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孤鸟
内容
试读章节

一切都要从这里说起。

后来,我们的记忆已开始淡忘这里。我们记得的,只有这个带些梦幻色彩的城市——梦城。以及像梦境般断断续续、残残缺缺的梦城回忆。

回忆里,天一亮,梦城的清晨便会被一层薄雾笼罩,仿佛舞台上为了营造唯美效果而喷洒的干冰。我们拖着半夜残梦醒来,步履迟缓地走向操场。在操场东边角落,矗立着一个栏杆,也许是给以前的学生们做运动的场所。清晨的第一缕光辉总是最先洒在栏杆顶端,我和乔树噌噌噌地爬了上去,阳光照在身上暖暖的。不一会儿,西面灌木林里的植物醒了,在晨雾里抖落叶片上的露水。于是泥土也醒了。露水滴进泥土里,将地下的蚯蚓、昆虫都叫醒了,它们在地里打滚、翻钻,继而一整片天地都醒了。薄雾散去,越来越多的阳光将陈旧的校园照亮,操场上回荡着我们的脚步声和口号声:“一二一、一二一……”声音在空阔的校园里回荡开来——于是,我们赖以存活的理想国,终于醒了。

说起我们理想国的历史,其实荒谬得可笑。它是由一个废弃中学改建的。八年前,这所中学因一桩意外事件,蒙上了恐怖色彩:在一个异常宁静的中午,一位中学生突然从六楼坠落,脑水、血水溅了一地,死相极为恐怖。而后在这所中学寄宿的学生,总能在傍晚时分,听到摔死学生的哭泣。闹鬼的传闻愈演愈烈,随着生源流失,校园日渐荒废下来。空置了几年后,梦城的领导将这里划归成了一座孤儿院。

这就是理想国的前世今生。我们是第一批走进理想国的孤儿。来到理想国之前,我们挤在一处破陋的小窝里,睡大通铺,吃大锅饭。这个小窝显然经历过好些年头,但谁也不清楚小窝的主人是谁。小窝的环境,连蛇虫鼠蚁都嫌弃,地上散着层层叠叠的垃圾,臭气熏天。掉漆的墙面,露出可怖的红砖内里。我们缩在不足三十平方米的小窝里,排得太满,月光、日光都被我们的身体挡住了,常年阴冷。我们就像一只只白色的臭蛆,在如化粪池一般的窝里如鱼得水。夏夜,毒蚊子觅味而至,却找不到落脚之处,就勉强落在我们头顶的那面红砖墙上。我们常用巴掌去拍,拍出小小的血泊来,才能意识到身在小窝的憋屈。地板是生水泥的,沙砾粗糙的表面,一会儿磨秃杨妈妈一只新扎的拖把。

可想而知,当我们走进这个空旷的校园时,是多么兴奋。我们完全忽略了曾经的恐怖传说,将此视为理想的完美国度。我们不再睡大通铺,每个人都有一张小小的床,我们用破了洞的草席,盖在铺积着灰尘的床板上。推开窗户,风灌进来,把房里的臭味吹开了。窗里窗外,傍晚不白了,紫起来,又灰下去。我们全都挤在窗前,凝视绚烂的晚霞消退。我们像手提一根蘸满快乐的大羊毫,快乐的墨汁蘸得不能再饱,一触即溃溢开来,洒在我们理想国的雪白宣纸上。

而我们注定要用快乐,书画我们伤悲的青春岁月。但我们不曾伤悲。我们是一群从出生就没见过父母亲的孤独鸟,我们相依相偎,我们快乐得不知所以。而我们的快乐,在别人眼中,正是一种无可名状的伤悲。

搬进理想国的第十天,梦城的好心人给我们送来了一些床褥和一台收音机,于是我们在理想国的日子又更丰富了一些。每到晚上,我们全挤在杨妈妈的寝室,听广播……里传来今天的《梦城新闻》。广播的女声,一口带梦城乡音的普通话,常把我们惹得哈哈大笑。但我们都听得津津有味,外面世界的多姿多彩,顺着播音员蹩脚的普通话,一次次传进我们心底,让我们升起向往。P12-13

书评(媒体评论)

读完《孤鸟》,写得这么好,让我很意外、很意外。曾经以为麦洛洛是偶像,却没想到,他在文字的世界里不是偶像。他写得这样圆熟,这样得心应手,这样体力充沛,像跑惯了马拉松的人,什么时候蓄势,什么时候加速,什么时候和别人共振,什么时候脱颖而去,都有计划。局部的雕琢刻画,和整体的调遣安排,全都悠游自在。

——著名作家韩松落

目录

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自序 孤独交响

前奏 梦城

奏鸣 我们的理想国

慢板 流星纷纷陨落

终曲 归去来兮

序言

韩松落,当代知名作家。现居兰州。20世纪90年代开始写作,作品见于《散文》《天涯》《大家》等处。个人代表作有:《我们的她们》《怒河春醒》等。

在一档电台节目里,需要回答一个问题:你生命中最难忘的年份有哪些?我慢慢回忆:1983年,1996年……2003年,2009年。

这些年份都发生过什么?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借助别人的提问,我发现了它们的共同点。在那些年份里,我正和一些人聚在一起,和家人在一起,和学校社团的同学在一起,和最好的朋友在一起,和家乡的四时风物在一起。

最难忘的年份,是那些相聚的年份。和家人坐在葡萄架下,聊天到深夜;和社团的同学在一起,在金灿灿的落日里架设广播线路;和朋友夜夜纵酒,在灯火辉煌的酒吧街,从东走到西;在家乡碧绿的山坡上,拍下无数照片。

那之后和那之前,也不是没有聚过,只是人再也没有那些年份那么全。人和人之间,再也没有那么默契。而我自己,也没有那些年份那么热爱相聚。后来我学会了一个词,可以解释这种现象:荼?效应。人生有波起浪伏,有浪尖有谷底,总会一代不如一代,一年不如—年,一聚不如一聚。江河日下,人心不古,人生纵然是—个大盛年,也得有许多小盛年成全。小盛年是怒放,其他都是荼?。小盛年是积蓄,其他年份都是消耗。

麦洛洛说,《孤鸟》这本书写的就是孤独。而这孤独,却是由“相聚”衬出来的。全书的前半部分,在那所名叫“理想国”的孤儿学校里,孩子们聚在那里。那是他们最不好的时光,穷,弱,无枝可依,经常要以少年之血,去换取注意,换取友谊。那却也是他们最好的时光,穷,弱,无枝可依,所以必须互相依赖,晨昏与共,呼吸与共,深深嵌入对方的生命。

此前或之后,再也不会有那样深的契合,那样无间的嵌入,那样毫无保留的托付。而孤儿学校里,所有草木的清香、大地的芬芳,都是种种安慰。纵使天上没有夕阳,也有漫漫长夜中一缕代表温度的月光。因此,就算是洗漱间白瓷砖上的污垢、窗框上油漆的剥蚀,也在这些安慰之中,显得特别上镜。

这一切有赖于孩子们的相聚,那所学校离了他们,荒凉就变成真的荒凉,寂静就变成死寂,落拓也瞬间坐实。孩子们离了彼此,命运就变成真的命运,生命就变成人生,预兆都纷纷实现。但离别必然是要到来的,在他们相聚的当时,离别之剑就挂在他们头上。所以他们的一言—语,爱恨嗔痴,都特别扣人心弦,因为转眼就要从怒放到荼?。

全书后半部分,孩子们的童年转眼落花结果,离别就此到来。相聚时冰冷地取暖,像一盆熄灭的炭火,从温热渐渐冷落成彻底的孤寒。一整个孤寂青春铺在我们面前,烘托出整个时代折射在他们灵魂中的寒意。越到后面,麦洛洛的行文就越是平实,可暗藏在平实剧情里的激流却越是汹涌。仿佛黑夜暗到极致时,能在云朵里看见绽放出来的一点黎明之光。孩子们离别之时,天空“流星陨落”的暗喻,正是象征了那漫长一夜将要过尽后,即将所见的光明。

可故事的结局,却没有如我们预料的那般,能看到一丝温暖曙光。麦洛洛将故事留在了最暗的夜色里,让书中的“孤独者”万劫不复,永落深渊。书中的孤儿,一个人前来,在他生命里出现的人,又一个个逐渐消失,他最终又—个人孤独地离去。

好在故事的“终曲”能让我们在那一则童话中,在孤儿离世之际的最后一刻,回望他灿烂的童年,回到他的赤子心和本心中去。这则关于寻找亲情的童话,也许是麦洛洛想告诉我们:童话是美的,是温暖的。但童话也是假的,不真实的。就像女孩在划亮火柴,看到幻觉的那一刻,只要有一点微弱光芒温暖她,哪怕马上就要重归黑暗,知道温暖不过只是虚假的海市蜃楼。只要曾有一束光芒温暖心灵,也能为即将面临光芒之后所见的更深黑暗,积蓄一点勇敢。

读完《孤鸟》,写得这么好,让我很意外、很意外。曾经以为麦洛洛是偶像,却没想到,他在文字的世界里不是偶像。他写得这样圆熟,这样得心应手,这样体力充沛(我始终认为写作是体力活和心力活,总之是力气活),像跑惯了马拉松的人,什么时候蓄势,什么时候加速,什么时候和别人共振,什么时候脱颖而去,都有计划。局部的雕琢刻画和整体的调遣安排,全都悠游自在。少年相处场景,让我想起苏童。以书信构架的后半段,甚至让我想起《刽子手之歌》。

我们得尽力撇开他偶像形象的干扰,去那个幽深碧绿的小王国,看看少年们怎么积蓄一段盛年,怎么储备—个账户,为将来可以预见的孤独,准备尽可能多的回忆。

有过这么一段记忆,我们就可以更好地面对孤独。正如麦洛洛所言:书写孤独,才能认清孤独,才能不再孤独。直视生命悲凉的本质,是种莫大的勇敢。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又或是:“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曾经互放的光亮。”

韩松落

2016年10月

内容推荐

在这本麦洛洛最为看重的作品里,他将写尽所有对于嬗变生命的感恩。

两个在孤儿院里相依为命的朋友,一桩埋藏多年的凶案迷情,牵引出纷繁复杂的人性样态——

生性脆弱的盲人画童,背负家族复仇使命的少年,

因绝望将自己一步步逼进罪恶深渊的孤女,

渴望真情却最终沦为失足少女的花样女孩……

《孤鸟》白描孤儿群像,书画出一帧帧现实世界的悲凉缩影。

编辑推荐

麦洛洛著的《孤鸟》讲述了三个经历迥然的孤儿的人生。

一个叫做“乔树”的男孩的到来,打破了理想国的平静。乔树年少失手伤人,父母因赔偿他人而受贿入狱,死于非命。来到理想国后和杜浩天、水滴结成了亦敌亦友的关系。他们有过黑暗:偷窃、报复、打架伤人;他们也有过快乐:画画、游戏、看清晨的太阳。

他们以为在这里便是所有的长大,不想更为复杂的生活,已在此刻生根发芽。

后来理想国历经了一系列变迁,孤儿死的死、走的走。杜浩天被人收养,因收养人的殴打而不忿,差点掐死了那家的亲生孩子而被毁眼失声,送回了理想国;乔树因故意纵火伤害让父母入狱的罪魁祸首而进了监狱,水滴变成了小偷后不知所踪。

何为孤鸟,何谓理想国,到末尾我们才会有心中的一个答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孤鸟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麦洛洛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四川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1144387
开本 16开
页数 33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23
出版时间 2016-12-01
首版时间 2016-12-01
印刷时间 2016-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78
CIP核字 2016225899
中图分类号 I247.57
丛书名
印张 21
印次 1
出版地 四川
230
15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1:4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