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读史记说智慧
内容
试读章节

司马迁之所以认为自己才高,有以下三个原因;其一,他有深厚的家学渊源,尤其是父亲司马谈对他的教育和家庭文化氛围的熏陶,这是得天独厚的。其二,两次游历,见多识广。第一次漫游是在公元前128年,即武帝元朔元年,司马迁大约20岁(一说17岁)。“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嶷,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太史公自序》)第二次漫游是在元鼎六年奉诏随征西南夷,“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还报命”。 (《太史公自序》)司马迁两次游历足迹踏遍了大半个中国。其三,作为两代史官,得以占有大量的历史资料。加上固有的天赋,十岁即能诵古文,从师大儒董仲舒等原因,这些条件足以使司马迁自认为才高。

自认品高,何以比拟?“行若由夷!”

许由和伯夷都是史料记载的所谓高洁之士。

《史记正义》引晋皇甫谧的《高士传》云: “尧闻致天下而让焉,(许由)乃退而遁于中岳颍水之阳,箕山之下隐。尧又召为九州长,由不欲闻之,洗耳于颍水滨。时有巢父牵犊欲饮之,见由洗耳,问其故。对曰:‘尧欲召我为九州长,恶闻其声,是故洗耳。’巢父曰:‘子若处高岸深谷,人道不通,谁能见子?子故浮游,欲闻求其名誉,污吾犊口!’牵犊上流饮之。”

伯夷的故事在《史记.伯夷列传》里记载得很详细:伯夷和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想把王位传给叔齐,但父亲死后,叔齐却不肯接位,而把王位让给了伯夷。伯夷说:“让你接替王位是父亲之命。”于是就离家逃跑了。叔齐不愿继承王位,也离家逃跑了。国人只好立孤竹君的另外一个儿子为王。弟兄俩听说西伯昌贤,就投奔姬昌。等他们到达时姬昌已死了,路逢武王载着父亲灵位向东讨伐纣王,伯夷:叔齐一起来到武王马前叩头谏道:“父亲死了不埋葬,却去发动战争,这能称为孝吗?身为臣子,却去攻杀国君,这能称为仁吗?”左右想杀了他们,太公说放了他们。等到武王灭了殷商,建立了周朝,伯夷、叔齐以为是耻辱,发誓不吃周朝的粮食,结果隐于首阳山而饿死。

这两则故事中主人公的行为难道就是几千年来我国古代社会高士的统一标准吗?其实,司马迁虽以许由自喻,然而,他对许由其人、其事都持怀疑态度。《史记.伯夷列传》开篇就说:“夫学者载籍极博,犹考信于六艺。《诗》《书》虽缺,然虞夏之文可知也。尧将逊位,让于虞舜,舜禹之闲,岳牧咸荐,乃试之于位,典职数十年,功用既兴,然后授政。示天下重器,王者大统,传天下若斯之难也。而说者曰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耻之逃隐。及夏之时,有卞随、务光者。此何以称焉?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余以所闻由、光义至,其文辞不少概见,何哉?”这段文字起码记录了司马迁对这一事件认识的几个反复:其一,历史典籍中记载尧让位于虞舜,虞舜又让位于禹,整个让位过程记载得非常详细,显得那样慎重、严肃,而史籍中没有尧让位于许由的记载,这不能不引起对这件事的质疑;其二,既然史籍不载,哪来的这一说辞?“说者曰尧让天下于许由……”这是传说,并非史实,司马迁继而对尧让许由之事否定;其三,如果说尧让许由这件事是虚构的,那么,为什么箕山还有许由的墓冢呢?这不由将前边两次否定的态度又打了个问号;其四,如果真有其人、其事,那么孔子在论列古代圣贤时,都很详细,怎么不曾提及许由此人呢?由此可见,司马迁对尧让许由之事始终都持怀疑的态度。

既然如此,那司马迁为什么还要以由、夷自喻呢?笔者想主要还是基于基本的概念,大家都说他们是当之无愧的高士,那司马迁既然认为自己品高行端,那他还能拿谁去自比呢?

其实,司马迁与许由、伯夷之流根本就不能同日而语,他受时代思潮及父亲司马谈思想的影响,有其根深蒂固的黄老思想,又以董仲舒为师,受儒家人世思想教育,在汉武帝不遗余力地施展他的雄才大略的时代,他想当官做事,想为国家出力,没有想逃避现实的痕迹。查阅有关司马迁的史料,发现司马迁直接说出他最佩服的人就是晏子。“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钦慕焉。”(《史记·管晏列传》)那简直是五体投地,那么他到底欣赏佩服晏子的什么呢? “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史记·管晏列传》)这岂是许由、伯夷所为,这是儒家高士的标准,而司马迁为说自己品高,以由、夷作喻,实取其名而不取其实。

P5-6

后记

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一身轻松。怎样使退休生活过得更有意义,我选择了读、品、写、讲的生活四部曲。读书是一种乐趣,静下心来读书,也就像静下心来练书法、打太极拳一样,那是一种置身物外的感受和境界,也是一种陶冶身心的方法和途径;读书就要品书,品书是一种享受,书中自有真情,书中自有智慧,品不尽的真情,说不完的智慧。品书有一种回归的感觉,品书就能把自己融人书中,达到一种忘我境界;品书就要把品到的味道记下来,这是一个知识分子的本能,也使“品”结了个果。常说十个好记性不如一个烂笔头,昨天品到的书中的味道,如果不记下来,也许今天或者明天就荡然无存了;既然写下来了,就想把它讲出来,这是一个教师思维的惯性、社会责任,也是读、品、写的价值所在。读、品、写、讲是一种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忙在其中,乐在其中。

《史记》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伟大的文学著作,对这部“史家绝唱、无韵《离骚》”从来读之不厌,书中荡漾的、驱之不散的馨香,正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所以,读之有趣,品之有味,感受于笔端,抒怀于讲台。

《史记》有多种版本,各种版本都有自己的特点,但《史记》的基本精神、基本思想、基本框架不会改变。我的案头摆放的是中华书局1959年9月出版的竖排版(全十册)读本,是刘宋裴驷、唐代司马贞、张守节三家作注的读本,注释较为详细,读起来更方便。《读{史记)说智慧》书中所引《史记》原文皆出于这个本子。

在写、讲这本书的过程中,河南科技学院文学院的领导和广大教师给予了大力支持,尤其是黄文熙老师,从课件的制作到书稿的校对,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此一并致谢!

窦玉玺

二〇一五年八月六日

目录

上 篇

 第一讲 非常之人与他的智慧杰作

 一一司马迁散论 

 第二讲 一代帝王的睿智

 一一汉高祖简论

 第三讲 智慧的较量

 一一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第四讲 戒贪节欲,全身远祸(一)

 一一论范蠡

 第五讲 戒贪节欲,全身远祸(二)

 一一论张良

 第六讲 命耶,智耶

 一一卫青、李广论 

 第七讲 一介布衣的智慧与担当

 一一卜式简论

 第八讲 杰出的女性,闪光的智慧

 一一论《史记》中的十位母亲

下 篇

 第九讲 谦让是大智慧

 一一欲取之,先予之

 第十讲 会忍也是智慧

 一一小不忍则乱大谋 

 第十一讲 高调做事,低调做人

 一一高低之间说智慧 

 第十二讲 俭以养德,敬德为民

 一一论俭

 第十三讲 奉职循理,廉以立身

 一一论廉

 第十四讲 智慧与阴谋

 第十五讲 司马迁点赞智慧 

 第十六讲 历史长河中晶莹的浪花

 一一论《史记》中的“智慧成语”

附 “智慧成语”一百则

后记

序言

传统文化是一个时段以来大家讨论的热门话题,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几千年来中华文明的载体和表现形式,它世代相传、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华夏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普通老百姓的“信仰”,也是老百姓心中的“魂”。中华文明就是靠这种智慧、这种“信仰”、这个“魂”才得以不断丰富,中华民族的历史才得以不断推向前进。

当今时代,是一个知识不断更新、科学不断发展的时代,掌握现代科学知识,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重要条件。然而,中华民族传统的东西不能丢,我们祖先留下的优秀传统文化不能丢,丢掉了这些东西就等于丢掉了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讲,就等于丢掉了“魂”,一个人没有了魂,那就成了一具僵尸。丢掉了优秀传统文化,人的价值观就要混乱,人的道德底线就会被突破,整个社会就会处于无序状态。因此,在社会转型时期,回归传统文化,让普通的老百姓感受到“信仰”的力量,有助于对社会健康心态的引导。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在努力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有责任、有义务去广泛地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忠实地践行优秀传统文化。

我在“百家讲坛”讲史已经十年了,其间,解读了不少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作为一名长期从事传统文化的研究与传播的学者,讲史的目的不在于为讲史而讲史,而是通过讲史,使听众能够从中领悟点什么。我曾经说过,真正让你看透历史的不是历史,而是现实,要让传统的、遥远的历史文化,与当今的现实热点对接起来,使传统文化焕发出当代的青春活力,为当代社会服务,这才是我们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也是其意义所在、价值所在。

我们学习传统文化,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层面上,关键要做到知行合一。要把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悟用在净化自己心灵、丰富自身内涵、提升自我素养上;要把对传统文化的感悟与践行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把我们祖先的智慧更好地融人当代文明的要求中,要把学习、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与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文明的热情有机结合起来。

窦玉玺先生长期在高校从事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他的《读(史记)说智慧》,从一个角度对《史记》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全书共十六讲,是窦玉玺教授给学生开设的系列讲座。这本书的每一讲虽然独立成篇,但是,“智慧”二字作为一条红线贯穿全书始终,主题突出。其中在涉及历史人物及历史事件上,所体现的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作者对历史的领悟。

《读(史记)说智慧》有一个明显的特点,那就是它把历史与现实作了很好的对接。这就找到了传播传统文化有用的、有效的途径和方法,达到了讲史的目的。这也就使得我们所要讲的传统文化活了起来,讲的是历史上的为人之道、为官之道,看到的是现实的为人之道、为官之道,启发的是在优秀传统文化感召下的为人之道、为官之道等。

高等院校是社会主义文明的前沿阵地,如何将中华历史文明与当代文明的要求有机结合起来,如何用优秀传统文化去教育当代大学生,这是高等院校从事传统文化教育的共同课题,《读(史记)说智慧》这本小册子对此进行了有效的探索。书中讲到历史上的为政智慧、为官智慧、治军智慧、经济智慧、全身远害智慧、为人处世智慧等都是华夏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书中讲到的以国家安危、百姓利益至上,奉职循法、清正廉洁、恭谨、谦让、诚信、忠厚的优秀品格,正是普通百姓心中的“魂”。讲的是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也是当代价值观的核心内容,做到了历史和现实的高度契合,达到了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实现了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社会价值。

这本书既有一定的理论高度,又有一定的学术深度,语言通俗流畅,集史实性、趣味性、可读性为一体,是一本面向社会大众的读物,也是一本有助于传统文化传播的好教材。当然,书中所论,还有不少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相信有志于这方面研究的同人会不断地推出新的见解。愿这样的交流能激发出新的耀眼的火花,也愿这样的探索迎来更多的商榷。

是为序。

内容推荐

窦玉玺著的《读史记说智慧》从《史记》作者司马迁开始,简要论述了司马迁对史学、文学的贡献,探讨了司马迁一生智慧之高下。跟随着司马迁的笔触,上起三皇五帝,下迄汉武帝元狩元年,跨越时间三千多年,涉及人物层次繁多,上至帝王将相,下及布衣樵夫,通过《史记》这一平台,试图凝练出在漫长的历史时间和无限的空间中推动历史前进的智慧。

编辑推荐

窦玉玺著的《读史记说智慧》有一个明显的特点,那就是它把历史与现实作了很好的对接。这就找到了传播传统文化有用的、有效的途径和方法,达到了讲史的目的。这也就使得我们所要讲的传统文化活了起来,讲的是历史上的为人之道、为官之道,看到的是现实的为人之道、为官之道,启发的是在优秀传统文化感召下的为人之道、为官之道等。这本书既有一定的理论高度,又有一定的学术深度,语言通俗流畅,集史实性、趣味性、可读性为一体,是一本面向社会大众的读物,也是一本有助于传统文化传播的好教材。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读史记说智慧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窦玉玺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6186664
开本 16开
页数 24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6
出版时间 2016-09-01
首版时间 2016-09-01
印刷时间 2016-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41
CIP核字 2016175087
中图分类号 K204.2
丛书名
印张 16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4:02:30