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存在的瞬间(精)/慢读译丛
内容
编辑推荐

弗吉尼亚·伍尔芙拥有近乎天界的美,创作成就斐然,却患忧郁症在59岁投河自尽,令人迷惑和不解,本书“对症下药”,通过伍尔芙自己对生命的解读,亲自为读者解开重重疑云;

《存在的瞬间(精)》也很好诠释了“名作家是怎样炼成的”。天性禀赋,足够苦难,后天努力,非凡勇气,在在有效。

美女加才女的书不缺,世界公认美女加悲情才女,伍尔芙这本书达到了极致!

内容推荐

《存在的瞬间(精)》首次出版由英国伍尔芙研究专家根据弗吉尼亚·伍尔芙的手稿编辑而成的极为隐私的伍尔芙自传文字,它以绝美的文字详尽描写了她那极为复杂的大家庭一桩桩琐碎又顶天的大事,述说了她父母、兄弟姐妹和至交无比生动的人生故事,真实披露了伍尔芙作品和生活的紧密关系,揭开她双性恋和无性婚姻的源头和秘密。

目录

通往心灵的文字——译者序

编者的话(英)珍妮·舒尔坎德

编者前言(英)珍妮·舒尔坎德

前尘旧事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往事札记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记忆俱乐部”文献

 海德公园门22号

 老布鲁姆斯伯里

 我势利吗?

试读章节

第一章

你母亲出生在1879年。至少在六年以后,我才明白她是我的姐姐,那时候我还在牙牙学语呢。从这张照片你就能看出她长得有多美,照片里这张脸庞也特别生动地展现了她的特点。你看这双眼睛里透出来的柔和迷离,又含着淡淡哀愁的眼神。眼神中似有冷眼的试探,又有拒人千里的闪躲——当然,这也没什么可奇怪的,她一向如此。不过,她就是以这样的眼神思考探究她的所见所闻,却总是无法找到称心如意的感觉。其实,在她那个年纪,她原本应该无忧无虑才对啊,怎么会如此心思凝重呢。除了多愁善感的性格之外,她也真让母亲为她骄傲呢。任何一个母亲凝视着那张精致的脸庞,心都会狂喜得怦怦直跳,因为她那天赐的美貌已经崭露头角,长大后必将拥有绝世的姿容。端详她的模样,还会让母亲内心充满柔情与欣喜,甚至会欢乐得忍俊不禁,因为她的女儿已经显露出诚实可爱的性格了。我那时就听说,她已经能够照看那三个比她还小的家伙了。她能教索比认字,还把自己的奶瓶让给他。我能想象出她小大人一般一本正经地要求索比在儿童餐椅里坐好,并请求保姆帮他系好绑带,然后才允许索比喝粥的情景。她的母亲一定面带微笑地默默看着这一切。

我们的生活被安排得极其简单,也极其有规律,从没有熙熙攘攘的人来人往的繁杂与纷扰。从某种程度上说,那种生活处于极其天然的状态,以后的生活再也没有这样质朴过。我们的职责简单明了,而我们的快乐也都循规蹈矩、适度平和。大地满足了我们所有的需要。那时的生活本身似乎被划分成两大空间:其中一个空间是室内空间,主要是在客厅和育婴室中,另一个空间则是在肯辛顿花园中。我们之间总有小小的战事发生,有时候是妮莎和索比跟我们打,有时候他们形成四人联盟。我依旧记得育婴室的大桌子下面那片黑黢黢的世界,无比神秘,又无尽广阔。尽管我们在桌下度过的时光其实并不是很多,可是那里却不断地上演着冒险传奇,一幕接着一幕。在那里我曾经碰到你的母亲,我们蜷缩在一片令人兴奋的黑暗中,黑暗外围是跳跃的炉火,还有大人们来回走动的双腿和裙裾。我们就像在浩渺无垠的大海中漂荡的两叶扁舟,不期然地相遇了。她问我黑猫有没有尾巴,我愣了一下没有说话,她的问题似乎坠入了无底的深渊之中,久久没有回声。过了一会儿,我才回答说黑猫没尾巴,之后又是一阵沉默。从这以后,我感觉我们两个似乎都明白了一件事,就是对方才拥有主动权。有时我们也会疾风骤雨般吵闹一阵,有时那种场面已经隐约要把心中的同情唤醒了,可是最后我们还是要从大自然中、从不带个人色彩的草木鱼虫中获得巨大的慰藉。大自然的味道、花朵、枯叶,还有各种坚果,得以让我们分辨出不同的季节,而每个季节都让人产生无尽的联想,正是这些联想拥有让精神瞬间得到充实和慰藉的魔力。在漫漫的夏日长夜,白色的飞蛾四处飞舞;而在晴朗的冬夜,柴火被砍劈成段。“其他人”都算不上是我们的兄弟姐妹,他们只是拥有劈砍的刀子,拥有令人妒羡的礼物罢了,他们不懂得欣赏自然之美。而你母亲呢,或许是因为她不像我们这样对事情看得这么透彻吧,她总是第一个把我从内心愉悦状态中拉回现实的人。在花园里挖洞时即使洞挖得再深,挖出的黏土再柔软也不能激起她的兴趣,布娃娃再可爱也吸引不了她。那时候她已经15岁了,表面上看起来头脑清醒、一丝不苟、稳妥可信,总是一副大姐的样子,时不时地为自己肩上的“责任”叹息。其他的孩子还在享受成长,享受意料之外的奖赏和失意,似乎只有她在一步步地长大,仿佛一直放眼在远方的目标。只有目标达成,她才能够松口气似的。她沉默寡言,唯一让她愿意表达感情的方式真是很奇特,就是大声喊叫出来。索比上寄宿学校的时候,她竟然放声痛哭。当时你的外祖母半是生气、半是开玩笑地说,她再也不相信我们当中的任何人了。我们都没把它当回事,唯有她特别在意,反反复复地琢磨这句话,难道是因为我们违背她的命令到外面去寻找一只死猫吗?在她严肃的外表下,只有一种情感能够正大光明地冲破她一丝不苟的模样,那就是她心中涌动的激情,对艺术的激情。她曾跟随库克先生学习绘画,可是她却绝口不谈艺术,你也永远不会听到她谈及自己的艺术天赋,以及她对艺术的热爱。那时候的她在思索些什么呢?她用修长的手指摩挲着,凝神沉思着,她一定在想象的画布上绘出了无数的画作。我曾经撞见她在一扇黑色的门上用白粉笔胡乱涂画迷宫般的线条。“等我成了名画家——”她开了个头,接着却害羞起来,不顾一切地擦掉了。她在绘画学校里得了奖,也被她当成了秘密,害羞得不知道如何告诉我,因为她担心我会将消息公布给家人。“他们把那个给我了——我想不通为什么。”“那个什么?”“哦,他们说是我赢的——那本书——那个奖,你知道的。”她尴尬得像一匹长着大长腿的小马驹。

P8-11

序言

通往心灵的文字

——译者序

最初了解伍尔芙是从《到灯塔去》开始的,拉姆齐夫人的细腻温柔,充满烟火气息的雅致与安详很令人陶醉,而拉姆齐先生在事业上卓越出众,面对生活则手足无措的模样也令我深为感慨,还曾经就此写过文章进行探讨,认为伍尔芙在《到灯塔去》中表达了对情感的尊重与依赖,是对思辨理性的驳斥与反对。之后林林总总读过不少关于伍尔芙的文章,也读过她的《海浪》《达洛维夫人》等作品,对她的认识便越发深刻,也接受了一些认为她患有精神疾病,甚至性取向有些问题的说法,看到她的照片,也总觉得她的优雅中含着忧愁与哀伤。2013年我赴美访学时在图书馆碰到了这本名为《存在的瞬间》的作品。国内曾经出版过以《存在的瞬间》为名的伍尔芙的译作,然而这本书呈现的内容却迥然不同。该书的全部文字都不是伍尔芙试图要发表的,有些写于她创作生涯的练笔期,有些则写于她创作生涯的晚期,但是这些文字的共同点却非常鲜明:真诚而坦率。因为伍尔芙从未想到要发表,因此文字全是她发自内心的最真实、最质朴的呼喊,绝无半点杂质。这些文字是伍尔芙去世之后,甚至是伍尔芙的丈夫伦纳德去世之后,从伦纳德后来的遗孀手中所得到的宝贵资料。编辑将这些充满语法和书写错误的稿件整理完善,才有了这部直通伍尔芙内心的绝美文字的问世。

因此,这部作品是伍尔芙亲手书写的自传,是她对自己的生活轨迹的细腻描述和坦诚追忆。这些文字涉及她母亲、她同母异父的姐姐斯黛拉、同母异父的哥哥、同父同母的姐姐范妮莎,以及她所交往的一些朋友等等。这些自传笔触婉转优美,字里行间透露出诗一样的情怀。读着读着就好像走进了一位绝世独立女子的内心世界,既能感受她难言的美好,又能体会她深深的不安。伍尔芙把自己和这世界的关系通过文字细腻地展现出来,把她心中的起伏与渴盼也细腻地展现出来。感谢这些文字的最终问世,使读者有幸得以如此细致、如此贴近地感受伍尔芙。

我们先看看生活到底带给伍尔芙什么样的创伤吧。所谓天妒英才,此言果然不虚,不然为何美丽出众、才华卓越的伍尔芙偏偏经历如此痛苦的人生?她生活的家庭实在复杂。她的父亲母亲在结婚前分别有一次婚姻,父亲的婚姻留下了患精神疾病的劳拉,母亲的婚姻留下了三个孩子:乔治·达克沃斯、斯黛拉·达克沃斯和杰拉尔德·达克沃斯。她的父亲母亲婚后又生育了四个孩子,即范妮莎·斯蒂芬、索比·斯蒂芬、艾德琳·弗吉尼亚·斯蒂芬(即伍尔芙)和艾德里安·斯蒂芬。伍尔芙的母亲在她15岁的时候去世,同母异父生的斯黛拉承担起了照顾家人的重担,伍尔芙对斯黛拉也渐生依赖。而斯黛拉却在母亲去世后不久因病离世。不幸的是,索比也在正当青年、前程大好的时候去世了。伍尔芙的父亲在妻子去世后脾气暴躁、无力自处,最后也抑郁而终。亲人们的相继离世给伍尔芙的精神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她很早就体验到了生命中珍贵的东西无法抗拒地离去的悲哀。

而更令伍尔芙的生命悲伤暗淡的是她同母异父的两个哥哥对她和范妮莎的性侵。这两个哥哥对外以充满牺牲精神和善良体贴的形象出现,获得外人的认可和赞美,实际上市侩庸俗,品质卑劣,他们不仅侵犯两个妹妹的精神自由,甚至对两个妹妹实施性侵犯,给她们造成了肉体与心灵的极大伤害,成为伍尔芙一生永远挥之不去的哀伤之源。有评论认为伍尔芙有精神问题,有人认为伍尔芙与姐姐范妮莎有同性恋倾向,有人还认为……伍尔芙这一株绝世独立的美丽的幽草,为什么除了要承受生命中如此的哀痛,还要承受世人无端的猜疑?

……

正是这样卓尔不群的伍尔芙为我们留下了无比动人的作品,无论是早期的《夜与日》《墙上的斑点》《雅各的房间》,还是成熟期的《达洛维夫人》和《到灯塔去》,以及后期的《海浪》《岁月》和《幕间》,伍尔芙都是与众不同的。她的作品是她心灵感悟的另一种体现形式,是她情感世界的集中表达。正因为她的作品展现的是流动的、丰盈的、细腻的、复杂的情感世界,因此解读她的作品所需要的绝不仅仅是分析的头脑和思辨的能力,更不是什么枯燥的理论与原则,而是一颗能走进伍尔芙内心世界的心灵。伍尔芙并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或者说她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教育,这也许正意味着她是个天才,常规的教育无法成就这样的天才。她有超人的天赋,同时她敏感而狂热,对世界有超越凡俗众人的大爱,而生命中又有许多众人无法想象的极大缺憾。正是这些机缘造就了这个无法用常规理念进行解读分析的伍尔芙。可以说,伍尔芙是一个例外,绝立于世的例外,她的写作不合常规,她对生命的理解独特而深刻,这就意味着业已形成的种种判断标准和解读方式对她都不适用,唯一适用的方式就是用体悟她的心灵、感受她的情感来解读她、走进她。而阅读伍尔芙从心里流淌出来的自传文字是走进她内心的第一步。这些流淌于心间的文字,就像五彩缤纷的小河,向我们生动地展示了她变化、发展、犹疑、自信、沮丧的每一个细节和每一个过程。伍尔芙常在日记中说,她每一天不读点什么写点什么,对她而言就意味着生命的麻木、迟钝和凝滞。也就是说,伍尔芙是如何成为伍尔芙的,她是如何读书与写作的,她的内心世界是什么样的,这部未曾问世的心灵随笔能告诉我们一大半答案。

伍尔芙以极其敏锐、极其优雅的笔触书写她生命中的一个个瞬间。她知道这些瞬间在别人眼里一定是无足轻重的,而在她这里则成为记忆中永恒的财富。她在这些随笔中提到,她是为了缓解写作小说和其他作品的压力而书写这些文字的,因此这些文字才是一个天才留下的真正痕迹,是我们捕捉和领略她的风采和魅力的直接材料。凭借这些文字,我们既可以从伍尔芙纷繁富丽的文学作品中理出清晰的头绪,更深刻地读懂她鸿篇巨构的丰富内涵,也可以更细致地参透伍尔芙敏感而丰富的内心世界,明白她的梦想与追求。可以说,这些原本不为发表而写的随笔,每个字都是伍尔芙天性的流露和内心真实情感的再现,是直通她心灵的文字。

最后要深深感谢原书的编者珍妮·舒尔坎德,没有她的辛勤努力所做的大量编辑工作,就没有本书的完美呈现,我的翻译工作也就无所依托。书中“编者的话”“编者前言”凝聚了编者的大量心血,更为我们的阅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刘春芳

2015年5月22日

书评(媒体评论)

她全部创作之丰富和成就之巨大——不仅是九部小说、女性主义文章、书籍评论和《罗杰·弗莱传》,而且还有发表在杂志上的文章、日记以及书信,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在她去世后出版的,现在还不断出版——使她一度曾被指责为狭隘的作品变得越来越成为她的时代、她的精神世界和现代艺术思想的精髓。

——马尔科姆·布拉德伯里(英国小说家、评论家)

伍尔芙同时尝试展现生活中的重重矛盾,这些矛盾存在当下,又延绵数年、数百年,从不间断……作为一名杰出的知识女性,她自身承受了巨大的痛苦。作为一名生活在大学图书馆有时都会将女性拒之门外的时代的女作家,她遇到的困难可想而知。而她在艰难中展现给世人的进步观点和开放思想,十分令人侧目。

——伊丽莎白·B·布兹《现代英国文学简介》

这个选集的文章尽管主题不尽相同,但由于都是自传性文字,因而均构成了弗吉尼亚·伍尔芙艺术风格及思想情感不可分割的整体,具有极为重要的研究意义。隐藏在她作品中的信念与价值非常清晰地体现在这些文字当中,揭示出她隐秘的情感世界——而伍尔芙从一开始与这个世界建立的情感联系便与众不同、卓然不群。

——珍妮·舒尔坎德(英国伍尔芙研究专家)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存在的瞬间(精)/慢读译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英)弗吉尼亚·伍尔芙
译者 刘春芳//倪爱霞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6080737
开本 32开
页数 316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260
出版时间 2016-10-01
首版时间 2016-10-01
印刷时间 2016-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26
CIP核字 2016223405
中图分类号 I561.65
丛书名
印张 11.5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13
143
2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0:5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