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唤醒智慧的教育(中英文对照珍藏版)(精)
内容
编辑推荐

《唤醒智慧的教育》是克里希那穆提的第一部畅销书,也是克里希那穆提极为珍贵、专门讨论教育问题的演讲集,出版之后在欧美引起巨大反响。

生而为人,我们每个人都躲避不了“教育”。我们有过漫长的受教育史,也可能已转变为教育者(老师或者父母),正在对孩子们进行教育。教育,塑造着我们的内在与外在,决定着我们的现在与未来。但对于这人生中最重要的议题,我们有正确的认识吗?人为了什么而受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怎样的教育才能唤醒孩子内在的智慧?……在本书中,克里希那穆提就这些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让读者领悟到一个人接受教育不仅仅是获取知识,不仅仅是训练头脑,不是为了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不是为了满足成功的虚荣心和贪欲。教育最本质的起点和最终极的终点,是尊重生命和了解生活的全部意义。当我们抛弃想要孩子成为这个或那个的野心和框架时,才能让他在爱和良善中尽情绽放自己内在的智慧。

克里希那穆提犀利敏锐的观点,给人振聋发聩之感,曾引起数十万欧美读者的反思,进而改变了他们的教育观和教育行为。对于今天的中国读者来说,阅读本书能够使其在物质化和功利化的时代大潮中保持清醒的头脑。

内容推荐

《唤醒智慧的教育》是克里希那穆提的第一部畅销书,中译旧版名为《一生的学习》。本版本采用全新中译稿,且中英文对照,值得珍藏。

在书中,克里希那穆提对教育的目的、传统教育的弊端、实行“正确教育”的学校应具备的精神、作为教育者的父母和老师如何进行自我教育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克里希那穆提认为传统教育存在模式化和统一化、过度追求技术知识和外在的效率而忽视人类内在心灵、隐藏教育者的虚荣和野心等问题。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获取知识,而是看到生活作为一个整体的意义所在。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是帮助个体变得成熟和自由,让他在爱和良善中尽情绽放。克里希那穆提的观点独特而深刻,令人警醒和反思。

目录

第一章 教育与生活的意义

第二章 正确的教育

第三章 智力、权威和智慧

第四章 教育与世界和平

第五章 学校

第六章 父母和老师

第七章 性与婚姻

第八章 艺术、美和创造

试读章节

无知之人并不是没有学问的人,而是不了解自己的人。当一个博学之人要依靠书本、知识和权威来了解事物时,他便是愚蠢的。了解只能通过自知而来,自知就是去觉察自己全部的心理过程。因此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乃是对我们自身的了解,因为人类的全部存在就浓缩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

我们如今所谓的教育,是通过书本来积累信息和知识——这是任何识字的人都可以做的事。这种教育提供了一种微妙的逃避自我的方式,然而就像所有的逃避方式一样,它不可避免地会制造出越来越多的痛苦。冲突与混乱的产生源于我们与他人、事物和理念的错误关系,除非我们了解那种关系并改变它,否则,仅仅是学习、收集各类事实数据,获取各项技能,只会把我们带向将会吞噬一切的混乱与毁灭。

依照当今社会的“安排”,我们会把子女送去学校,让他们学一点技术以便日后可以靠它来混口饭吃。我们想让孩子首先成为一个专家,希望由此使他获得经济上的保障。可是技术的培训能使我们了解自己吗?

显而易见,我们必须懂得如何读书写字,需要学习工程学或者其他专业,但技术能赋予我们了解生活的能力吗?毫无疑问,技术是次要的;如果技术成了我们唯一奋力争取的事物,我们很显然就否定了生命中更为伟大的部分。

生活就是痛苦、喜悦、美丽、丑陋和爱,当我们把它作为一个整体,从每一个层面去了解它,这种了解就会创造出它自己的技术。但反过来就不对了:技术永远无法带来创造性的了解。

如今的教育过分强调了技术。在对技术的过分强调中,我们摧毁了人类。在不了解生活,也没有广泛、全面地觉察到思想和欲望的运作方式的情况下去培养能力和效率只会使我们愈发无情,而这又会引起战争,从而危及到我们的人身安全。专门的技术培训生产出了科学家、数学家、桥梁工程师、太空征服者,可这些人了解生活的整个过程吗?有哪个专家能够完整地去体验生活?只有当他不是专家时,这才成为可能。

科学技术的进步在某种层面上确实为一些人解决了某些问题,然而,它也引发了更广、更深层的问题。仅仅生活于某个层面而忽视生活的整体过程,将会招致不幸与毁灭。每个人zui需要解决和zui迫切的问题,就是要有一种对生活的完整了解——这种了解将使他有能力面对生活中日益增长的错综复杂。

技术知识——不管它有多么必要——绝不可能解决我们内在和心理上的压力与冲突。正因为我们获得了技术知识却不了解生活的整体过程,才导致技术变成了毁灭自我的手段。一个知道如何分裂原子但内心却没有爱的人,就会变成一个恶魔。

我们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了一种职业,但从事一项职业就能带领我们走出冲突与混乱吗?某种技术培训似乎是必需的,然而即使我们成了工程师、内科医生、会计,那又能怎样呢?从事某项职业就是生命的圆满吗?很显然,我们大部分人就是这样认为的。我们所从事的各种职业或许能使我们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保持忙碌;然而,我们所制造的并且如此为之着迷的那些东西本身,却导致了毁灭与不幸。我们的态度和价值观,使得那些东西和职业变成了嫉妒、痛苦和仇恨的工具。

仅仅从事某项职业,却不了解我们自己,就会导致挫败感,而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通过各种有害的活动来逃避这种挫败感。拥有技术却没有了解,就会导致仇恨和残忍,而我们却用动听的词句来掩盖它。如果强调技术、成为高效率的个体所带来的结果是彼此毁灭,那么这一切又有什么价值?

当职业的重要性凌驾于一切之上时,生活就会变得无聊、沉闷、令人厌倦,成为一种机械和枯燥的例行公事,于是我们通过各种娱乐消遣来逃避它。积累事实数据和培养技能——我们把这称为教育——剥夺了我们完整生活与行动的丰盈、充实。正因为我们不了解生活的整体过程,我们才会紧握住能力和效率不放,由此它们便具有了压倒性的重要性。我们是无法通过“部分”来了解整体的,只有通过行动和体验,我们才能了解整体。

培养技能的另一个因素是它给了我们一种安全感,不仅是经济上的安全感,还包括心理上的安全感。知道自己有能力而且效率高,这让人感到安心。知道自己会弹钢琴、会造房子,这带给我们一种充满活力的感觉和咄咄逼人的独立性。然而,出于渴望心理上的安全感而去强调才能,就否定了生活的丰富性和完整性。生活的全部内容永远无法预知,我们必须一刻接一刻地重新体验它;可因为我们害怕未知的事物,于是我们就以体系、技能和信仰的形式,为自己建立起了心理上的安全地带。只要我们还在寻求内心的安全感,我们就不可能了解生活的全部过程。

P17-21

序言

编者的话

吉度·克里希那穆提是印度当代著名哲人,一生致力于启发人们自我觉察和探索,以获得单纯而开放的心灵。自2004年克里希那穆提作品的中文简体版首次在中国大陆出版之后,克氏的几十部作品被数家出版社相继引进。

克里希那穆提的核心思想是“认识自我”:观察自我,了解自我,了解头脑的运作模式,扫除心灵的障碍,进而唤醒个体内在的创造性智慧。

克里希那穆提期望人们不带先入之见地触及生命中的一切,从偏见和成见中走出来,以焕然一新的目光看待世界,更加宽容地看待自己和他人。他强调每个个体的探索精神,主张不通过概念,而是依靠自己的探索——“由你来点亮自己”,“自己做自己的光”——去直接体验和感知生活。

克里希那穆提反对过度注重外在,强调注重人的内在,注重心灵,这种思想在物质时代犹如一丝清凉的微风。尽管克里希那穆提针对的是他所处时代的问题,但他的探索与思考在今天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启迪作用,不同身份的读者都从克氏的书中汲取了对自身修为、品行、生活方式、人际关系、婚姻家庭、亲子教育等各方面有价值的精神养料。

对于初次阅读克里希那穆提的作品的读者来说,可能会出现心理上的不适感。这种不适感或源于克氏独特的角度,或因为克氏犀利的语言,或克氏让人无法逃避,不得不直面自我的坚决和严厉的态度——他希望读者能勇敢地面对所有想掩盖、想隐藏、想拖延的问题。需要理解的是,克里希那穆提有着慈悲的胸怀,“爱与和平”是他孜孜教导的终极目的,他故意用“狭隘”、“偏执”、“愚不可及”等尖锐的字词,目的是为了让沉睡在安乐窝中的人们警醒。有时,为了将自己的观点表达得更清楚,他使用了绝对化的叙述。此外,语言文字作为表达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一些词语由英文转成中文之后存在语义缩小的问题,使得克里希那穆提叙述的某些概念和我们惯常所理解的相差较大。

需要提醒读者注意的是,克里希那穆提生于印度,长于欧洲,历经两次可怕的世界大战,常年周游世界,他的观点只是个人之见,“一家之言”,也有着鲜明的时代印记。他对“理想”、“信仰”的批评,对社会环境的摈斥,也有特定的所指,和我们今天所说的“理想”、“信仰”和“社会环境”有较大的不同,读者应保持独立思考,细心甄别。事实上,对于克氏的思想和观点,琢磨,体会,反思,甚至质疑,也与克里希那穆提传递的思想相一致。

此次我们特别将克里希那穆提久负盛名的作品做成中英文双语版,期待将克氏的思想原汁原味地奉献给读者,便于读者体会克氏用语的简洁质朴,体味克氏演讲和谈话时的语气、氛围和用词习惯,感受克氏独有的冷静、清明和深邃,使阅读变得更深刻、准确、生动和丰满。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唤醒智慧的教育(中英文对照珍藏版)(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印度)克里希那穆提
译者 周豪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29111014
开本 32开
页数 185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144
出版时间 2016-09-01
首版时间 2016-09-01
印刷时间 2016-09-01
正文语种 中英对照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5
CIP核字 2016066410
中图分类号 B821-49
丛书名
印张 6.125
印次 1
出版地 重庆
213
151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贸核渝字(2015)第209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3:0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