们都听说过一个特别有正能量的词语——自我效能感。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呢?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例如,有一些人看似生来就不缺自信,他们总是在开始做一件事之前就信心十足地认为自己能够做到,事实证明他们的“想当然”总是能成为“现实”,这种人就是自我效能感好的人。有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自我效能感的好坏,与他生命早期“无所不能感”的建立有很大的关系。生命早期的各种浅层次的需求能够得到第一养育者的及时觉察和满足,无所不能感就会建立得很好,自我效能感自然也不会很差。这样的人成功的概率会更高,幸福感也会更好。

也就是说,一个婴儿生命早期基于身体或心理需求所发出的各种信号都能被母亲及时觉察继而得到满足,那么母亲积极的正面形象和这种“我能行”的体验都会慢慢地内化到孩子的内心深处,自此影响孩子一生。自我效能感好的孩子成人以后,做事情的时候内心总会有一个声音在鼓励他:“我行,我能行。”

相反,如果一个婴儿生命早期基于身体或心理需求所发出的信号不能得到母亲的及时觉察,一直得不到及时的回应,孩子的需求继而也不能得到及时的满足,这对处于生命早期的孩子来讲是莫大的“伤害”。这还算好的。如果孩子的各种需求得到了错误或者负面的回应,那问题就更大了。这很可能在孩子心里留下更大的创伤,严重的甚至可能带给孩子病态的心理。

序言

在我心里,女儿是我第一个孩子,我创办的父母成长平台“阅微心理”是我第二个孩子,这本书则是我第三个孩子。而事实上,孕育“她”的时间,早在十几年前便已开始。

上中学时的我,就曾对自己的亲人夸下海口,信誓旦旦地说我要写一本关于家庭教育的书。初生牛犊不怕虎!或许那时我就已经清晰地意识到自己今生的使命必将与此相关,这可能和我从小生长的家庭环境脱不开干系。

我爷爷奶奶对孩子的教育用两个字可以概括——溺爱,而我的姥姥姥爷则正好相反,他们把苛责做到了极致。我的父亲是从小被惯大的家中幼子,而我的母亲却是从小在挑剔和苛责中长大的家中长女。可想而知,这样的两个人,他们的结合注定以分离为结局。从小游走于两个极端的家庭教育模式中的我,很小的时候便觉知:人世间的悲剧多源于极端的教育方式。

悲剧的案例无外乎两个极端:一种是养育人无条件溺爱孩子,导致孩子无视规矩,漠视规则,最终锒铛入狱;另一种极端是养育者过度严厉,他们对待孩子的方式甚至违背了生命的基本成长规律,最典型的案例是药家鑫。

然而,两者殊途同归,最终受伤的都是孩子。

是的,正如越来越多的家长焦虑的一样,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爱与规矩的天平如何平衡,爱与自由的度如何来把握!

事实上,教育从来不该如此费力。爱孩子是母鸡都会的事情,我们不该如此焦虑。

教育是一个耳濡目染的过程。不知不觉中我们对待孩子的方式,其实就是父母养育我们的方式。

像我一样刚刚做父母的这一代人,我们的父母出生于物质生活相对贫乏的时代。在那样的时代,很多家庭物质生活都难以得到保证,何谈对孩子的科学养育?他们习得的教育模式很多与教育的本是背道而驰。

相较而言,我们的孩子是幸运的。在和平年代,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无比充裕的情况下,我们有时间和精力来思考和探索如何更好地教育我们的孩子!但这条路任重道远!我们不是都能很好地掌握教育的度,因此很容易出现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的矫枉过正。

我们努力的方向是如何给孩子健康的爱,然而前提是先要让健康的爱在我们与我们的父母之间健康地流淌起来。正如我的父母,受我的影响,在帮我照顾女儿的过程,接近花甲之年,才开始学习如何健康地爱自己的孩子。

很多时候,与其说是我们在教育孩子,不如说是我们在接受孩子天真淳朴的爱的洗礼。你可能也会有这样的感受,孩子远比成人懂得爱与被爱,他们身上永远有一股爱之清泉在自然地流淌。我们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饱受摧残,很多时候要在养育他们的过程里,重新寻回自己,做回健康的自己,让自己真正成长起来。

孩子的问题在家长。家长的问题在童年。

古语讲: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里蕴含着无穷的智慧。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早期教育对孩子影响深远,努力试图给孩子更好的早期教育。而现实是,很多家庭,父亲长期缺位,母亲一个人照顾孩子的吃喝拉撒,习得的育儿理论不系统,而好多理论又是彼此对立的,致使很多母亲陷入空前的焦虑中……

此外,现在孩子的父母大多都是独生子女,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都争先恐后地想要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来,从而出现不能尊重父母是孩子第一养育人的情况……因此,如何让孩子的各个养育人各归各位,也是目前家庭教育的重要课题!

作为心理咨询师的我,在工作中接触的大量个案告诉我:很多家长尤其是母亲的焦虑要么源于家长过度重视理论,从而被理论所绑架;要么源于家长找不到正确的方式方法……归根结底是我们缺乏对孩子成长的特点和心理规律的了解。

以上都是我一直在努力的课题,我希望自己能做好!

好的医生在对待病人时要用到的很多东西都不是从书本理论中学来的,因为一颗以人为本的懂得共情的心是任何照本宣科的学习都学习不到的。好的父母也不是仅仅能通过照本宣科的方式就能修成的,因为一颗真诚的能真正体察孩子的心也不是能简简单单地从书本上学来的。

希望更多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路上,能不断修炼自己!

爱孩子最好的方式,是父母的自我疗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爱的觉醒(成长自己成就孩子)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鲍阅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妇女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2713604
开本 16开
页数 27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17-01-01
首版时间 2017-01-01
印刷时间 2017-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412
CIP核字 2016261309
中图分类号 G78
丛书名
印张 17.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6
151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8:4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